心内科微创介入手术的疼痛与疤痕

2024-11-27 07:11   上海  

前一期聊到心内科的介入手术很微创,就有热心群众好奇,这些微创技术究竟有多微创,手术疼痛吗?需不需要缝针?会留疤痕么?仔细搜索了全网,好像没有特别针对这一主题的帖子,本期就由水哥跟大家娓娓道来。

提起手术,很多人心中犯怵,刻板印象中,手术室总是冷色调,被接进去之后,需有一段时间等待,静静躺在床上,惴惴不安,惶恐焦虑,紧接着,大单一罩(啥也看不见),麻药一推(啥也不知道),刀子一划(生死难料……

历经N小时,手术顺利结束,醒来后发现,身上突然多出了几根管子和瓶子,里面还流淌着各种颜色的液体……

随之而来的是,麻药过劲儿了,伤口开始隐隐作痛,一种生无可恋的无助感莫名的在心中荡漾……

使用镇痛泵止痛

好吧,这种场景确实让很多人对手术心生胆怯。近年来,随着腔镜操作技术的普及,外科手术的创伤性已经越来越小,而麻醉泵的应用,也让手术体验有了质的提升。尽管如此,外科手术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阴影。

心血管的介入治疗,虽属于手术,但与外科相比,其创伤性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治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治疗、心脏瓣膜病的瓣膜介入治疗、肾交感神经消融等,是通过皮肤穿刺的方式,建立起与动脉或者静脉的血管通路,由此形成导丝和导管行走的路径。

桡动脉穿刺示意图

血管鞘,用于建立血管通路

微创置入血管鞘的过程

穿刺局部伤口很小

类似于外科手术步骤,心内科介入手术时,首先进行消毒铺巾,然后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期间基本没有疼痛,如果说要有,那也主要集中在打麻药进针的那一刻,待麻药起效后,疼痛感基本消除。在置入血管鞘的过程中,部分人会感觉局部酸胀,但不觉疼痛。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以随时跟医生互动沟通(当然,部分手术由于病情及手术类型需要,需选择全麻下进行),在进行房颤/房扑消融手术时,由于治疗部位邻近人体食道,消融能量会从心脏间接传递至食道,产生稍许疼痛,因此术中会使用到镇痛药来改善这种不适体验。其他类型的心内科介入治疗,术中基本没有疼痛感。

手术结束后,拔除动脉或静脉通路上的鞘管,进行加压包扎,当然股动脉的穿刺伤口,也可使用动脉内缝合器进行缝合。由于伤口很小,绝大多数不用皮肤缝针(即便有需要,也可在术后第二天左右拆线),术后基本没有疼痛感,康复的也很快,部分手术甚至可以实现日间手术模式,即当日手术,当日出院。手术后期形成的疤痕很小很浅,颜色很淡,外观不隆起,类似于皮肤的少量色素沉着,不易被察觉。

使用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

若使用的穿刺鞘管较粗,为有效止血,可临时缝一针

当然,心内科的起搏器手术是个例外,因为要在皮下安放一个脉冲发生器,皮肤划个口子在所难免,但切口比较浅表,伤口的深度仅限于皮下,不影响肌肉层,组织损伤小,愈合快,短期内虽有疼痛,但程度不重,术后会有一道3-5cm不等的浅浅疤痕。起搏器之中也有一个另类,那就是无导线起搏器,这一款设备,几乎比圆珠笔套的体积还小,可以通过之前提到的静脉通路方式,借助导管的输送,植入到心肌中,然后稳定的发挥心脏起搏功能,避免了在皮肤制造切口和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需求,创伤性更小,缺点是,除了贵,还是贵,当然,由于没有导线的支持,它的有些功能还不够完备,有待今后黑科技的问世来进一步优化其功用。

通过皮肤小切口,将起搏器植入到皮下

起搏器植入数周后的疤痕

起搏器植入数月后的疤痕

无导线起搏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科普,如您并非医药专业人员,不应参考本文内容作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使用医疗产品或其他任何产品的建议或意见。对此,您应寻求执业医师及其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士意见并遵照医嘱。

欢迎关注“水哥谈心事”微信公众号

有用就右下角点赞在看~~
有用就
左下角转发扩散~~

水哥,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要成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电生理fellow,美国心脏病学院青年医生及科研工作者,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员,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及科普工作,侧重心律失常及遗传性心脏病的诊治。擅长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性早搏、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及介入治疗。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及市科技局课题,相关成果被欧洲心血管病指南引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参编参译专业书刊4部。

水哥谈心事
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