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N多年前,水哥还是一名小小的实习同学,轮转到消化科。科主任是一位严谨治学且喜欢提问的大夫,有一次,郑主任问我,“小沈啊,你在我们科也待了不少时间,我今天考考你,阿司匹林肠溶片到底是建议空腹吃,还是餐后吃?先别急着回答,思考好原因后再回答”。当时,我的脑子飞速运转,借助在“丁香园用药助手”中的浏览记忆,给出了正确的回答“建议空腹,至少餐前30分钟”。但让我回答其中的缘由时,有点犯难。由于对药品的药代动力学机理掌握的不深刻,我无法给出满意的回答,主任只给了我60分的评价,虽然勉强及格,但距离一个优秀的医生,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每一次的提问,都是对医生医学知识的灵魂拷问,掌握好了精髓,才能给患者一个科学客观的建议。医学是一门兼顾自然科学及人文社科为一体的学问,给予老百姓医学常识的同时,更需要将复杂的学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知识进行科普,让大众能够理解并接受。作为一名心血管大夫,对于领域内进行小而专的技术及科研探索,能够为心血管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对心血管健康事业进行成功的科普知识宣教,也不失为一种职业成就感。
话题扯远了,拉回正题,今天探讨的主题依然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神奇的老药,其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34年的古埃及,当时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书》就记录了柳树叶的止痛功效。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咀嚼柳树皮以治疗发热和炎症性疼痛的疗法,并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以减轻妇女分娩的痛苦。
祖国传统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也记载了柳之根、皮、枝、叶入药解热止痛的奇效。
1828年,法国药学家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Piria成功从柳树皮中提纯出水杨苷(Salicin)。
1838年,Piria从水杨苷晶体中提取到更强效的化合物,并命名为水杨酸。但是由于水杨酸会使病人的嘴巴、喉咙和胃部感到不适,病人不愿服用,所以水杨酸的应用并不广泛。
直到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使得乙酰水杨酸变得更易被接受,且量产变得简单,并被后来的德国医药公司注册为“阿司匹林”,逐渐成为世界上极为畅销的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COX的抑制剂,可以阻止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前列腺素类物质正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的罪魁祸首。
此外,前列腺素中的一种——血栓素A2(TXA2)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TXA2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在阿司匹林使COX失活之后,TXA2同样受到抑制,因此阿司匹林还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因此,现今,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动脉斑块等疾病。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问世,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阿司匹林带来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制作工艺的改进,肠溶片具有了抗酸性,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解,其溶解过程依赖于PH值的变化。对于餐后服用,由于药物与食物会长时间滞留于胃中,食物导致的胃酸稀释,会导致PH的升高,间接诱导了肠溶片的药物释放,由此导致阿司匹林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空腹至少半小时用药,或者,晚上睡前用药。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知识点,但对于胃肠道脆弱的患者朋友来说,通过科学用药来减少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可以有很多的获益,也希望,您能将这个知识点,普及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科普成为一种习惯,让健康永远伴随大家。
------------------------------------------------------------------------
欢迎关注“水哥谈心事”科普号
水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要成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电生理fellow,美国心脏病学院青年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及科普工作,侧重心律失常及遗传性心脏病的诊治。擅长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性早搏、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及介入治疗。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及市科技局课题,相关成果被欧洲心血管病指南引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参编参译专业书刊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