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HANDICRAFT.
传承文化 引领生活
YangJiang LACQUER WARE
阳江漆器
中华手工◎
衣——小至纽扣,大至衣箱、衣架、衣柜……;
食——小至碗筷、保温漆茶桶、茶杯、茶叶罐、茶托,大至抬烧猪拜祖用的礼盒……;
住——小至窗户、桌椅、大床、枕头箱(拱形箱盖,夜里枕头,当保险箱用);大至房子大梁、大门……;
行——小至木屐、文明棍(即手杖);大至马车、轿子……
——《阳江史志》
漆器作为发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制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好的声誉。而阳江作为曾经的“全国五大漆器基地之一”,自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江漆器制作工艺始于明末清初,经过近百年发展,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年),阳江漆器凭借其耐腐蚀、与画融合的优点迅速占领了市场,走进了大众的各个生活空间。自17世纪远销欧洲后,阳江漆器就在欧洲上层社会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这些绘有中国纹样的漆器成为流行于欧洲的漆器风格样式,具备实用功能与视觉审美功能。
到了20世纪初,为了适应西方的审美需求,当时在广州加工的漆器形制、纹样与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出现了黑底描金、金色线条以及描绘山水、亭台楼阁等图案造型,而且品类丰富,包括漆盒、漆皮箱、漆皮枕、大漆屏风等,深受海外消费者青睐。
漆器制作步骤之“漂漆”
阳江漆器从材质上看,以皮、布、瓷、纸、木为主,以皮胎漆器最具传统特色,其中又以漆皮箱、漆皮枕最具代表性。漆皮箱以杉木作架,内外贴牛皮,加固烫平,再髹漆晾干。漆皮枕则在木架上以藤条缠绕后套上牛皮,烫平。两者皆具有质轻、坚固耐用、防潮防腐、不褪色等特点。
至20世纪30年代,阳江漆艺伴随“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的发轫而发展,产品丰富。因其远销海外,传播的广度还影响到了东南亚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近百年里,阳江城出现了一批批卓越的漆艺人,以家族传承的方式让这门传统手工艺保留至今,让大众有机会看到百年来家族传承脉络以及内在的工艺之美、匠人之心。
张氏漆艺,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韶
1962年4月13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田汉在调研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时题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这既是对阳江漆器质量的表扬与认可,更是对阳江漆艺人工匠精神的高度赞誉。在这功与名的背后,是阳江漆艺人耗其一生光阴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信仰与坚守。其中就有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张韶对于“张氏家族”百年漆艺的坚守之路。
走进“韶斋漆艺工作室”,隔壁是阳江市江城区第三小学,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熙熙攘攘上学的身影,听到教室传来的读书声。这既是张韶的工作室,亦是他生活、居住的家,靠近门口处的墙壁上挂着张韶在1986年创作的大漆石浮雕挂屏。画面中的花鸟、植物等主题元素本足以透露出创作者的技法精湛,但凑近一看,才发现张韶将石浮雕技艺与大漆工艺进行了结合,给观者带来工艺美感的同时更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视觉张力。
张韶出生于漆艺世家,从小就在传统漆艺家庭的环境中成长,在幼年时期便与漆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但鲜为人知的是,张韶在漆工艺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层面,源于从小跟随父母在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的车间经历,因为经常给车间漆工艺老师傅们当助手,这让他潜移默化地对传统漆工艺技法有了悟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1936年,张韶的祖父张思逊与朋友共同盘下“老义栈”,后还经营一家“广和”皮箱漆器铺,伙计除了来自“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外,还有从外地高薪聘请的漆工艺师傅,例如潮汕地区擅长“传统漆器装饰工艺”的马千里(笔名“马一枝”)。
“老义栈”生产的漆器主要是漆皮箱、漆皮枕。张韶回忆道:“当时家里经营的店铺基本上是以皮箱、皮枕、皮包和嫁妆方面的梳妆盒、果盒、首饰盒等产品类型为主,还有床、柜等大中型产品,这些大多销往广州、香港等大城市。一般而言,漆皮箱和私人定制的床、衣柜、梳妆台等家具的品质更为优越,而我家店铺中质量最好的皮箱是用黄牛的皮青来制作。”
颜料在溶液中搅拌后仍会浮在上面,即漂流漆
1950年,“老义栈”停业。之后,张韶的父亲张悌清几经辗转,于1953年进入“阳江县漆器生产辅助组”——也就是后来于1958年成立的“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才总算安定下来,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是当时阳江的重点发展企业,各界都给了大量支持,也寄予了很大期望。1962年10月,在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关山月的推荐下,漆器工艺厂获得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的4个名额。最终,厂里派张悌清与周向明、傅以桓、谭昌荣4位学员一同前往,跟随沈福文系统化学习传统漆器髹饰技艺。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除了设有专业教学区之外,还有一处专门用于漆艺实践的车间场所,张悌清与谭昌荣在这儿学习髹漆和脱胎技艺,周向明和傅以桓学习“彩绘装饰技艺”。
原计划4位学员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一年,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仅学习了两个多月。尽管时间不长,但他们凭借从业多年来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习得了漆下彩、变涂、彩绘、罩金、镶嵌螺钿等四川地区的漆器髹饰技艺。这4位学员将在四川美术学院习得的制漆技术与漆器髹饰技艺传授给厂里的核心车间员工及漆艺师。
从1958年冬到1988年张悌清退休,在这数十载光阴中,他在车间内带出了众多徒弟。并且在上世纪下半叶国家出口创汇时期,漆器工艺厂的漆器坯体基本都是由张悌清、谭昌荣、傅以珍、黄祖贵、梁开新等脱胎车间同事们共同制作完成。1990年3月,轻工业部为表彰张悌清在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30年中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特别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张韶的漆器花瓶作品《流金花卉》
“父亲的工艺技法比较细腻,他做的坯体呈现出坚固、平滑的效果。漆器工艺厂的大型布胎漆器《金鱼漆盘》也是父亲与设计组成员谭昌鉴等同事们于上世纪60年代共同制作完成的。”张韶在回忆起父亲时如此谈道。诚然,这是数十年间父子两人在艺术创作、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亲情及信任,包括对待传统手工艺的虔诚之心。张悌清希望家人能够继承、发扬传统工艺,并能通过这门手艺养活家庭,谋求生计。
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张氏家族历经岁月的洗礼,目前已经传到张韶与女儿张秋影这一代人手中。父女两人坚守的不仅仅是对于家族工艺品牌的信仰,更是对于阳江民间文化的尊重。
从“顶班学徒”到“漆艺师傅”
漂漆后表面会因所含水分不同形成水泡
初见张韶夫妇,他们两人穿着朴素的服装。他们如今都已年过七旬,从张韶妻子谭丽旋的言语中,她缓缓回忆并谈及张韶在漆艺创作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张氏家族工艺传承的往事,从两位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手上粗糙的老茧,都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与他们缘分的印痕。换句话讲,阳江现代漆艺历史串联着张韶的出生、求学、工作、感情、家庭以及文化传承。
1973年,张韶毕业后进入“阳江县电影站”工作,业余时间也干一些髹漆、石雕与木工修理等零活。至1980年,因母亲杨秀兰生病,张韶“顶班”正式进入漆器工艺厂工作,逐渐熟悉并系统掌握传统漆器制作技艺与工作流程。
1986年,张韶担任脱胎车间主任,任职期间与车间同事们一起完成广州流花宾馆大型漆画的底板制作,并和父亲共同完成了研制大型布胎花瓶和各种大型“漆立体”的任务,深受同行与厂领导的赞赏。2003年,漆器工艺厂停业,张韶跟厂内其他职工一样下岗,创立了“韶斋漆艺工作室”。在父亲的协助下,他带领妻子、弟弟、妹妹等亲人制作生产了大批脱胎漆器产品,深受民间收藏家青睐。
现今张韶依然保持着不断学习与创作的热情,并力推阳江传统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一直坚守脱胎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尝试传统漆器技艺往现代漆器艺术品应用方向转变,例如漆器作品《刻锡荷花大碗》《梅韵》《仿古生肖》与漆画作品《春夏秋冬四季挂屏》都是这些年的探索成果。
《春夏秋冬四季挂屏》
其中,《刻锡荷花大碗》的工艺技法釆用的坯模是用胶漆粘贴几层棉布成型,再用漆灰刮多层定型和加固,风干后经多层打磨,再经数道髹饰工序,然后通过预先设计的图案和构图,让碗内与碗外的荷花花瓢大小形状尽量相同,达到一种花瓣与漆碗黏合一体的错觉,再配与刻锡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一种朴实、富含传统装饰的视觉美感。
《春夏秋冬四季挂屏》则是张韶采用了色漆堆填的手法,配以刻锡、贴箔、泥金等辅助技法,共同构成整体统一的色调。而且漆画中春、夏、秋、冬既各代表着一种花卉,可以单独展示,又可以将它们连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展示出四季中4种花卉的样貌。
融入血液里的热爱
2003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阳江市国营漆器工艺厂倒闭,厂内大批职工下岗、转行,给阳江漆器这20年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2017年张韶被评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坚定了他传承的信念。他谈到:“目前我还带有3位徒弟,包括我女儿。其中有两位徒弟还一直坚持在创作漆艺,他们也在努力朝着优秀漆艺家的方向努力。”可以看出,张韶不仅仅在家族传承方面下功夫,培养女儿继续深耕漆艺,也在师徒传承方面付出诸多心血教导徒弟,延续张氏家族百年漆艺的传承脉络。
遗憾的是,阳江传统漆工艺技法现在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的考验。“困难是有的。因为目前这些漆器产品多数都不适合当下的潮流与生活需求了。当然也有专程前来购买这类传统漆器产品的客户,但那毕竟是极少数。此外,也偶尔会有消费者、收藏家会购买这种大型的脱胎漆器花瓶。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制作这么大尺寸的花瓶难度极大,工作量和时间周期也很长;二是从产品需求角度讲,目前大家对于脱胎漆器产品需求较少,所以目前阳江仍在坚持这门工艺的手艺人实在不多。“
“但我身边还有较少手艺人还在坚守脱胎漆器的制作,而且近年来也有年轻漆艺创作者尝试小件脱胎漆器产品的制作。我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延续阳江传统脱胎漆艺,也有利于增强阳江漆艺的基础积累与创新实践。”张韶指着墙角的一个快完工的大型漆花瓶谈到了现在阳江漆器脱胎技艺的现状,“对我自己而言,我一边努力朝着传统工艺品向艺术作品的方向发展,追求精益求精,一边做好传承工作。目前我已经在阳江非遗办公室的协助下制作了一个小脱胎花瓶飘漆装饰技艺的全流程课件,还为阳江市漆艺产业协会制作了一份传统的大漆皮箱全制作流程课件,以供热爱漆艺的创作者学习参考,为后世传承留下资料。”
漆皮箱是民国时期“老义栈”的主打产品
作为张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张韶所处的历史境遇和时代背景跟父辈、祖父辈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传统漆艺传承的心态、看法也有所不同。首先,他希望可以将阳江漆艺运用于勺子、笔筒、笔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局部装饰,使之艺术化、高端化;其次,他认为创作者可以从大漆花瓶等艺术品进行艺术化突破,以及对现代漆画创作进行融汇与创新,探索漆艺术装饰品的高端化制作;第三,它希望年轻漆艺创作者要坚持好学的心态,不断创新,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与时代审美,创作出优秀作品。
在张韶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质朴品质与奋斗精神,也看到他扛在肩上的责任。他扛起的不仅是对百年漆艺家族传承的担子,更是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的未来与希望。他至今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和培养徒弟的韧劲,这不仅是他对未来的一份希望,更是作为手工艺人一辈子融入血液里的对中国工艺文化浓烈的热爱。
内容摘编自
《中华手工》2024年4月号
文丨林观星
图丨林观星 谭义敏 张韶 陈扬健
如需阅读全文
请点击下方图片
订阅2024年4月号
↓
微博·小红书·视频号
@中华手工
抖音
@Hi,手艺
- END -
更多合作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023-88921516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与手工艺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