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川墨:重庆铜梁的匠心名片

文摘   2024-10-24 18:01   重庆  

CHINESE HANDICRAFT.

 传承文化  引领生活 

Sichuan Inkstick

川墨

中华手工◎






何氏川墨是铜梁的一张名片



许多人只知道徽墨,却不知道世上还有被北宋诗人苏泂誉为“琅玕翠饼敲玄笏”的川墨。而南宋学者周辉所著《清波别志》也有对川墨的记载:“东南士大夫尚川墨。蒲大韶,恭州乐温人,壻文子安、梁杲,渠州人,皆世业此。梁胶法精而价高,蒲麤而损梁直太半。出蜀者利其廉,携以来者皆蒲墨也。虽均名川墨,而工制异。”


可见,川墨早在宋代就已名声在外,并常被作为文人赠礼。虽然川墨的起源难以考证,但曾在重庆市铜梁区乃至川渝一带兴盛一时的何氏川墨却详实可考


何文凯祖孙三代一起钻研川墨制作。


何氏川墨是早年间居住在铜梁区蒲吕的何氏第七代孙何光珠,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从四川自贡有名的制墨家族周家承引过来的。何光珠早年是铜梁地区的一名廪膳生员(古代科举制度考中后由官府发放膳食津贴的生员,通常简称为“廪生”),后来屡试不中便当了教书先生。由于他需要经常到数十上百里之外的墨庄购买墨锭,再加上其祖母的娘家周家是四川自贡一带响当当的制墨家族,所以根据这层关系,他打定主意要学习制墨,并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制墨工坊。在长辈的支持下,一家制墨工坊在蒲吕何家坝开启了它的百年传承之路。


有自贡周家制墨工匠的指导,再加上何光珠勤学好思,在他的一番经营管理下,何家的制墨生意日渐兴隆,周围十里八乡的商客都知道何家坝有这么一家制墨工坊。同时,为了方便顾客,何光珠还专门派人主动给各地墨商送货,大大节省了墨商们外出采购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就跟何家达成了定期送货的协议。


“松鹤”是何氏川墨的老品牌,也是大家认可的好墨。


此举很快打开了销路,何家墨坊渐渐走上正轨。事实上,何光珠还另有“小算盘”,他让工坊伙计外出送货的同时,要多了解客户需求,看看别家产品的优势,也就是现在讲的“做市场调研”,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虽看似一个不起眼的点子,但在那个“有什么就买什么”的年代,可谓是一大创举,也正因如此,何氏川墨走上了商业发展的飞跃之路。


随着何家墨坊声名日盛,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生产工艺处于初级阶段、墨品规格相对单一、缺少高端墨品等,尤其在墨品方面,只有面向学堂、店铺、百姓等大众市场的普通松烟墨,油烟墨、矿物墨以及再高级一些的定制墨、收藏墨等都还是空白。此时,外出伙计带回来的信息就体现出作用来了,经过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后,何家决定向墨品规格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发展,在型号、形制、品质等方面都给予墨商与消费者更多选择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制墨工坊的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制墨工艺也逐渐成熟,形成了何氏独特的制墨工艺,还创建了“何氏墨”的专用名号,开发了“龙飞凤舞”“龙门”“金不换”等10多种高级墨品。品质上去了,产量自然也迎来了明显增长。


一时间,制墨工坊所在的何家坝更加热闹了,不仅有临近乡镇的教书先生、店家伙计以及贩卖吃食玩物的小商贩,也有远道而来购物的墨商、想拜师的学徒,甚至前来参观的各级官衙派员。看到何家墨坊的生意日渐兴隆,当初等着看笑话的村民都服气了:“没想到一个教书先生,居然有这等眼光和魄力。”





名扬川渝的何氏制墨与何氏墨具



早在何家墨坊刚建立的时候,何家就决定在墨具雕刻方面自力更生,从找木工匠人到培养墨具师傅,从选料、设计到钻研雕刻技巧,为此还专门在墨坊一旁增加了几间墨具加工坊。“没有现成的模子,就去别家墨庄找样品参考;没有现成的图样,就立马请人设计绘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本就有着高超木工技艺的师傅们很快就掌握了一整套的制作工艺。”


在何文凯看来,制作墨具跟造房屋打家具比较起来,虽然体力活少了,但是对脑力活要求更高。因为墨具内侧最小的地方只有手指一般粗细,大的也不过寸宽尺长,“墨具雕刻要求刀锋的运行、深浅的程度都必须特别精准,如此制作出来的墨锭才有型有款。


何文凯在为墨锭“描金”。


这不仅要求工匠心灵手巧,而且心要沉、手要稳、耐性好,是完全凭着师傅们的手工、眼力和心气一刀一凿完成的。”要在如此细小的墨具内壁上雕刻精细的图案,这对以前从事修房屋打家具的“大木匠”师傅们而言,的确有很大难度。


墨具制作的关键环节,就是图案雕刻,这些雕刻除了工艺要求极为精细之外,花色、字样等也要有变化。”何文凯不仅懂制墨,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墨具雕刻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何文凯家客厅的这些墨宝都是用他家的川墨写就的。


“川墨联邦”后,何家的主要业务转为墨具维修和制作,对墨具雕刻工艺有了深入研究,雕刻工艺越来越精湛,花样越来越广泛,创新设计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墨具款式。出自何家墨坊的墨具和墨锭无论是品质还是外观,都比市面上很多其他同类产品更上档次。


各地墨坊纷纷找上门来,有做墨具维修的,也有定制新墨具的。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何家凭着精湛的墨具雕刻技艺名冠川东,几乎垄断了整个四川地区的墨具市场。因此,这一“无心之举”,竟成就了何家制墨的又一大产业。从此,何家制墨与何家墨具一起名扬川渝一带。




何氏川墨的回归




好在国家在这些年进行了积极的政策引导,各地加强了对非遗的挖掘与保护。2015年何文凯找到铜梁区文化部门,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非常重视,不仅对何氏制墨技艺进行了口述文字和视频记录,还联系当地媒体进行了报道宣传


2014年,已近古稀之年的何文凯还参加了由文化部(2018年文化部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学习。2016年,“何氏制墨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何文凯被认定为重庆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在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何文凯创办了微型企业,重新启动了蒲吕制墨厂,也就是现在这个简陋的小作坊。如今,为了满足书法名家、收藏人士、爱好者的需求,何文凯会不定期生产墨锭。这些墨锭有“龙飞凤舞”“松滋香”“龙门”等祖传老牌子,也有“松鹤”“熊猫”等新牌子,全都是由何文凯雕刻的墨具做出来的,那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墨锭上,点缀着各种图案、纹理、文字、方印等装饰,虽然有些因为墨具陈旧或磨损已经变得不似以前那么精细、清晰,但这不仅不会影响其品质,反而因为“镀”上了这层时间的痕迹让它们更具魅力。


“这几间房子的后面就是何家老院子,也是何氏川墨的发祥地——300多年前,我们何氏先祖湖广填四川扎根至此,至清咸丰年间何家墨坊创始人何光珠创办制墨作坊开始制墨,一直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如今我终于回到了这里。”何文凯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慢了很多,有一种释然,也有一种笃定,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告慰,也是一种回归。”







内容摘编自
《中华手工》2024年8月号
文·摄影丨刘海军 图丨杨万豪


如需阅读全文
了解更多的簪钗设计
请点击下方图片
订阅2024年8月号







微博·小红书·视频号

@中华手工

抖音
@Hi,手艺




 - END -



更多合作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023-63424970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与手工艺更亲近

中华手工
传承文化,引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