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面部皮肤上寄生着数百万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通过维持物理屏障、调节免疫反应和代谢生物活性物质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衰老显著影响面部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影响皮肤免疫、保湿和炎症,突出了在皮肤生理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针对衰老相关面部微生物进行干预的潜在途径。
2024年9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陈卫华、刘智及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何一凡共同通讯在Microbiome 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ed analysis of facial microbiome and skin physio-optical properties unveils cutotype-dependent aging ef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行了一项多中心深度测序调查,以研究衰老、皮肤生理光学条件和面部微生物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利用该数据集,作者在样本城市中发现了两种一致的皮肤类型,并确定了与衰老相关的微生物MAG。此外,作者还根据微生物组制定了面部衰老指数(FAI),揭示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皮肤衰老的皮肤类型依赖性影响。最后,作者区分了受生活方式影响的衰老相关微生物途径,这些途径具有皮肤类型依赖性作用。总之,作者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衰老在面部微生物组动态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针对生活方式、皮肤特性和衰老相关微生物因素来支持个性化的皮肤微生物组干预措施。
我们的面部皮肤上居住着数百万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在皮肤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功能包括维持物理屏障、抵御病原体、调节免疫反应和代谢生物活性物质。与其他皮肤区域相比,面部皮肤具有独特的特征,例如皮脂腺密度增加,特别是在T区(前额、鼻子和下巴),有助于增强皮脂分泌、防止干燥和帮助保护皮肤。此外,不断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污染物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会形成不同于其他皮肤区域的独特面部微生物群。面部微生物群在皮肤健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衰老是影响面部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的公认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表现出明显更高的微生物群多样性,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免疫能力下降有关。放线菌和变形菌种群在不同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韩国20-30岁女性中细菌富集度最高的是细菌角质杆菌和葡萄球菌,而60岁左右人群中细菌富集度最高的是链球菌和假单胞菌。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面部微生物组组成对慢性年龄的预测能力比肠道微生物组更强,表明衰老与面部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联更强。相反,面部微生物组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和炎症、抑制病原体入侵、通过各种机制维持pH值和角质层水分来影响宿主的皮肤表型,为面部微生物组干预以增强宿主皮肤的生理特性开辟了途径。面部微生物组基因组纲要(FMGC)的构建与分析(图源自Microbiome )然而,针对与衰老相关的面部微生物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们与皮肤生理特性相关,而这些特性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如胶原蛋白、皮脂腺和汗液减少,会影响皮肤表面生理,从而影响面部微生物群。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光学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塑造常见的指示性微生物。特别是,研究表明,皮肤杆菌的丰度与皮脂腺面积和许多其他因素呈正相关,而链球菌的丰度与皮脂腺面积呈负相关。这些结果对全面了解年龄如何影响皮肤微生物群提出了质疑。为了在控制皮肤生理光学特性的同时解决衰老在塑造面部微生物群方面的作用,作者进行了一项全面研究,涉及中国三个地区的479名志愿者,年龄跨度为18至64岁,在各个年龄段具有良好的分布性。作者利用面部微生物组深度宏基因组测序和最先进的设备评估皮肤特征,建立了面部微生物组基因组纲要(FMGC)。与现有的皮肤微生物目录(如皮肤微生物基因组收集(SMGC)和统一人类皮肤基因组(UHSG)目录)相比,该纲要更好地代表了作者并且令人惊讶地公开的面部微生物组数据集。然后,作者进一步表征了作者的数据并重点关注四个关键方面:识别与年龄和皮肤特性相关的不同皮肤型(根据皮肤上发现的微生物种类的组成和丰度对个体进行分类或分组),揭示衰老是面部微生物组的主要驱动因素,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面部年龄指数(FAI)以评估生活习惯对皮肤衰老的影响,并识别与衰老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研究强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衰老加速取决于皮肤型。这种对衰老与面部皮肤微生物组之间关系的细致理解,为皮肤微生物组管理的潜在个性化干预提供了启示。总之,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数据集,揭示了衰老在皮肤微生态中的作用,并为针对生活习惯、皮肤特征和微生物因素的定制干预方法奠定了基础。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4-01891-0—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