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 浙江大学黄品同等团队合作制备可跨细胞且超声激活脂质体穿透深部生物膜以治疗手术感染

学术   2024-11-08 10:03   广东  


iNature

生物膜相关手术部位感染(BSS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药物在以致密胞外聚合物(EPS)特征的生物膜中的积累和渗透不良,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2024年10月27日,浙江大学黄品同、周珠贤和Wang Guowei以及南京大学顾宁共同通讯Advanced Materials 在线发表题为Transcytosable and Ultrasound-Activated Liposome Enables Deep Penetration of Biofilm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Manage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

发现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BSSI的血管细胞中高度过表达,提出VCAM1介导的转胞吞作用和超声空化相结合可以连克服血管内皮细胞和EPS的生物屏障以根除生物膜。

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作者开发了一种VCAM1靶向和超声(US)激活脂质体(LPCOTML),负载油酰美罗培南的活性氧(ROS)响应性类脂前药、类脂Ce6的声敏剂和全氟戊烷。LPCOTML可以识别血管细胞上的受体,并启动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通过内皮转运到BSSI外周。随后,LPCOTML在US照射下通过液-气相变从纳米颗粒转化为微气泡,触发强烈的超声空化,破坏EPS并深入渗透生物膜。超声增敏剂Ce6在US照射下诱导ROS产生,并触发美罗培南的释放,在BSSI模型中有效诱导抗菌作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结合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和超声空化来解决BSSI中生物屏障的有效策略。

生物膜相关手术部位感染(BSSI)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约占所有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的80%,导致发病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尽管有许多临床实践方法来预防BSSI,且开发了许多抗菌剂来预防和消除致病性BSSI,但感染率相当高。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导致BSSI的病原体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很容易粘附并聚集在伤口或植入物表面,合成细胞外聚合物物质(EPS)并形成生物膜,导致持续性慢性细菌感染。此外,生物膜密集的EPS屏障和群体感应系统会导致高度抗生素耐药性和免疫逃避,使生物膜感染难以治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BSSI治疗的新方法。

已经探索了各种提高抗生素对BSSI治疗效果的方法,如抑制初始细菌粘附、干扰信号转导和破坏生物膜结构。基于纳米技术的抗生素递送已成为对抗生物膜的有效方法。负载抗生素的多功能纳米颗粒通过响应和靶向特殊的生物膜微环境(如酸性条件、低氧气氛、酶和细菌抗体),来治疗生物膜感染。在体外培养和一些表面生物膜模型中,载有抗生素的纳米颗粒已显示强效活性,但临床效果较差。大多数临床BSSI是深部部位感染,特征是血管壁紧密血管少富含EPS的生物膜致密药物蓄积率低,对生物膜的渗透性差,从而导致反复感染和不良预后。

图1 VCAM1靶向和超声激活脂质体有效根除生物膜示意图(图源自Advanced Materials 

通过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将纳米药物主动转运穿过血管壁,有望克服各种生物障碍(如实体瘤和血脑屏障)。关键在于确定能够在感染部位结合并触发有效细胞转吞作用的靶标。该团队之前开发了一种γ-谷氨酰转肽酶反应性主动转运纳米药物,可以诱导过表达γ-谷氨酰转肽酶的肿瘤内皮细胞的转胞吞作用。由于细菌释放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生物膜感染通常伴有炎症。血管炎症是循环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细胞因子激活后在内皮细胞上表达。该研究筛选了BSSI的血管炎症受体,发现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BSSI的内皮细胞上过表达。VCAM1受体是启动跨内皮转运转胞吞作用的重要调节粘附分子之一。作者提出,用VCAM1靶向肽修饰的纳米载体可以通过VCAM1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穿过BSSI的紧缩血管。超声空化能够以非侵入性和均相的方式机械破坏细胞外基质,从而促进纳米药物从实体瘤外围扩散到深层实质。该团队已经开发了大小可重构的脂质体,当受到超声(US)刺激时,可以产生稳定的惯性空化效应,在组织和细胞膜中诱导瞬时或致命的孔隙,从而深入渗透到胰腺癌的肿瘤内实质。因此,作者认为大小可重构的脂质体可以通过US诱导的空化深入BSSI的生物膜。整合VCAM1靶向和超声空化可以连续克服血管内皮细胞和EPS的生物屏障以根除生物膜。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VCAM1靶向和US激活的脂质体(LPCOTML),其负载了油酰美罗培南(OTM)的活性氧(ROS)反应性类脂前药、类脂Ce6的声敏剂和全氟戊烷。LPCOTML可以识别血流中血管内皮细胞上的VCAM1受体,启动配体/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以便跨内皮转运到BSSI外周。随后,US照射下,LPCOTML通过全氟戊烷的液气相变从纳米颗粒转变为微气泡,引发强烈的超声空化效应,破坏EPS屏障,使其能够深入生物膜。与此同时,US辐射促使声敏剂Ce6产生大量的ROS,催化硫缩酮接头断裂,并触发活性美罗培南(MEM)的释放,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菌作用和抗菌膜活性。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411092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