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为盈刚半年,
价格再度坠深渊。
个中因由细思量,
今年有啥不一样。
在2024年生猪市场总结(二)中,我们讲了两个选择:非瘟选择和行情选择。非瘟和行情其实都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无法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反过来说,我们被非瘟和行情所选择,我们之所以现在存在是被动选择后的结果。
那在这种非瘟+行情的双重不确定的环境下,有没有哪些是我们主动为之且积极改变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就涉及到主动选择,构成我们24年总结的第三部分。
我想,我们生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从业者,以及生猪市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都对近几年的生猪市场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巨大变化的导火索(或者叫始作俑者)就是非洲猪瘟。正是“非瘟”这位不速之客,把整个生猪养殖市场搅得天翻地覆,行业巨震下的产业结构性调整及进化也是因其而发生。
第一,养殖结构分化。散户的加速退出和规模猪场的快速扩容形成鲜明对比。规模市占率的提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能快进快出不如散户灵活。通过22年及今年的猪价高峰期仅为半年左右,低价期长达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看出:规模场产能的增加及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本应是10个月的产能释放周期(孕期4个月+生长6个月)缩短为6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讲能繁指标不再适用的原因。造成能繁失灵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这个后期细讲,这里暂且不表。记住一点,当下尚处在规模场主导效应下的产能释放期,增量扩容仍在路上。所以,请允许我们对2025年看得更悲观一些。
第二,产业结构细分。二育群体的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既是从业者对抗非瘟不确定性的一种天然选择,也是非瘟红利期大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极致演绎。简言之,二育是当下这个特定时期“趋利避害”的产物,市场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那么我们所讲的产业结构的细分绝不仅仅只是二育,但是提二育,大家容易理解,更能够产生共鸣,仅此而已。细心的你如果留意一哥的销售产品,就能够明白产业的细分程度已然进化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三大产品:种猪、仔猪、育肥猪。每一个产品的不同阶段都可以细分切割,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今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一头猪可能会经历很多次‘旅行’。”这是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瞳近期接受财联社记者时分享行业的新变化。对应地,牧原股份也作出了销售调整,从后备猪、种猪到怀孕猪、各体重段肥猪都会销售,包括7kg、15kg仔猪,还有客户买更大的30kg-50kg猪,也可能买110kg肥猪去育肥。生猪产品细分切割销售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产物,而这种细分需求的产生恰恰是为了应对长期的不确定性和寻找短期的确定性而作出的一种妥协。在繁殖+育肥这个长达10个月的时间周期当中,各自完成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这种短平快的出手方式,一方面避开了产业后期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猪周期”的循环,这或许是为什么今年猪价下行期比22年来得更早的原因之一。
第三,区域模式鲜明。今年我们还行业又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南繁北育”。这一点在今年的表现尤为突出。去年山河四省冬季的疫情行业有目共睹,当然每年北方都会遭受一波洗礼,只不过轻重程度略有差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集团公司在北方诸省的繁育基地选择了战略性收缩和撤退。母猪产能的建设重点放在南方地区。因此,南方一些省份成为了全国的种源基地、供苗大省,而北方的一些省份和地区则形成了以专业育肥、二次育肥为特点的养殖模式。你比如山东省由协会组织牵头,面向全国进行仔猪招采,并提出其细化的采购标准。黑龙江同样是向全国发出邀请,每年可对外提供4000万头猪苗。一采一销,不是单个也不是几个企业的个别行为,而是一省的名义向全国进行推介,这么大的阵仗还是头一次见,也是在今年才发生这样的事情,这种集体共识和行业举措恰恰说明一些地方省区的养殖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具备了同其他地区进行产业链协同和互补的基础。这可谓是今年生猪养殖的一大亮点。
第四,赚取属于自己的确定性。今年的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牧原在行业会议上隆重推出仔猪预售模式,实现其固定全年仔猪销售价格的目的。当然,这不仅对牧原本身有利,对大批量采购仔猪的企业来说,同样也是有利的。一哥实现了仔猪成本+一定利润售出全年仔猪,实现了销售利润的锁定。于需求企业而言,他全年的猪苗采购成本已知,投入的饲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也相对确定,则养殖成本基本确定。只需要锁定肥猪的卖出价格即可锁定一头猪的利润,这个在生猪期货市场是可以实现的。一套组合拳下来,买卖双方都不吃亏,都能赚到看得见的利润,何乐而不为。不过,很多人往往对眼前的确定性视而不见,因为低风险对应着低收益,他或许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