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历中,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古人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九个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九”。第一九是冬至刚过时,天地万物最为寒冷;而到“九九”结束,正好是春回大地的时候。古人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暖在九九。”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意思是冬季的天地万物都处于封闭的状态,寒冷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但到了“五九”,气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化,这是从寒转暖的一个关键节点。
“五九”意味着什么?
“五九”是从冬至算起的第41天到45天,也就是农历腊月的后半段。这个时间点通常和春节重叠,因此“五九”也成了人们判断春节冷暖的标尺。因为气候规律决定,五九的天气对整个冬末的温度走向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1) 为什么五九是转折点?
“五九”时,白昼的时间逐渐变长,太阳的角度开始升高,地表接收到的热量也逐渐增加。虽然表面上还是冷得很,但大地深处的热量正在悄悄积蓄。
现代气象研究也证实,五九前后,冷空气的活跃度会明显减弱。尽管偶尔会有冷空气南下,但已经没有“三九”时那种刺骨的寒意了。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有“交五九,春渐暖”的说法。
2) 春节冷不冷,看五九的表现
春节往往在五九或六九的交替之间。如果五九期间寒冷异常,那么春节期间多半也不会温暖;而如果五九期间天气回暖,春节期间可能会相对舒适。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依据,但从多年气象数据来看,这种规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1) 保暖依然是第一要务
尽管五九有“转暖”的趋势,但此时的暖意并不足以让人松懈。《黄帝内经》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意思是冬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养生,到了春天可能会因阳气外泄而生病。
所以,五九期间依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足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特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发作,切勿因一时的温暖而减衣过早。
2) 饮食调理:温阳散寒
五九时,人体的阳气正逐步恢复,此时的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温的食物,比如羊肉、红枣、生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还能帮助脾胃运化,为春季的到来做好准备。
3) 适度运动,舒活筋骨
到了五九,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散步、打太极拳、做瑜伽等轻缓的运动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古代民间对“五九”有着很多有趣的描述。比如,民间流传的“九九歌”中就提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古代,文人墨客会在家中挂一幅“数九消寒图”,每天填涂一笔,用这种方式记录数九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乐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