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邢宽的读书、科考之路
童毅之
邢宽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二月十六日生于明朝无为州芝山之南,因祖父邢柏、父亲邢士杰都以行医为生,医术高超,家境优渥,因此邢宽稍长便被送入官学芝山书院就读,进入了明初学生读书的第一阶段——诵读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5岁至1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
诵读阶段侧重于背诵和朗读,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经典著作。邢宽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的书籍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这个阶段不需要学生理解背诵的内容,只需记住即可。正因此,邢宽刻苦学习,背诵了大量经典文章,为此后的深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的第一阶段完成后,邢宽进入了学习的第二阶段——学贯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从15岁到2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人的高中到大学毕业甚至读研、读博的时期。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贯通所学知识,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邢宽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包括学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经典著作。这时期邢宽需要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以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学习完成后,邢宽进入学习的第三阶段——涉猎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从25岁到3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人毕业后刚迈入职场的前十年。涉猎阶段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所谓的“丅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在精通一项专长的同时,对其他领域也要求有所了解。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长),此时需要继续深化专长,同时拓宽知识面,以应对多变的职场环境。
实际上,从第二阶段开始,学生们就可以参加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童试。邢宽什么时候参加童试目前没有资料记载,我们只知道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是永乐十八年(庚子科,1418年,时年邢宽28岁),永乐二十二年(1424)考中状元(时年邢宽34岁)。但我们从明朝科举考试可勾画出邢宽的科考之路。
邢宽由芝山书院派遣首先参加无为州的童试。先是参加县试,三年二考,一般在每年2月份,地点在县衙(州衙)大院,要求提交: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保结文书(五童互结和廪生认保)、无冒籍、匿丧、顶替(即所谓的“登科录”,类似于现在的报名表),特别规定优娼皂吏子孙不得参加。主考人为本县(州)县令(州守)。考完发榜:先发“圈榜”,全部考完发“长案”,如考中第一名称“县(州)案首”,不用参加府试、院试,直接获得生员(“秀才”)身份。
县试结束以后,当年的4月份,邢宽和同学们要到庐州府参加府试,府试要求同县试,主考人改为知府(州、厅为主官知州、同知主持),发榜同县试,第一名为“府案首”直接获得生员身份。
参加完府试后,邢宽在参加县试的第三年参加院试,考试地点还是在庐州府,考试要求比县试、府试更为严格,主考人为各省提学官(学政),考完发正榜,第一名称“案首”。
从上可看出,明朝时童试考试极其严格,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前后三年考试得中者方可成为秀才(“生员”),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在本县经过一次考试即为秀才。
邢宽等一干同学参加院试通过成为生员后,还需要参加“岁考”。考试成绩分为六等,根据成绩身份分为五等。三年一次。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秀才的等级,以便发放补贴。因为本来每个县能够享受政府生活补贴的秀才的数量是固定的,比如洪武二年(1369)规定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正因为在府州县学学习的秀才,如同政府官员一样,有名额的限定,所以称之为生员。
岁考的第二年,学政会主持“科考”。这个科考一般只有前一年岁考成绩在一等至二等的生员才能参加。考试内容是“四书文”一篇、“策问”一道、“五言八韵诗”一首以及默写“五经”段。科考之后,同样依照成绩分成六等,其中一二等的直接被准许参加乡试,三等的则要选前几名参加乡试,此举被称为“录课”,而四五六等的一般不允许参加乡试。
邢宽是否是第一尚不可知,但是名列一二等成绩则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规定,童生被录取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府学或县学。因此,邢宽和新秀才们入学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复试,再考一次,然后把原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试卷全部取来,与这次考试的笔迹进行对比,验明原来的考试是否替考。正式入学之后,邢宽和学子们还要面临日课、月考、季考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和考试。
日课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签到和写文章两种。按规定,老师要每天都到教室,与邢宽一干学生一起研究经书、讲明义理、撰写作文,到了晚上则往来巡视,督促生员诵读。学校里有点名用的“卯簿”,生员每天都要在“卯簿”上签名。凡是发现无故不到者,掌卯官就要用红笔记下来,三天之内,按规定执行责罚。
每月之内,邢宽和同学们逢三、六、九日就要正式写作。上旬的写作要求是《四书》义三篇,也就是以出自《四书》中某句话为题目,在初三、初六、初九三天各写一篇八股文;中旬是经义三篇,也就是按照出自《五经》中的题目,写八股文三篇;下旬论、策各一篇,表、判同日各一篇等,也就是写议论文和应用文。
月考,即是邢宽和同学们在日课以及三、六、九日写作文的基础上,每到一月之末,还要考试一次。内容基本上仍是老一套,《四书》义或义、论、策各一篇,就像今天的高三学子们月考一样,重复考试,温故而知新。
季考,即每三个月一次的考试,内容与月考类似,只是更加正式一些。这也应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明古今学习基本相似,学习的最终形式,一切以考试成绩为唯一准则。
从上可知,学子们自参加启蒙学习到考中秀才这一时期,一方面要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了获取秀才名号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跟今天的学生们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如果不打好基础,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实在是难于上青天。相反的,如果基础打得牢靠,越往上走路反而越平坦、越宽阔,看来古今教育还是一个道理。
邢宽在童试合格后,即可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共考三场,时间分别为初九、十二、十五各考一场,地点在庐州府。乡试的参加者为生员身份并且在科试(院试后举行,确定乡试获得资格)中获得前两等贡生、监生的学子。乡试考官分帘内官与帘外官两种。帘内官为负责出题和阅卷的考官,包括主考官(庐州府尹)和同考官。帘外官为负责贡院各种考务和供给的各种执事官,包括提调官、监临官、监试官、印卷官、收掌试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因在贡院中,考官与执事官实行隔离制度,考官评卷在帘以内,故称帘内官;各类执事官皆在帘以外,故称帘外官。
乡试阅卷结束,开始放榜。放榜时,获得第一名的叫“解元”,第二名的叫“亚元”,第三到第五名的叫“经魁”,第六名的叫“亚魁”,第六名之后的统称为“文魁”,即世传的文曲星,俗称“举人”。
邢宽在永乐十八年庚子科乡试得中举人,时间为1420年,时年30岁。
邢宽在永乐十九年(1421)赴京(北京)参加会试。会试为三年一次,乡试结束次年,参加会试的举人由国家发给路费(称“公车”)。会试主考官又称总裁官,由皇帝钦命。副主考称副总裁,亦由皇帝钦命。会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义:会试的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主要涉及《四书》《五经》等内容。考生需要对这些经典进行解释和阐述。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朝独创的一种文体,用于会试中。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个部分。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精华部分,必须使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因此得名。
策论:策论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如问及钱粮、水利等问题时,考生需具体回答这些问题,强调实用性及务实性。
史论:考试内容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的历史知识。
律诗:考生需要创作律诗,展示其文学素养。会试考试内容不仅考察考生的儒家经典知识,还注重其实用性和文学素养的全面考察。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二月初九,考试内容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在二月十二,考试内容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在二月十五日,考试内容为试经史策五道。每个考生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进考场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考中考生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邢宽于永乐十九年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永乐二十二年(1424)第二次参加会试,得中第七名,成为考生中的佼佼者。
会试结束后,所有被录取的贡士集中在保和殿参加由皇帝担任主考的殿试。殿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仅考时务策一道,其目的是面向已通过会试的贡士们征对社会紧要问题的看法和对策,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明代的殿试策问或由皇帝亲自拟定,或由大臣预拟而由皇帝钦定,一般都反映了朝廷所关注或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帝王与士子们经由策问和对策展开双向互动,呈现出殿试策与明代社会政治情势密切关联的特点。殿试的评分标准包括策问的内容质量、文学才华、思辩能力及书法水平等多个方面。策问的内容需紧扣题目,见解独到,论述充分;文学才华则体现在语言表达的准备性和生动性上;思辩能力则要求士子们能够全面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而书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子的文化素养和书写能力。选拔机制上,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四名到第四十或五十名,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第四十名或五十名后的则为“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俗称“传胪”。
永乐二十二年,邢宽参加殿试时明成祖朱棣在制策中以祭祀、兵戎二事提问,邢宽在对策中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道:“臣闻帝王之为治,其事之大者,曰祀与戎而己。盖祭祀所以礼为种,用兵所以威四海,二者实为国之大事”。接着,紧扣主题,指出“敬”对于祀、戎二事的重要性,继而从祭祀的历史沿革谈到兵戎的建设与发展。
祭祀方面,邢宽以《周礼·大司乐》为标准,对祭天地的礼仪进行了祥细的叙述,历叙了周、汉、唐、宋、明各种祭祀的继承与发展,周祥细致。尤其是兵戎方面,邢宽从军队起源说起,详述了周、汉、唐、宋、明历代的军制,并剖析其优势。他对唐的军制评价极高:军士在一年四季中,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既不违农时,又不耽误训练。论及明代的兵制,邢宽说:“至于兵政,则内有五军,外设诸卫,统兵有定制也。讲武有时,屯田有所,训兵有定法也。凶残之必取,天讨之必加也。此非汤、武仁义之师乎?是皆陛下行之有素,而得其效矣”。邢宽把明朝设置的五军都督府、卫所制、屯田制等兵制与汤、武仁义之师相提并论,虽有夸耀本朝与讨好明成祖的成分,但也确有事实依据。
从邢宽的殿试对策卷看,文章论点突出,概念明确,内容翔实,足见其学识之渊博。加之永乐年间,状元都是江南之人夺得,现在明成祖看见邢宽的策论有理有据,加上他是江北之人,名字又取得好,自然十分高兴,不但“御笔丹书其名,仍赐御制五彩织锦宫词,恩宠无比”。明成祖题写的织锦宫词为:“足蹑云梯手攀仙桂,姓名高桂登科记。马前喝到状元来,金鞍玉辔成行队。晏罢琼林醉遊花市,此时方显平生志。修书速报玉楼人,这回好个风流婿”。从中可看出明成祖对邢宽确实喜爱,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明史记事本末》卷二《科举开设》记载了邢宽擢为状元则是因为其书法:“永乐二十二年甲辰,会试,侍讲学士曾棨、侍讲余荐为考试官,取中叶恩等。廷试赠邢宽、梁禋、孙曰恭及第。先是,孙第一,嫌曰恭字拙,曰孙字不如邢宽,用朱书填黄榜,一时称异事云。取进士徐贤等六人为庶吉士”。从上可知,邢宽一手好字也能求得不错的功名,当然前题是他的策论更不错。
邢宽高中状元后,依永乐朝的规矩,首先进行传胪仪式。传胪仪式是科举考试最后一个环节殿试结束后的重要活动。传胪仪式非常隆重,新科进士需要身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帽顶,从午门进宫,跪在太和殿广场御道两侧。皇帝亲自出席,并在太和殿前举行仪式,大学士从太和殿内捧出金榜,传胪官高唱题名名单,包括状元、榜眼、探花等人的名字。每唱一次名字,都有长久的鼓乐伴奏。
传胪仪式之后,朝廷会组织游街活动。仪仗队吹锣打鼓,护送金榜题名的考生游行,以示庆贺。考生们(状元、榜眼、探花等依次排名)沿着街道游行,所到之处,百姓都会奔走相告,表示祝贺。
此外,朝廷还赐酒宴给新科进士们。赐酒宴的具体形式是朝廷会“诏复增进士钱百万”,并且赐给他们“酒五百壶”,以示庆贺。
至此,邢宽的读书、科考之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