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走过千年时光的隋代鸡首壶

文摘   2024-12-19 08:29   安徽  

2023年10月1日,安徽无为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一座展示无为传统文化和发展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馆内现有文物藏品约1000件(套),其中上展文物藏品468件(套)。面对众多文物,当记者提及镇馆之宝时,无为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邹喜庆脱口而出:青釉龙鋬鸡首壶。



说起这件有着千年历史的青釉龙鋬鸡首壶,还要从无为的羊山说起……

千年文物出羊山

“环以乔木千樟,周遭阳翳,夏凉而冬温,禽鸟翔鸣不去。池清泉洁,殿宇精严,芥之人往往受慕而就读书。”这是清人汪有典在《圆通庵记》里描述的羊山。羊山,位于无为市开城镇,原名阳山,嘉庆版《无为州志》记载:“阳山距城西四十里,世传曹操屯兵此山之阳。”遂有阳山之名。后又因山冈地形似山羊头,百姓又称之为羊头山、羊山。

羊山不仅风景宜人,还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底蕴。当地一直有朱元璋曾在羊山的阳山寺躲过元军追杀,后赐名阳山寺为报国寺的传说。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的田间,也是羊山人。

但羊山的神奇,还不止这些。无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龙鋬鸡首壶也是羊山出土的。

据邹喜庆介绍,1977年9月的一天,当时羊山公社的一位农民在山上垦荒时,无意间发现新翻出的泥土里,露出一件青黄色的瓷器。当时这位农民并未太在意,只是觉得这件瓷器的器形比较大,决定先带回家再说。等他回家后将瓷器上的泥土清洗干净,一件漂亮的鸡首壶立刻显现在眼前。就此,这件沉睡于地下千余年的瑰宝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件鸡首壶先后被当时的无为县图书馆、无为县文物管理所收藏。1990年曾被安徽省博物馆借去参加北京亚运会文物特展,后来一直陈列于安徽省博物馆古代文明陈列展,2023年8月份,无为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将此壶接回无为,2023年9月底正式入展无为博物馆二楼展厅。

国宝无言诉古今

走进无为博物馆二楼的展厅,远远就可以看到一把隋代青釉龙鋬鸡首壶被单独安放在展柜里。此壶属国家一级文物,早在1998年就被收入《安徽省志·文物志》:“青釉鸡首壶,隋代寿州窑生产的瓷器。瓷胎灰白色,胎上施青黄釉,釉为半透明的玻璃质。颈细长、大腹、平底、肩上有鸡首流,柄为双龙鋬,肩部还有对称的双系。腹部刻莲瓣花纹,肩至颈间有3道凸起棱弦纹,腹间饰圆形戳印花纹一周。通高44.5厘米,腹围71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5厘米。造型典雅,质地坚硬,保存完好,是寿州窑罕见的青黄釉鸡首壶。”寿州窑创烧于南朝,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以首创青黄釉瓷而著称于世。

说到此壶的得名,邹喜庆指着壶首告诉记者,鸡首壶就因壶首这一鸡头状造型而得名。此壶通体施青黄釉,釉呈半透明玻璃质,腹部上下对称细刻莲瓣纹,腹间饰圆形戳印纹一周。由于龙柄高于壶口,使得该壶的器型显得更加修长挺拔。纵观这把鸡首壶,整体器型优美流畅,釉色莹润淡雅,鸡首上昂,仿佛正在引颈高唱,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如此设计使得该壶庄重古朴,充满灵动的气息,体现了隋唐时期寿州窑青瓷烧造工艺水平的精湛


邹喜庆告诉记者,这把鸡首壶不仅造型优美,还有着多方面的文物价值。此件文物为无为本地出土,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流传有序。文物造型新颖优美,釉色莹润淡雅,纹饰规整细腻。既庄重古朴,又流畅生动,且器型较大,基本完整。同时,该壶为安徽寿州窑的精品之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属青瓷鸡首壶发展到隋代的标准器,在安徽省乃至国内均属罕见。它的出土,不仅为我们了解隋代寿州窑青瓷烧造工艺提供了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隋代市民生活、风俗民情提供了一件直接的范本。


来源:芜湖日报
 无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审核:胡春雷 钱之俊 终审:王  梅
  编辑方文娟 季宏林(值班)
  投稿邮箱:wuweiwenyi@163.com

无为文艺天地
发布无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动态资讯,本土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文艺资源推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