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勿忘国殇
“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宁恩承
一位士报国恩的校长
在东北天地惊变的那一夜,有一位校长心怀民族大义,使出浑身解数保全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数千人,而自己则成为了最后离开学校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上任不到10个月的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他说:“我们中国向有国家养士的传统。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一席话,全场寂然。
杨靖宇
一位宁死不屈的将领
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7年,杨靖宇领导豫南农民起义,打垮了北洋军第八军的一个旅;1929年,他离开家乡被派到东北,开始慢慢介入军事领导工作。他曾被捕入狱5次,受尽酷刑,但没有一次服过软;1932年,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在白山黑水之间,直至最后的牺牲时刻,他目光坚定:“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你们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需多说,开枪吧!”
(杨靖宇照片)
赵一曼
一位慷慨就义的母亲
赵一曼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赵一曼响应党的号召,前往东北开展抗日工作。1935年秋,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企图从她口中得到抗日武装的情报。然而,赵一曼坚贞不屈,始终未向敌人透露任何机密。她在狱中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文字,鼓舞了无数后来人。
(赵一曼和她的儿子宁儿)
1936年6月,赵一曼被押往哈尔滨,日军企图在公开审判中打击她的意志。在哈尔滨的最后日子里,她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最终,赵一曼在日军的枪口下英勇就义,年仅31岁。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历史的耻辱,我们不曾忘、不敢忘、更不能忘!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警钟仍在长鸣,广大青年要铭记 “九·一八”,知耻而后勇,从血色丰碑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以史为鉴,不断把革命先烈未完成的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让“九·一八”的警钟常鸣耳畔,让“九·一八”的教训昭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和平之路,复兴号的巨轮才能在披荆斩棘中行稳致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早日实现。
少年们!寸土虽窄,皆用鲜血守卫;中华梦宽,共襄正义和平。
今天,我们向先烈致敬。
岁月无疆,英雄不朽!
忠魂陨落,浩气长存!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编辑:甘 甜
审稿:叶 欣
终审:周启勋
名誉顾问:韩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