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杜甫回草堂
文/李忻航
静海区梁头镇中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我们所熟知的《春夜喜雨》写于杜甫初居草堂之时。为躲避安史之乱的杜甫携家人来到成都,他见南方连绵的春雨、迅猛的春潮,腻烦又惊恐。住习惯了,渐渐发现此处的春水竟是如此美,连诗也滋润起来。多有陶渊明躲避乱世,独居桃源之感。抛却对杜甫悲苦的固有印象,他在此处也度过了一段闲适的日子。
同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我们所熟知的诗歌。离开朋友的帮助,杜甫过得已不如初来时那般惬意,生活的贫苦和仕途的困顿折磨着他。他在这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旷古名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一间似雅实贫的草堂中,一位白发老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
陶开虞说:“子美草堂有四:其一在西枝村,未成;一在浣花;一在瀼西;一在东屯。” 杜甫身逢乱世,流寓他乡,在朋友的帮衬下于成都城西七里浣花溪畔落下一间可以安身的草屋。他时而为此地的美景欢愉,时而为国家忧思苦痛。
“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如果去成都,我们定要去看看诗人流寓此地时的故居,这被寓为“中国文学圣地”的地方。
编辑:刘泉涛
审核:叶 欣
终审:周启勋
名誉顾问:韩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