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去旅行02】跟着苏轼去密州

文摘   2024-07-22 12:00   重庆  



跟着苏轼去密州

文/闫丽颖

中旺镇大庄子中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公元1074年九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期满,他上书朝廷,请求“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于是朝廷认命他为密州(今潍坊诸城市)知州,离苏辙所在的齐州更近。可惜,到密州后,与弟弟相聚的愿望仍未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7年未见弟弟,苏轼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知密州后,苏轼灭蝗赈灾、扶贫济困、兴修水利、缉盗维稳,在其精心治理之下,密州百姓安居乐业。民生问题解决后,苏轼将城墙西北处北魏所建荒废楼台修葺一新,请其弟苏辙为楼台命名。苏辙取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赋名“超然台”。苏轼亲笔题写了“超然台”三个大字,留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记》。

熙宁八年(1075年)秋,密州大旱,苏轼率部下到常山祈雨,归途于黄茅冈狩猎,激情澎湃的苏轼,即兴吟诵出惊世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如今,黄茅冈建起了东坡狩猎园景区,门口的群雕展示的就是苏轼狩猎的场景。来到此处,可以射箭怀古,体会苏轼当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编辑:曹静伟

审核:叶    欣

终审:周启勋

名誉顾问:韩树云




静海初语凭栏工作室
乐善思辨读写,聚焦天津中考。本号由天津静海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天津市杰出津门教师”凭栏老师创建。是服务静海区初中语文师生的网上橱窗,是《语文报》《中学生博览》《读者·校园版》《全国优秀作文选》等数十家报刊的采稿源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