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文苑|唐伟:烙在蚌埠地名上的水文化

文摘   2024-11-02 15:02   安徽  

  地名是人类认识和识别其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的符号。应水而生、依水而存的蚌埠,因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许多的地名都烙上了水的印记,书写下与水不可分割的历史与文化。
蚌埠,因水得名,千里淮河穿城过,孕育出悠久文明,见证了沧桑变迁。
史前时期,淮河岸边这片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尚书·禹贡》篇中记载:“泗滨浮罄,淮夷嫔珠。”其中,后一句说淮夷氏族居住的地方有一种蚌产珠,嫔也是蚌的别名。由此可见,人们这时已经知道采蚌取珠了。另外,古时把船舶聚集之处成为“步头”,“步”和“埠”通用,步头也叫埠头,说明很早就是渔者聚居的地方,加上这一带盛产河蚌,因而也就有了“蚌埠”城市名称的由来。
滔滔淮水给了城市两岸广阔土地无限的生机,发达的水系也使沿途许多地方和村落的名字与水有关。五河,作为市下辖县,因淮、浍、漴、潼、沱五条河流汇聚而得名,被誉为皖北水乡。其他市辖县如怀远、固镇境内有天河乡、沱湖乡、长淮乡、浍河村、淮河村、淮北村、漴南村、淝南村、河滩村、浍南村、淝河村、涡南村等。
以淮河为界,蚌埠形成了南北两岸山地、丘陵、台地(岗地)和平原及洼地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历史上黄河多次南泛夺淮影响,淮河蚌埠段水系紊乱、河道淤积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因此,一些县域境内地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地河流、地貌特征,体现了因灾害带来的地貌改变。如河溜乡,这里的“溜”,表示“迅急的水流”。居民原多姓何,因淮河支流涡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此处,猛转东北方向,水势急溜,得名何家溜。何,河谐音,逐渐演化为河溜。西黄溜村、东黄溜村,分别位于河套西部、东部,淮河支流浍河水经此,因水面窄,流速加快,形成溜。居民多黄姓,故得名。“湾”,即地处河流拐弯处,如信湾村、西湾村。“滩”,即座落在河流滩地上,如夹滩村、河滩村。“浅”,即地处河流沿岸水浅之处,如聂浅村,居民多姓聂,得名。“洼、海、湖”,表示村庄地势低洼,雨季内涝积水严重,如洼李村、洼窝陈村、前海村、后海村、赵湖村、田湖村。“坂、岗、岭”,表示地势较高,村庄建在高坡上,如宫坂子村、岗陈村、黄岭子村。“台、墩”,表示过去为防水患,将庄基垒土垫高筑台建房,如张台村、高台子村、盛墩村。“桥”,即村址边建有跨越河道的桥梁,如陈桥村、上桥村、下桥村。“圩、坝”,即为防水患,在村周围筑起比较大的土圩、土坝,如大圩村、张圩村、徐坝村、方坝村。“井”,即为解决离河流较远,生活不便,村民挖井取水,如陈井村、双保井村、五里井村。
蚌埠的一些地名还与治水名人、新中国治淮相联系,因而著名、且远播。
涂山,位于市辖怀远县境内。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夏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治水英雄,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印记,并在地名中有着生动的反映。
登涂山而远眺,可见淮河穿越荆、涂二山而去,滚滚向东北方流淌,形成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别看今天的涂荆两座山东西相向而立,在遥远的尧舜时代,它们可是连为一体的。相传,荆山涂山原为一脉,每当洪水泛滥,都因河道阻塞而造成严重的水患。直到大禹来到涂山,和大家一起想办法,采用火攻的方法,开山凿石,疏通河道。从此,沿岸百姓再也不受洪水的祸害。
位于涂山脚下的“禹会村”,得名源自于大禹治水成功后,被众人一致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并顺利地继承了舜的帝位。之后,遵循“五年巡狩”的夏之制,来到涂山之南、淮畔之东,召开了为数极多的部落酋长参加的大会,谋求实现政令的统一。
再如“上洪村”“下洪村”,则是说在禹会诸侯的欢乐时刻,唯有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一名叫防风氏的首领桀骜不驯、故意迟到了,大禹当即斩杀示众,以正纲纪。防风氏死后,尸首倒下有几里地长,鲜血把很长的一段河水染红,洪,红谐音,逐渐演化得名。
淮水东去,逝者如斯。
河流如母亲滋养万物,依河而生的淮畔儿女,为大河赋予着厚重而灿烂的文化,也在艰苦卓绝中用智慧与决心驯服着河水。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下,治理淮河机构艰苦创业的历程在这座城市的地名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正式成立,办公、生活楼房建设、工程技术人员调集、施工队伍的建立都迅速展开。
那时治淮机构下属勘测设计院、建工局、水科所、医院、学校、法院、检察院、新华分社、京剧团、文工团,淮河上、中、下游三个局,八个治淮指挥部,两个师水利工程兵等。机关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人员总数最多时达四万多人,占五十年代初蚌埠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区域内办公地址所在的三马路,后更名为治淮路。三马路北边的四马路、五马路,先后更名为长淮路、沿淮路。为干部职工建设的宿舍楼,名字为治淮一村、治淮二村、淮建一村、淮建二村、淮建三村。还有八条以治淮路命名的里巷,分别为治淮路一巷到治淮路八巷。
此后,以蚌埠市为指挥治淮大本营,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治淮运动,在淮河大地上展开。从1950年冬开始到1957年底,在治淮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流域各省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治淮连续实施了多期工程,取得了新中国治淮的初步胜利。
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蚌埠是一座会讲故事的城市,地名中与水有关的名称,虽然有的已在城市建设、区划调整中逐渐消失,但是,这种印记早已流淌在当地文化血脉之中。了解这些地名,解读这些地名的变迁,就是在聆听城市发展的故事。



编辑:王悦   郑亮


江淮时报
这是江淮时报创办的公号,江淮时报是安徽省政协的机关报,围绕大局,服务政协,关注民生是我们媒体的定位。订阅号的创办,将进一步致力于打造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