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栎种成大产业——滁州市南谯区政协发挥委员工作室优势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文摘   2024-11-13 15:51   安徽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昌春木炭合作社,滁州市政协委员、昌春木炭合作社负责人杜昌春正在召开一场关于麻栎树种植技术的交流会。像这种交流会,在昌春木炭合作社每月都要召开一次。

近年来,滁州市立足林业特色资源优势,从选对一个树木,到种好一片林,再到创新一种模式,积极发展麻栎产业。通过培大育强、科技赋能、林下掘金等多项举措,麻栎面积已达62.9万亩,并形成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发展模式。
“麻栎浑身都是宝,枝干能烧制木炭,枝丫可做菌棒,叶子用来养柞蚕……”199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杜昌春选择回乡创业,回到施集镇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麻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随后承包荒山种树。
 在承包的荒山“绿起来”的同时,如何使山林“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成为杜昌春思考的新选择。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昌春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木炭加工厂,成立木炭专业合作社,将麻栎人工林资源加工成市场稀缺的高品质菊花碳、钢碳,打造出中国最好的民用碳基地。在杜昌春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从初期的8户扩大到425户,参与农民1.2万户,经营麻栎人工林35万亩,年产木炭2万吨,区域内林农每年增收1亿多元。

为充分发挥麻栎资源优势,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在南谯区政协指导下,杜昌春在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设立“昌春麻栎技术研发推广工作室”,汇聚多方平台力量,助力南谯区施集镇麻栎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工作室目前有政协委员7人,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政协委员、麻栎产业合作社、技术咨询服务平台三方作用,为施集麻栎产业发展提供经验技术指导,探索委员服务群众的新途径,畅通社情民意,助力麻栎产业蓬勃发展。”杜昌春告诉记者,麻栎产业涉及千家万户,是推动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林业效益、促进林农增收和加快乡村振兴的好项目,市场需求大、应用前景广。
“滁州有非常好的麻栎资源和产业基础,若能将资源等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推动升级发展,可打造国际级麻栎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今年的滁州市政协两会上,杜昌春精准建言,提出《挖掘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麻栎产业升级发展》的建议。

他提出,要提高站位,将发展麻栎产业作为增加碳汇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并将其列为滁州绿色新能源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要高标准定位,打造“国字号”示范品牌,加快构建“企业(园区)+基地+农户”联动模式等多元发展机制,加快建成20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亩良种基地、10亿棒香菇、10万亩柞蚕的产业园区,培育以菊花炭、香菇、柞蚕“一树三宝”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打造国家产业示范新园区。 

“同时要利用好麻栎生态资源,实现林旅融合发展,开展不同季节的景观旅游、柞蚕‘亲子游’、香菇采摘、橡树文化探源、炭雕及文创产品体验等。”杜昌春还建议,要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将人工造林、木炭、食用菌、柞蚕养殖、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列入财政奖补扶持范围,通过政府担保贷款、融资债券、企业招商等,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鼓励更多的企业与农民参与到麻栎产业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合作社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将烧炭产生烟雾全部回收并提取木焦油和木醋液,延伸了产业链,应用在生态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相关经济效益提高30%。而菊花炭作为拳头产品,常年出口日韩等国。
下一步,杜昌春准备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林业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以南谯区施集镇为中心,由木炭加工向食用菌培植、柞蚕养殖、植物生产促进剂和环境净化产业全方位延伸,实现木炭多联产,打造百亿元国家麻栎产业示范园区。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将继续带领工作室政协委员围绕木炭、食用菌等八大产业发展深入研究、建言献策,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奋发有为,为着力打造国家麻栎产业示范园区,振兴乡村经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杜昌春说。


文图: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悦

编辑:陈妍  郑亮


江淮时报
这是江淮时报创办的公号,江淮时报是安徽省政协的机关报,围绕大局,服务政协,关注民生是我们媒体的定位。订阅号的创办,将进一步致力于打造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