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创新青年科技人才载体建设

文摘   2024-11-21 18:06   安徽  




  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在人才培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青年科技人才需求差异较大,政府、企业与人才创新载体应协同起来,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为此,建议:

  一是搭平台、压担子,优化科研资助模式。在省级、市级重大专项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延长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资助周期,按比例增加资助金额。在科研计划申请条件中,以国际通行的“科研年龄”代替目前以“生理年龄”为线的做法,区别考虑各学科领域科研创造的年龄特点,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优化人才计划筛选模式,既要激励“显人才”,更要培养“潜人才”。赋予青年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允许根据自身基础、兴趣特长等确定研究方向、组建团队。

  二是讲贡献、论成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随着科技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度进一步加深,单一固定的人才评判标准难以准确评价青年科技人才的价值和能力。建议以动态眼光、多指标评判青年科技人才,采用差别化、个性化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一刀切”。树立“以贡献、能力而非身份论英雄”理念,让有“帽子”和无“帽子”、本土和海外、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同台竞技,各展其才。尝试开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对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实行破格制,不以学历、资历作为职称晋级门槛。

  三是强服务、优环境,打造良好生活环境。加强引才保障,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生活保障水平,在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在皖就业创业实际问题,让各地青年科技人才看过来、走进来、落下来。完善人才引进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保障政策,搭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包括青年人才与学术前辈交流平台、共享实验设备资源平台、沟通联络平台等。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关键作用,让青年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

  四是立研发、聚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培育。立足我省高校科技资源,聚焦重点学科、重点行业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学会组织等密切联系,依产业需求建专业,按需育才、精准育才。按照“课程模块化、时间联动化、师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培训提升和激励机制,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专业教材、优质课程、科研实践平台等资源。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力,打造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和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助力青年科技学者快速成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是搭桥梁、做红娘,推动科研就业多平台建设。各类型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中的参与度。政府部门牵头打造官方信息认证的人才供需“淘宝网”,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便利,加强科技人才资源、就业岗位信息交流。通过政策层面,构建并完善国家、社会、学校、行业企业、个人等多主体参与的全面保障机制,从思想观念、所需资源、生态环境、施展抱负平台等多角度入手,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所需的企业支持和社会资源,让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实现发展环境多层级、抱负实现多平台,促进人才成长和成果转化。








编辑:王悦 刘鹤


江淮时报
这是江淮时报创办的公号,江淮时报是安徽省政协的机关报,围绕大局,服务政协,关注民生是我们媒体的定位。订阅号的创办,将进一步致力于打造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