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五十年代(作者:胡伟祖)

旅行   2024-09-10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胡伟祖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代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已退出了职业生涯。作为入花甲、进古稀的新一代“高龄老人”,面对逝去的岁月,一定会有很多感慨——
生在五十年代是幸运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50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远离了腥风血雨的战乱,沐浴着新社会的阳光。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童谣,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美好愿景。他们有理想,“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从小立志要让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们有激情,“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天南海北,四处为家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崇尚人民英雄,胸怀革命的浪漫主义。他们能吃苦,“党叫干啥就干啥”,艰苦奋斗在基层,摸爬滚打在一线,战天斗地,其乐无穷。他们有担当,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与前辈相比,他们生活安定,尽管物质相对匮乏,但计划供应的粮油棉布等,还是保证了他们生活的基本温饱;他们上学无忧,尽管学校设施简陋,但低廉的学费(每学期小学三元、中学六元,家庭困难还可减免)、没有留级和升学的压力,保证了他们“茁壮成长”为新中国的一代“知识青年”。
生在五十年代是辛劳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50后,同祖国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凤凰涅槃、欲火重生。他们年幼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的拮据养成了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他们年少受教育时遇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学识的浅簿成就了他们曾经狂热的“革命热情”和以后的彷徨迷茫;他们年青要工作时遇到了“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边疆、面向基层),艰苦的磨难练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秉性;他们中年养家糊口时遇到了企业改革“下岗”“待业”,沉重的生活负担逼着他们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可以说,所有的50后,无论出生于工人农民贫民阶层,还是“资产阶级”富裕家庭,或者是令人敬仰的革命干部的“红二代”;无论是生长在城市还是农村,即使是生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家庭、成长于红墙大院内,也必须从最基层的工人农农和士兵干起,要改变命运,除了“组织培养”,还必须个人的不懈努力。绝对没有躺平在父母“功劳簿”上“享清福”或者“宅”在家里“啃老”的可能。
生在五十年代是幸福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50后,同祖国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改革开放,逐步分享了社会发展的红利。他们中“混”的好的,大都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通过努力重塑人生,成为时代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他们有的“指点江山”,担负着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任;有的“激扬文字”,还在教、科、文、卫等领域发挥余热;有的商海弄潮,为创造物质财富奔忙;有的平凡奉献,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为孩子……。已经退休的50后,正在安享晚年的幸福:有的操持家务、含贻弄孙,为照顾家庭和又一代“祖国的花朵”累并快乐着;有的欢歌劲舞、吹拉弹唱,舞文弄墨、读书上网,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开心着;有的拳操漫步、健体强身,钻研养身、注重情趣,为延年益寿高兴着;有的呼朋唤友、聚餐忆旧,棋牌对弈、不惧输赢,为活得惬意潇洒着;有的游山玩水、周游世界,为大自然的美景陶醉着;有的热心公益、志愿奉献,为社会和谐尽力着……

走过人生大半旅程的50后,历经坎坷,几多磨难,好在晚年遇上了太平盛世,不需要再去“赚钱吃饭”,而是只要能“吃饭”,躺着也能有钱来,有些人的退休养老金还超过了在职时的工资收入,幸福感也是满满的。愿所有的50后,在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安享社会和平稳定时,且行且珍惜,活得更精彩……


(配图来源:网络)


鸣谢:胡伟祖先生赐稿分享!

胡伟祖
热文

沪太路:历史记忆和旧貌新颜

两座火车站 一片新城区

胜利之师为何露宿在街头

老闸北的“生产组”记忆

老底子的绰号还能叫吗?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