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新刊亮相

财富   2024-11-07 19:02   北京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

建设金融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标志,金融强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予以支撑。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又是对其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给予了更高的殷切期望。今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时隔15年迎来全面修订,并于10月1日起施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清晰的目标指引。

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得益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最早建立起高效健全的金融体系。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伦敦凭借发达的航运贸易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初,美联储成立,成为推动纽约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力量。纵观历史发展,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与强大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金融强国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作为我国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多年来,上海通过在金融领域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制度改革及引领性开放举措,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和重大进展。上海金融业增加值从2009年的1817.8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646.86亿元,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09年的251万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3373.6万亿元。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一是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较强的金融资源集聚效应和配置能力,我们应以上海自贸区为抓手,推动资金、人才和数据等活跃要素的跨国流动,促进要素的国际化配置,吸引海外优质要素进入我国市场,同时推动我国资源向海外市场扩展,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二是加强科技赋能金融生态,夯实提升综合竞争力内核。数智赋能将深度改变金融行业发展业态,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是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进行发展引擎转型,以数字化赋能为引领进行发展要素转型,构建适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竞争的金融生态,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深化上海国际领域多中心联动发展,形成合力加速发展能级跃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建设规划,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发展。吸引培育优质金融机构,构建良好金融发展生态。多中心联动发展,交互反馈,耦合共振,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能级跃迁。

作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者和推动金融发展变革的身体力行者,在勠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的过程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持续跟踪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深入研究金融前沿理论问题,力争为金融强国建设向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合理建议,为金融机构展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清华金融评论》继2024年10月刊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篇”专题后,2024年11月刊继续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专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关注和指正。


本期目录

卷首语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封面专题



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

建设金融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标志,金融强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予以支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又是对其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给予了更高的殷切期望。

2024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时隔15年迎来全面修订,并于10月1日起施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清晰的目标指引。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清华金融评论》继2024年10月刊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篇”专题后,2024年11月刊继续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专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1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金融高水平开放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为动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上海科创、金融“双中心”联动发展亟须构建“无形之桥”



上海建设科创、金融“双中心”,对于提升上海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功能,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金鹏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

4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贱阳:积极发挥中央对手清算作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清算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主动融入全球金融治理,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5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桂德:立足自贸区提升战略,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自贸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国有大行作为领军角色和中坚力量,需要积极服务并融入自贸区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

6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监事长、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总裁(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贾飙:以强大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筑实金融强国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建设金融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举措。

7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都富:发挥保险业功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保险业通过资金运用和创新服务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长期动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丰富核心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整体能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8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杨小海: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挑战



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早期应该不求大、不求全,而要紧紧围绕当前市场需求来改革创新。

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铧兮:法治、创新与开放,引领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本文梳理总结了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实事求是地探讨了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顶尖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主要的改进领域与方向。

小专题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艺伟:提振资本市场重在稳中求进



面对股市大涨和波动,投资者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坚持“长期价值理性”的投资理念,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如何提高我国股市的内在稳定性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最核心的表征是金融市场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而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要具备必要的稳定性。

3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商学院代理院长金李,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金融研究院科研助理谌江瑞,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高级经理、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金融研究院研究学者徐阳:如何引导天然耐心资本进入资本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募资结构亟待优化,应当引导更多的天然耐心资本流向一级和二级市场。

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陈晖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授信政策处(行业研究处)处长张明哲: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商业银行角色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发展耐心资本、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5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员聂天奇:如何培育耐心资本,提振资本市场



在培养耐心资本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机制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就我国国情而言,在转型阶段还需要兼顾好银行资金体系的重要作用。

6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廖博,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费瑾:提振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路径



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并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相比短期资金的投机性,中长期资金在稳定市场预期、活跃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新关注


1

前瞻

2

回顾

3

观点&数字

道口金融晴雨指数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铧兮:9月末增量政策支持下,市场预期改善,金融市场回暖



2024年9月道口金融晴雨指数揭示金融市场上扬趋势。总指数虽不及去年同期,但在9月底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支持下,市场预期显著改善,A股连续多日上涨,金融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宏观经济


1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成琪:阻断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产生的加速器效应的有效措施



价格加成、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货币政策是决定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2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方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郭胤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我国产业蓝图



在产业结构上,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后续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的形成,将助力我国产业加速发展。

政策与监管


1

国际清算银行 译/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金融研究处调研员李研妮、中国人民银行合川分行科员陶黎:AI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及中央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应通过中央银行间协作加强数据收集与共享,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框架,充分利用AI技术,促进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

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如何看待央行买卖国债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面临重大转型,未来或将逐步过渡到买卖国债上,中长期来看,中国央行持有国债的规模或将大幅增长。

银行与保险


1

招商银行福州分行同业客户部总经理朱春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银商业银行须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立行之本,并根据各自整体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科学的同业业务发展战略。

资本市场


1

广东省中山市副市长曾奕,广州交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方浪:如何深化我国基础设施REITs改革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型城镇化与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财税体制等相关领域的改革部署,也为我国基础设施REITs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指导遵循。

财富与资管


1

幸福人寿副总裁常勇,幸福人寿创新业务部高级主管吕继飞,幸福人寿创新业务部以房养老办公室副处长王艳:寿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下住房反抵押养老保险业务之再思考



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寿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的短板,助力解决长期稳健资产荒的困境。

金融与科技


1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银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演进、挑战及对策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主体包括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网络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银行业数字化发展不断演进的同时面临挑战,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发展。

1

杭州银行南京分行财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戴润静:初探金融大模型在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的应用



金融大模型的优势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构建一套全域数字化营销体系,以弥补营销方式、营销队伍能力和后台技术支撑的不足。

论文故事汇


1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许陈杰:金融中介与股票收益期限结构



总的来说,这一基于金融中介的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杠杆约束如何通过影响风险价格,推动股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道口研究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张伟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院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专员金巧林、曹然:不利于教育公平的韩国助学贷款



研究发现,引入收入比例贷款制度虽然大幅降低了毕业生的还款负担,但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贷款、生活费贷款额度偏少的事实表明,韩国助学贷款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国际


1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进出口银行贸易金融部研究员梁曼恬: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动向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国际间合作交流,积极培育跨境电商主体,提升企业合规经营水平,推动跨境电商健康可持续发展,稳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新业态中的国际竞争力。

1

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资金部处长杨志超,国家开发银行资金部二级经理林弘毅:中美公开市场操作比较研究



未来,我国央行可从增强常规工具使用灵活性、丰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与市场的预期管理等方面汲取经验,不断提升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1月刊总第132期

编辑丨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