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增量——财政支持地产政策点评|宏观经济

财富   2024-11-14 19:13   北京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11月13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的公告》(下统称《公告》);11月1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下称《通知》)。本文认为,显性的增量,契税、土地增值税超预期支持居民、企业,预计土储专项债有望成为4万亿级别的增量政策。

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财政部将“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列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的第三条(仅次于化债、特别国债注资大行);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展开介绍了财政部的三方面考虑:第一,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第二,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第三,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11月8日,蓝部长在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11月11日~13日,《通知》《公告》相继发布,财政支持地产政策落地兑现。本文认为,显性的增量,契税、土地增值税超预期支持居民、企业,预计土储专项债有望成为4万亿级别的增量政策。

《公告》:显性的增量,契税、土地增值税超预期支持居民、企业

《公告》调整了哪些税?可分两部分:一是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税收政策(增值税和土地增值税),符合预期,属于“四个取消”、赋予地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已由财政部部长助理宋其超在10月17日住建部发布会上阐述;二是针对居民和企业的税收政策(契税和土地增值税),超预期,结合有关部委负责人介绍:

契税增量点在哪?针对居民,超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第一,购房不超140平米契税降至1%(无论唯一住房、二套房);第二,购房140平米以上,唯一住房契税减按1.5%、二套房契税按2%;第三,不再区别对待北上广深二套房(面积不超过140平米,契税1%;140平米以上,契税2%)。

土地增值税增量点在哪?针对企业(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超预期缓解房地产企业财务困难(随着地产市场持续调整,部分地产项目增值率降幅较大,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过高,或导致企业持续多缴税、累积资金压力):将各地区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统一降低0.5个百分点,即东部下限为1.5%,中部和东北下限为1%,西部下限为0.5%(注:为保障土地增值税收入及时均衡入库,土地增值税实行预征制度,即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在项目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预征土地增值税,待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再进行清算,多退少补;税务总局于2010年发文明确了各地区预征率下限,其中:东部为2%,中部和东北为1.5%,西部为1%)。

隐秘的增量,土储专项债支持地方政府,或有4万亿

《通知》虽由自然资源部发布,但内容对应廖副部长10月12日介绍的“有利于房地产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方面考虑之首,预计土储专项债有望成为4万亿级别的增量政策,资本市场当前对其重视程度仍不足。

为何政策量级或有4万亿?提供一个参考视角:疫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卖地不畅,让城投托底土地市场,对其形成较大资金占用;我们测算2020~2024年城投超常规拿地占用资金近4万亿,土储专项债或以“类化债”逻辑,大额释放这部分流动性(具体土储专项债是否全部、何种节奏支持城投,尚不清楚,仅从支持地方政府角度,提示一个支持该工具放量的视角)。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若明年土储专项债重启发行,当地又有符合中央战略要求或当地民生、实体经济需要的项目,当年或就能形成进入经济循环的增量(仍属地方合理发展权。《通知》明确“收回收购的土地原则上当年不再供应用于房地产开发”,但“收回收购土地用于民生领域和实体经济项目的,不受上述限制”,城投长期以来作为地方政府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本身优势就不在房地产开发、而在民生领域和实体经济项目建设,符合《通知》要求。

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

11月4日,会议审议化债议案、监督法修正草案,已基本确认了本轮化债的主体(省负总责而非中央直接兜底)、方式(给合理发展权而非松债务纪律)和对象(针对存量隐性债务而非清欠。在此基础上,围绕化债,我们理解本次发布会除了明确总量、口径外,还明确了三个增量点:

化债效应。增量点是发展,对需求侧拉动或偏间接,后续重点观察大省化债对于需求侧的拉动,只是“腾出来”,还需要地方“做出来”,是较长期、偏间接的过程:除节约地方利息支出、腾出资金用于投资/消费外(蓝部长:“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或主要来自地方合理发展权下的经济良性循环,而非化债额度本身(或仍在金融系统内循环)。对应蓝部长所说的:“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对于化债能释放多少地方发展权,我们提供一个动态观测视角,即化债资源用于大省的比例(6个头部大省贡献全国45%GDP、一半以上卖地收入,主导地方信用扩张):2023年化债重心在重债省份防风险,当前已过渡到头部大省挑大梁,地方信用扩张或更顺畅。2023年1.4万亿特殊再融资债中,12个重债省份占超70%,6个头部大省仅占9.2%;今年前9月8000亿特殊新增专项债中,6个头部大省占33.4%,中间13省占47.8%;10月以来4000亿结存限额安排的约2500亿特殊再融资债中,6个头部大省占44.9%,12个重债省份仅占9.7%。对应蓝部长提到的“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

化债方式。增量点是纪律,股市风险偏好或平稳提升对比2015~2018年存在“边化债边新增”,本轮化债不会给地方不合理发展权,会更强化政府债务纪律(2017年7月中央首次提出“隐性债务”概念前,部分城投、PPP等地方加杠杆行为一度出现乱象)。对应蓝部长首次提出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近年对隐债的最严表述之一)。

化债节奏。增量点是速度,债市或面临供给冲击年内或就有增量化债债券供给,快于市场预期:一次性增加债务限额分2024~2026年三年安排,较市场预期的2025~2027年前移一年(或与“150号文”要求城投退平台截至2027年6月有关,2027年或需收尾),对应蓝部长提到的“隐性债务置换工作,马上启动”,“将按程序尽早下达分地区限额”。

来源丨华创证券

编辑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新增6万亿元!近年最大力度化债举措公布 | 宏观经济


02

财政部: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央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强度|每周金融评论(2024.11.03-2024.11.10)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