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厦门上李,意外品得“石亭绿”

文摘   2024-08-13 10:46   福建  


周日朋友相约,到上李附近的“野史山庄”小聚,每人自带两个菜,加上酒水不愁,肯定要过得很惬意滴。

山庄原是山坡龙眼林的一处老屋,稍加装扮,变得十分文艺,加上闹中取静,甚得我等老文青的青睐,果山作伴,绿木成荫,我们在茂密的龙眼树下品茶吟诗,谈天说地,快活似神仙。大杯茶出奇地好,而且居然是绿茶,这就奇了,同喝的几位都是闽南茶仙,不是“铁观音”就是“大红袍”,今天怎么都喝起了性味偏冷的绿茶来了,是客从主便,还是照顾我的偏好?

这玻璃杯里的绿茶汤色橙黄如蜜,汤味甘醇滑爽,十分对口。我连忙扒开茶罐看茶样,果然品相不俗,芽叶银灰带绿,弯弯钩钩,十分均整,这等好茶居然简装出现?我连忙追问庄主,得到的回复只有三个字——“石亭绿”。我心里咯噔一跳,不由感叹:石亭绿哟石亭绿,鄙人终于修来了与你的缘分!

      莫约在30多年前我开始对“石亭绿”发生兴趣,并在2001年的拙文《福建消失的绿茶》一文里做了笔记:与“九镜堂”和“斜背茶”相比,“南安石亭绿”的名气就更大了,历史之悠久可以与“安溪铁观音”和“永春佛手”相媲美。

石亭绿又名石亭茶,产于南安的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莲花峰上的石亭建于明朝建德元年(1506年)。相传宋末延福寺僧人在莲花峰发现茶树,就加以培育,并采摘、焙制成茶为僧家之用。由于茶质佳,加上产于佛门古刹,故饮用者日增,石亭绿因而驰名。

又据九日山留存的摩崖石刻称,此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附近数十座山间均有农民普遍植茶,“石亭绿”成为泉州侨乡馈赠亲友的礼品,从此名闻海外。

“石亭绿”的制作需经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等八道工序,最终形成“三绿三香”的特点。三绿为“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润绿”。而三香乃“兰花香、绿豆香、杏仁香”。1952年“石亭绿”被农业部定为历史悠久的名茶,1954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曾用石亭绿款待亚非各国友人和记者。

1990代初我到南安市区,多家茶店中根本不见任何“石亭绿”的倩影,专业经营茶叶的南安茶老板们对“石亭绿”极为陌生。种植石亭绿的丰州镇离泉州市区比较近,于是在泉州市区我也注意了一下,全是清一色的安溪茶,偶尔出售的绿茶,不是西湖龙井,就是黄山云雾,压根就没有什么“石亭绿”。

后来不久参加了一次《泉州晚报》的作者表彰会,恰好与南安来的李君同住一室,李君告之,“石亭绿”依然健在,只是产量很少,一般农家留着自用,余下的多被药厂收购,拿去生产药用的“莲花峰茶丸”了。这两个原因非但不能令我释怀,反倒更加耿耿于怀。石亭绿再少也少不过“大红袍”,只要有市场,就应该去发展它。

     这一晃又过了多少年,爱茶的我始终与“石亭绿”缘悭一面,此时此刻我实在不愿意说什么“踏破铁鞋无觅处,来的全不费功夫”,也不想借用诸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等等好词好句,其实冥冥之中我知道会有这一天这一刻滴,我尽情地用一杯又一杯石亭绿的浇淋,来平复我的喜出望外,然后坐山听海,默默地享受着一个属于爱茶人的心旷神怡。 

2017-4-8

厦门郑启五
自己创作的散文随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