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监管新规 呼之欲出

文摘   2025-01-20 09:58   北京  

正 文

多种信源确定,关于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统一监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已在近期定稿,将于近期发布。

商业保理专委会一直关注电子债权凭证业务的发展,曾多次组织专家到企业深入调研,并在2023组织编制明确了《线上反向保理业务指引》(T/CATIS 015—2023)团体标准,其主要内容就是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规则,对行业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与本次即将发布的规则高度一致。

当前,在会计做账规则已明确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如何指导业务规范是行业期盼话题。

同时,是否会像日本《电子记录债权法》一样赋予电子债权的要式性、文义性、独立性和无因性等特征、特设电子债权登记新场所等话题,依然备受关注。

文件出台必定会引起行业的热议,我们先搓搓手,为文件出台预热。


01


电子凭证是什么?


如果说在中国当前线上供应链金融最火的产品是什么?我相信,答案都是统一的。就是“电子债权凭证流转”产品。

针对银票、传统票据无法拆分流转的痛点,从 2015 年开始就陆续出现了应收账款流转平台。这种平台从主体上主要分3大类。

第一类为银行系主导建设:例如上海银行上行e链、建设银行e信通、招商银行e融通、浙商银行应收账款链等平台;

第二类为核心企业主导建设:例如中铁建集团的铁建银信、宝武钢铁的通宝、河钢集团的铁信等平台;

第三类为第三方平台主导建设:如中企云链的云信、TCL简单汇的金单等平台。

电子债权凭证属于应收账款凭证。电子债权凭证不是票据。

它具备什么特点呢?

1、可拆分:企业可根据应付账款金额灵活拆分“信”。可拆分是“信”相较于传统票据的最大优势。

2、可流转:企业可根据应付账款金额灵活流转“信”,即上游供应商(N-1级供应商)接收到核心企业开立的“信”后,可以将持有的“信”再转让给其上游供应商(N-2级供应商),结转或抵销应付账款。

在可流转环节,会出现几个场景:一是不融资持有到期;二是向上一级进行流转;三是即刻融资变现。

3、可融资:持有人可以通过供应链平台办理融资。即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上游供应商将其持有的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或商业保理企业进行保理,完成融资。

4、要求核心企业承诺支付。这是信单产品的最底层逻辑。

国资委、发改委曾多次官微点赞该模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解决世界难题“麦克米伦缺口”,信单是很好的产品之一,符合普惠金融的思想,能够部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且确实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信单的必要载体是银行和商业保理公司,因此业务规模上在过去的10年特别是近5年,央国企注册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这符合市场的逻辑。

但实践信单产品实际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的事情,实践者让人敬佩。

过往十年,实际情况是教育市场累、公关企业累、协调资金累,因此有人说:这才是最难的修行。

我能够理解他们,因为从信单出现以来,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有,在质疑中正名,实在不容易。


02


模式到底好不好


一个商业模式好不好应该看三点:1需求是否刚性;2市场是否足够大;3是否满足监管合规。

这很像上次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吴会长来我司参观考察时讲的话,一个事情好不好,要考虑价值性(需求是否刚需),再考虑利益性(市场是否足够大),当然也要满足正确性(是否满足监管合规)。

所以,做企业和做事一样,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需求是否是刚需呢?我们今天单独从政策这一视角来看一下:

中央: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各界关注。表态:2025年地方政府要尽最大能力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

国务院:202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求:要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并加强执法监督。督促国有企业规范和优化支付管理制度。

最高院:8月27日,为进一步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付款前提条款效力问题的批复》,已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通过,自2024年8月27日起施行。

领导讲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规,对防范治理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进行约束,但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解决问题。

问题越大,政策越密集。可见,拖欠企业应收账款是个大大的问题!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能够解决问题,满足了大大的刚需。

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呢?

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统计: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6.92万亿元,同比增长8.5%;产成品存货6.57万亿元,增长3.3%。其实,大量的应收账款实际上在众多中小企业的负债表里,粗略估计,我国应收账款市场总规模应该在百万亿级别。百万亿的大市场亟待好的解决方案。

是否满足监管合规呢?这个问题可问到了从业的心坎里了,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了10年了。

这十年,伴随着信单类业务规模在“中企云链”等头部平台的带领下一路狂奔,5万亿的实际发生额证明了价值性和利益性。

虽然过程中也有相关部门出台文件为电子凭证正名,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业务的标准指导和规范,大大小小300+平台一直处在央行统计之外。

因此,笔者认为,本次即将下发的文件将会明确监管机构,则三个要素全齐备,该模式就是当下的好模式。

无监管不正名。

好的商业模式会有更多新进的参与和实践者。


03


说不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各类以数字债权凭证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主要包括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及政府区域及园区型平台四类)或已近500个,各类平台累计交易量或已突破数万亿。

500+平台都在运营,但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相“说不着”。

笔者是河南人,喜欢读刘震云老师的小说,尤其是《一句顶万句》,经常翻读。

其中有个词语,非常好,就是“说不着”。

笔者摘录了一段原文,供大家理解:

吴香香走时,倒从账本上掑下一张纸,给吴摩西留了几句话:

“啥也别说了,说啥也没用。等你回来,我已经走了。家里的钱是我拿的,馒头铺给你留下,巧玲也给你留下。一是出门在外,带着她也是受罪;二是她跟你说得着,跟我说不着。(备注:引用一句顶一万句)

说得着、说不着,是我们河南的特色词汇方言。

说不着指的是互相看不上,没有共同语言,有隔阂,嘴里不说心理知道不能合作等等。

500+平台互相说不着,这可是有底层逻辑的。

各个平台相对其他平台来说都是局域的,封闭的。封闭的平台不可能开放,能当老大的人肯定强势,这是人性。每个平台都想做大,这也符合人性。


04


有监管则合规


电子凭证的的监管话题,是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很多机构和从业都很痛苦。

笔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本次文件的出台非常利好电子凭证的正名。

但过往电子凭证监管何去何从的讨论值得让人反思。

例如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宋汉光的观点就是:规范化的票据替代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林建华是全国人大代表,在2023年两会期间,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规范电子债权业务规则,将电子债权凭证纳入准票据管理;

人大商学院宋华教授:尽量引导这类业务(电子债权凭证)转向供应链票据业务,并且明确供应链票据业务的普惠金融属性。

多危险啊,主流权威大咖都在站队供应链票据,不研究不知道,去年有人说电子凭证会团灭笔者还天真认为是危言耸听,现在来看,在行业的存亡之际,中企云链等躬身入局的实践者、低迷的宏观环境、逆势的业务增长、市场的坚挺选择确实挽救了行业,没有一刀切,让电子凭证和供票都成为了高层认可的工具,这很不容易啊。

笔者一直的观点就是:凭证是凭证、票据是票据、供票是供票,凭证业务应该纳入监管,但因为非票据的属性无需纳入票据的监管之列。这点小供观察也在一直向该方向做舆论引导和呼吁。

本次拟出台的文件有中明确机构牵头监管服务工作实在是行业的大幸。

有了监管机构,就像有了家,温暖和灯都会为我们而留,走再远都会记得回家的路。

有了监管,“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才更有意义!


05


利好私有云


近期多个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平台上线。

1月1日,苏州市首个市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诞生,该平台由苏州国际发展集团牵头建设及运营。据了解,平台将分期推出“国发E单”数字债权凭证、融担通、订单通、预付通、投融通等一系列产品和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武汉市能源集团所属燃气集团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武燃e链”于正式上线,并成功签发了首张“电子债权凭证”。

甘肃物流集团自建供应链服务平台(简称:甘肃物流E链平台)成功落地首单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由物流集团财务金融部牵头运营,甘肃物流集团旗下供应链公司作为该笔“E信”试点单位。

常州投资集团下属信辉保理与智购技术联合自主研发的全市首个普惠型供应链金融平台——智信普惠供应链金融平台正式上线开链,成功为一家科技企业完成首单线上融资。在一期运营中,平台基于核心企业的线上反向保理功能,将企业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转化为一种易于拆分、便于流转、可融资的电子债权凭证——“智信”。

由万向财务公司、万向区块链联袂打造的万向集团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与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完成系统直连,先期试点阶段支持万向123为数十家供应商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开具了近三千万元的区块链债权凭证。

监管明确后,观望的群体就会不在观望,过往和很多机构交流的过程中,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做信单但又担心监管一刀切。

花了重金搭建的平台如果因为合规问题而被叫停,对公司来说是极大地损失,特别是国有企业,涉及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问题,更是及其谨慎。

调研平台发现,新的平台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私有化。

10年的市场教育,电子凭证类产品系统搭建对于核心企业来说,技术门槛和搭建成本都很透明,加之对于国企而言,数据的保密性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平台私有化和自建平台已成趋势。

监管出台利好平台建设,更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区域组织将自建私有化数字债权电子凭证平台。


06


信单携程是否会出现?


下面,我们再尝试探讨一个新话题,作为文章的结尾。

当前监管利好,更多平台涌现是事实,凡事都有利弊。利我们说了,弊到底是啥呢?

我认为,产融平台三端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产业端,上了平台后,希望平台上资金多多的,如果能有选择,实现让资产选择资金,这是资产端的刚性期许;

资金端,上了平台后,首先希望能够一点带面批量获客展业,希望平台上资产多多的,站在银行的角度,他们最希望对接自带产业且规模大的集团,例如都希望对接产业类央企;

同时,银行端已经面临直连系统接不过来的现实囧状,500+大大小小的平台都要谋求发展,发展就需要弹药,稳定的银行资金是刚需,因此直连银行就成了刚需;从操作上各方都需要投入人力、科技、环境等,这些都是成本,且已经出现重复对接重复投入成本算不过来账的现实窘状;

平台端,做好平台的前提就是左右手平衡,否则凭什么、为什么到你平台注册,所以平台端吃这顿饭不容易,我们前面说了,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的事情,是虽然正确但很难的事情。

那这就有意思了?

是否会涌现出一个平台的平台?就像携程,一开始全国各大航空公司的门也很窄、对接的路也很远,刚开始也是微光处处吃闭门羹,但携程的成功符合人性,让客户根据价格、服务、航空公司等自主选择,这及其符合人性和商业逻辑。

在电子债权的市场,是否会出现一个“携程”?

我觉得需要具备几个特点:

一是必须有管道,特别是能融合公有云的业务沉淀和资金通道,从当前市场现实来看,中企云链最具备这个特点,融资业务沉淀了1.8万亿,资金直连通道上已直连100+总行,其他平台望尘莫及,合作了3300+全国分支行,这个管道是已建好且通畅的;

二是必须能满足各机构私有化的刚需,私有化的诉求是能够实现主动数据控制,数据存储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内部系统集成、和供应链数字资产自主管控等;私有化的刚需同时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的,就像携程,运营团队和技术团队必须强大;

三是必须有标准,平台匹配资金资产,直连银行通道,都必须有适配的标准,线上化的特点是效率高,简单易操作,所以,三方资产端、资金端、平台端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效率达标;

四是一次直连,全部打通。任何平台和我对接,一次合作,所有直连银行通道全部打通,这样为资金端、资产端都大大节省了人力、科技、环境的成本,同时还节省了单独直连的时间;

马拉火车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将由我们开创!让客户成功是我们的理念,和您一起成功是我们的骄傲!


作者介绍

方保磊,现就职云趣数科。城市供应链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天津商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校外导师,商务部培训中心、高顿金融、中国冶金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讲师。在保理、供应链金融等垂直领域有多年实务实践和理论研究丰富经验。专题署名文章《重磅新规逐条解读!银保监会155号文供应链金融22条!》在公众号(法询金融研究院)阅读量3.8万+。在《中国经营报》、《冶金财会》、《新浪财经》等杂志媒体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专委会期动态

1. 行业报告 | 《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新鲜出炉,快来一探究竟!

2. 子报告《中国商业保理行业政策法规研究报告2023-2024》揭秘 | 这些政策法规将如何重塑商业保理格局?

3. 子报告《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3-2024》| 与我们一起,探索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未来,赋能产业

4.子报告《中国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23-2024)》 | 创新融资渠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保理云课堂

保理从业者的在线充电站

联系我们
官网:www.cfec.org.cn
电话:010-64515241, 64515363
官邮:cfec@cfec.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商务部研究院3号楼304

商业保理专委会
建立与商业保理公司之间的联系,向公众普及商业保理知识,反映公众对商业保理的建议和看法,推动我国商业保理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