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作协】周海燕:故乡周家店

文摘   2024-11-26 08:46   湖北  

故乡周家店

文/周海燕


周家店与王家湾、姚家台毗邻,不大,住着十几户周姓人家,多数是没出“五服”的亲戚。站在湾子的东头一眼能望到西头,东头的一个响喷嚏,也能惊醒西头打盹的猫儿。

这方盈尺之地,像一间房子,满当当地塞着我童年的回忆。
                              
年底最向往的是“分鱼”。湾子里有一方堰塘,里面的鱼虾,哪怕是一块塘泥,都是公有的,任何人无权处置。每年冬月,鱼塘里的水就被抽个底朝天儿。大大小小的鱼无处藏身,行色慌张地扭动着身子,翻滚在浑浊的泥水里,也翻滚在人们心里。全湾总动员,大人小孩都提着篮子,挽着裤腿在泥巴里捡鱼。脸冻成了猴屁股,脚已不是自己的了。没有人喊冷,更没有人偷懒。调皮的孩子在泥巴里摔倒了,索性打几个滚再爬起来,众人的哄笑让孩子抓起泥巴到处扔,像打仗似的,没有谁能幸免于难。从水里出来的全是泥人,有的成了行走的兵马俑。此时,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所有捡到的鱼都倒在稻场里,德高望重的族长带着几个年轻人,按户将鱼分成十几堆,每一堆旁用灶灰编着号。这边喊着:“这一堆好像少些。”那边立马抛过来一条,溅起的泥花迷糊了眼,又引来一阵呵斥,呵斥又引来一阵哄笑。等分得差不多了,称秤的就开始一一过秤,误差控制在一斤左右。

称完后,每家派个代表到族长手里抓阄。抓阄后,在外围转悠,互相比着谁的鱼看起来大一些或者多一些,没有人会说自个的好。人都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通病。不过没有人真去论个高低,嘴上无聊地说说罢了,然后装筐回家。

分鱼时往往会多出一堆鱼,这鱼会拿到族长家里,请全湾子的男人打个“平伙”。脸皮厚点的孩子在大人喝酒的桌旁蹭来蹭去,像小狗对着主人摇尾乞怜。自家的大人吆喝着让他滚远点,别家的大人会抓起桌上油炸的小鱼递过去,“小心吃,小心刺。”小孩子拿到吃的就跑开,到小伙伴堆里去炫耀一番。这行为就像病毒,一下子传染开去。到桌旁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热锅里带汤的分不了,能用手抓的被一抢而空。

那味道至今一直嵌在味蕾里,时时掀起心中涟漪。我想,回味于唇齿之间的不仅是那鱼的味道。
                                  


一口老井养育着一方人。老井在湾子的正中,据说是周家太祖上打的,供养了几代人。听老人们说,地里渴得裂开了口子,它也没干过。井口周围有两棵杨树,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它。一根长长的竹竿慵懒地倚靠树旁,随时等待号令。大人打水时将桶用绳子拴在竿子的一头,跨在井沿,用力将绳子一甩,桶歪斜着,水慢慢溢进桶里,等满了就拉上来。打水是个技术活,母亲嫁过来好几年才学会在井里打水。

一到夏天的傍晚,老井周围的空地聚满了人,似归巢的蜜蜂嗡嗡报告一天的收成。蹲着抽半根烟,唠上几句,一天的疲倦就随着烟消散了。我最喜欢跟着母亲去打水,刚从井底上来的水是清甜的,喝一口,透心的凉。但我一直没敢窥探过它的全貌,只偷偷趴在地上,把头微微向井里瞧,里面深不见底,扔一块石头,激不起半点水花。这时,母亲总会呵斥:“水底有龙王爷,专抓小孩。”那时电视里正在放《西游记》,有一集里出现了井底龙王,使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

比我大的孩子常趴在井口,朝井里喊,比谁的回声响。也有些“闹精”往井里吐口水,会引来其他人的白眼。大家都知道这是 “母亲井”,湾子里的人都是喝它长大的。有时,几个胆大的男孩子比赛,看谁敢从井上跨过。常在井边走,哪能不危险。终于有一天,有个孩子一脚踩空,掉进了井里。小一点的吓得丢了魂,最大的一个孩子边跑边大喊:“救命啦——有人掉井里啦——救命啦——有人掉井里啦——”那情景和司马光砸瓮一样,但我们队伍里没有司马光。

后来,用绳子拴了一个大人到井底把那孩子捞上来的,恰逢冬天,水不深。湾子里的人赶紧在稻场里堆起了小山似的柴火,那火光冲天,柴火噼里啪啦,小孩和大人还是抖得像筛糠一般。从此,各家大人严禁小孩到井边玩。

后来,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老井被一户人家用砖墙围在自家院里了。老井还在吗?不得而知。

                             
连成片的竹林“卧龙藏蛇”。竹林不知是哪家的先人种上的,也有些年代了。年年生、年年长,竹根在地底下盘根错节,竹枝地上密密地连成一片。落下的竹叶,厚厚的,踩在上面,脚底软软的,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后来读到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时,脑海里闪现的就是这片竹林。

小时候的我是不敢像诗人那样独自在竹林享受这静谧的。风一吹,竹林哗哗地响,像是蛇精在用力挥动着手臂,人踩在竹叶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不小心一个趔趄,以为是蛇精拉住了你。

夏天的竹林格外凉爽,一次,在小伙伴的怂恿下,壮着胆子一起去竹林玩,真碰到一条蛇从竹子上掉下来,差点落在头上,胆大的用棍子赶跑了它。那时想:有一天它修炼成精会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呢?会不会像白娘子找许仙,来感激我们放了它?

前几年回去,发现屋后的竹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或是菜地,或是水泥地。每家的屋后都用砖墙围起来,再也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只有一户人家的墙里,冒出几根竹子,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许那家有个爱竹的读书人吧。

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与周家店不远,却很少回去。或许堰塘、老井、竹林等不在了,“面目全非”的故乡让我有些意难平。但我又深知,“天地只行造化之事”,无论“周家店”怎么变,它终究会像星星,即使遥远,也能照亮并将温暖我心底的一隅。

作者简介


周海燕,东门小学教师。当阳作家协会会员。腹有些许诗书,气质却不“华”。内心宽阔敞亮,率真生活。文字见于《湖北教育》《新班主任》《德育报》《教育文汇》《三峡文学》《中学生天地》《长坂坡》等。






当阳作协微信公众号


编      委:王雪莲  刘德权

本期编辑:周祥龙

投稿信箱:dyzx2019@sina.com








用文字温暖人生

扫码关注我们

发现更多精彩

当阳市作家协会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当阳作协公众号致力于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文学交流、作品分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