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00元就能挽回感情?警惕网络“情感导师”骗局

职场   2024-11-04 17:36   北京  

今日新闻眼


花3000元就能挽回感情?警惕网络“情感导师”骗局!

凤冠冰箱贴成“顶流”,展创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绝不能让“寻宝”视频成违法犯罪温床

买鞋竟被索要“试鞋费”?商家莫“见利忘义”

拿住家电“维修刺客”



1

花3000元就能挽回感情?

警惕网络“情感导师”骗局


近年来,在各类社交与短视频平台上,情感咨询相关内容颇受关注,像崔文一样寻求情感咨询服务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此类服务也存在诱导高额付费、咨询师与机构资质不明、合同暗设霸王条款、服务完成度难以界定等诸多问题。


微评

宣称提供“专业情感与心理咨询服务”的从业者可能并不具备专业资质。在要求对方提供专业资质证明时,有的表示自己是兼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有的提供的“情感分析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资质证书,均非官方机构认定。武汉警方此前披露的一起诈骗案件显示,涉案的多名“情感导师”年龄仅20余岁,他们此前的职业是厨师、汽修工等,有的案发时还是在校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情感与心理咨询服务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部分机构培训或发放的资格证并未获得国家统一认可。刘鑫提醒,其实,自2017年起,人社部就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相关资格认证,目前,尚不存在具备官方效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情感咨询服务需求者购买此类服务时应持谨慎态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部分情感主播一方面通过提供情感咨询服务敛财,另一方面借助人设收割流量、带货获利,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一些情感主播通过剧本或人设传递了畸形的婚恋观。有相关需求的消费者可以联系专业调解机构或经验丰富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专业人士提醒,要警惕通过免费或小额收费噱头,诱导高额消费的套路。


(工人日报)


2

凤冠冰箱贴成“顶流”

展创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款原创凤冠冰箱贴成为文博行业新“顶流”,上市三个月销量近8万个,带动同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激发大量网友对原型“明孝端皇后凤冠”的研究兴趣,并进入展馆与文物互动打卡。从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游,到国博凤冠冰箱贴再掀创新热潮,文博行业的新气象正引发各方关注。


微评

活化老文物,挖掘新共鸣。古老的文物曾是过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文博文创并非传统元素与现代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应找到文脉传承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比如,国博凤冠冰箱贴的设计团队就精准捕捉到凤冠这一展品对游人的吸引力,通过线上线下动态分析,创新开发了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并以“展创结合”的新模式让文物“活起来”与游人互动。各地可借鉴此类模式,运营好自己的文博IP与衍生文创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运营小空间,善用新技术。传统文博展示方式受场地空间、展览时间、文物特性等因素影响,限制了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很难满足海量游人参观体验的需求。为此,可善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推动文博展陈与文创产品数字化、沉浸式转化。


创新既需要灵光一闪的创意,也需要久久为功的积累。以生生不息的创新推动文博行业长红,还需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全力保障创新创造、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力量。


(经济日报)


3

绝不能让“寻宝”视频

成违法犯罪温床


在考古热和收藏热持续升温的当下,网络上有关野外“探墓”和线上“鉴宝”等题材的短视频颇受关注。然而,这些视频中部分内容故弄玄虚,剑走偏锋,甚至触碰了法律红线。如有博主利用人们对古墓的好奇心,号称可以“寻宝”“一夜暴富”,伪造考古挖掘现场或私自探索古墓进行全程直播;还有的打着“鉴宝”旗号,在直播间冒充专家进行虚假鉴定,甚至故意将普通物品鉴定为珍贵文物,以此骗取钱财。


微评

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近日联合部署开展相关违法违规内容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对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存在的涉嫌为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便利或帮助,以“寻宝”“探险”“天价”为噱头,歪曲考古工作价值、违法违规鉴定、误导公众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考古和文物鉴定都是极为严谨、专业而细致的工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和文物,这值得肯定,但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戏说成分。尤其是有些博主本身粉丝多、号召力强,在视频中传播不良内容势必带来广泛负面影响,既误导公众,或给盗墓贼“领路”,也会扰乱文物管理秩序,危害文物安全,妨碍文物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造成极大干扰,破坏精神文明建设。


绝不能让“寻宝”视频成违法犯罪温床。此次两部门有机联动起来,对乱象进行整治,可以说十分及时,也很有必要。通过加强监管,将有力督促有关平台网站强化责任落实。比如,网站平台必须加强资质审查、内容审核和信息过滤,规范相关重点短视频和直播运行服务,以确保导向正确和内容安全。坚决抵制利用低俗猎奇等手段开直播、骗流量的行为,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配合执法部门要求,移送相关案件线索及信息。


(法治日报)


4

买鞋竟被索要“试鞋费”?

商家莫“见利忘义”


试鞋不买也要交“试鞋费”,这种奇葩收费真就有。近日,江苏淮安一女生买鞋被商家索要“试鞋费”的视频引发关注。据10月26日,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女生与商家发生争吵,商家竟然说,“不想买就不要试穿了,我们家试两双以上要付试鞋费,不想付就不要耽误我们”。对于女生为何不提前说或挂牌公示收费的质疑,商家则声称,“顾客多,我没有时间提前跟你说”。另一截图显示,针对收“试鞋费”,该商家回复,可以免费试穿两双,试穿5双以上不买就要索取服务费,费用根据试穿的双数计算。


微评

人们去鞋店买鞋,先试试鞋是否合脚,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也很有必要。消费者最终会从颜色、款式、舒适度等方面来决定是不是购买。买卖没达成,却被商家索要“试鞋费”。这一闻所未闻的收费,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有违“经营之道”。


消费者选购过程中,商家提供试穿等服务是本分。由此消耗的商家人力资源,对商品造成一定的磨损等,正常情况下都应当被计入运营成本。如果这一成本过高,尤其对部分小型店铺来说,尝试对相关服务收取费用,站在商家角度,似乎也不难理解。


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该商家的这一收费“没有时间提前跟你说”,也就是消费者并不知晓有“试鞋费”。如果说收费是否合适,尚有讨论空间,收费提前不告知消费者,就显然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收费,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近些年,随着电商兴起,网购已成主流趋势,实体店经营不易,商家对到店消费的顾客更当珍惜。常言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商家如此只向钱看,既伤和气,也损口碑,在这场从线上到线下的“博弈”中,可谓得不偿失。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5

拿住家电“维修刺客”


修理一个电视遥控器,居然花了1776元。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家中老人通过网络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联系维修师上门服务,却遭遇“维修刺客”。经媒体曝光后,平台表示,已判定维修师全责,除扣上门费、检测费及遥控器更换费用外,将退还给消费者1376元。


微评

有人说,走过最冤的路,是“维修刺客”的套路。还没开展服务,先收“上门费”;维修抽油烟机花了1500元;给空调加个制冷剂花了2000多元;疏通个马桶收费500元……由于消费者对家电维修“内幕”知之甚少,不是遭遇“虚构故障”“巧立名目”,就是遭遇“小病大修”“坐地起价”。


消费者苦家电“维修刺客”久矣。《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售后服务在各类消费投诉中位居榜首,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15.8万件,占全部投诉量的11.9%,居各类商品投诉量的第一位。小病大修、没病假修、漫天要价等是消费者投诉最集中的问题。这些乱象,“背刺”消费者钱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行业健康生态。


家电维修何以“刺客”频出?首先是行业门槛低。许多家电品牌出于成本考虑,大多将维修服务进行外包。这些外包企业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缺乏有效监管,往往任性而为。尤其是如今家电维修日渐互联网化,但平台对家电维修人员的管理和审查不到位,导致大量滥竽充数者混迹其中。此外,家电维修的纠纷,举证难,维权成本高,消费者往往自认倒霉,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其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健全。现行《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是2012年颁布的,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规定显得较为宽泛,对近年出现的新情况如网络平台的责任等尚未作出具体规定,因此亟待进行“修补”。


(浙江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