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袁小珊
本期嘉宾
徐高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曾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瑞银证券高级经济学家、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兼职经济学家等职。
初春三月,北京开始回温,高楼林立之间,新绿的枝桠已经生发。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传递暖意,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8%、53.0%和52.7%,高于市场预期。然而,地产方面隐忧仍存。开年以来,楼市调控政策加速“松绑”,“小阳春”却并未显现。一季度百强房企累计实现操盘销售金额7792.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7.5%,近乎“腰斩”。
我们在北京最繁华的商区——“三里屯”见到了徐高。工作日的街头略显冷清,路边散落着诸多空荡的商铺,还有房产中介摆出的房价交易牌,价格与之前相比有明显下降。
徐高的谈吐之间,总会娓娓道来几分“犀利”。他是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活跃于热门经济学问题的辩论场,观点则常常“剑走偏锋”。中国经济的“立”与“破”之争,讨论火热,有关如何促消费、稳增长,业界观点不一。大约一年前,徐高发文《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他在文中反驳了“债务超出信用和资产的约束,就会成为一种鸦片”的观点。徐高表示,“债务的紧缩政策会导致经济恶化。”他在访谈中同样也反复提及,要用宏观视野来看问题,避免陷落于微观的偏狭,并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消费转型还未完成之时,要“慎破”基建、地产旧动能。
徐高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诊断是,“需求面是中国经济的紧约束”。徐高认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不足,而这根源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徐高在节目中提出了中国经济的上、中、下三策。他认为,“上策”是收入分配改革,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让更多收入有效转移到居民消费端。“中策”是在收入分配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继续通过基建和地产走老路,稳定增长。“下策”则是收入分配改革没有完成之时,过度压抑传统动能,进入经济通缩的局面。
旧动能走弱之时,地方债风险暗涌。近年来,地方债规模持续快速扩容。新一轮化债周期下,基建是否还能否继续起到经济增长中的“挑大梁”作用?基建投资和促消费支出之间孰轻孰重?
徐高曾在与“张五常通胀建议”的交锋中表示,“将‘法宝’错当成‘问题’,自我设限、自废武功,才是当前我国经济低迷、通胀下行压力偏大的根本原因。”在访谈中,徐高进一步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法宝”是什么。徐高认为,虽然基础建设项目回报率无法覆盖融资成本,但如果纳入土地收益进来算大账,便可以发现,基建投资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他强调,“减少开工的结果,一定是这些省份的需求会进一步萎缩,整个经济的收入,包括民间的收入会进一步下降,陷入需求紧缩的恶性循环。”
另一面,新动能的发展如火如荼,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新的增长点能否弥补房地产低迷产生的缺口成为经济发展关键。徐高则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在规模上无法完全取代地产走弱的空档,因此仍然应当“慎破”传统增长引擎。
政策利好不断,楼市仍然供需两弱,1—2月商品房竣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有回落。与当前地产数据相比,徐高对于地产的预估略显乐观——“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融资紧缩政策带来的开发商信用风险。”他建议,用1-2万亿国有资金,普惠性地去救助开发商,从而打破地产行业中惜贷、惜购的恶性循环。徐高进一步预测,中国地产供给已经大幅收缩,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地,市场回稳,需求恢复,预计未来1-2年中,“房价会面临一定上涨压力”。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财新网观看完整采访节目,
精彩内容即将呈现。
监制:仇一
编导:陈正雅(实习)
摄像:龚高 孔维能 王学武
剪辑:孔维能 王学武
视觉设计:仝瀚元
运营统筹:孙孟雪 陈艺嘉(实习)
商务统筹:徐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