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顺:西平膏壤,右地名族——凉州(敦煌)翟姓述略(下)

文摘   2024-11-04 17:28   甘肃  

2024·1225

西平膏壤,右地名族

——凉州(敦煌)翟姓述略


(下)




翟璜,亦名翟触,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魏国国相,辅佐魏文侯,爵至上卿。翟璜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

翟方进(前53年-前7年),字子威,西汉上蔡人。西汉时期大臣,汉成帝时丞相。

翟汤(272-344) ,字道渊(一作道渊),浔阳人。西晋末年,时局动荡,干戈相寻,民不聊生,玄学盛行。不少读书人和士大夫为逃避乱世而厌弃仕途,借隐居以终其身,其时庐山开始成为隐居胜地。晋宋其间,庐山隐士以“翟家四世(翟汤祖孙)”和“寻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最为著名。

翟酺,字子超。四世传诗,善图纬、天文、历筭。安帝朝诏六百石试对政事,酺对第一,拜尚书。(见《尚友录》卷之二十一)

翟奉达(883—?),名再温,以字行,敦煌(今属甘肃)人。昭宗天复二年(902)20岁,为敦煌州学上足子弟。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任随军参谋,后晋出帝天福十年(945)为州学博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为沙州经学博士兼殿中侍御史。翟奉达长于历学。敦煌遗书中存其撰《具注历》5种、《寿昌县地境》。今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收《西征小记》、《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二文,记载翟奉达事迹,并收录其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宋史传云: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有传)

附一:敦煌各乡、部落、城坊翟氏人物分布数目表:

(按):由上表可知,分布于悬泉等9乡的翟氏共有43人,其中翟氏人数居前三位的乡依次是慈惠乡、莫高乡和悬泉乡。敦煌自称“浔阳”和“上蔡”郡望的翟氏在迁入敦煌后则主要定居于悬泉乡和慈惠乡一带。他们本是陇西的“大家”,北朝时期,某一位翟氏“因官流沙”而子孙世居敦煌。此支翟氏迁入敦煌后,便冒引“浔阳”和“上蔡”郡望,凭借军功起家,至唐初,这支翟氏已经跻身敦煌士族行列。由于这支翟氏族势强大,成员世仕州郡,任高官者居多。所以该家族所授勋荫田也很多。

又按:据上表统计,悬泉乡有翟氏7人,莫高乡有翟氏9人,慈惠乡有翟氏11人,这三乡的翟氏共计27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多。这说明,在敦煌翟氏中,“浔阳”翟氏和“上蔡”翟氏的人数占到相当高的比例。除悬泉、慈惠、莫高3乡外,其余6乡的翟氏人数也略有差异,相对而言,神沙、洪池和敦煌3个乡的翟氏人数要多一些,而平康、龙勒和从化3个乡的翟氏人数则较少。

附二:翟氏在敦煌诸乡的分布示意图

(按):此示意图反映了敦煌11个乡的大致地理范围,其中画有阴线的各乡都分布有翟氏,这些乡是悬泉乡、慈惠乡、洪池乡、敦煌乡、神沙乡、莫高乡、平康乡和龙勒乡,共计8乡。此外,从化乡也有翟氏居民。因从化乡建立于8世纪初,至归义军时期被废省,故没有在图中画出它的地理范围。这样,除蕃占时期外,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共有8个或9个乡都居住有翟氏。

附三:敦煌翟氏担任押衙一职统计表

《勅受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一心供养》(张大千临摹凉国夫人图轴,四川博物院藏)

五、翟姓世系录(附1-3)

——以大唐上柱国姑臧人翟舍集、敦煌都僧统翟法荣、御史中丞上柱国翟奉达家族世系为例兼及汉故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家族世系

(一)大唐上柱国姑臧人翟舍集家族世系

一世(曾祖):翟呼末,周历内散都督,隋赠甘州刺史。

二世(祖父):翟文殊,上柱国。

三世(父亲):翟沙,上柱国。

四世:翟舍集,姑臧人也。授上柱国。夫人安氏,凉国公之孙也。

五世:翟元节游击将军,安善府果毅,删丹之役,死于王事。

翟元哲征士、柱国。

翟元开、翊卫,柱国。早卒。

翟元璲,翊卫,早卒。

翟元礼,翊卫。

嫡孙:翟勋、翟卫、翟琼、翟环等,失考。

(二)敦煌都僧统翟法荣家族世系

翟法荣,祖藉江州浔阳郡,南北朝时徙居敦煌。据敦煌遗书P.2807《七月十五日夏终设斋文》记载,翟氏“原望浔阳,派分龙勒,家承虹冕,代袭弓裘”这卷遗书写于吐蕃时期,由此得知敦煌翟氏最初称郡望江州浔阳郡。建于唐初的第220窟即翟家窟,内有五代敦煌历学家翟奉达题记,自称浔阳郡;第437窟曹元忠妻翟氏亦 称郡望江州浔阳郡。敦煌遗书中保存有许多翟氏舍施疏,皆称浔阳郡翟氏。从220窟题记称“(翟通)九代曾孙节(度押衙)守随军参谋兼御史翟奉达检家谱”看敦煌翟氏原望江州浔阳郡之称是有根据的。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九“翟,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后,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故贾逵注 《国语》云:翟居北地,后为晋所灭,秦并天下,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敦煌姓氏书记载江州浔阳郡、泽州高平郡所出姓望中皆有翟氏。因此可以确定敦煌翟氏原望浔阳郡。翟法荣属敦煌翟氏家族,亦当祖籍江州浔阳郡。

一世(祖父):翟希光,武将,赐为奉天定难功臣。

(按):P.4640《翟家碑》记载:皇祖讳希光,金芒授彩,月角成姿。蕴孙子之韬钳,晓黄公之秘略。矢穿七札,弧弯六钧。河右振其嘉声,上蔡闻其雅誉。目寻太白,临八阵而先冲;风云壮心,对三场而勇战。辕门羡德,将帅推贤。节下求能,囊锥先颖。陈谋佐命,定国难于奉天;毗辅一人,刻勋名于翠石。

二世(父亲 翟涓,曾担任过重要官职。后来却“以情殷慕道,叹巢父而拂衣”,

舍俗出家。

(按):P.4640《翟家碑》 记载:皇考讳涓,天然俊艺,神假精灵。丹穴凤雏,生而五色。黄马英词莫比,碧鹅雄辩难当。一郡提纲,三端领袖。文滋海量,志涌波澜。敷五德以伏人,存百行而为本。加以情殷慕道,叹巢父而拂衣;悟世非坚,念许由而洗耳。尚居羁轶,未免遭回。于是舍(身)出家,毁其形好,拨嚣烦而取静。顿息心机,既世网而不拘,易相菩提之路。

三世(己身):翟法荣是一名僧人,历任法律、僧政、都僧录、副僧统、都僧统等职。翟法荣是一位禅律双修的高僧,又是一名学问僧。

(弟弟):翟承庆,敦煌县尉。

(按):P.4640 《翟家碑》记载:弟承庆,前沙州敦煌县尉。票风云之气,怀海岳之灵。去三惑以居贞,畏四知而体道。惟忠惟孝,行存帆轨之名;苍职廉平,颖拔貂蝉之后。岂谓风灯运促,黄雄之祟妖俊。手足长辞,痛鹅鸽之矢羽。

翟法荣出生于敦煌“上蔡”名门。他自幼落发,成为龙兴寺的一名僧人,历任法律、僧政、都僧录、副僧统、都僧统等职。

四世(侄子):翟怀光,智等松筠,情同铁石,提戈远镇,荷戟从军.武将。

翟怀恩,龆龀聪惠,智有老成。河西节度押衙兼监察御史。

(按):P.4640《翟家碑》记载:侄男怀光,智等松筠,情同铁石。提戈远镇,荷戟从军。和戎习七德之谋,对敌好六奇之勇。轻财重义,施惠求能。爱抚七尺之刃,声播五凉之俗。次侄怀恩,龆龀聪惠,智有老成。文勘师古,文 (武) 济临危。佥谓卓荦丈夫,实兮鼎鼐。

(三)敦煌节度押衙御史中丞上柱国翟奉达家族世系

一世:翟勍,左司马,西秦相国。

(按):司马,官职。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二世:□,失考。

三世翟珍,济阴侯。

四世:翟显,朝议大夫,

五世:翟□,失考。

六世:翟军,失考。

七世翟迁,朝议郎、敦煌郡司仓参军。

八世:翟通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

九世:翟英□,任昭武校尉、金城镇将。

翟直,伊吾郡司马。

翟□,陪戎校尉。

(按):翟直摄伊吾郡司马,其堂兄任昭武校尉、金城镇将,其弟为陪戎校尉。

十世:翟日□,失考。

翟景从,翟直子,失考。

十一世:翟□,失考。

十二世:翟□,失考。

十三世:翟□,失考。

十四世:翟信、翟神德,失考。

十五世:翟奉达(又名翟再温,翟通八代孙),敦煌节度押衙守随军□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

翟温子、翟再成,失考。

翟温政、翟温子,失考。

十六世:翟庆丰、翟善□,失考。

十七世:翟定子、翟定君,失考。

附:翟勍家族世系图

附:翟奉达及其主要事迹

翟奉达出生于敦煌“浔阳”翟氏名门。其九代曾祖翟迁任敦煌郡司仓参军,曾于大成元年(579) 在莫高窟开完建圣容像; 其八代曾祖翟通为敦煌郡博士,亦于莫高窟始建第220窟。由此可见,“浔阳”翟氏不仅家资丰厚且族势较强。正因为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所以翟奉达自小就有条件进入州学学习。又缘于良好的学校教育,翟奉达后来成为敦煌著名的历法家。

观其一生,主要事迹如下:

A.翟奉达至少从同光二年(924)之后的30多年内一直主持撰写敦煌的本地历。由他主持撰写的《具注历》现存6部。

B.翟奉达撰写了《寿昌县地境》一卷。这卷《地境》成为研究敦煌史地,尤其是寿昌县史地的重要参考文献。

C.翟奉达还重修了第220家窟甬道北壁。他在甬道北壁所绘的《新样文殊》,以及在甬道题写的《检家谱》、《重修愿文并颂》及其家人的供养人题记都为研究五代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仰以及翟氏家族的世系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D.翟奉达崇信佛教。他在青年时期就曾亲自抄写过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及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一卷》。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填写过32个分数兼“遗漏分”。在其妻马氏过世后,他与其子还为马氏的“七七斋”各抄十部佛经。这十部佛经及其题记对研究教煌地区“七七斋”活动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

E.翟奉达在青年时期就喜欢诗赋,并说“男儿不学读诗赋,恰似肥菜根尽枯”。

他一生在诗斌方面颇下功夫,虽然他现存的几首诗写得都很一般,但从有人请他写庆窟诗来看,他在诗斌方面的才能还是受到敦煌民众的认可的。由于翟奉达主持编撰敦煌历日长达10年之久,所以,他的官职也由节度随军参谋而晋升为守州学博士或行沙州经学博士,其检校官则至尚书工部员外郎。此外,他还撰写《寿昌县地境》,有时还被人邀请提写诗赋。总之,翟奉达也可算作五代时期敦煌当地的一个文化名人。

(四)汉故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家族世系

一世:翟公,西汉下邽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汉武帝元光五年到元朔二年(前130-前127)任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二世:翟方进(?-前7),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西汉时期大臣,汉成帝时丞相(有传)。

三世:翟宣(?—7),宣字少伯,亦明经笃行,君子人也。及方进在,为关都尉、南郡太守。

翟义 (?~7),义字文仲,少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起家而为弘农太守,迁河内太守、青州牧。所居著名,有父风烈。徙为东郡太守。

四世:失考。

五世:失考。

六世:翟汤,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怀德隐居,终身不仕,享誉当时。

按):翟汤为人敦厚纯朴,仁让廉洁,然不问世事,常耕而后食。人有馈赠,虽斗升不受。名望闻于远近,寇盗畏其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他不求仕进,性爱山水。东晋初,司徒王导征辟,辞不就,隐居庐山。始安太守干宝与翟汤世交甚厚,有通家之谊,见其清贫,特派人送给他一船货物,并叮嘱下吏说:“翟公廉让,你把书信送到后,留下船货就赶快回来。”翟汤无法送回船货,只得把货物变卖,换成绢帛,然后寄还干宝。干宝深为叹服。咸康中,征西大将军庾亮上疏推荐他,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又婉辞不受。翟汤虽隐迹山林,不问世事,却关心国家统一大业。建元初,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庾翼举兵北伐,征讨后赵石虎,大批征发境内的僮奴、宾客当兵服役,特下令主管官吏免除翟汤的调役。翟汤闻知后,将家中仅有几个仆隶悉数交给乡吏,乡吏奉命不接受。翟汤根据调役期限,又及时将仆隶放免,使之成为国家编户,向官府纳税服役。翟汤的名德再次闻于朝廷,康帝又征辟他为散骑常侍,汤以老疾为由坚辞不至。不久卒于家。

七世:翟庄,字祖休,笃守父操,不交人物,辟徵皆不就,亦高士也。

八世:翟矫,德操高尚,学问博洽,屡辞征辟,结茅隐居。

九世:翟法赐,少守家业,克世其德,立屋于庐山顶。老亲后,便不复还家,不食五谷,以兽皮及草为衣。虽乡亲中表,莫得见焉。州辟主簿、举秀才、征著作佐郎并不就。后其家人至石室寻求,因复还徙,违避征聘,遁迹幽深。后卒于岩石之间,不知年月。

十世:翟光,汤玄孙。余失考。

按):翟汤子庄、庄子矫、矫子法赐,皆德操高尚,学问博洽,屡辞征辟,结茅隐居。翟汤一家四世隐迹庐山,“翟家四世”成为晋宋其间庐山隐士的著名代表,时称“浔阳四隐。”

附一:丁零部、翟魏帝王世系(翟斌家族)

帝王世系(330-388)

一世:翟斌,翟魏太祖,十六国时期丁零部落首领。在位330年-384年。后燕时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

翟檀,柱国大将军,封弘农王。翟斌兄。

翟德,车骑大将军,封范阳王。翟斌弟。

(按):翟斌是内迁丁零翟氏部落的酋长。330年前后,由他统领的翟氏部落归附于后赵,后赵国王石勒封翟斌为句町王。至前秦时,苻坚将其所率丁零部落迁移至新安、渑池二地。383年,翟斌率丁零军随苻坚攻打东晋,但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翟斌乘机率领丁零军攻占了洛阳的河南县,率先竖起了反对前秦的大旗。384年,翟斌力劝慕容垂称王,史称后燕。慕容垂以翟斌为建义大将军(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北魏等沿置。掌帅兵征伐。),封河南王;以翟檀为柱国大将军,封弘农王;以翟斌弟翟德为车骑大将军,封范阳王;以翟斌兄子翟楷为征西大将军,封太原王。

二世:翟真,翟魏世祖,在位384年-385年。翟斌侄。

翟成,翟魏明帝,在位385年。翟斌侄。

翟楷,征西大将军,封太原王。翟斌兄子。

翟魏(388--392)时期:

三世:翟辽,威宗,翟真子。在位(388-391)。建光(388-391),388年二月翟辽称帝。病卒。

四世:翟钊,威烈,翟魏定鼎帝。定鼎,一作神鼎。

翟魏末帝(391―392)。翟辽子,被西燕军所杀。

(按):丁零即敕勒,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

附二:浔阳翟氏家族世系总表

按《翟氏碑》第3-11行序列的浔阳翟氏世系如下(简称《翟直家谱》):

帝□(尧)——丹仲——…——翟璜——□(翟靖)——□——□(翟公)——翟方进(十世祖)——翟义——□——□——□(翟汤)——□(翟庄)——翟矫——翟法赐——翟勍——□——翟珍——翟显——□——翟军——翟迁——□(翟通)——翟直。

浏览上表很容易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即凡是序文所具体列出的西秦翟就以前的翟姓祖先,如尧帝、战国魏相翟璜、汉丞相翟方进、反莽义士翟义、屡被征辟的翟汤、翟庄、翟矫、翟法赐四代,以及西秦相国翟勍等都有史书详载且曾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而序文在记述另外一些远祖时,却以“接绪五代”、“四代孙”等形式省略。盖有其隐讳也。

附三:宋儒翟汝文族世系

(按):据翟氏称明代著名大臣胡滢,杨士奇为其家谱撰序。然经笔者查询杨士奇《东里集》《东里续集》确有许多姓氏家谱序,惟一无《翟氏家谱序》;又查胡滢《不为斋文集》,亦无翟谱序,故不知此说据自何处?

始迁祖:翟显,越州山阴宰(今浙江绍兴市)。

一世(髙祖):翟玭,故汝州(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太守。非礼不动,与人交必以身下之汝颍间,所谓翟古人者。

二世(曾祖):翟涛,知苏州长洲县,赠太子少保。通三传专于礼乐,一时之硕儒好礼者推之。

三世(祖父):翟从,故扬州通判,赠太子少傅。

四世(父亲):翟思,故秘书监,知应天府(南京)赠少师。

五世(己身):翟汝文,丹阳(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书画家。进士出身,历任秘书郎、参知政事。

六世(子):耆年,自少知友,皆天下有名士丈人行也,刘器之所甚爱。而以着骚见称于张文潜养志,自修好古文及黄老言,介褊不茍合质不任吏,自谓为吏必以戆罢,少日即退休,着黄冠服放浪山谷间,以著书自娱。

鈜右,朝奉大夫,通判严州。

绂右,朝请大夫,权发遣南剑州。

七世(孙十):畋右,奉议郎监,登闻鼔院,赐绯鱼袋。

畧右,从侍郎,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

□右,承事郎监建康府,货务都茶场门。

畯右,承奉郎,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

畴右,承事郎,福建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

□,承奉郎。

疄、防皆承务郎

八世(曾孙五):襄、忞、裒皆将仕郎。交未官,次未名。

六、翟氏家谱序跋、家训

(一)翟氏家谱序跋

1.《重修宗谱序》

翟汝文撰

人之道,莫大乎亲亲;亲亲之道,莫大乎收族属、明世系也。夫亲亲者,天叙之本然也。世教浇漓,民不与行,人之尽亲亲者卒鲜。我翟氏谱牒果有大宗之意乎?山东尚王郑庐不增价买婚,独有古人敬宗之心焉。至郭崇韬拜汾阳之墓,人道民彛尽矣。迨范文正公买田以瞻族人,族人德之,后人赖之。我族由歙邑徙泾川,人丁繁衍,其迁居于姑苏、金陵、江西、河南者不一其处,而皆为巨族,科甲蝉联。则泾川岂非百世不迁之祖乎?非慕富贵而羞贫贱,正以支开万叶,根同一本,亲者无失其为亲耳。《书》曰:“以亲九族”。《诗》云:“孝思不匮”。《礼》曰:“尊祖敬宗,敬宗故收族”。近世眉山之苏洵、卢陵殴阳修,明谱牒、承宗睦,成非独有其名,抑且有其实,正亲亲之道也。我后子孙有迁居他郡而成巨族者,须别尊卑,明世系,以无忘父母之邦。其即以此为收族之劵也可。

时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夷则之吉

裔孙汝文敬书于浚清阁之东隅。

(按):据翟氏称明代著名大臣胡滢,杨士奇为其家谱撰序。然经笔者查询杨士奇《东里集》《东里续集》确有许多姓氏家谱序,惟一无《翟氏家谱序》;又查胡滢《不为斋文集》,亦无翟谱序,故不知此说据自何处?

2.《翟氏家乘》序跋三则

A.《同治庚午谱序

吾乡迤北有翟氏,善化人也。自明季迁居于此,七传至鲁青翁,与余为道义交。天怀恬雅,尤饬内行,诸子清才鹊起,掇科第如联珠,人伦称盛。顾翁隐念常悒悒若有不释者,一日对饮,酒半叩之,翁愀然动容曰:人生斯世几能建大功业,若上体先代贻留之厚泽,旁通群从连接之真意;下启后昆循守之彝规,则匹夫所得为而元气所有养也。此其间以迹见者,莫要于谱。吾宗遭崇祯间寇乱,叔美公避迹西冲(街),旋病殂。土匪方炽,夫人彭氏以计脱二子于难。入国朝逾二百年,生齿未蕃,恒业稍裕而复落。幸皆能勤俭以自奋,然旧谱仅为锦,其续纂者纪载不详,援引失实,曷以信今而传后,苟不及时修改,陋莫甚焉。吾贫且老,无能为役,惟谕儿辈勉肩要举,数典毋忘,未知何日获酬此愿。每一念及,辄皇然醜、惕然惧。卒乃悲愤悽怆而不能自已也。鲁青之言如此。乌虖!岂非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初之深意哉!阅数载,翁即世,又数载,其仲子刑部主政元霖以疾告归,痛先人齐志,谂诸宗老,以修谱自任,旁蒐博采,循庐陵眉山之法而变通之,世远者则阙而不书,不敢诬其所自出也;支繁者则备而不漏,不忍忽其所繇分也。凡生卒嫁娶墓域,记注详核,书成若干卷,以余为纪群世契尚非苟于言者,乞弁语简端。案周礼小史奠世系,先郑谓世即世本之属,盖谱所以补教化、美风俗,非徒纪支派源流已也。曩余续辑家谱,历数寒暑始蒇事,既知谱之关系綦重,又深知秉笔之难。今观刑部君所著,恪庭承诰,不執不随,仁孝之思,釜于楮墨,其自叔美公以下实鉴佑之,因益叹鲁青有贤子,平昔所悒悒不释者至是毫无遗憾,其含笑九原,忻慰更当何如也。至翟氏诸宗人读斯谱而兴,咸以恩义相联属,保世滋大,寖炽寖昌,固理有必致者已。同治八年嘉平月长沙熊少牧譔。

B.《光绪甲申续修世系序》

昔先府君慨家谱之未成,思有以竟先人之志。爰述世系,断自始迁,以五世为一卷,略如史表,生卒葬所特详且悉。其系属之亲疏,支裔之续绝,皆按册而可知。后之子孙览于斯者,必将动起水源木本之思,油然有以生其惧戚。盖谱法之至良而可守者也。于同治九年春,口授鸿礼兄弟笔之于书,召工开印,其既于今十有五年矣。宗族之中,生齿所增,与死亡之数几埒,而吾妣殷太夫人与府君相继弃养,事变之不虞,亦极伤心之故者已。念更岁既多,不可不从而修葺。鸿礼既请命于彤芸叔父,乃与念莪四叔子瑞、大兄子纯、三兄海如、七兄季瞻、十七弟同为校理。惟旧之由,无由敢倍。至于祠规家戒,忧深思远之端。尤我父君之所勤勤愿望者,彝言其在,惟在率从焉尔。槩不重列,谨识其略于此。时光绪十年甲申秋七月小子鸿礼敬序。

C.《同治庚午谱跋》

凡为谱用聚珍版工约而费省,其法以嵌木槃片依稿排字,无者补刻一字,叠见者亦补刻,故恒以一人检字,一人刻字,一人治槃,槃定折旧竹片塞之,使不动摇。主人持稿磨对无误,则以薄纸印之。又核对无误,乃印正本,其详慎入此。是谱上下册共一百四十有四叶。其在吾家所治百二十槃,匝月而事竣。尝闻他族集费颇丰,任事者饮食之外,更有饩廪,听手民之濡滞而一若利赖于其中。视吾所经理为何如耶?今谱成无论大小房,惟按人之多寡而分给之,然后征资以偿所费。贫者固众,劝有力者量加其数,将来重修不得为例也。自去冬雨属灿弟作跋,谓当自述,远宦未遑及此,亦据实之词,而久不撰寄,昨书来以代作见委,固非所难,其如不诚何,修谱始末既详于序,而有自跋于后,则但记工费之略耳。元霖谨跋。

3.《翟氏家谱旧序》二则

A.旧序一

世俗浇漓,人情诡谲。虽同居共炊,犹各私己,况其为远服之伯叔兄弟乎?凡此皆不知祖功宗德也,皆未讲夫敦宗睦族之道也。余翟氏於前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温,世居温城东北隅大渠河村。或偏村东或偏村西。自余记事至今每逢元旦大节,居东者即祀祖于东,居西者即祀祖于西,两不相联。然数十年来,余甚疑之。兹岁光绪元年,余六旬有四,联合族人修理族谱,遂得睹西宗所藏谱序。知家谱之修七世祖一讳一桂者,创修之九世祖一讳一生奇者续修之。余熟读数遍,不胜怅然!不胜忻然!!怅然者怅迁温以后数世不可考也,忻然者忻祖一讳一登霎以来,节节可寻也,创修续修之功不綦伟与今!考其谱,虽远近有别,长幼有殊,而东西两宗实属同祖。讵可以秦越人之肥瘠相视哉?l因与族众详陈敦宗睦族之情,以后祀祖不分东西,仍归一处。庶皆明於敬祖宗,和族众跪拜稽首缸缸尘维雍以成一家之盛事,是则余所厚望也夫!

十二世孙季和谨序

B.旧序二

闻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余翟氏自前明洪武年间迁居温城东北隅大渠河村,刖无家承,以致数世无可考。七世祖一讳一桂者创修家谱,以始祖登垂为始,从此辈辈可考,有条而不紊。厥后九世祖一讳一生奇者续修之,四叔祖及予先父又续修之。迄今,将三十年矣。予读礼,家居恐其久而莫稽,爰聚族人议续修之,且恐族人渐繁,任意命名,有紊穆昭。乃自十一世起,定一朝、和、绪、立、早、传、广、庆、发、祥一十字,族中祖孙依次命名,愈传愈广,后人复起续修勿替是则,予之所深望也夫。

光绪二十九年仲春吉日

4.《中华翟氏通谱》序

陕西)翟磊撰

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盛世修谱,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和规律。欣逢新时代,《中华翟氏通谱》首卷即将面世,这是全天下两百余万翟家人的大事、喜事、幸事。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前有“三皇”,后有“五帝”,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如长江黄河之浩瀚,滋育万千中华姓氏绵延不绝。天下翟氏,是中华万千姓氏中最古老、最传奇、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姓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精彩悲壮的春秋故事,浩如烟海,风云际会,不绝如缕。因世事变迁,朝代更迭,广大翟姓子孙,现已遍布中华大地。叶落归根,人生思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远是生命与家国的永恒主题。搜集,整理,编辑家族族谱,既是对古老先祖的追思与怀远,又是对深厚祖德的淬炼与传承,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教化与激励。《中华翟氏通谱》,经过全国翟氏家谱联谱编委会一帮宗亲的共同努力,历尽千辛万苦,广征博引,内联外延,终于将散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家族历史族谱,和各地宗亲新编新续之家谱,经过充分论证,再三研讨,统一收集,系统分类,并按历史沿革,在审慎考证家族姓氏源流、盛衰、分布、隶属关系的同时,拿出了一整套较为完备、宽泛、系统,而且逻辑比较周密,并被全国宗亲代表首届山东“泰山论坛”一致认同的联谱原则、联谱方案,和通谱大纲,从而为全国中华翟氏家谱联谱,和《中华翟氏通谱》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的文字架构,并为未来的付梓发行,拨云见日,统一认识,清除了障碍。

《中华翟氏通谱》,是全国各地翟氏家谱编写、联谱的总纲领,是范本,是源头。纲举目张。这部家族巨著的编撰,族人所向,众望所归,既凝聚了翟超、翟继宪、翟岱翔、翟杰、翟志强、翟明华、翟书文、翟志超 等许多当代翟氏人杰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同时,也倾注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热爱家族事业的翟氏精英们的密切配合和慷慨相助。相信,《中华翟氏通谱》的面世,必将对全国中华翟氏家族各自家谱的编写,和全国中华翟氏家谱的进一步联谱,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会对凝聚全天下中华翟氏子孙关注家族事业,继承祖先美德,弘扬家族文化,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还会给整个中华民族各个家族家谱的大花园里增添一朵亮丽的奇葩。

《中华翟氏通谱》的编写与面世,是在全国中华翟氏家谱联谱这一庞大且又繁重的社会工程基础之上,所开展并取得的一项令天下翟氏宗亲欣慰的劳动成果。由于时代的久远,地域的限制,资料的匮乏,肯定还有许多疏漏之处。全国翟氏家谱联谱及未来通谱的续写续编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翟氏子孙,承前启后坚持不懈,以《首卷》出版发行为契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凝心聚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这一项利家利国励己励人的家族事业做得更好,从而让我们中华翟氏文化、翟氏祖德、翟氏智慧,和全天下翟氏儿女的奋斗精神,得以更好地发扬和光大。是为序。

(二)翟氏家训、家规

1.泾县《水东翟氏的家训》

古人谓读得一章不如修得一句,如言孝即能体孝之理以供子职,言忠即能体忠之理以尽臣道,推之夫妇兄弟朋友之道无不皆然,推之宗族亲戚邻里亦无不皆然。此即为真学问。若文艺虽丧德行早丧亦何足取,然文艺,士人之羔雉贽也,即孔孟复生抑不外此起家,故各家教子者先之四书五经以植其基,次之通鉴刚目以广其蓄,参之诸子百家以译其趣,考之古今名物以为其蕴。至于文论表策,本之程文以定其式,继之墨卷以咀其华,酌之衡文观风者之试卷以尽其变,如是则文行皆可观矣。

按):泾县翟氏向以诗书礼仪传家,人才辈出。老翟家在西晋时有曾任吏部尚书的翟酺(酭)、官拜宰相的翟文选,新翟家尤其重视教育,科第更盛,明清两代共出六名翰林、十一名进士、近百名举人,监、贡、诸生不计其数。因为官府规定凡一地出过二十名举子者皆可营造“文昌阁”,所以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地方官府奉旨在泾县水东村建了文昌阁。有联曰:德必积百年,感祖宗深培元气;书不负三代,愿儿孙勤惜光阴。翟氏有名者如:明代理学名贤翟台、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武进士出身),清代进士翟大程、翟纯祖、翟槐、翟松、翟永春、翟立斋、翟维善、翟洁等,均有政声。

(注):据清《泾县道光续志》载:浚清阁在(泾)县西八十里桃花潭东岸,宋府教翟阳建,久圮。里人长汀县典史翟义裔八家重建,俗名“八家亭”。嘉庆壬申(1812年)义七世孙,监生翟金培倡道重修,增设朱栏。

(按):根据《南阳翟氏宗谱》的记载:“始祖翟酺(酭),字子超,官拜吏部尚书,公生于歙终于泾,葬泾之上坊柏林坑翟家坦。公娶三夫人,生九子十六孙俱仕官。长子思聪居泾川,次子思联仍居新安歙邑,三思仲迁金陵,四思谅迁姑苏,五思悰迁江西浙东,六思茂迁池阳,七思会迁灡陵,八思谦佚失,九思义早卒。”知道了其“九子十六孙”的基本信息。再查阅翟时惠等《续修谱原序》:

“粤稽我翟氏,自汉以来,宦业功绩,代不乏人。先人原居歙邑,转徙泾川,南建积善吊隐之台,东立浚清之阁。李谪仙曾作记于斯,故曰水东、水南(翟氏)。唐天宝年间,擢魁科、居显位者声名愈盛。迨南宋人文蔚起,南授都官,东任府教。先是有吏部尚书子超公者,生于歙,终于泾,葬于泾之上坊柏林坑翟家坦。生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谅、思悰、思茂、思会、思谦、思义,并有十六孙敬章公等俱登显爵,无一布衣之士,赫赫乎古今巨族也。其思联公仍居歙,而思仲公等七房宦金陵、姑苏各郡,唯我朝诸大夫思聪公卜居泾川水南,卒葬本乡丹仙凤形,是宗吾嫡祖也……”

(按):五代翟奉达写卷《佛说盂兰盆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按):五代翟奉达写卷《佛说盂兰盆经》,《敦煌遗书》编号:P.2055。整卷尾题:“弟子朝议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为亡过妻马氏追福,每斋写经一卷,标题如是:第一七斋写《无常经》一卷、第二七斋写《水月观音经》一卷、第三七斋写《斋咒魅经》一卷、第四七斋写《天请问经》一卷、第五七斋写《阎罗经》一卷》、第六七斋写《护诸童子经》一卷、第七七斋写《多心经》一卷、百日斋写《盂兰盆经》一卷、一年斋写《佛母经》一卷、三年斋写《善恶因果经》一卷.右件写经功德为过亡马氏追福.奉请龙天八部、救苦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以作证盟,一一领受福田,往生乐处,遇善知识,一心供养。”他在《佛说盂兰盆经》尾题中记载了抄写此经之目的:“六月十一日,是百日斋,写此经一卷为亡家母马氏追福,愿神游净土,莫落亡途。”

七、翟氏艺文墓志

(一)翟氏诗文选萃

1.唐·翟奉达《抄逆刺占后题》(题拟)三首

其一:

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艺堂堂世上无。男儿不学读诗赋,恰似肥菜根尽枯。

其二:

躯体堂堂六尺余,走笔横波纸上飞。执笔题篇须意用,后任将身选文知。

其三:

哽噎卑末手,抑塞多不谬。嵯峨难遥望,恐怕年终朽。

(按):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引敦煌所出天复二年翟奉达写《逆刺占》卷末题诗。原卷流落敦煌某氏,今不详所在。又按,向达同书《西征小记》云《逆刺占》末翟题云:“于时天复贰载岁在壬戌四月丁丑朔七日,河西炖煌郡州学上足子弟翟再温记。”姓名旁注曰:“再温字奉达也。”其后录诗三首。前引文录诗后复题云:“幼年作之,多不当路。已前达走笔题撰之耳。年廿作,今年迈见此诗,羞煞人,羞煞人。”

2. P.2688《乙亥四月八日翟奉达七言诗》

三危圣迹宝□□,至心往礼到弥陀。岩谷号为仙严寺,之言莫高异名多。

敦煌食人凭些活,龛了圣瑞云霞。愿其乘同尧舜日,使重黎人拜国家。

秀春觌觌勿为恶,诮愚替陈当正道。

按):这首诗的前面还写出这首诗的撰写人及其撰写理由,其曰:乙亥年四月八日布衣翟奉达因施主请来故造勾而述七言如男庆丰同来执砚。根据这则题记知,前揭的七言诗是某“施主”因“造勾”而请翟奉达写诗一首。又据翟奉达所写诗中有“三危圣迹”、“仙严寺”、“莫高”等语知,这位施主的“造勾”之事应与莫高窟的营建活动有关。或许在这一营建活动完工后,施主特请翟奉达为这次营建活动写庆功诗。如果说《逆刺占》中翟奉达的三首诗表达了他崇尚诗赋,力求达到“走笔横波纸上飞”的文人之理想,而 P。2688文书则说明,翟奉达后来基本实现了这一理想,因为这位在莫高窟“造 ”的施主一定具备相当的财力和势力,而由他来邀请翟奉达为其作庆功诗,这无疑说明翟奉达的诗赋在敦煌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

3.翟奉达《重修愿文并颂》

清士弟子节度押衙守、随军(参) 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浔阳翟奉达抽减贫之财,敬画新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躯,并侍从兼供养菩萨一躯,及□□观世音菩萨一躯。摽斯福者,先奉为造窟亡灵神生净土,不坠三塗之灾□,(为)我过往慈父、长兄勿溺幽间苦难,长遇善因;兼为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障,报愿平安,福同萌芽,罪弃涓流,绝笔之间聊为颂曰。

大圣文殊,瑞相巍巍。光照世界,感观千威。

于时大唐同光三年岁次乙酉三月丁已朔廿五日辛巳题记之耳

翟奉达《逆刺占》(局部)

3.宋·翟汝文诗三首

A.《北固山》

山形郁长虬,掉尾趋平川。回峰耸赑屃,广殿凌云巅。

登临望八极,天盖垂空元。鸿濛一气乱,鬼物半涂颠。

天风河汉响,户牖斗柄悬。黄图昔散漫,赤伏竟沮迁。

凄凉霸气歇,徙倚平台骞。山川宛如昔,独为骚人妍。

江声战九地,幽愤为谁湔。晴雷殷列缺,电火搜蜿蜒。

矞皇故代物,猛炽随飞烟。僧繇六花佛,生面行差肩。

铢衣类帝网,肉髻浮青莲。巍峨开元帝,玉座犹高悬。

奋迅陆子画,青戏芝田。萧梁遗巨镬,仿佛像奸镌。

赞皇艺两柏,郁屈蛟龙缠。空焚荡灰劫,涕视悲人天。

铿铿斧斤初,千柱欻修椽。苍头封草树,佳气封云泉。

孤标危塔涌,迥佛层阴坚。溟翻塔影倒,天转磨蚁旋。

咨嗟一弹指,悲悟三生缘。有生甚脆弱,膏火消烦煎。

喟彼昔夸夺,修罗搆戈鋋。吾将声洪钟,须弥叫金仙。

B.《赋米芾海岳庵》

楚米仙人好楼居,植桐崇冈结精庐。下瞰赤县宾蟾乌,东西跳丸天驰驱。

腹藏万卷胸垂胡,论古如河决九渠。掀髯送目转八区,欲叫虞舜起苍梧。

C.《句》

青女霜如失,黄人日故迟。

(按):翟汝文 (1076—1141)润州丹阳人,字公巽。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徽宗时,除秘书郎,拜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因劾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增辟园池,黜守宣州。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高宗建炎改元,上疏乞请减上供数额。绍兴二年,除参知政事。秦桧劾其专擅,罢去。好古博雅,工画及篆籀,有《忠惠集》。门人私谥忠惠。

附:唐朝敦煌人作品《敦煌□□》(原卷此首诗题作《敦煌》)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杨柳花。

仕女尚□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猃狁誇。

4.清·翟俦《澎湖旅思》四首

其一:日卧澎阳思不穷,离怀愁入晚潮风。樽开东海山环坐,篷向南天水映空。

卖赋何心竞冷艳,有刀谁敢问雌雄。七言诗作题桥意,留得知音岛屿中。

其二:万里篷飞天际去,一身宛在岛中悬。烹茶煮酒销愁日,扫地焚香静客缘。

逢世敢吟招隐赋,有书久欠买山钱。回头自笑烟波外,蝴蝶梦中二十年。

其三:万事茫如不系舟,孤灯短剑自悠悠。三更愁断五更梦,六月寒生八月秋。

廿载犹凭鱼隐见,十年谁抱虎髑髅。而今且出天涯外,那有归帆向北流。

其四:寒剑萧条天外游,蛮烟番雨几经秋。乾坤共识浮云幻,日月空随大海流。

骨傲自惭难媚世,病馀那忍独登楼。愁来欲问愁何事,意绪茫茫似十洲。

(按):翟俦,山东掖县人。清廪生。嘉庆六年 (1801)十二月与嘉庆九年七月曾任北路理番同知,嘉庆七年(1802)正月与嘉庆十年八月任彰化知县,嘉庆七年(1802)六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澎湖海防同知。

5.清·翟灏诗二首

A.《笕桥途中作》

浅笠轻衫得自由,近郊閒趁晚晴游。翠阴夹路忽成巷,凉气袭衣先报秋。

园朵欲攀摇未定,井华待汲去仍留。烟村暧暧遥相引,几处柴扉傍竹幽。

B.《开山庙》

陂陀滑无辙,乱砾堆隆窊。仆夫整绥睨,未历先愁嗟。

掀轰敝栈轸,荦确盘蜕蛇。向回路转隘,巉石如排衙。

一线五丁力,皴纹被稠麻。催鞭度磕匝,挂轊忧来车。

(按):翟灏(?—1788)浙江仁和人,字大川,号晴江。乾隆十九年进士。不愿为知县,请改教职,乃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所居室名“书巢”,经史之外,山经地志,野史小说,佛经道术,无不收藏。工诗,亦长于考证。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尔雅补郭》、《艮山杂志》、《通俗编》、《无不宜斋稿》。

另,考其历代文人作品中提到翟氏的诗文甚多,若唐·白居易《赠内》诗云:“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又,《陶渊明传》有“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又,宋·刘克庄《处士妻十首 其九 陶潜》云:“自从冀缺后,馌妇有谁欤。翟氏差清苦,肯同夫荷锄。

又,清·吴兆骞《赠吴稚恭散骑》云:“玉关回首伤怀抱,短衣浊酒长潦倒。

雀满门前翟氏悲羊归陇上苏卿老。

5.河南《翟家堤口碑文序》

公讳荣,吾支肇从今居祖也。吾上世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窝村,奉诏迁畿内清丰城东北翟家堤口,为土著。始祖讳大老。大老生典,典生四子:长宽、次海、次亮、次金。亮男失讳,亮孙二人,长即公桂。自始祖卜居于兹,创立室家,载生载育,以农业传,历有年所。及公授室,后生一子重典,遂出往南乐城东紫阳以北王落之东仇庄,为仇彦翔之赘婿。又生二子:长至道,次至善。椒聊繁衍,迄今十余年矣。彦翔,系韩张堡东伍庄人,其兄彦麟及翔年老,兄子福来分庄一半,翔又招一义子。公与二子出姓归宗。又念既受翔养育之恩,不忍还故里;又不忍远去。遂移村里许家焉,即今居也。今肇修祖谱碑,故以公为始祖焉。当公出姓归宗时,妇氏仇留于母家族。即葬母茔之后,至今夫妇尚未合葬,实吾姓一憾事也。公茔在村东南效墓前,尚未立碑。若历久年远,恐不知谁之墓焉。每春秋科扫,不禁目睹神伤,因约吾支将内树株出售,得钱若干,遂选工购石补立新碑一碣,事将告竣,聊述吾姓先世迁居以来之巅末,昭兹来许,以志不忘云。十七世孙凌云敬识。

拔贡闫先斗撰文/庠闫秉书丹

(按):该碑位于翟家堤口村东南地里,右侧碑为明朝所立,左侧碑为复制碑。左侧碑碑头上书“万古流芳”,碑身右侧字为“重建翟公墓志”,“立碑者永远不忘也。该碑记载“吾始祖翟公讳大老,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野鹊窝迁居清丰东北四十五里南山岗堤口,今为翟家。三世祖宽从翟家乔迁开北西白仓,历明清至今达五百余年,本族原有谱书可考,不意世道离乱,因之而失。族人甚感遗憾。一九五○年幸有老家翟家与之联系乃重修翟氏族谱。一九八一年再次接续。一九九四年由老家发起各支派代表协商筹办,为我始祖以下各支遍及三省七县十六村的一脉子孙联续成功并为我始祖大老树碑立传;同时我本支委托专人负责,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达二年之久建祠树碑,圆满竣工,以表我后裔对祖先孝敬之心,使祖先恩德代代相传,仅勒此石铭功旌表,永志不忘。”“公元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日敬立”。“十世翟绍先、十九世翟殿章拜撰”。

(二)翟氏赞言(1-4)

1.翟法荣邈真赞三篇

(A)P.4660《前河西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大德三学教授兼毗尼藏主赐紫故翟和尚邈真赞》

河西后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都僧录兼教谕归化大法师赐紫沙门悟真撰

兹绘像者,何处贤良。翟城贵族,上蔡豪强。璧去珠移,柯叶分张。一支从宦,徙居敦煌。子孙因家,棣萼连行。间生斯息,桂馥兰芳。幼挺英灵,跢步殊长。风威卓荦,壮志昂藏。出家入道,雅范夙彰。游乐进具,止作俱防。五篇洞晓,七聚芬香。南能入室,北秀升堂。戒定慧学,鼎足无伤。俗之褾袖,释侣提纲。传灯暗室,诲喻浮囊。五凉师训,一道医王。名驰帝阙,恩被遐荒。迁加僧统,位处当阳。符告紫绶,晶日争光。机变绝伦,韵合宫商。灵山镌窟,纯以金庄。龙兴塔庙,再缉行廊。罄舍房资,供设无疆。幸修恳恳,景福禳禳。翼侄谋孙,保其永昌。成基竖业,富与千箱。天命从心,寝疾于床。世药无效,色力转尪。美角先折,今也则亡。门人聚哭,哀恸穹苍。林间水噎,殿上摧梁。一如茶毗,涕泪无佒。邈生前兮影像,笔记固兮嘉祥。使瞻攀兮盼盼,想法水兮汪汪。

沙州释门法师恒安题。

(按):据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第130-131页有图文,注曰:“此翟和尚当即张淮深奏文中的敕授河西管内都僧统赐紫僧法荣,即翟法荣,与P.4640《翟家碑》中之僧统为同一人。”《翟家碑》记载法荣事甚详。可参阅。

(B)P.4660 《唐故河西管内都僧统邀真赞并序》

窃聆英髦悄杰,诞之有时。识达深仁,生皆济物。则我故僧统和尚,挺资惠海,德爽智山。三教通而礼乐全,四禅辟而虚空朗。秉安远之德,蹈罗什之踪。学贯九流,声腾万里。岂谓宝鼎三足,金龟十朋。何图逝矣,空留相质之文。余 固不才,匪(斐)然成赞。直道励业,义门法华。庄老洞绩,灵辩恒沙。智泉内涌 ,威棱诫奢。紫衣宝秩,员从国家。峭拔贞秀,神资惠牙。尝悲六趣,每谕三车。心游物外,鹅珠去牙队挺持莲剑,无站无瑕。恭唯守节,孝梯不赊。千龄之后,孰不叹嗟。

时咸通十年 白藏中月莫凋一十三叶题于真堂。

(C)P.4640《翟家碑》

本篇的录文见前文。金维诺先生认为本篇《翟家碑》是翟法荣修建莫高窟第85窟的功德记。

2.P.4660《大唐河西道沙州教煌郡将仕郎守教煌县尉翟公讳神庆邀真赞》

沙州军事判官将仕郎守监察御史张球撰

洎本雄哲,华秀英门。礼乐儒雅,洞徹典坟。昔贤糟粕,蕴匮而存。该通博古,谈谕讨论。教煌仕子,触目谦温。忠孝并立,无礙乾坤。花县匡政,梅仙荐敦。槐市早习,炫曜芳春。开疆效节,始布酬恩。驱鸡未选,奄逐归云。玉山颓折,逝水何奔。郡人悼惜,孰不悲论。其名可播,镌石可存。千秋之后,贮于仁伦。

时咸通五载四月廿五日纪

(按):从《邈真赞》说翟神庆“花县匡政,梅仙荐敦。槐市早习,炫耀芳春”知,他在担任县尉期间,为官“廉平”、克尽职守。由于他勤政敬业、政绩突出而“拔貂蝉之后”。“貂蝉”一般借指御史中丞。《邈真赞》还说翟神庆“礼乐儒雅,洞撤典坟”、“该通博古,谈谕讨论”。可见,他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敦煌仕子”。此外,翟神庆还有一个特别被称道的美德,即《翟家碑》所说的“惟忠惟孝,行存輗軏之名”和《邈真赞》所记的“忠孝并立,无碾乾坤”。我们知道,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翟神庆“忠孝并立”的做法或许与重视仁义孝梯的家风有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翟氏家族成员在敦煌民众中树立的美好形象。

3.晋·庾亮《翟徵君(汤)赞》

夫所谓至人者,体包杰量,神凝域表,该落万动,玄心独融。故能虬骧庆霄,而不绁豢龙之辔;凤鸣瑶林,而不屈伶伦之笼。岂必欣太清而乐琼蔼哉。顾蹄涔不足以濯神须;翳薈不足以翔云翮。是故藐姑有绰约之庐,箕阜有高啸之宇。唐勋表于玄庭,夏功忘于虚室。晋徵士南阳翟君,禀逸韵于天陶,含冲气于特秀。体虚任而委顺,恢昭旷而高蹈。先生载营抱一,泊然独处。神栖飚蔼之表,形逸岩泽之隅。虽束帛仍降,轺冕屡招,而弓旌屈于匪石,帝命惭于虚复矣。是以高风振宇宙,远咏冠当时,方将表大庭于绝代。恢玄解以释纷,仰朝霞而晞翼,陵扶摇以独翔,景命不延,卒于寻阳之南山。哲人其萎,高轨孰仿。余钦若人之风,常问道于无何之庐。宾想玄珠,主以瞻授。沐道霑淳,固以实而归矣。自昔之违,于兹七稔。何悟先生,忽焉升遐。感至德之长泯;悼仁风之永翳。标尔其伤,潸然增欷,乃援翰咏迹,以宣来叶。其辞曰:

卓哉先生,逸韵遐超。虬盘玉津,凤戢琼条。涤耳夏鼎,高揖唐朝。洪崖邈矣,玄迹载劭。淳风沐世,飞芳九霄。

——录自《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按):此文翟征君指翟汤。《世说新语》曰:“初,庚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束带蹑屐而诣焉。亮礼甚恭。汤曰:‘使君直敬其枯木朽株耳。’亮称其能言,表荐之。征国子博士,不赴 ”。主簿张玄曰:此君卧龙不可动也。终于家,子庄字祖休,笃守父操,不交人物,辟徵皆不就,亦高士也。庄子矫,矫子法赐,克世其德,时称浔阳四隐。法赐(南北)少守家业,立屋于庐山顶。老亲后,便不复还家,不食五谷,以兽皮及草为衣。虽乡亲中表,莫得见焉。州辟主簿、举秀才、征著作佐郎并不就。后其家人至石室寻求,因复还徙,违避征聘,遁迹幽深。后卒于岩石之间,不知年月。后世用作咏隐士的典故。(见《尚友录》卷之二十一)

又按:根据《晋书》所记,成帝以国子博士征翟汤在咸康中,由此知庚亮此次拜见翟汤是在咸康中,此时翟汤己称自己“枯木朽株”,说明翟汤在咸康中已近耄耋之年。翟汤大概生于西晋初期,死于成帝咸康年间。翟方进、翟汤一族不仅起自帝族,世为冠族,是历史上翟姓中最为显贵的一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姓氏书中关于翟姓的记载一般只记载翟汤这一族。

甘肃省书法协会副主席、陇右著名书法家翟相永赠作者书法作品/(2020年8月)

(二)翟氏墓志铭

1.《大唐上柱国翟公墓志并序》

公讳舍集,姑臧人也。代禀粹气,人包灵精,西平膏壤,右地名族。曾祖呼末,周历内散都督,隋赠甘州刺史;祖文殊,父沙,并上柱国。公生蕴奇志,长负大才。国家命金方之师,征铁关之右。公躬擐甲胄,率先艰苦,授上柱国。于是乐道知命,居常侍终,而竄(窜)疾弥留,游魂莫返,久视年五月八日,卒于私第,年六十四。夫人安氏,凉国公之孙也,出自名家,宜于贵室。夫也先卒,心乎靡他,义忉恭姜,训成诸子。三从一德,良不媿于金。夫子贵母尊,竟登荣于石窌。湟川叛逆,青海纷拏。元子勇冠三军,功加五品,因授姑臧县太君。开元十四年八月廿八日卒,年七十六。其岁景寅子月十一日,合葬凉东南七里志公乡原茔,礼也。长子游击将军,安善府果毅元节,删丹之役,死于王事。次子征士元哲、柱国元开、翊卫元璲,并早卒。季子翊卫元礼,嫡孙勋卫琼环等。家宝国珍,闻诗习礼。茹荼兴慕,至性崇于二连;剪棘开茔,遗烈旌于元壤。托铭于仆,掌拙为词云:

金方望胄,兑野淳精。爰曾爰孝,令德令名。育才奉国,奉勇遄征。进有荣秩,居而退耕。父殁妻志,母因子贵。庆绪蕃滋,佥阶禄位。彼苍如何,吞恨逾多。藏舟遂荡,隙驷仍过。幽隧寂寂,高坟峨峨。埋铭地户,托体山河。

——录自兰州大学郑炳林主编、魏迎春、马振颖编著《凉州金石录》(上部)/066-067

(按):1997年,甘肃武威高坝出土了一方唐代翟舍集夫妇墓志。据考证,该墓志不仅反映了凉州粟特人翟氏与安氏联姻等内容,而且涉及了翟舍集子孙被不断征发为府兵卫士,参与唐王朝在河西等地战争的史事。这些记录说明翟氏一家在凉州颇有影响,并已入籍授田,成为唐政府下编户。翟舍集家族是大部分普通入华粟特胡人的一个缩影。

2.唐僧统述《翟家碑》

盖敦煌固封,控三危而作镇;龙堆旁(磅)礴,透弱水而川流。渥洼则西望金鞍,宕谷(则)东临马秀。长岩万仞,开圣洞之千龛;岈豁澄泉,引青龙而吐润。碐磳垠像,体势平原。分野膏腴,维邑坤德。奇谋卿将,应圣代而生贤;龙像高僧,继法王之化迹。总斯美者,其惟都僧统和尚誉(欤)。起自陶唐之后,封子丹仲为翟城侯,因而氏焉。其后柯分叶散,壁(璧)去珠移,一支徙宦于流沙,子孙因家,遂为敦煌人也。皇祖讳希光金芒授彩,月角成姿。蕴孙子之韬钤,晓黄公之秘略。矢穿七札,弧弯六钧。河右扼(振)其嘉声,上蔡闻其雅誉。目寻太白,临入阵而先冲;风云壮心,对三场而勇战。辕门美德,将帅推贤。节下求能,囊锥先颖。陈谋佐命,定国难于奉天;毗辅一人,刻勋名于翠石。皇考讳涓。天然俊艺(逸),神假精灵。丹穴凤雏,生而五色。黄马英词,莫比碧豹,雄辩难当。一郡提纲,三端领袖。文滋海量,志涌波澜。敷五德以伏人,存百行而为本。加以情殷慕道,叹巢父而拂衣;悟世非坚,念许由而洗耳。尚居羁鞅,未免遭迴。于是擒(身)出家,毁其形好。拨嚣烦而取静,顿息心机。既世网而不拘,易相菩提之路。弟承庆,前沙州敦煌县尉。禀风云之气,怀海岳之灵。去三惑以居贞,畏四知而体道。惟忠惟孝,行存輗軏之名;莅职廉平,颖拔貂蝉之后。岂谓风灯运促,黄雄(熊)之祟妖侵;手足长辞,痛鹡鸰之失羽。姪男怀光,智等松筠,情同铁石。提戈远镇,荷戟从军。和戎习七德之谋,对敌好六奇之勇。轻财重义,施惠求能。爱抚七尺之刀,声播五凉之俗。次姪怀恩,龆龀聪惠,智有老成。文堪师古,文(武)济临危。金谓卓荦丈夫,寔号鼎鼐。僧统先任沙州法律僧政、四轮宝三枢机。定慧将水镜俱青(清)戒月以(与)金乌争晶。慈悲善诱,摄化随宜。五乘之奥探玄,七祖之宗穷妙。威棱偘偘(侃侃),凌霜之气有殊;处众兟兟,独显卓然之象。名驰帝阙,誉播秦京(凉),敕赐紫衣。陛阶出众,麟角之美更新;风靡咸从,顷省青云之士。施则弥纶,法戒(界)说真俗而并存;卷之入一,毫端谭空有而双遣。然则存不达遣,二利之行方圆。遣不违存,更建耆阇之窟。四弘之誓,寒松之操不移。克意修营,铁石之怀耿介。倾城耸骑,躬诣先(仙)岩。陵(凌)朝阳亦槃回,巡峘峄而瞻仰。璞琢有地,缔构无人。遂罄捨房资,贸工兴役。于是銎鎚(锤)竞奋,映圠磅轰。硗确聒山,宕开虚(灵)洞。兴功自敦牂之岁,□□□(毕功与)大溯之年。郢人善画以釫镘,近者运釿而逞巧。香厨办供,每设芳筵。爰召僧瑶(繇),横真绘圣,内龛塑诸形象等。若乃释迦轮足,化缘而已周;弥勒乘踪,显当来之次。补十地菩萨,妙觉功圆,八辈声闻,□□□测。多闻护世,奋赫奕之威光;力士呀哆,破耶山之魔鬼。莲花藏界,观行澄澄;十首楞伽,亲承教教。净名方便,汲引多门。萨埵投崖,舍身济虎。十二上愿,化尽东方;十六欢门,应居西土。金刚了义,赞善现而解空;天请报恩,降魔而成道。焜煌火宅,诱驾三车。中观灵岩,上承珠缀。飞仙缭绕,散空界之天花;净信熙怡,献人间之供养。盘龙秀出,舞凤扬翔。嶝道遐联,云楼架迴。峥嵘翠阁,张鹰翅而腾飞;栏槛雕楹,接重轩而灿烂。绀窗晓露,分星月之明阶;阙藏春朝,度幢彩云之色。溪藂道树,遍金地而森林;涧澄河□,泛涟漩流演。清凉圣境,僧宝住持。济物知津,使归㭜喻。苦集之因绝蔓,菩提种智抽芳。弘誓克周,咸通㭜念。乃轸陵成碧海,谷变岘山,勒刻石铭,朴略颂记。其词曰:

我僧统兮德弥天,戒月明兮定慧圆。导群生兮示真诠,播芳名兮振大千。敕赐紫兮日下传,镌龛窟兮福无边。五彩庄严兮模圣贤,聿修厥德兮光考先。刻石铭兮宝刹前,劫将坏兮斯迹全。

——录自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郑炳林、郑怡南辑释《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上)/257-272

——参考《全唐文补遗》第9辑/331-3

(按):《翟家碑》抄件原藏于藏经洞,后被伯希和劫往法国。20世纪初,王仁俊和蒋斧先生从法国抄得复件并分别发表于《敦煌石室真迹录》和《沙州文录》。王、蒋二位先生还在各自的录文后题有跋文。石璋如先生通过分析认为,《翟家碑》是莫高窟第85窟的功德碑抄件,“凿窟可能是在陷蕃时代的事情,而立碑则在光复之后了”。随后,苏莹辉先生对石璋如先生关于第85窟开凿于陷蕃时代之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碑文有“宕开虚(灵)洞。兴功自敦牂之岁,□□□(毕功与)大溯之年。郢人善画以釫镘......”诸句,其中“敦牂”指壬午,即咸通三年(862):“大渊”指丁亥,即咸通八年 (867)。因此,85窟开凿于咸通三年,完工于咸通八年。苏先生的这一卓识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又按:翟家碑,是五代时人抄写省语,非原来碑额。据翟法荣的题记僧官及郡望,原碑额当是“大唐颍川翟僧统修功德碑”。王仁俊跋云:“仁俊按:此唐僧统撰翟家碑,乃写者省称。按碑中叙述,则题首应为敦煌翟家先代碑记,犹杨绶述陇西李家先代碑记例也。”蒋斧跋文:“斧按:同时出土之真赞卷中,有前河西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大德三学教授兼毗尼藏主赐紫故翟和尚邈真赞,与此碑文内所云‘三学枢机,敕赐紫衣’语合,可据以补此碑结衔之缺。”

(注释):

(1)P.4640《翟家碑》是敦煌遗书中一件为敦煌文献学界尽人皆知的“名品”,最早对该文书进行释文的是蒋斧和王仁俊两位先生。此后,近十余位学者相继对该文书进行过录文和考释。到目前为止,《翟家碑》录文已有十余家之多,其中《甘肃通志稿》《陇右金石录》当录自蒋斧《沙州文录》。

(2)龙勒县,西汉置,属敦煌郡。《汉书·地理志》云:“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氐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两关所在,应为敦煌郡最西的一个县。《元和郡县图志》载:“寿昌县,东至州一百五里,本汉龙勒县,因山为名,属敦煌郡。今敦煌市阳关镇有龙勒村。

3.《汉故丞相翟公重建碑表》(翟方进)/长孙傪撰

昔猗氏城西五里曰汉故丞相高陵侯翟公,讳方进字子威之墓。公茂德洪业,煇焯于汉廷。公以儒术进,历京兆尹、御史大夫。公端肃庄厉,守位以威严称。汉成帝器其能,擢拜丞相。公智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饬法律。故汉号为通明相。公内行修饬,事继母以孝闻。有子曰宣、曰义。宣为通儒,历南郡太守;义耿介抗直,以王莽悖乱摄政,义忠烈愤激,誓不顾死,以东郡守扶顺讨逆,师败被诛。天下咸慕其忠而寃其败,此所谓盛德之懿,忠孝之门,宜其光昭嗣续,后代其昌炽乎!故公之后绵历魏晋,郡守列卿,历代不絶。晋处士阳(汤),名重当时。国朝已还,楚质木栖,皆以文词登第,守宰不可胜记,则公之盛德忠烈,烜乎其有后矣。公之宅地广斥,松檟森列。洎贞元初,怀光阻兵,诏太原尹节度使马燧讨之。马燧宿兵十万屯于城中。当贼之隧井,堙木刋。故公之松檀荡然槎摧矣。公之碑记,折坠草莽矣。颓圯损废,绵历三纪。故宗长翟春暨宗人翟皛等一二人相与谋曰:文记堙灭,何以彰我祖之休烈;松檀摧槎,何以识宅兆之封域。遂与宗人翟皛等三十人协心一力,建竖旧碑,剗燿榛莽,以文字磨磷,将剏(同创)碑以表之,上啓于邑宰李公。公以为政之本,莫先于教孝;为礼之基,莫大于敬宗。子能以尊祖为孝,则吾政几敷矣!其宗长翟瑀及宗人等以傪尝忝在李公之游,固请为记,辄敢纪其旧迹,及宗人重建碑之年月日以表云。公本汝南上蔡人,归葬本郡。值东郡之败,其余子孙逃难西迁,改葬于此。故诸孙代为河东猗氏人。长庆二年岁壬寅八月己未朔二十日建。

——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一百九十三·艺文(十二 碑碣三)

《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三十二

(按):长孙傪,唐长庆时人

4.《乐安郡君翟氏墓志铭(并序)》

  尚书主客员外郎钱塘沈君名扶之夫人翟氏者,鄂州节度推官讳希言之子,太子左清道率府率致仕讳守序之孙,利州葭萌县令讳令图之曾孙。少则贤孝,父母称之,及嫁为妇,则舅姑称之如父母。处娣姒能和以有礼,畜妾御能正以有仁,闺门雍雍,上下顺治。自皇舅尚书公以才为时用,继以主客及夫人之子,而沈氏日大矣。夫人之德善亦日以显,内外亲皆悦服而归之,以谓其必大享爵禄,终于寿考,乃以治平三年九月十日卒于京师,享年五十七。初主客自河北提点刑狱移知明州,而长子方领开封府事,治有异状,为上所礼,以夫人久疾请于上,留主客京师,诏特听留以佐三司。于是诸名医治夫人无所不为,然终不起。始封长安县君,进京兆、乐安二郡君,生五男三女:男曰遘,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曰迥,泰州军事判官;曰辽,将作监主簿、监寿州酒;曰□,漳州漳浦县主簿;曰□,试将作监主簿;女适秘书省著作佐郎颜处恭、邢州尧山县令王子韶、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蒋之奇。翟氏,济州金乡人。商州团练使守素者,当太祖时亲信任事,族人因多为武吏,而皇考独好文学,举进士中第,负材任气,不肯有所屈,以终不得意。夫人之兄严亦知名,又早卒。夫人伤其家替,每独叹息。今上即位,翰林守杭州,其季舅惟康以奉献得仕,今为道州宁远县主簿。夫人既卒,诏以主客知苏州,十二月某日葬夫人杭州钱塘县龙居山舅姑之兆。铭曰:

沈侯世献,得相惟媛。归嫔于宗,诲子而彦。相之斯何?德则有仪。诲之斯何?庆则有贻。始周姓姬,后氏为翟。于梁曰璜,实佐其国。至汉高陵,又以才称。世降弗嗣,乃齐女子。许公之妻,公武之母,昭于铭诗,无盛与夷。彼暴而兴,亦遄其沮。我以吾仁,其昌孰御。延延中丘,万木如茨。往从舅姑,协我初龟。

5.《大唐故五云府车骑翟府君墓志铭》

君讳天德字抱义,雍州盩盩厔人氏,胄蝉聊祥诸史册。曾祖萨,祖演,并不虑不营以道自乐。父波,周朝邑县令,讼理政平,弦歌流响。君幼而奇颖,早称夙智,闺门孝友姻睦,叶和丁朝邑,君忧杖而后起。隋开皇三年,起家为别将领,七年事蜀王,以君才干可称,委之禁旅,进授都督,领亲信。大业三年,进授旅帅。领如故隋运将,谢圣主膺期,君推诚有奉,原州起义,当时褒奖,特异恒流。义宁元年,授正议大夫。二年,奉使将突厥,客往凉州,招慰李轨。武德元年,授车骑将军五云府领。其年,补万春公主家令。三年阴磐守固,勋授开府仪同三司。六年直中书省,以公事免,仍以其年授右三副监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与善徒言,奄归玄壤。以贞观八年七月廿五日卒于京宅,时年七十八,仍以其年十二月廿日,葬于雍州长安县乡山礼也。惟君立履诚信,行已忠笃,身无择行,口无择言,筮宾启手,终始若一懼山飞地绝,乃为铭云;

基构蝉聊,乃祖乃父。徽猷在旃,爰挺若人。嗣此清尘,孝能竭养。忠不顾身,释褐从仕。观国之宾,曰仁与义。唯道是亲,执雌持下。人捐攸咏,铁石其志。松筠其性,修途方骋。遽嗟舟壑,愁云泛滥。寒郊萧索一目寅,不追泉扃寂漠,春秋迭代,德音无烁。

6.宋·孙繁《翟氏公巽埋铭》(翟汝文墓志铭》)

公,翟氏,名汝文,字公巽,润之丹阳人。翟受姓于周,有封国曰翟。桓世居北地,后为晋所灭,徙于西河,周景王时,翟偻新居宋。宋元公无信大夫华氏,谋弑元公,国人与华氏作乱,偻新战败,华氏脱甲于公所而归璜(翟璜),佐魏文侯,以得士显名诸侯。汉髙祖总帅群雄,剪灭项氏即帝位,旴以功封衍简侯。文帝时,廷尉居下邽,太史公(翟方进父)所谓自书其门者牧,况父子并以易传世。方进(翟方进)以儒术饰吏事,号通明相。子东郡太守义(翟义),举兵谋复汉室,为王莽所杀。酺(翟酺)以道术政事髙第第一,拜尚书。超(翟超)山阳太守,齐名李膺,陈蕃号八极,坐没入中常侍侯,览财产髠钳输作,后同膺死诏狱髙士。汤(翟汤)与其子庄(翟庄)隠居寻阳,五征不起。永嘉盗贼闻汤名徳,皆不敢犯乡里。赖之孙矫(翟矫)、曽孙法赐(翟法赐),世有隠行世言,率左右羽林兵讨武氏,期迎复中宗长孙,弭贼薛仁杲之乱。泾州頼安良佐宋州刺史璋(翟璋),虢州刺史。自周迄国朝,代有显人。明徳伟烈,踵武相望。由廷尉至刺史,子孙居陕虢颍洛之间。

翟氏之胄,始分南北,居陜虢者曰:北翟。而居吴越前楚者号南翟氏,公之宗自髙士以来,世居浔阳五代,秦宗权之党刘建封陷长沙,公五世祖避乱,迁润之丹阳。以孙权常射虎丹阳之庱亭,又自别曰庱亭。之翟始祖显(翟显),越州山隂宰,髙祖玭(翟玭),故汝州太守;非礼不动,与人交必以身下之汝颍间,所谓翟古人者。曾祖涛(翟涛),知苏州长洲县,赠太子少保,通三传专于礼乐,一时之硕儒好礼者推之。祖从(翟从),故扬州通判,赠太子少傅。父思(翟思),故秘书监,知应天府赠少师。公年十四举进士,试孔子集大成论,词旨赡博,老儒不过也。以书谒南丰曽巩、子固,子固立言窥制作之奥,负大名简宾客于造语少印,可喟然。曰:“吾道不坠,繄子是頼,及请退三留更仆徒,御改观士林传耀,既登第十年不仕”。曰:“亲老可乎哉”。

公薨之岁自正月上日,金碧顿昬,如烟雾所曀,日现颦蹙之容,仲秋晦公忽弃世。公以熈宁九年丙辰(1076)九月十一日戌时生,绍兴辛酉(1141)八月二十九日薨于平江府常熟县寓舍,享年六十有六。前三日,群鸟集正寝号鸣不止,夕有大星陨于室,父老叹曰:“公其殆乎!公疾革命”……。始娶吏部尚书,原武邢恕之女邢惇夫者,其弟也夫人词学軰惇夫而识过之,享年三十一,赠鲁国夫人。继室赵郡太守汝阳王纯之女,封魏国夫人。夫人事先君谨而甚至。子三人:长即耆年,邢出也。耆年自少知友,皆天下有名士丈人行也,刘器之所甚爱。而以着骚见称于张文潜养志,自修好古文及黄老言,介褊不茍合质不任吏,自谓为吏必以戆罢,少日即退休,着黄冠服放浪山谷间,以著书自娱。宰相范觉民语征君苏养直曰:“翟子清浊太明,善恶太分,此张惠恕之,所以不能取容当世也”。既老居于家,环舍植桐百本,自号臖口老隠。次鈜右,朝奉大夫,通判严州三绂右,朝请大夫,权发遣南剑州。孙十人:畋右,奉议郎监,登闻鼔院,赐绯鱼袋;畧右,从侍郎,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右,承事郎监建康府,货务都茶场门;畯右,承奉郎,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畴右,承事郎,福建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承奉郎;疄、防皆承务郎;曾孙五人:襄、忞、裒皆将仕郎,交未官,次未名;女三人。

公病痔痛苦不聊,仲女慈忍者再,刳股襍剂进,公赖以少损,以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于润州之丹阳县九灵山,耆年裒公平日著述为《翟氏家集》三十巻,系除官制诰于后,欲后世考公行,实知家传之实录也。

——摘自《钦定四库全书》别集类《中惠集》附录孙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铭》

(按):根据南宋历史学家孙繁所撰翟汝文墓志铭(埋铭)记载,篇幅较长,一万多字,记载比较详实,是一部很珍贵的研究翟氏族谱的参考史料。本资料记录了翟汝文始迁祖显(翟显),越州山阴宰(今浙江绍兴市),髙祖玭(翟玭),故汝州(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太守;曾祖涛(翟涛),知苏州长洲县,赠太子少保;祖从(翟从),故扬州通判,赠太子少傅;父思(翟思),故秘书监,知应天府(南京)赠少师;公(翟汝文);子(耆年、鈜右、绂右);孙十(畋右、畧右、□右、畯右、畴右、疄、防)等;曾孙五人(襄、忞、裒、交)等。共九世的世系情况,为首次见,很详实珍贵。

7.《大唐故右威卫将军武威安公故妻新息郡夫人下邳翟氏(六娘)墓志铭并序》

粤若仙家夭桃,三章讵宣其精义;灵山美玉,五德未尽其对扬。斯可以窃比硕人,兴言高媛,其则夫人者矣。夫人讳六娘,字六娘,隋开府仪同公之第六女也。盛德内融,好仇外著。韵谐家室,行自仁贤。舅姑终其孝恭,姻戚总其令问。兰仪肃穆,富春秋之清芬;菊服齐庄,致烝尝至歆饗。鳲鸠七子,君子攸宜。凤凰九雏,贤母是属。夫人体斯律唱,赞以吕和。相敬形于二人,誕懿存于九子。兄弟出处,忠孝荣门。父母庭闱,昧爽盛列。无方左右,特禀少微之星;取类琳琅,咸为放大国之宝。诚家国之余庆,感天地之中和。然则日月居诸,岸谷迁易。忧喜多故,年考易侵。夫人以圣历元年十月十六日,薨于京怀远里第之小寝,春秋八十有九。乌虖哀哉!天不慭遣,人之云亡。自兹厥后,子息□□。唯各有短长之命,而代迫存殁之艰。歌哭之堂,俄然空阒。迁窆窀穸,臣子慎修。考薨之辰,企及昭陵陪葬;妣丧之曰,伏深在殡之虞。赤龙之典是尊,青鸟之经有所。伏惟衣冠臣葬,诚赖威灵。山陵帝乡,具严兆域。纡輴綍而岁卜,候商徵之时宜。纵违卅余年,龟筮今兹协吉。季子神机,寻已疾终。孙奉义郎,前行绛州参军事曰钦,特奉于考临终之命,伏惟于考平生之志。爰以开元十五年岁次丁卯二月甲辰朔廿九日壬申,敢奉迁祖妣神柩,式窆于祖考之玄堂,礼也。厚德谋孙,多材干父。陈情闻于幼敏,泣惠逮鱼从官。合葬秦岗,告哀楚挽。夜台行路,輀旐逶迟。春序川原,缟素悽懆。䔄青露泣,杨白风悲。乌虖哀哉!夫人□梅实盛年,颜如皓日(似应为月);孀居晚岁,闺起清风。琴瑟丧于嫠忧,台馆倾其荣乐。神物终当重合,誓心固以塞泉。山阳水阳,百二国之胜地;青松翠柏,三千年之佳城。龙马发挥之期,将军宠灵之所。其词曰:

翟氏贤媛,安门硕人。紫玉毓德,白水降神,容华絜朗,志性纯真。似桂不晦,如李恒春。其一。

孝敬舅姑,甘旨晨晡。兰芬美玉,充堂自厨。进奉余暇,幽闲令图。三从四德,历代楷模。其二。

节义通微,宅兆斯归。茔如月望,坟若星晞。上表松柏,下志庭闱。三叶某厝,万古依依。其三。

——录自《全唐文补遗》第2辑/470-471

(按):《大唐故右威卫将军武威安公故妻新息郡夫人下邳翟氏(六娘)墓志铭并序》,刻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志主翟氏,出身贵族世家,嫁于名将安元寿,封为新息郡夫人,从夫秩,正二品外命妇,被称为“翟氏贤媛,安门硕人”。碑文通过简述名翟六娘的出身、修养、德操等,树立了一位“盛德内融,好仇外著,韵谐家室,行自仁贤”的命妇形象。

8.《唐故英武军都虞侯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杜府君翟夫人墓志铭并序》

宣城洪允长撰

皇唐尚菜(上蔡)郡夫人翟氏,故唐州长史子晋之女。望在汝南,冠冕相承,世靡有绝。诞禀柔德,早归令族,以勤劳服澣濯,以恭肃事君子,以雍穆接众亲,以慈惠抚诸下,率是四者,形乎闺门。洎太常先终,主丧理家,事冈不济,宜其享眉寿,保遐福,胡天不予善,遽归大夜。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终于长安县义宁里之私第。以十年十月九日迁葬于京兆长安县永寿乡毕原,礼也。有子一人,曰正,朝散大夫兼信州别驾,强以立身,幹于从事,居家孝,与人信,胸襟豁然,落落有丈夫之节,皆夙承慈训所致也,号慕执丧,殆不胜慼,远期甫临,衔泣请志,遂为铭曰:

恭惟夫人,柔德在身。礼无违者,孰可与邻。胡为乎福不永而巨壑斯湮,哀哉哀哉。遗孤茹毒兮声酸棘辛,卜地开茔兮永此宅神。

(注):尚菜郡即上蔡郡。

9.《大唐故翟君(惠隐)墓志铭并序》

君讳惠隐,其先洛阳人也。三代祖徙居于洛,故今为洛阳人焉。祖纪,史直,任魏州长史。父道生,干齐,任百工监丞。华碧接秀松筠。道著当年,芳流绝代。藏光内朗,含景外融。抚职荆门,流声楚塞。君孕晖珠浦,发彩瓊田,价重连城,高接乘口。学综坟典,道光时俗。讬情林壑,弃想簪缨。于是弃徵班以高蹈,捐轻爵以遐棲。追逸迹于桃源,蹑幽踪于桂巘。翼接攀霞之客,将随履雾之遊。不津液于西山,奄遊神于东岱。以显庆四年五月廿二日,卒于绥福里。即以五年二月二日,殡于芒山清风乡之原,礼也。呼呜哀哉!潜神于圹室,遂记石于泉户。其为铭曰:

显允丕绪,猗欤茂族。樹本南阳,分枝西蜀。载德光远,庆钟绵胄。讬迹林壑,忘怀宠辱。佇冀霞祉,忽悲风烛。择辰闢壤,瞻原改卜。时变灰管,年移陵谷。敢勒贞金,式传英躅。

显庆五年二月二日殡于芒山清风

——录自《全唐文补遗》第3辑/372

10.《大唐故右骁翊卫宅君(瓉)墓志铭并序》

君讳瓉,字元宗,河南洛阳人也。作帝于唐,圣祚以之绵远;俾族于翟,因氏由其郁兴。丞相以政术匡朝,将军以忠规抗逆,备昭前史,无待详言。曾祖散,齐龙骧将军,北平侯。祖讙,周冀州刺史、冀州诸军事。父珍,隋□陵郡丞。并宇旷神虚,风高气爽,故能仰膺天秩,几贻偿于清僚;俯□人荣,遞疏庸于令级。公声猷峻举,彩实韵深,践孝依仁,遵商慕偃。□丘□之芳润,弋猎文英;蕴韬略之精华,规模武术。隋大业初,以勋荫授左亲卫,寻除朝请大夫、武贲郎将。洎神尧皇帝席图端扆,挻植寰瀛,亭□□隆,生灵复始。授右骁翊卫,迁邛州蒲江县丞。俗听絃歌,弼谐之道斯广;政祛淫诈,叶赞之义方昭。爰藉滥觞,佇□流于浴日;已阶寻木,翻□□于摩霄。以贞观十四年三月卅日,卒于洛阳县敦厚里,春秋七十三。夫人刘氏,彭城人,隋汲郡赞理安仁之女也。夫人天资凝婉,性灵幽闲,明玉芳金,未婴淳素之志;齐纨楚练,不踰冲约之心。标母训于中闺,礼深宾敬;扇嫔风于内阃,德俪阴容。洎乎偕老愆期,良人捐背,以贞洁之操,逮孀孤之始。遂乃融精觉道,肃虑真源。照生灭于禅心,徇兹□藿;证空有于法性,涤彼薰辛。卫室泛舟之篇,谅惭高行;杞妇崩城之恨,宁俦专一。而妙身既拔,终莅福于后天;胜果已崇,岂维形于朽地。以上元三年七月廿三日,卒于洛州洛阳县陶化里,春秋八十一。即以其年十月廿日,合葬于洛南县平乐乡之北原,礼也。呜呼!两剑方沦,双旒将遡,背伊阙之南陌,憩邙山之北路。惊飙起而林野寒,奔景沉而郊原暮,庶金石之无缺,勒声尘而永固。其铭曰:

唐帝钦明,祚胤称英。翟侯分命,因封得姓。丞相佐时,将军体正。龙骧俊伟,冀州韵令。毗陵灼灼,宇量恢恢。夫君美茂,挺此瑰材。礼园遐敞,道肆宏开。始赞名邑,行叹梁摧。恂恂淑媛,亭亭端雅。器掩梁高,名优卫寡。净□已讬,俗因俄捨。寂灭琬真,泥洹非假。昔开华馆,九蕴良遊。今归重□,□序空流。云迷孤垄,月照荒畴。谁言长夜,非为穷秋。

——录自《全唐文补遗》第3辑/440-441

11.《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翟直碑》)

□阳□□□□□□□□□□□□□吾碑记郡司嗣马上子□□□□□□阳郡景从公撰

□□□□□汉置敦煌‚至今甲午八□□□□□□□□□踵而生未□□□□□□□府君□其门矣。公讳直。□□□□□□常其□帝□之次子丹□□□□□□□□其手曰翟遂□□□□□□□□其□□者纳士于周□□□□□为天下□□□于魏以□□□□□□□□山河,接绪五代‚□□□□□□进为汉丞相‚封高陵侯。□□□□□□□□□□进少子义,□□□□□□□□莽篡位。义四代孙□□□□□□‚康帝时□为散骑常侍。□□□□□□□□□子矫‚不仕‚矫子法赐□□□□帝以散骑侍郎。后□□□□□□□帝崩迁‚孙珍,济阴侯。□□□□□□□□□□此郡大家也。珍生显,□议大夫‚陇西郡□□□□□□□□□□朝议郎、上柱国、玉门令。□□□□□□□□□□□军生我王父讳迁‚□议郎,敦煌郡□□□□□□□□□□□议郎、上柱国,本郡博士。□□□□□□□□□□□子也。望重人伦,德高士族,经国之□□□□□□□□□□□犯边,将未敢敌,公□□假□□□□□□□□□□□□之,莫不朝推其能。帝俞其美□□□□□公才高位卑,奏摄伊。□□□□□□□□□□□□孕质,门绝私经,节志弥□□□□□□□□(高)□□□□□□□□□□□□南曷云岁聿口暮春□□□□□□□□□□□□□□□□之域,于大城东长河北附□□□□□□庄禅□□塔,兼于山阙莫高,先人别□(凿)□□□□□□□□□□□□□像形□□□素严质,何图十□□□□□□□有□四,唐□三载正月廿五日卒。□□□□□□□□□□□□□□汉司空十□□代孙。皇朝□□□□□□□□□德洲,善□从尧彰,仁孝□□维亲□□□□□□□□□□□□□享年□不永,春秋六十有□。□□□□□□□□□□□私室。其载十二月册日□地顺食合□□,我曾□□□□□□□□□□□□□□□□□□□□□君理□(家)督仓储出纳。龙怪判军务,每□□□乡□□□□□□□□□□□□□□□□□□□□□□□□□□□□器物无鄙。临池山阙莫□□□载八□□□□□□□□□□□□□□□□□□□□□□□□时即临池,宿心净寂也。不谓中□□□□将未□□□□□□□□□□□□□□□□为伊□□□□□□□县□奏以公之宅立官矣。是时天口归,庆拜盈□(门)□□□□□□□居敦□□□牙□□□□□□□□□□□将于官东槛下,上为皇帝,下及□□□□□□□□□□□□□□宁塞□□国南□□□□□□□□□□□□□润□白在躬,方夺其□□征□(王)□□□□□□□□□(土)□□□即□开十□□□□□□事□□□□龟口,光赞千里,终始如□□□□□□□□□□□□□□□一□□□□□自□□□□□□□□□嗣□□□额□记镌诸佛、菩萨,镂先亡□□□□□□□□□□□□□□(天)□□□□□□□弟□□□□□□□□□□□□贵斯为美谈也。若不□□记石,□□□□□□□□□□□□□□□□(十)□□□□□□□□□□□□□□□衣□要弈叶兮糟鼎家。其□□兮承口□□□□□□□□□□□□□□□□□□□□□□□□□□□□岁兮无朽坏。

碑阴为供养人画像及题名,上下4排,第1排为佛像画,绝大部分已残损。

第2排:1.堂兄昭武校尉、金城镇将、上柱国英□

2.□骑将军武威洪池府果毅都尉。

第3排:

1.息□校尉骑都□日

2.弟陪戎校尉、上柱国

第4排:

1.堂侄陪戎校尉、骑都尉日新

2.二校尉、骑都尉日信

3.二卫二日幸□

4.骑都尉日均

5.息□上柱国、子日进

6.子良用,字天王碑阳右侧壁下方:

母南阳张氏

碑阴左侧壁上方:容息日昌字碑阴左侧壁下方:荣宗日均息。

附:《翟直碑》简释

现存《碑记》首行“……(上缺,字数不详)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碑记。嗣子□□□□□□阳郡景从公撰”,参考圣历元年(698)《大周□□□□□(沙州效谷府)校尉上柱国李君修慈悲佛龛碑并序》、大历十一年(776)《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等碑记的名称,可将Z01112、Z01113号碑定名为《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因该碑是以翟直的名义而立,故简称《翟直碑》。《碑记》首行还有撰者名字,知该碑由翟直之子翟景从撰写。

《翟直碑》碑阳(Z01112)为功德记,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序列了立碑者翟直一族的世系关系。他们自称是尧帝次子丹仲的后裔,先祖有魏相翟璜、汉丞相翟方进、反莽义士翟义、浔阳望族翟汤、翟庄、翟矫、翟法赐、西秦相国翟勍、翟珍、翟显等。但通过辨析可知,敦煌浔阳翟氏家族和上蔡翟氏家族本为同一大家族。他们自称的“浔阳”郡望和“上蔡”郡望都非实望,而纯属附会和冒引。他们原本是丁零人,后来从贝加尔湖一带南下,与鲜卑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乞伏鲜卑部落。这支部落经多次迁移至陇西一带,又通过频繁的战争兼并,融合了活动于陇西一带的其他鲜卑部落和当地的羌等族,最后形成乞伏鲜卑联盟。这个乞伏鲜卑联盟后来建立西秦政权。翟氏遂成为西秦政权的核心力量。随着翟氏政治势力的增强,他们逐渐发展为陇西当地的“大家”。北朝时期,一位陇西翟氏因“从官流沙”而子孙世居敦煌。

第二部分记述了兴建第220窟的主要功德主的情况。从记述可知,第220窟的创建者有三人,即“敦煌郡博士”翟通、“汉司空十翟某和大云寺僧道弘。但前二人未及峻工即辞世,后有翟通之子,时摄伊吾郡司马的翟直继挑重任,最终组织家人完成了营建事业。

《翟直碑》碑阴(Z01113)为佛像和供养人,分上下4排。第1排为佛像画;第2至4排是供养人画像及题名。就供养人画像来说,第2、3排是翟直的兄弟辈;第4排是翟直的子侄辈。从碑阴“堂兄昭武校尉、金城镇将、上柱国英”、“骑将军武威洪池府果毅都尉……”、“弟陪戎校尉、上柱国……”等供养人题记来看,时至初唐,已有不少翟氏在军界担任重要职位,这也预示着翟氏家族的稳步兴起。

补记:关于翟通乡贡明经入京

翟直荣任伊吾郡司马。前面已经指出,开凿莫高窟220窟的功德主是“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翟通。按照唐朝的制度,“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就是唐朝的地方州把本州的学子,经过县里的考试,并州刺史复核后,合格者每年十月份,随州的土贡一起,由州长官带到京城长安,参加朝廷的明经举考试,及第后授予官职。翟通就是通过沙州的“乡贡”,被送到长安参加“明经”举考,作为“明经”出身的科举及第人士,获得任官资格,被中央政府授予正六品上的文散官“朝议郎”,而职事官为“沙州博士”(因据天宝时所撰家谱而称“敦煌郡博士”),作为一位士人,出任“沙州博士”,负责传授知识,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据《唐六典》,唐朝每州有“经学博士以五经教授诸生”。

翟通应当是贞观十六年时敦煌最有学问的人,他在贞观十六年前后被沙州“乡贡”入京,授官而归。他在长安逗留期间,完全有可能去寻求新画样,为自己拟建的家族窟220窟,准备崭新的图像资料,从而彰显自身与帝都的文化联系。

1944年,由向达、夏只、阎文儒等先生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敦煌佛爷庙东区墓地进行了发掘和清理。他们最先发掘的是一个编号为1001的墓地。在该墓中,他们发现了两个小陶罐。“罐子外面用朱红写着镇墓文,两罐儿全相同,仅人名第三字似不同,第五字一罐脱落一‘薄’字 ”。镇墓文日:“翟宗盈,汝自薄命蚤终、寿穷算尽,死见八鬼九坎。太山长阅,汝自往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死者注于主人。祠腊社伏,激于效外。千年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显然,据镇墓文可知,该墓的墓主人是翟宗盈。这样来看,早在西晋时期,敦煌就有一定势力的翟氏家族存在。翟宗盈墓葬邻近还有9个较小的墓,据夏鼎先生判断,这些墓主人与翟宗盈应属同一家族。

另外,碑阳右侧壁下方“母南阳张氏”之题记又为我们了解初唐时期翟氏与敦煌大族张氏之联姻,乃至为我们全面认识归义军政权的政治、社会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翟直碑》

12.欧阳询、令狐德棻等编撰《艺文类聚·翟先生碑》

世以仁义为质,学问为业。爰暨先生,固天纵德。应运立言,继期五百。实行形于州里,明哲与圣合契。该通《五经》,洗洞坟籍。为万里之场圃,九奥之林泽。挹之若江湖,仰之若华光。玄玄焉,测之则无源;汪汪焉,酌之则不竭。可谓生民之英者已。国失元传,学失表式,凡百绅,哀矣泣血。人百其身,匪云来复。于是乡党乃相与登山伐石,而勒名曰:

邈矣先生,厥德孔真。腹心弘道,深高入神。王锡三命,观国之宾。其树富贵,忽若浮云。既不降志,亦不辱身。

——录自《艺文类聚》三十七

13.《隋翟突娑墓志》

君讳突娑,字薄贺比多,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薄贺比多。日月以见勋效,右改宣惠尉,不出。其年右可除奋武尉拟通守。祖晋上卿之苗裔,翟確漠献帝尚书令,司徒公文海之胤。禀公姓元扵灵绪,誕山岳之英精。擢泽崇峯,含溺珠怀。六扵龆季者,芳风扵早日,蕴性温苑县令,绝古凝然澹泊。怖目逸扵放郊,志翱翔腾九霄。以舒翰重忧,哀毁泣血。王沅之操,神奕了叡。雅德高奇,如金如玉。宝辟摧衰,移风移俗。兰叶枯枝,改变霜凝。(突娑)春秋七十,大业十一年(615)岁次乙亥正月十八日疾寝,卒于河南郡雒阳县崇业乡嘉善里,葬在邙山北之翟村东南一里。槃桓丕壇,卜吉安惜。不绝不倾,悲其归魂。呜呼哀哉!其辞曰:

巌巌玄殖,崂生良木。穆穆夫子,怀婆如生。朗若开霞,煇如初旭。春不憎荣,霜不改绿。擢颖崇峯,德音愷悌。倘术是脩,萼流舋俤。之珍涉之,绀汰将翱。翔将捨隋,在郑君秘。命哲后欵,德委文扇。翮凤举龙,曳作蕃作凤。捍化唯新,复仓者哉!我令哲凝霜酷,臻兰摧桂。黄鸟交交,哀音要切。泣感颓山,塗芳痛绝。

(按):翟突娑(545~615年),字薄贺比多,并州太原人。其父娑摩诃大萨宝薄贺比多,以见勋效任宣惠尉,又任奋武尉通守。

八、翟氏家族的通婚状况调查

关于敦煌翟氏与敦煌士族间的通婚资料非常稀少,现仅能搜集到翟氏与张氏、曹氏、慕容氏、阴氏、马氏几个家族的联姻资料。然而,这些有限的资料却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社会信息。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这些资料,以期透过敦煌翟氏的婚姻活动来勾勒出翟氏家族向着世家大族发展的简单历程。

(一)翟氏与张氏的通婚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僚实行九品中正制。官之升降,“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状况。而“空辨姓氏”离不开证明门第、资历的谱赚,通常“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所以,豪族大姓都有自己的族谱、家传,并各自以门第相标榜。作为“大家”的“阳”翟氏也概莫能外。在《翟直碑》中,翟氏就冒引汤阳郡望来序写其谱系。阳翟氏的先祖,如尧帝、战国魏相翟瑛、汉垂相翟方进、反莽义士翟义、屡被征辟的翟汤、翟庄、翟矫、翟法赐等人都成了敦煌翟氏引以自豪和炫耀的先祖。而这种冒引并标榜郡望的做法 在翟氏移居敦煌后不久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张氏既是敦煌的第一大姓,又是敦煌的“首望”名族。后来建立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张议潮、张淮深即以南阳为郡望。翟氏在唐初能与南阳张氏这样的旧族攀上亲,联上姻,作为敦煌一新门,其势力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若《翟直碑》的碑阳右侧壁下方有“母南阳张氏”的题记。该碑是以当时任伊吾郡司马的翟直为代表的敦煌翟氏家族修建莫高窟第220窟而立的功德碑。此“张氏”是翟直的母亲,即翟通(翟奉达八代祖) 的夫人。又若莫高窟第85窟主室东壁门北侧像列南向第四身供养人题曰:□□□夫人……河西节度使 □□□□□(敦) 授右神武卫赠太子太保 □弟十六侄女一心供养。

(按):莫高窟第85窟是以都僧统翟法荣为代表的翟氏家族修建的功德窟。“河西节度使”、“赠太子太保”指张议潮。张议潮是归义军政权的创始者。继他之后,张淮深又出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第十六侄女(张淮深的姊妹)出嫁给翟氏,就其政治社会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唐初翟氏与南阳张氏的通婚标志着翟氏已跻身敦煌士族行列的话,那么,时至张氏归义军时期,翟氏与归义军最高统治者南阳张氏的联姻无疑证明,此时的翟氏己成为敦煌当地的大族。张氏归义

军时期,翟法荣握升都僧统、大量的翟氏成员充斥张氏归义军政权,以及众多的翟氏成员荣任僧职等实情都足以反映出翟氏的显贵地位。

(二)翟氏与曹氏的通婚

莫高窟第98、108、61、85窟的题记表明,曹议金曾将他的大女儿和四女儿嫁与翟家。若第98窟中的“故女第十一小娘子”和 “故女第十四小娘子 ”在第108窟中称“故侄女第十一小娘子 ”、“故侄女第十四小娘子 ”;在第61窟中称“故姊谁县夫人”、“故肺谁县夫人”。这三窟题记一致标明曹议金的这二位女儿“出适翟氏”。又若莫高窟第85窟。该窟主室东壁门北侧像列南向第五身供养人题曰:新妇小娘子即□(今)河西节度使谁郡曹尚书长女一心供养。关于曹氏姊妹俩的供养人题记详见下表:

通婚往往呈现出双向性。曹氏嫁女给翟氏的同时,翟氏也嫁女给曹氏。若莫高窟第98窟主室南壁像列东向第十身供养人题曰:故新妇娘子翟氏供养;北壁东端像列东向第十一身题曰:新妇小娘子翟氏供养。又若第61窟南壁像列东向第十五身供养人题曰:新妇小娘子翟氏一心供养。第98窟北壁的“新妇小娘子翟氏”应指曹元忠的夫人翟氏。

在翟曹两家的联姻中,最辉煌的一桩婚姻要算翟氏嫁女给曹元忠。曹元忠先任瓜州刺史,后出任归义军节度使。其夫人翟氏先称“浔阳郡夫人”,后随着曹元忠官衔而提升为凉国夫人。曹元忠统治敦煌达30 ,在他执政期间,曾多次遣使朝贡,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他与周边政权也维持着相对稳定和友好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敦煌,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可算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的黄金时期。而其夫人翟氏作为贤内助,为曹元忠取得这些辉煌政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她不仅和曹元忠一起主持修建了莫高窟第61、55窟、重修了第96窟和第427窟窟檐,还发动与曹氏有姻亲关系的妇女进行多次布施供养活动。敦煌文献保存了许多有关她的写经题记和发愿文。上述种种事实说明,翟氏夫人是一位极其热衷于佛教文化活动的女性。晚唐五代的敦煌地区笼罩在“君臣缔构而兴隆,道俗镌妆而信仰”的佛教文化氛围中,翟氏夫人以其出色的组织才能积极带动姻亲妇女参与和投身各种佛教文化活动,她和这些上层妇女身体力行的按佛举措为敦煌民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们对佛教的热忱和参与佛事活动的表率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敦煌的佛教文化事业。

(三)翟氏与慕容氏的通婚

莫高窟第 6 1 窟主室北壁像列东向第十六身供养人题曰:外甥小娘子长泰一心供养出适翟氏。

据笔者考证,第61窟的供养人长喜、长胜、长应、长泰均属曹议金的第十六女与慕容归盈的儿子或侄子慕容氏所生之女。也就是说,慕容归盈的孙女或侄孙女,即曹议金的外孙女出嫁给了翟家。又,榆林窟第19、25、36窟有曹元忠及其夫人浔阳翟氏的供养人画像和题名。在这三窟中,紧跟“浔阳”翟氏夫人其后的供养人均为延鼐,其供养人题记分别是“长女小娘子延鼐一心供养 ”、“长女小娘子延鼐出适慕容氏”和“长女延鼐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显然,延鼐是曹元忠与“浔阳 ”翟氏夫人的长女,她出嫁于慕容氏。又若莫高窟第256窟,该窟慕容言长的题记是“窟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使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慕容言长”。据第256窟的供养人题记知,慕容言长是燕容归盈的孙子,他可能继承了祖父慕容归盈的检校官衔。由此,榆林窟第25窟这第三身供养人很可能就是慕容言长。如果关于榆林窟第25窟前室雨道南壁第三身供养人为慕容言长的推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同窟的供养人延鼐所出适的慕容氏很可能就是慕容归盈的孙子——慕容言长。

虽然延鼐姓曹,但她是翟氏夫人与曹元忠所生之女,作为翟家的外甥,她的姻亲应该算作翟氏姻亲的一部分。

(四)翟氏与阴氏的通婚

关于“阴氏”夫人在供养人题记中的记述 ,在敦煌石窟中共计5处。然而在名号中称郡夫人者只有3处,一是莫高窟五代61窟主室东壁门北第9身的“故伯母武威郡夫人阴氏”

翟氏与敦煌的旧族阴氏也保持着通婚关系。榆林窟第35窟主室甬道北壁第三身供养人题曰:“敕受武威郡夫人阴氏一心供养。

该窟主室甬道南壁的二身供养人分别是节度使曹延禄和节度副使曹延瑞。据 罗瑶根据榆林窟第20窟新剥出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研究,第35窟的这位阴氏与第20窟题为“敕授武威郡夫人阴氏一心供养”之供养人为同一人,即曹延禄的夫人。曹延禄是“浔阳”翟氏和曹元忠所生之子。故将他的婚姻也列于此。

又若榆林窟第35窟主室东壁洞口上部南侧题曰:施主小娘子阴氏出息翟一心供养。从这条题记可看出,阴氏也嫁女给翟家。翟阴两家曾互通婚姻。

(五)翟氏与马氏的通婚

P.3384《唐大顺二年(891) 正月沙州翟明明等户状》云:户翟明明,年卌五,男安和,年廿七,妻阿马,年廿。

本状详细记载了翟明明各段田地及院舍的四至情况,而与翟明明田地毗邻的户主大多是翟姓人。经笔者考证 ,包括翟明明、翟安和在内的这些翟氏为“浔阳”翟氏和“上蔡”翟氏。据本件记载,翟安和的妻子为马氏。可见,“浔阳”翟氏或“上蔡”翟氏与马氏有姻亲关系。

另外,现分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馆藏号为4532)、国家图书馆(馆藏号为8259) 和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号为P.2055 )的《七七斋抄经》是翟奉达的妻子马氏去世后,由翟奉达的儿子和其本人为马氏抄写的10部佛经。每部佛经后都有尾题,称马氏为“家母马氏”、“佛弟子马氏”、“妻马氏”等。

为何马氏与翟奉达这样的世家大族频繁通婚呢?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马氏的情况。

P.3718《马灵信邀真赞》曰:“和尚俗姓马氏,香号灵信,则扶风之苗裔矣”。马和尚以扶风为郡望。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记歧州扶风郡出十一姓,其第二姓为马氏。有唐一代,马氏一直是敦煌的豪宗。莫高窟第156窟《莫高窟记》云:“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S.2113V《唐沙州龙兴寺上座马德胜和尚宕泉创修功德记》,乾宁三年丙辰岁(896),以龙兴寺上座马德胜为代表的马氏家族在莫高窟北大像南侧修窟一所。有不少马氏在归义军政界和僧界担任重要职务。马氏也属敦煌的豪宗之一,翟氏与其联姻并不算反常现象。

概而言之,婚、宦是门户高低的两个重要标志。面对魏晋以来高门大族之间互通婚媾,必先互取家状谱牒的现状,翟氏积极推出了自制的“浔阳”郡望,并凭借着雄厚家资,在唐初就攀上了南阳张氏这样的高门,自此开始由新门向着资深士族迈进。时至归义军时期,翟氏又分别与最高统治者张氏家族和曹氏家族互为联姻。这种政治联姻最终确立了翟氏高门大族的地位。此外,翟氏还与慕容氏、阴氏、马氏等敦煌士族和豪宗密切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婚姻纽带。

敦煌士族是敦煌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士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婚姻纽带紧紧地将这些统治集团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互相保护、互相扶持的势力阶层。翟氏就是这个婚姻纽带中的收益者。他由最初的新门发展成敦煌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其政治联姻所起的积极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九、翟氏家族的佛教信仰

敦煌是佛教东传中国的必经之路。早在西晋时期,敦煌当地就出了一位著名的高僧,即人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佛教安定人心的教义得以迅速传播。这时,西行求法和东来传教的僧人也不断增多。由于这些僧侣频繁往来于敦煌,从而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发展。据《魏书》记载,这一时期的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至隋唐时期,由于大一统王朝对佛教的大力扶持,以及儒、释、道三教的进一步融合,使得佛教愈加兴盛,并在社会各界广泛普及。

翟氏作为敦煌民众的一分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对佛教投入了极大的热忱。一部分人“舍俗出家”,步入佛门。他们潜心修炼,一生侍佛,其中声誉较高的还被择选为僧官,有任法律的,有任僧正的,还有翟法清、翟法荣这样迁任都教授和都僧统的。而另一部分翟氏,虽然他们没有“舍俗报本”,但是他们对佛教的热衷和笃信也毫不逊色。有钱有势者,通过开窟、造像、起塔、奉斋、施舍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崇信之情和功德之意;家境一般者,多是通过礼佛、诵经、写经等方式来传达他们的向佛之意和供养之心。

翟氏家族像其他世家大族那样也极其崇信佛教,而且有不少成员落发出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因表现突出而被提升为僧官。若都僧正翟法松、龙兴寺翟僧政、显德寺翟僧正、永安寺翟僧正。

除了上述文书记载翟法松任都僧正,以及龙兴寺、显德寺、永安寺有翟氏担任僧正以外,在敦煌文献中,我们还能发现几件记载有翟僧正的文书,但这几件文书不是残损不全,就是所载的翟僧正寺属不明,所以不再作详细讨论,现仅以表格形式列出。

翟氏除了上述僧官外,还有一部分普通僧尼。当然,其中一些翟氏僧尼虽然在有关的文书中只以普通僧尼的身份出现,但这并不能排除他们在后来的某段时间晋升为僧官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僧尼中有一部分又被称为阁梨。阁梨为梵音汉译,意为教授弟子,亦称导师。在教煌文献中,将僧官称之为阁梨的场合很多,因此,在文书中被称为翟阁梨的僧尼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僧官,但因材料有限,不易展开讨论,现暂以普通僧尼列入下表

十、结语

“浔阳”翟氏和“上蔡”翟氏在迁居敦煌时,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士族社会,他们不仅附会和冒引浔阳和上蔡郡望,而且凭借着强大的财力优势积极在莫高窟建圣容立像。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壮大了他们家族的势力。另外,唐初复杂多变的西北边事,以及频繁的对外战争也为翟氏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贞观年间,由于高昌王鞠文泰遏绝西域朝贡,唐太宗遂发兵西征高昌和龟兹。此外,突厥也不断入寇河西,河西军民不得不进行抵御。由于这一时期战事繁多,所以河西青壮年从军者居多,这一点从《翟直碑》碑阴的供养人多任军职可得以体现。而且,由于翟氏在这些战斗中英勇善战,屡立功勋而得以重用和提拔,如翟直摄伊吾郡司马,其堂兄任昭武校尉、金城镇将,其弟为陪戎校尉。等等。随着翟氏在军界势力的增强,其家族的政治、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翟直碑》称翟直:“望重人伦,德高十族”;《翟直碑》碑阳右侧壁“卜方的母南阳张氏”之题记则表明,翟氏已与敦煌人族南阳张氏攀上姻亲。显然,这一时期,翟氏己由一家新门发展为敦煌当地的士族。为了炫榷和显示日益壮大的家族势力,“阳”翟 氏在翟通和翟直的相继带领下,在莫高窟开凿了著名的220窟。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虽然敦煌士族失去了以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垄断地位,但是,他们的势力仍不可低估。因为吐蕃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敦煌,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拉拢地方豪强大族,并安排他们参与地方行政管理。据《翟家碑》记载,翟法荣的父亲翟涓曾在蕃占时期担任过重要官职。而且,翟氏在僧界的势力尤为强大。如818年前后,灵图寺翟法清出任都教授,他是当时佛教教团中的最高汉僧僧官;龙兴寺翟日俊荣任僧统; 龙兴寺翟法荣也出任法律、僧政等职。

大中二年(848 ) ,张议潮率众起义,包括翟氏在内的敦煌士族纷纷响应,予以大力支持。我们在前前文已谈到,翟氏迁居敦煌后主要定居在悬泉乡和慈惠乡一带,而张议潮起兵,正是“以悬泉乡为基地,以该乡大族为基干,擎举反蕃义旗”的。缘此,起义成功后,张议潮遂将悬泉乡改名为赤心乡。由此可见,作为悬泉乡大族的翟氏应为张氏归义军的建立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敦煌文献中得到印证。据P.3989《唐景福三年(894)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条》记载“敦煌义族后代儿郎”中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社邑,翟文庆即为社人之一,而且他还被推举为社长。而我们在第二章第四节已指出,此“义族”特指为归义军建立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家族。既然翟文庆为“义族后代儿郎”,那么,这无疑表明,翟氏家族曾为归义军的建立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翟氏家族曾为归义军的建立做出过一定贡献,所以,张氏归义军建立后,张议潮和张淮深都不断重用翟氏成员,并将一些重要职位委任于他们。如任命翟章定为“归义军衙内都挥指(指挥)”,翟承庆为敦煌县尉,翟怀恩、翟元嗣、翟善友为押衙,翟善住为衙前兵马使等等。此外,张议潮侄女,即张淮深姊妹还嫁于翟家,这桩婚姻不仅提升了翟氏在敦煌世族中的地位,同时,也加快了翟氏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僧界,不仅有众多的翟氏落发出家,而且还有许多翟氏荣任僧官。如龙兴寺翟僧政、翟寺主等。而其中最有名者,要算出任都僧统的翟法荣,他在张氏归义军时期先后出任都僧录、副僧统和都僧统。翟法荣重视三学,禅律双修,在敦煌僧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咸通三年(862),为了庆祝翟法荣迁升都僧统,以翟法荣为首的“上蔡”翟氏家族在莫高窟开凿了第85窟。总之,张氏归义军时期,翟氏通过与节度使一族联姻,众多成员担任政界和僧界要职而发展为敦煌当地的高门大族。

至曹氏归义军时期,翟氏迎来了其家族发展的黄金期。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翟氏与节度使一族频繁通婚。曹议金不仅将长女嫁给翟家,还将他与回鹄大公主所生的第十四女也嫁给翟家。此外,他还为儿子曹元德和曹元忠娶翟氏之女。我们在前文己辨明,曹元德有四位夫人,翟氏排首位:“浔阳”翟氏则是曹元忠的惟一夫人。而曹元德和曹元忠后来都出任过节度使。另外,曹元忠也为其子娶翟氏之女。翟氏与曹氏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这些婚再次凸现出翟氏在敦煌士族中的显赫地位。同时,这种联姻也造就了一位翟氏名人,即“阳”翟氏夫人。有关她的生平事迹,我们己在前文详述,兹不赘述。   

此外,翟氏还与其他敦煌士族或豪族,如张氏、阴氏、慕容氏、马氏等缔结婚媾。通过这些盘根错节的婚姻网,翟氏将自己与其他士族联为一体,共同维护着他们的既得利益。

其二、与张氏归义军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翟氏,不仅官员数量剧增,而且涌现出不少显官名流。如前文谈到的翟都指挥,他10世纪中期归义军府衙内的头号人物;任都押衙的翟集也是归义军府衙内举足轻重的人物。至10世纪中后期,翟使君又成为归义军府衙内仅次于刺史的高官。此外,翟奉达还成为五代敦煌地区的文化名人。他不仅负责撰写敦煌历日长达30年之久,而且还撰写 寿昌县地境》,抄写佛教、提写诗赋等。另外,还有许多翟氏出任衙推、镇使、都渠泊使、水官、县令、都头、押衙,知马官、兵马使等职。翟氏遂成为曹氏归义军政权的核心力量。

其三、翟氏在僧界仍保持着较强的势力。如翟法松出任都僧正,显德、永安等寺都有翟氏担任僧政一职;还有一些人出任法律一职。其中P.2932《甲子乙丑年(964-965) 翟法律出便与人名目》所记载的翟法律还从事借贷交易,从他外借的豆麦数量,以及涉及的借贷人数来看,他的家资非常丰厚。980年,翟家还完整转读过一部《大般若经》,这次的诵经人中有4位僧正,1位法律,可见,翟家族势之强。这一时期,虽说翟氏没有大的营建活动,但嫁给翟氏的曹议金长女曾主持重修过第85窟。翟奉达也重修过第220窟。

综上所述,“阳”翟氏家族和“上蔡”翟氏家族自北朝迁居敦煌后,凭借着原来“大家”之资历,以及强大的经济势力,并经过唐初的军功起家,逐渐由一新门跻身敦煌士族行列。张氏归义军时期,翟氏又通过与节度使一族联姻,以及众多翟氏担任重要官职而确立高门大族的地位。至曹氏归义军时期,翟氏更是迎来了其家族发展的黄金期,他们不仅与节度使一族频繁联姻,而且众多翟氏把持军、政要职,翟氏遂成为敦煌之鼎族。

(注释):

1.“使君”这一称号在汉代即已使用,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传世文献中更是被频繁使用。原意指的是奉皇帝命出使的专命大臣。后来常被用作对人的尊称,主要用于赴京城以外地区担任要职的散官,尤其是对州一级长官,即刺史、太守之属的一种称呼”。荣新江先生也认为,“从称号来看,使君是对任“使持节某州诸军事者的敬称 。”从“使君”的定义范畴看,归义军初期至10世纪中期,敦煌文献中所称的“使君”基本都是对任使持节瓜州诸军事者的敬称。

2.都指挥使,是在藩镇节度使府衙内亲军、马步军中设置。都指挥使是节度使下最高的军事首脑。“都指挥使不仅统军征战,管领军务,而且兼掌管内各军州的差科赋役,插手民政事务”。

3.衙推,据《新唐书》云: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军皆有仓、兵、宵三曹叁军事。刺史领使,则置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可见,在刺史领军使的州,有州衙推和军衙推。归义军时期,沿用唐朝的这一制度,在管内诸州也设置衙推。衙推仅是节度使府低级文职僚佐之一。

4.镇使,归义军中后期,瓜沙两州先设六镇,后增设为八镇,史称“二州六镇。”或“二州八镇 ”。《大唐六典》云: “凡镇皆有使一人,副使一人”。镇使,亦曰镇遏使、镇遏将、镇将、镇主等。

5.都渠泊使,敦煌有6条河流、6道水渠,若干湖泊、泉泽、池水等,这些河道、水渠纵横交错,密集分布,形成网络状的灌溉系统。归义军时期,敦煌设立了专门的水司机构,具体负责水利事宜。水司又称都渠泊司,设都渠泊使,都渠泊使之下又设若干名水官。都渠泊使由内亲从都头或节度押衙兼任。

6.都头,《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元年胡三省注曰: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见都头最初是对行军总帅的称呼,后来又演变为对部帅的称呼。至归义军时期,“都头从督统军队的将帅称谓转变为纯军将官名,加上在归义军时期都头又作为节度使的亲信,被派去大量兼知他官,因此其职权显得极为复杂与重要 ”。

7.押衙,早在唐前期,军队中就已设置押衙。押衙的最初职责是押牙旗,但到了唐后期,押衙的职权发生了变化,押衙不仅限于押牙旗,还负责处理节度使府衙内的事务。其中的一部分人还逐渐成为节度使的亲信,他们的权力和地位随之提升。在藩镇幕府中,押衙系统较为完备,以都押衙为首,一般分设左、右两厢,下配若干名押衙。后来,大量押衙还兼知其它官职。押衙通过亲信身份和兼知其它官职掌握着藩镇使府内外的实权。

8.知马官,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牧马业主要由官府经营。为了管理官营马群,归义军设置了官马院,级别相当于羊司。官马院的官员称知马官,员额多名,各 自负责所领马群的牧放与算会等事务。

9.兵马使,《资治通鉴》卷215胡三省注云: “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归义军时期,归义军节度使府所辖的马步军、地方军镇之军队中,皆设置都知兵马使之职,统领各级军队。都知兵马使下统兵马使和副兵马使若干名。

10.衙官,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节度使府设置衙官一职。衙官任职衙前,为衙前驱使官,其重要职责是传达政令。

11.押官一称始见于唐代。它在唐代有广义的泛称和狭义的专称两种。因 “押 ”有主管、统辖、执掌等含义,所以凡职务带“押”字 的均可泛称为押官。狭义的专称押官是指专门的一级职务称号,它包括两类: 一类是军事部门内作战系统的押官; 另一类是军事部门内军马管理系统的押官。

主要参考文献:

[1]清·张澍编纂,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卷四十四·翟氏(1991年岳麓书社)。

[2]清·张澍著,徐兴海、袁宪、张天池校点《姓韵》(下)卷九十六记载:翟(陕西省古藉整理办公室编,2003年三秦出版社)。

[3]清·张澍辑、李鼎文校点《续敦煌实录》卷三(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4]清·张澍辑录,张国才主编《凉州府志备考》人物卷·流寓卷一(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编,2022年甘肃文化出版社)。

[5]清·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之《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四十六(网络下载)。

[6]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供养人姓名索引》(1986年文物出版社)。

[7]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第2版 2007年7月)。

[8]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十·二十陌“翟”(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

[9]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二十陌·翟氏()

[10]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翟氏()

[11]荣新江《贞观年间的丝路往来与敦煌翟家窟画样的来历》,(《敦煌研究》2018年第1期)。

[12]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生毕业论文。

[13]陈菊霞《敦煌翟氏郡望和族源新探》(《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14]陈菊霞《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考释》(《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15]施萍婷《【翟家碑】札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2009年9月)。

[16]濮仲远《武威出土的唐代翟舍集夫妇墓志释证》(《社科纵横》2014年8月总第29卷第8期)。

[17]罗瑶《榆林窟第 20 窟新发现“供养人像”考》(《煌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84期)。

[18]罗丰、荣新江《中古时期的“翟”姓胡人》(《北朝考古》2024-02-20)。

[19]方宝观、方毅、王存著《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07)。

[10]邱树森著《中国历代人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03)。

[2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

[22].郑炳林主编,魏迎春、马振颖编著《凉州金石录》下部(2022年甘肃文化出版社)。

[23]郑炳林、郑怡南辑释《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全三册(上海古藉出版社2019.11月第1版·上册)。

[24]《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3辑、第8辑、第9辑(网络下载)。

[25]《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三十二(网络下载)。

[26]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编纂《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网络下载)。

[27].《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一百九十三·艺文(十二 碑碣三)(网络下载)。

[28]《钦定四库全书》别集类《中惠集》附录孙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铭》(网络下载)。

[29]纪中元、纪永元主编《敦煌文选》(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30]《中华翟氏通谱》《翟氏宗谱》《翟氏家乘》。 


  作者简介  


陈有顺,男,1956年出生于兰州,祖藉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马姓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新时代家风家教传播使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谱牒文化学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学、陇右文史及姓氏与谱牒文化等。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

或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提示




投稿前请点击蓝字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天马竞辉原创文社投稿须知(←点击此标题链接即可阅读)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请认真校对,定稿后再投,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按编制修稿情况一定比例发放(详见投稿须知);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文社对投稿作品有修改、编辑、宣传等权利,同时尊重作者署名权,若不能刊用作品,文社会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