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一位家长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和他说,双元制的意思就是一半时间在学校读书,一半时间在公司实习工作,这就是双元制的核心,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家长很不置可否的问我,那不是让孩子这么小就要在公司里打工了?那就是去当工人了……
我有点懵圈,不是很理解当工人有什么不好。在德国,一个工厂的工人往往比写字楼里的白领工人工资高,而且待遇也很好,所以德国人会很欣然的去做工人,尤其诸如大众,宝马,奔驰这样的汽车工厂,能够在这些工厂里做工人,在德国人看来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然而在中国,似乎不知从何时起,做工人变成了一个很没前途的职业。人们不自觉的就会觉得工人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糟糕……,因此只要小孩子有一点点读大学的可能,家里怎么都不愿意孩子去读职业技术学校。因为社会的偏见,导致在中国职业教育也很难像德国那样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由此我想到,其实职业教育需要得到认可,并非仅仅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观念的转变。
据统计,德国有18.5%的人口是拥有大学本科以及以上的文凭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有40%的人口有大学学历,日本41%,俄罗斯更是高达54%,因此似乎德国在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了日本美国等国家。
然而统计也显示,德国有46.6%的人口是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
也就是说,德国经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远远高于受大学教育的人口。
而事实上,德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其工业领域的成功绝对是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的。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解释,本公众号已经有数篇文章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详述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体制,更重要的是德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认可,也就是说在就业上职业教育学生丝毫没有比大学生有劣势。
我们知道,德国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有许多家族企业尽管规模不大,但其产品却世界领先,享誉全球。而中小企业招聘的时候,大多非常实际。笔者之前曾在德国北威州中小企业联合会工作,遇到不少德国的中小企业主,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我发觉很多企业并不是要大学毕业生,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主动要求招聘职业教育学生。我很好奇,就询问原因,一位企业家说,公司并不大,大学毕业生工作两年很有可能会有跳槽的想法,但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较稳定,也会安心在公司长期发展。况且招的岗位也并非是研发等高科技岗位,因此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足够胜任这个工作了。
对于招聘人才的务实态度不仅仅是德国中小企业,包括德国的政府公务员系统也丝毫不“歧视”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比如笔者认识好几位德国政府机关工作的人都是职业教育出身。甚至之前陪同过一位德国某州的经济部长,他曾经是一位面包师,能够做很好的糕点,后来从政成为了经济部长……
德国人对于招聘和就业的务实态度才使得职业教育广受欢迎。德国人认为,这个社会自然有高科技的领域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但同时也有很多领域是需要踏踏实实工作的技术工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读大学了,那么谁来做工人呢?
因此,德国教育也是大学和职业教育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大学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培养工程师,培养医生,律师等领域的人才,而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毕竟一家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博士硕士等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大批量的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同样的,一个国家的成功也不仅仅是依靠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广大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这一点上,德国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值得中国参考的。
前段时间有一段视频火了,是某中学一位中学生的一段演讲,演讲者激情澎湃,主要意思就是要高考成功,进入好的大学,成为“人上人”。如果这段演讲发生在德国,可能分分钟就会被告“学历歧视”——难道只有读了精英大学才算人生成功?职业教育的学生难道就是“Loser”?
我们中国人定义的成功太过狭隘,以至于教育压力巨大。许多中国家长在抱怨说普高比率只有50%,然而殊不知,在发达国家德国,能够上中国意义上的普高,也就是德国的文理高中,比例甚至还不到50%。但是德国家长一点都不焦虑,为什么呢?因为在德国根本不是必须要上大学才能够有好的就业的,读职业教育学校一样可以成为人生赢家。因此在德国,没有什么课外培训,没有各种”鸡娃“,有的就是一种平和。笔者认识一位在德华人,他说他的孩子读书不是很好,如果在国内,他们全家早就焦虑的一塌糊涂了,但在德国,他一点都不担心:孩子可以读职业技术学校,以后学一个本领,做汽修工人,做面包师,做厨师……都是很有出息的。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读书很好,一个班级里有第一名就一定有最后一名,如果只有这很少比例的尖端学生可以获得好的就业,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焦虑,而如果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么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就不会这么焦虑的,而上大学的压力也大大下降了。
从德国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压力并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而是整个社会的矛盾。只有当整个社会在招聘过程中不再唯学历唯名校,而是“按需招聘”,那样才不会所有人都要挤上读大学的独木桥,才会大大减轻家长的焦虑和压力。
这个社会需要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但同样也需要无数踏踏实实工作的工人。
感谢关注走进德国,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
业务联系请致电:18072737107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