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近5年文献汇总 ( 下 )

文摘   2025-01-18 12:02   浙江  

背景  烟草使用是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约占全球吸烟者的30%和烟草消费的40%。本研究探讨了2010年至2016年间中国年轻人吸烟行为的社会经济和社区差异。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四波共953名16至25岁参与者。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体间和个体内的时间变化。通过加权多水平回归分析了吸烟行为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

  • 从2010年至2016年,农村年轻人吸烟行为显著下降(OR = 0.71, 95% CI = [0.52, 0.98])。
  • 家庭收入较高与年轻人吸烟概率较高显著相关(OR = 1.75, 95% CI = [1.10, 2.80])。
  • 在家庭收入较高的年轻人中,吸烟行为随时间增加。

研究结论  针对年轻人的政策和干预措施应关注社会经济差异和多层次背景,以有效减少烟草使用率。


研究目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儿童肥胖的流行率也显著上升。鉴于青少年超重/肥胖对未来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缺乏纵向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潜在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经济地位预测因素及健康后果。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一项纵向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波面板数据。研究样本为2010年基线时年龄在10至12岁的儿童(N = 1685),其中2012年回访1388人,2014年回访1172人,2016年回访941人。最终保留了至少三波体质指数(BMI)数据的800名儿童作为分析样本。主要分析策略采用广义增长混合模型。

研究结果

  • 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超重/肥胖发展轨迹类型:体重稳定正常组、风险降低组、长期超重/肥胖组。
  • 在城市青少年中,较高的家庭收入与进入长期超重/肥胖组的概率较低相关;而在农村青少年中,较高的家庭收入与进入同一组的概率较高相关。
  • 长期超重/肥胖组的青少年自评健康水平显著较低。

研究结论  中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发展轨迹具有异质性。持续性超重/肥胖在城市与农村青少年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经济预测因素。针对中国儿童超重/肥胖问题的干预措施应更具针对性和区域性。


研究背景  本研究聚焦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健康与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教育显著提升经济地位和健康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并改善公共卫生标准,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同时强调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本投资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县域平均教育水平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教育对健康和健康不平等的因果影响。

研究结果

  • 提升教育水平与健康改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在控制内生性后,教育年限显著改善了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健康结果,并降低了健康不平等,这种效果在女性和低收入群体中尤为显著。
  • 机制分析表明,教育通过改变健康行为、提升社会网络水平以及改善社会经济因素,正向影响健康并缩小健康不平等。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为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表明通过增加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还能提升人口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公平。


研究背景  身体素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关于互联网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长期陷入“媒体动员”和“媒体抑制”的争议中,鲜有研究探讨其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至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成功完成三次跟踪调查的23,989个样本数据,分别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和交叉滞后模型分析互联网与身体素质行为的相关性和因果推断;同时,利用2020年CFPS的24,687个样本数据,通过KHB方法探讨互联网影响居民身体素质行为的功能机制。

研究结果
研究得出以下三点重要结论:

  1. 互联网与身体素质行为显著相关
  2. 互联网使用是健身频率增加的原因,但互联网使用时间与健身时长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社会资本和健康风险认知是互联网影响健身行为的功能机制,其中心理健康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高于社会资本。

研究讨论  应构建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丰富和优化体育媒体内容,促进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身体素质提升。“互联网+健身”的新理念将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中发挥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职业选择直接影响胎儿健康以及母亲用于育儿的精力和时间。而育儿时间的减少与儿童健康状况较差有关。然而,母亲的职业因素(工作性质/收入/压力)如何影响儿童健康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2014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参数化G公式模型,模拟母亲职业因素(工作性质、收入和压力)对儿童健康的直接影响。此外,分析了这些因素通过母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或职业因素对儿童健康的间接影响,分别对总体样本及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

  • 母亲的工作性质和收入对儿童健康有积极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对于母亲拥有预算编制职位的儿童。
  • 母亲的工作压力对儿童健康有负面的直接影响
  • 母亲的工作压力在母亲工作收入对儿童健康的正向影响中起到9%的中介作用
  • 对于6岁以下儿童,母亲的工作压力直接影响其健康;而对于7-15岁的儿童,母亲工作压力通过母亲的身体健康(43%)、心理健康(44%)和收入(47%)间接影响其健康。

研究结论  应关注母亲职业因素(尤其是工作压力)及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不同照护需求,以改善儿童健康状况并防止母亲职业对儿童健康的代际传递。


研究目标  目前缺乏关于收入不平等对抑郁症状影响的因果证据,同时,中国精准扶贫(TPA)政策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也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探讨TPA政策和收入不平等对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状的因果效应。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基于人群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6年和2018年三轮全国代表性样本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估TPA政策和收入不平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此外,运用混合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收入不平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考虑了空间因素和空间样条以解决空间自相关问题。

研究结果
本研究包含14,442名成年人的有效抑郁症状测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8得分)。

  • DID模型结果显示,在省级层面,TPA政策组的CES-D-8得分平均比对照组低0.570(95%置信区间:0.358-0.783)。
  • 此外,Gini指数每增加0.1,CES-D-8得分平均增加0.256(95%置信区间:0.064-0.448)。
  • 混合效应模型表明,收入不平等是省级层面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超额风险=5.602%,95%置信区间:3.047%-8.219%)。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改善了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背景  随着数据大规模生产、共享与应用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使用以其高效形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娱乐、消费、社交、学习等行为。本研究主要探讨这种快速便捷的行为是否促使中国老年人 adopt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最新的数据,本文对中国老年人的数字化使用与生活方式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字化使用频率与类型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中国老年人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 数字化使用频率(FDU)显著改善了中国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吸烟与饮酒等行为,并缓解了抑郁症状。
  • 数字化使用类型(TDU)与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显著正相关,特别是数字娱乐(DE)、数字消费(DC)及数字社交(DI)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尤为显著。

研究结论  通过多种途径,数字化使用能够改善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本研究的发现对缩小中国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以及推动数字化使用融入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研究背景  抑郁症在中国青少年中日益普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是其重要预测因素。探索家庭SES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城乡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家庭SES对这些轨迹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和2018年数据,研究对象为2012年时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并在2016和2018年仍参与调查的青少年(N=1214)。家庭SES通过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衡量,抑郁症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MM)识别抑郁症状的轨迹,并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家庭SES对这些轨迹的影响。

研究结果

  • 城市青少年中识别出三类抑郁轨迹:高水平-下降型、低水平-稳定型和低水平-上升型;农村青少年中识别出两类轨迹:高水平-下降型和低水平-稳定型。
  • 农村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水平高于城市同龄人。
  • 在城市地区,母亲教育水平较高以及父母职业地位较高的青少年更可能归为低水平-稳定型轨迹;在农村地区,仅母亲教育水平对抑郁轨迹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研究结论  中国城乡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存在差异,母亲的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村青少年轨迹分组的重要因素。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应聚焦于减少青少年抑郁症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研究背景  COVID-19疫情对全球老年人福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隔离与孤独都与主观福祉下降相关,但尚不清楚其影响是否独立存在,或孤独是否通过情感途径介导社会隔离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评估了社会隔离与主观福祉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孤独的中介作用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聚焦于3821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样本,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社会隔离、孤独与主观福祉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COVID-19疫情期间,社会隔离与老年人的主观福祉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孤独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表明社会隔离会导致孤独感增加,从而进一步对主观福祉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突显了社会隔离和孤独对疫情期间老年人福祉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制定干预措施和支持系统,以解决老年人中的社会隔离和孤独问题,从而在类似COVID-19疫情的挑战时期促进其福祉与整体心理健康。


研究背景  抑郁症状的日益普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且受现存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影响。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识别社会不平等感知的潜在模式,并探讨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包括10,529名18岁及以上居民。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PA)识别社会不平等感知的不同模式,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些模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研究结果  研究识别出三种不同的社会不平等感知模式:失望模式(TDP)、中立模式(TNP)和积极模式(TPP)。社会不平等感知与短期和长期抑郁症状显著相关(β = .51,95% CI [0.29, 0.72];β = .51,95% CI [0.27, 0.74])。随着社会不平等感知模式的变化,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增加(β = .55,95% CI [0.36, 0.74])。

研究结论  社会不平等感知的增加与中国成年人的抑郁症状密切相关。这强调了制定针对性策略以应对增强的社会不平等感知,从而降低抑郁症状风险的必要性。


研究背景  中国农村儿童的肥胖率逐渐上升,但现有研究常忽视信息技术和屏幕媒体的增长在代际照料背景下对肥胖风险的影响,导致数字时代策略的不完善。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关于6-17岁农村儿童的数据,检验“代际照料 - 屏幕暴露 - 农村儿童肥胖”的逻辑链及具体机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方法,分别解决代际照料和儿童屏幕暴露行为的自选择偏差。

研究结果

  1. 代际照料显著增加了农村儿童的屏幕暴露。
  2. 性别偏见使得代际照料下农村男童的屏幕暴露风险更高。
  3. 屏幕暴露水平较高的儿童受到代际照料的影响更大,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父母监督。
  4. 儿童屏幕暴露导致久坐时间增加和不健康食品购买概率提高,进而加剧肥胖。这一过程通过增强对零食、快餐和饮料的偏好以及弱化对体育活动的偏好得以实现。
  5. GPSM分析显示,儿童屏幕暴露对不健康饮食偏好的影响呈倒“U”型,对活动偏好的影响呈“U”型,导致屏幕暴露对肥胖的非线性正向影响。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屏幕暴露与肥胖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在数字时代,代际照料可能通过增加农村儿童的过度屏幕时间来提升肥胖率,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背景  在新冠疫情期间,人类的互联网使用强度显著增加,对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横截面数据,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强度与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关系的潜在机制。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强度与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关系在城市和农村样本中均得到验证。此外,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在互联网使用强度与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之间起到10.25%的中介作用。健康保险对这一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为政策建议和临床指导提供了新见解,强调了身体活动和健康保险在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在城乡治理中,公共卫生机构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项目,提高健康保险覆盖率和身体活动素养,从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研究背景  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在老年人中关系密切。然而,对于中国老年已婚夫妇之间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的双向影响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纵向探讨中国老年已婚夫妇中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的相互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包含1,877对老年已婚夫妇。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分别在2010年基线与2014年时进行测量,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收入、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及婚姻长度。数据通过纵向演员-伴侣相互依赖模型(APIM)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在纵向上显著相关。此外,2010年妻子的较高抑郁症状水平与2014年丈夫的较高抑郁症状水平及较低生活满意度水平相关。2010年丈夫的较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与2014年妻子的较高生活满意度水平相关。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的长期关联中存在“演员效应”和“伴侣效应”。在这些老年已婚夫妇中,丈夫是其妻子抑郁症状的“接受者”,也是生活满意度的“发送者”。旨在提升老年已婚人士幸福感的实践者需考虑这种显著的伴侣效应,为促进双方幸福感设计干预措施。


研究背景  尽管大量研究强调了日常信息与通信技术(EICT)使用对老年人积极影响,但新兴证据表明其可能对心理健康,特别是年轻群体存在潜在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EICT使用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假设EICT使用通过主观社会地位下降间接增加老年人的抑郁症状。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纵向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对象为从CFPS 2016年(T1)、2018年(T2)和2020年(T3)三波调查中筛选出的3,234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完整的纵向路径模型。

研究结果  T1阶段的EICT使用显著预测了T2阶段主观社会地位的下降(β = -0.215, p = .001),而主观社会地位的下降进一步预测了T3阶段更高的抑郁症状(β = -0.375, p = .005)。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得到了统计支持(间接效应为0.081, p = .042)。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EICT使用对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这为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奠定了基础,对于应对和缓解中国老龄化人群中不断增长的抑郁症状至关重要。


背景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推进国家健康老龄化战略提供了重要机遇,特别是其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量化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年龄≥45岁)认知健康的影响。

方法  我们使用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变量替换和工具变量法测试了基线结果的稳健性,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随后,深入分析了五种互联网使用目的(娱乐、社交、学习、工作和商业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结果  互联网使用可能改善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其对认知功能的正面影响在较低年龄组(45-59岁)、男性、农村地区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显著。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随其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和目的而变化。

结论  互联网使用可被视为一种实际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以延缓中老年人的认知衰退。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参与对中国城乡女性抑郁症状差异的影响。

研究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重心影响函数(RIF)模型分析数字化参与对女性城乡抑郁症状差异的影响。此外,使用RIF分解法计算数字化参与对城乡女性抑郁症状差异的解释程度。

研究结果  分析表明,农村女性的抑郁症状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女性;数字化参与显著降低了女性的抑郁症状水平,并在中度到重度抑郁症样本中缓解了城乡差异,尤其对高度抑郁样本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然而,总体上,数字化参与反而扩大了城乡女性抑郁症状的差异。此外,RIF分解结果显示,数字化参与解释了城乡女性抑郁症状差异的28.28%。

研究结论  中国城乡女性在抑郁症状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数字化参与可以缓解女性的抑郁症状,但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女性抑郁症状的差异。数字化参与对减少女性抑郁症状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相对贫困指数(MPI)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并探讨土地流转的减贫异质性及其可持续性。

研究方法  利用2012年至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平衡面板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土地流转对相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Logit模型,从多维度相对贫困识别的角度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

  1. 相对贫困现状
    自2012年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总体相对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0.6%,显示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2. 土地流转减贫效应及异质性

  • 总体效应:土地流转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发生率。
  • 流入与流出机制
    • 土地流入通过教育、住房和土地维度减少相对贫困发生率。
    • 土地流出主要通过改善生活质量维度发挥减贫作用。
  • 减贫效果比较:总体而言,土地流出在减贫效果上显著优于土地流入。
  1. 减贫可持续性
    土地流转对相对贫困发生率的减贫效应在两年内持续显著,但到第四年时逐渐消失。

研究结论  土地流转在降低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且土地流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然而,其减贫效应具有时间局限性,政策制定者应关注土地流转减贫效果的长期可持续性,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制度,以全面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


研究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中国日益严峻的健康与社会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资本与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包括1243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使用SPSS的PROCESS宏模块测量生活满意度在社会资本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

  1. 回归分析

  • 信任水平与CES-D抑郁评分显著相关(系数 = -0.1013,p < 0.01)。
  • 信任的保护作用在70-79岁老年人、女性、收入处于最低三分之一的群体以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中更为显著。
  • 中介效应分析

    • 生活满意度完全中介了社会资本(信任)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社会资本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积极作用,这一健康效应在年龄、性别、收入和居住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生活满意度在社会资本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提高社会资本可能是中国未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有效路径。


    研究背景  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正显著恶化健康问题、增加疾病发病率并加重经济负担。在中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亟需解决的挑战。本研究探讨了环境质量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构建了涵盖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的综合环境质量指数,并将其与60岁以上人群的医疗支出相关联,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由于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无法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且工具变量选择存在主观性,研究结合了基于传统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因果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最终,基于广义随机森林算法对异质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

    1. 环境质量区域差异

    • 江西、广西等南方省份的环境质量表现优越。
    • 区域分析显示,环境质量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 环境质量与老年人医疗支出

    • 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一致表明:环境质量的改善显著减少了老年人医疗支出。
  • 异质性分析

    • 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受益群体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老年人,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
    • 在不同人群中,60至75岁、睡眠时间在晚上9点到11点之间、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受益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和传统模型证明,环境质量的提升可显著降低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尤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特定群体(如60-75岁、低收入家庭)。这些发现表明,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可有效减少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然而,本研究受到环境质量指数及数据覆盖范围的限制,未来需扩大研究范围以进一步验证结论。


    研究目标  在卫生分权体制下,不同级别政府的支出分权水平存在差异,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也可能有所不同。本文首次从多维健康视角评估市级卫生服务分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数据与方法  本文利用市级卫生服务支出的分权数据,结合2010至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采用Logit模型、顺序Logit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市级卫生服务分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  从多维健康的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身体健康、抑郁状态和认知能力三个方面的六个子指标,包括:自评健康、BMI标准、抑郁得分(加总法)、抑郁得分(因子法)、短语测试得分和数学测试得分。研究结果表明,市级卫生服务分权对居民的多维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论  市级卫生服务分权对促进省市政府间医疗卫生权责分工合理化、提升卫生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建立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一发现为完善我国卫生服务分权制度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政策启示。


    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支出增加被视为一项重大挑战。作为一种健康促进的主要预防策略,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被认为是抑制医疗支出过快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城市45岁及以上人群的身体活动与家庭自付医疗支出(HOPME)的关联,并探索配偶健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全国性纵向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估计身体活动与年度HOPME之间的关联,并利用Sobel模型检验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

    1. 身体活动与中国城市45岁及以上居民的年度HOPME呈显著负相关。每周锻炼1-5次且每次锻炼时长为31-60分钟的群体,其年度HOPME显著降低。
    2. 配偶的身体活动在受访者身体活动与年度HOPME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3. 受访者身体活动与HOPME的负相关关系在女性和45至65岁人群中尤为显著,同时配偶身体活动的中介作用在这些群体中也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  个体的身体活动不仅通过直接机制减少家庭医疗支出,还通过提高配偶身体活动水平间接促进支出的减少。为充分利用这一益处,应采取更多措施提升身体活动设施的可及性,加强公众对身体活动益处的认识,并鼓励居民长期坚持规律性身体活动。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社会和健康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资本与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生活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共纳入1243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此外,使用SPSS的PROCESS宏测量生活满意度在社会资本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S-D评分与信任显著相关(系数=-0.1013,p<0.01)。信任的保护作用在70-79岁老年人、女性、收入最贫困的1/3人群以及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中尤为显著。此外,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信任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完全通过生活满意度得到中介。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具有积极作用,其健康促进效应在年龄、性别、收入和居住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平等。本研究还提供了新证据,表明生活满意度在社会资本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通过改善社会资本,可能为中国未来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


    研究背景  中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已达约6400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老年友好社区”框架,本研究探讨了社区环境特征与中国居家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该调查为中国全国多阶段概率样本。本研究最终分析样本包括5,641名中国老年人。社区环境特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测量:客观设施、调查员评估和受访者对社区环境的主观感知。抑郁症状通过2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采用多层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社区内运动和娱乐设施更多、调查员对社区环境的评价更好,以及受访者对社区环境的客观感知更好的社区,与老年人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然而,这些关联受到个体层面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自身对社区环境的感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层面受访者对社区环境的主观积极感知也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

    研究局限  本研究未能了解社区内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负担性、可及性和实际使用情况。

    研究结论  本研究拓展了社区环境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现有知识,为促进中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参考。应高度重视社区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研究背景  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正在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儿童体重指数(BMI)z值轨迹及其潜在的个体、家庭和社区层面的早期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群组的轨迹建模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2016和2018五轮数据,识别2至18岁儿童的BMI z值轨迹。同时,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个体、家庭和社区早期因素与儿童BMI z值轨迹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研究识别了男孩和女孩的三种轨迹:

    • 类别1:“未超重”;
    • 类别2:“学龄前阶段持续快速下降但仍超重”;
    • 类别3:“学龄前阶段快速上升,学龄后变为超重”。

    对于男孩,出生体重过大(OR=1.772;95% CI 1.188-2.644)和独生子身份(OR=2.038;95% CI 1.453-2.859)更可能属于类别3。对于女孩,居住在社区条件优越地区(OR=1.539;95% CI 1.052-2.252)、农村地区(OR=1.558;95% CI 1.133-2.142)以及缺乏社会融入感(OR=1.496;95% CI 1.07-2.091)的女孩更可能属于类别2。

    研究结论  2至18岁儿童的BMI z值轨迹存在异质性,学龄前阶段是预测长期增长模式的重要窗口。应密切监测学龄前阶段的BMI z值趋势,重点关注后期存在超重或肥胖风险的儿童,并在个体、家庭和社区层面采取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措施。


    研究背景  识别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对制定治疗和预防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一套用于评估认知障碍风险的预测模型。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本研究共纳入14,265名受试者用于模型开发。模型性能通过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分别为0.775、0.920和0.727。

    研究结果  该模型可以用于识别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认知障碍的高风险个体,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16岁及以上居民的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分析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中的29,466个有效样本。使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分别以性别和出生队列为分层变量,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探索性别和出生队列对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关系的影响。通过替代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

    研究结果
    在受访者中共有8735例吸烟者。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体育锻炼与居民吸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OR 0.718, 95% CI (0.673, 0.765), P < 0.01]。对于男性居民而言,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更为显著 [OR 0.694, 95% CI (0.649, 0.743), P < 0.01];而在女性居民中,二者关系不显著 [OR 0.901, 95% CI (0.743, 1.093), P > 0.05]。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在以下出生队列中显著相关:1948年以前(OR 0.748)、1959-1968年(OR 0.748)、1969-1978年(OR 0.812)、1989-1998年(OR 0.576)以及1999年以后(OR 0.411),并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这种关联逐渐减弱。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锻炼频率与吸烟行为显著负相关 [OR 0.961, 95% CI (0.951, 0.970), P < 0.01]。

    研究结论  在中国16岁及以上居民中,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在男性居民中更为显著。体育锻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存在明显的队列效应,即随着社会变迁,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研究背景  过去十年中,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患病率急剧上升。青春期的抑郁症状可能会阻碍社会、认知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并潜在地影响年轻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本研究旨在识别从青春期到青年早期抑郁症状的轨迹,并评估其与青年早期生活方式因素的关系。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使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GBTM)识别为期五年的抑郁症状轨迹。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状轨迹与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研究识别出四种抑郁症状轨迹,包括持续低水平(无症状)、中等高水平(中等高症状)、持续高水平(持续高症状)、以及从低水平逐步升高(症状增加)。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无症状”轨迹相比,“持续高症状”轨迹的吸烟几率比值比(OR)为2.95(95% CI: 1.47, 5.97)。

    研究结论  抑郁症状轨迹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相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状是否可以作为早期指征,促使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整,以降低其后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风险。


    研究背景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对个体的整个人生可能产生持久影响。作为一种财务困境,灾难性健康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CHE)可能与抑郁症风险相关。然而,目前关于CHE与抑郁症风险之间关系的证据尚不充分。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CHE与中国成年居民抑郁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2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的数据。CFPS是一项全国代表性调查,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中的25个,代表了近94.5%的人口。我们选择符合条件的户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是否发生CHE分为暴露组(有CHE)和未暴露组(无CHE),并进行随访。CHE定义为家庭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家庭非食品支出的40%;抑郁症则通过8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
    我们首先描述了基线特征,并通过逻辑回归估算CHE事件的影响因素,然后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发生CHE参与者与未发生CHE参与者之间抑郁症风险的调整后风险比及95%置信区间,最后分析不同亚组之间CHE与抑郁症的关联差异。

    研究结果  在共计13,315户家庭中,有9,629户符合分析条件。其中,6,824名(70.9%)参与者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0.15岁(标准差12.84岁)。仅有987名(10.3%)参与者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基线时CHE的患病率为12.9%(1,393/9,629)。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参与者(调整后比值比[aOR] 1.15, 95% CI 1.02-1.31)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参与者(aOR 1.18, 95% CI 1.04-1.34)发生CHE的风险更高。
    在中位随访时间为71个月(四分位距69-72个月)中,发生CHE的参与者的抑郁症发病率(每千人月1.41例)显著高于未发生CHE的参与者(每千人月0.73例)。多变量模型显示,发生CHE参与者的抑郁症发病调整后风险比为1.33(95% CI 1.08-1.64),且这种关联在未接受门诊服务的参与者中更为显著(交互作用P=0.048)。

    研究结论  CHE与中国成年人抑郁症风险显著相关。应加强对CHE的监测,同时需要更多努力确保财务保障,以预防抑郁症,尤其是针对医疗需求较高的人群。


    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双重社会背景下,研究文化资本、数字鸿沟、认知能力与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起的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记忆健康作为健康指标,采用分层回归与调节中介效应方法,分析文化资本、数字鸿沟、认知能力与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与文化资本水平的提升显著相关;
    • 文化资本可以弥合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从而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
    • 认知能力水平越高,文化资本对数字鸿沟的影响越强,同时数字鸿沟的中介效应也越强;
    • 文化资本对生活在城市的老年男性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资本对老年人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但存在城乡异质性和性别异质性,其中数字鸿沟起到中介作用,提升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健康水平的改善。因此,应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资本水平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来促进其健康发展,为老年人健康保护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过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过高的BMI既是健康状况不良的表现,同时也增加了疾病风险。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对BMI有重要影响,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活方式在教育水平与老年人BMI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整合个人与家庭经济数据,纳入7359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生活方式指标包括吸烟量和屏幕时间,通过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引导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结果

    • 单因素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受教育年限及生活方式分组间的BMI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年龄、居住地、受教育年限、吸烟量和屏幕时间对BMI具有显著影响。
    • 逐步回归分析:受教育年限、吸烟量和屏幕时间与BMI显著相关(t = 3.907, -4.902, 7.491, P < 0.001)。
    • 中介效应分析:生活方式对BMI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中吸烟量的中介效应为0.003,屏幕时间的中介效应为0.006,总中介效应为0.009。

    研究结论  中国老年人过高BMI水平的趋势逐渐显现,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与教育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BMI产生显著影响。干预措施应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和教育水平,通过改善健康行为和提升教育水平,帮助老年人维持健康BMI,减少过高BMI的发生率。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DS)的城乡差异及其趋势,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别筛选了8025名、7808名和4887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抑郁症状使用简化版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分析22个来源于六大类别的相关因素,并在模型性能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

    • 城乡差异: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该差异在年轻老年人群体中持续扩大,而在较年长老年人群体中逐渐缩小。
    • 主要影响因素:睡眠质量、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记忆能力、子女关系、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残疾、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性别为城乡老年人共同的前10大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睡眠质量的贡献最为显著。
    • 城乡差异趋势:睡眠质量、人际信任和子女关系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多重慢性病、住院情况和家庭聚餐频率的差异逐步缩小。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可能存在回忆偏差,并且缺乏因果关系的解释。

    研究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体中城乡抑郁症状患病率存在显著且持续的差异,其中年轻老年人和较年长老年人的趋势相反。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几乎一致,但其城乡差异呈现不同趋势。本研究为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  抑郁症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日益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睡眠时长、认知功能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纳入3724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估算睡眠时长、认知功能(通过数学和词汇测试衡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同时使用中介模型计算认知功能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

    • 抑郁症状患病率:约6.49%的中国青少年表现出抑郁症状,平均CES-D8得分为4.27(标准差:3.11)。
    • 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睡眠时长少于6小时/晚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 = 2.34;95% CI = 1.30, 4.24)。
    • 认知功能与抑郁症状:数学成绩较高(>75%)的青少年抑郁症状风险更低。
    • 中介效应:认知功能对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影响具有竞争性中介作用(间接效应 = 0.043;95% CI = 0.023, 0.06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所有数据均为自我报告;睡眠变量仅包含睡眠时长。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短睡眠时长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而提升认知功能可能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对抑郁症状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而通过认知功能(数学和词汇测试)对抑郁症状的间接影响显著为正,表明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被认知功能所竞争性中介。这提示通过改善认知功能和延长睡眠时长可作为减少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潜在干预方向。


    研究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流行对中国的医疗体系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城乡之间患有NCD患者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CHE)差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上述差异并量化各变量在解释城乡差异中的贡献。

    研究方法  使用2012年至2018年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Fairlie非线性分解和Blinder-Oaxaca分解技术,测量各独立变量对城乡差异的贡献。

    研究结果

    • 城乡差异:患有NCD患者的农村家庭的CHE发生率和强度显著高于城市家庭。从2012年到2018年,城乡之间CHE发生率的差异从8.07%增加到8.18%,而CHE强度的差异从2.15%减少到2.05%。
    • 变量贡献变化:从2012年到2018年,家庭收入和户主自评健康状况对城乡CHE差异的解释力有所增加。同一时期,教育水平对CHE发生率城乡差异的贡献下降,而对CHE强度城乡差异的贡献略有上升。

    研究结论  与城市NCD患者家庭相比,农村NCD患者家庭面临更高的CHE风险和更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与2012年相比,2018年城乡CHE发生率和强度的不平等没有显著变化。政策干预应优先提高农村NCD患者家庭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缓解经济负担并缩小城乡差异。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身体残疾的老年人数量也在增加。与普通老年人相比,失去独立性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减少抑郁症状可能有助于减缓这些老年人身体功能丧失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人口特征、健康行为、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主观态度对农村和城市残疾老年人抑郁症状的预测效应,以改善对早期抑郁症状的识别。

    研究方法  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选取了1460名60岁及以上残疾老年人。根据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状况。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从六个方面预测残疾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主观态度。模型基于70%的训练集和30%的测试集建立。

    研究结果

    • 抑郁率:农村残疾老年人的抑郁率为57.67%,城市残疾老年人的抑郁率为44.59%。
    • 模型表现:10折交叉验证的平均值在农村地区为0.71,城市地区为0.70。农村残疾老年人抑郁预测的AUC为0.71,特异性为65.3%,敏感性为80.6%;城市残疾老年人抑郁预测的AUC为0.78,特异性为78.1%,敏感性为64.2%。
    • 主要预测因子:农村和城市残疾老年人的抑郁预测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共同的预测因子包括:自评健康状况、感知健康变化、过去两周内的疾病或事故经历、生活满意度、对他人的信任、BMI以及对未来的信任。
      • 农村特有预测因子:慢性病、邻里关系、1年内医疗总费用。
      • 城市特有预测因子:社区情感、睡眠时长、家庭人均收入。

    研究结论  使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残疾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可实现对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农村和城市残疾老年人的抑郁预测因子具有异质性,提示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研究背景  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超重/肥胖及其长期趋势,对消瘦的影响因素及趋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2010年至2018年间,中国7至18岁儿童青少年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其社会人口学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11,234名7至18岁儿童青少年的横断面数据,包含身体测量和社会人口学特征变量。根据中国和WHO标准确定每个个体的营养状况。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子群体的特征,使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流行趋势及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不同营养状况的关系。

    研究结果

    • 流行趋势:调整年龄后,从2010年至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消瘦率下降,而超重率上升。男童肥胖率下降,而女童肥胖率上升;在16-18岁青少年中,肥胖率显著增加。
    • 影响因素: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
      • 消瘦:时间(年份)和16-18岁组与消瘦负相关;13-15岁、步行上学、大家庭规模、父亲生育时年龄大于30岁与消瘦正相关。
      • 超重/肥胖:10-12岁、13-15岁、16-18岁、寄宿学校、中等及大规模家庭、母亲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与超重/肥胖负相关;时间(年份)和男孩与超重/肥胖正相关。

    研究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双重营养负担(消瘦与超重/肥胖并存)。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应优先关注高风险群体,特别是低年龄段、男孩和大规模家庭等群体,针对性地减少营养失衡带来的健康风险。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成年人中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分析这种关联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选取了28,628名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全国代表性样本。分别使用Big Five人格问卷简版(CBF-PI-15)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 8)测量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整体样本以及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样本中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研究结果

    • 总体关联:调整后,较高水平的尽责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与较低的抑郁症状相关,而较高水平的开放性和神经质与较高的抑郁症状相关(p < 0.05)。
    • 性别差异:发现性别与尽责性在抑郁症状上的显著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 = 0.005),且尽责性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强(p < 0.001)。
    • 年龄差异:尽责性(交互作用p = 0.007)和宜人性(交互作用p = 0.001)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存在显著的年龄交互效应。尽责性和宜人性与抑郁症状的负向关联在老年组最强,其次是中年组,最后是青年组(p < 0.05)。

    研究结论  尽责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而开放性和神经质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尽责性与抑郁症状的负向关联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强;尽责性和宜人性与抑郁症状的负向关联在老年组最强,其次为中年组,青年组最弱。这些发现为制定基于个体人格特质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背景  在COVID-19疫情之前,中国公众对医生的信任持续下降。疫情期间,尽管面临高感染风险,前线医生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他们为治疗COVID-19患者所表现出的职业责任感可能改善了公众对医生的信任。

    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一项全国代表性调查,分析COVID-19疫情以来公众对医生信任的变化。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2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179,123名1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进行了分析。公众对医生信任的评价采用11分制Likert评分量表。通过准前后实验设计,使用分段回归影响模型评估COVID-19疫情对公众对医生信任的影响。

    研究结果

    • 初始水平:观察期初始,公众对医生信任的平均评分为6.86分(满分10分)。
    • 疫情期间变化: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对医生信任的平均评分出现了显著提高,评分的即时未调整变化为0.361(95% CI = 0.359, 0.364)。
    • 长期趋势:疫情期间,公众信任评分的趋势也呈现显著增长(Coef. = 0.005;95% CI = 0.004, 0.006)。在调整人口统计特征和健康状况后,结果与未调整估计相似。

    研究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对医生信任的平均评分显著上升。本研究为恢复公众对医生信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在中国医疗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疫情期间,社会媒体和主流媒体塑造了“好医生”的形象,可能促进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通过有效的健康传播和教育提升健康素养,可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医生的信任水平。


    研究背景  抑郁症状的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人格特质与COVID-19疫情前后抑郁症状变化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性别在这一关联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目标  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性别差异,为精神健康干预提供针对性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纳入16,369名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居民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检验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变化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与人格特质在抑郁症状变化中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

    • 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
      • 负相关: 尽责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
      • 正相关: 神经质和开放性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 性别调节效应
      • 相较于男性,女性的神经质(OR = 0.79;95% CI = 0.66, 0.94)和尽责性(OR = 1.40;95% CI = 1.15, 1.69)与持续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更强。

    研究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但尚不足以推断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结论  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持续抑郁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尽责性呈负相关。性别在这一关联中起调节作用,女性的关联更为显著。因此,在中国成人的精神健康干预与预防项目中,应考虑人格和性别特异性策略,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


    研究背景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和睡眠问题均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独立相关,但关于体育活动与睡眠时长对认知功能的联合影响的研究较少。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纳入21,128名参与者。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育活动和睡眠时长联合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

    • 单独影响

      • 与每周进行150分钟或以上体育活动的个体相比,未进行任何体育活动的个体其词汇得分低116%(系数:-1.16;95% CI:-1.55 ~ -0.78),数学得分低61%(系数:-0.61;95% CI:-0.78 ~ -0.44)。
      • 与每天睡眠7-10小时的个体相比,睡眠超过10小时的个体其词汇得分(系数:-1.34;95% CI:-1.86 ~ -0.83)和数学得分(系数:-0.68;95% CI:-0.94 ~ -0.42)均较低。
    • 联合分析

      • 对于既无体育活动又每天睡眠超过10小时的个体,其词汇得分的调整系数为-2.58(95% CI:-3.33 ~ -1.82),数学得分更低。
      • 相比之下,每周进行150分钟或以上体育活动但睡眠超过10小时的个体,其词汇得分调整系数为-1.00(95% CI:-1.88 ~ -0.12)。
      • 任一水平的体育活动结合较长的睡眠时间(≥10小时/天)均与较低的数学得分相关。

    研究结论  适量睡眠和充足的体育活动共同对认知表现具有放大效应,强调综合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合理的体育活动和睡眠管理可能是促进认知健康的关键。


    研究背景  灾难性卫生支出(CHE)可能引发因病致贫并加剧因贫致病。本研究是首个区域性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CHE的趋势与健康不平等,探索区域间差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政策提供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择上海、河南和甘肃分别作为东、中、西部代表省份,构建了独特的5年CHE非平衡面板数据集。通过计算人数比例评估CHE发生率,使用超额支出量评估CHE强度,通过集中曲线(CC)和集中指数(CI)测量CHE不平等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户主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医疗利用对三地区CHE发生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

    • 趋势分析:CHE发生率和强度均有所下降,但不平等程度在三地区均有所上升,且不平等趋势先降后升。
    • 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在CHE发生率、强度、不平等性及其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 东部地区:收入差距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未婚家庭、使用补充医疗保险的家庭以及接受门诊治疗的家庭更易发生CHE。
      • 中、西部地区:慢性病家庭更易面临CHE风险,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也更容易遭遇CHE。

    研究结论  CHE的趋势和成因因地区而异,这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1. 资源倾斜: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医疗资源。
    2. 慢性病保障:强化慢性病家庭的预防措施与财政支持。
    3. 医保改革:优化门诊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
      在区域性健康政策中,不仅要关注CHE的发生率与强度,还需重视CHE的不平等问题,从而推动区域健康公平和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研究背景
    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对,固体燃料使用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可能对认知功能有害。然而,生活方式在固体燃料使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纳入2010年起始并随访至2014年的21,008名16至92岁个体。通过两轮标准化数学和词汇测试评估认知功能。基线时通过自我报告评估烹饪所用的固体燃料(柴火、秸秆或煤)。根据饮酒、吸烟、体重指数、饮食和身体活动五种可调节生活方式因素,将生活方式分为有利组和不利组。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固体燃料使用和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生活方式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

    • 固体燃料使用现状:49.7%的研究人群使用固体燃料烹饪,17.4%属于有利生活方式组。
    • 固体燃料与认知功能:固体燃料使用显著降低认知功能(数学测试:β = -0.29,95% CI: -0.39, -0.19;词汇测试:β = -0.62,95% CI: -0.84, -0.41)。
    • 生活方式的调节作用:生活方式显著调节固体燃料使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交互效应p值:数学测试0.006;词汇测试0.016)。相比于不利生活方式组,有利生活方式组中固体燃料对认知功能的负面影响较为轻微。

    研究结论
    有利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弱固体燃料使用对认知功能的不利影响。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缓解室内空气污染带来的神经系统不良影响,为健康干预提供重要方向。


    研究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患者满意度是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关于中老年群体中抑郁症状与总体医疗服务满意度(OMSS)之间关系的研究仍不全面。此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模式如何影响这一关系也鲜有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取4523名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探讨OMSS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采用潜类别分析(LCA)识别不同的互联网使用模式;使用SPSS PROCESS宏分析互联网使用模式对OMSS与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

    • OMSS与抑郁的关系:OMSS与中老年群体的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β = -0.181, p < 0.001)。
    • 互联网使用模式的调节效应
      • 对于熟练互联网用户,OMSS对抑郁的负面影响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β = -0.272, SE = 0.096, p < 0.01)。
      • 对于不熟练互联网用户,OMSS对抑郁的负面影响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β = 0.497, SE = 0.156, p < 0.01)。
      • 对于控制型互联网使用模式,该模式对OMSS与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在缓解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方面的潜在价值。此外,互联网使用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建议,应关注互联网使用模式作为干预领域,以最大化医疗服务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研究目的  评估中国农村老年人抑郁及抑郁症状所引发的医疗支出情况。

    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2012年和2016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2012年调查时年龄在60岁及以上、2016年调查时年龄在64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群体,构建包含2938名农村老年人的面板数据集,用于估算抑郁症状/抑郁对医疗支出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两部分模型和四部分模型评估抑郁症状和抑郁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同时,利用反事实方法计算抑郁症状和抑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具体成本。

    研究结果

    • 心理健康对医疗支出的总体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增加个体医疗费用,抑郁状态总计贡献了47.26%的个人预期医疗支出。
    • 特定群体的医疗支出差异:农村女性、丧偶者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因抑郁状态导致的医疗支出高于其他群体。

    研究结论  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增加了中国农村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和医疗支出的程度。某些脆弱群体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改革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及保险制度,消除政策造成的心理健康资源障碍,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背景  尽管已有研究充分揭示了疫情经历与即时心理健康风险(如抑郁症)的关联,但其长期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2003年SARS疫情的儿童早期暴露对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时隔17年后评估其长远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6289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SARS疫情期间年龄为3至30岁,调查时的平均年龄为35.3岁。使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临床抑郁指标评估成年期心理健康。基于每万人累计病例数评估地方SARS疫情严重程度。研究将儿童时期疫情暴露与成年期抑郁症风险联系起来,并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评估不同人口特征下的异质性影响。

    研究结果

    1. 疫情严重程度与成年期抑郁风险:在SARS疫情期间,地方每增加1例每万人病例,3至12岁年龄组儿童在成年后患抑郁的可能性增加了1.617倍(95%置信区间(CI):1.425-1.836),而这种影响对13至30岁年龄组的个体较小。
    2. 高风险群体
    • 农村儿童:其成年期抑郁风险显著更高(校正比值比(aOR):3.64;95% CI:2.92-4.55)。
    • 身体健康较差的儿童:成年后抑郁风险增加了1.98倍(95% CI:1.59-2.48)。
    • 低收入家庭儿童:成年期抑郁风险增加了2.87倍(95% CI:2.03-4.05)。
  • 潜在人格特质影响:疫情经历增加了形成抑郁倾向人格特质的可能性,从而对成年期心理健康产生持久影响。
  • 研究结论  儿童时期的疫情经历对成年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身体健康较差以及低收入家庭背景的儿童中。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后疫情时代为儿童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建议重点关注疫情后的长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监测,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下一代的心理健康负担。


    研究背景  关于社会资本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讨论仍存在争议。为深化以往研究,本研究基于中国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如何与良好健康相关及其实现良好健康结果的多种配置。

    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研究将年龄、性别、婚姻、教育、收入、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纳入条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实现良好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以及不同的配置模式。

    研究结果

    1. 单一条件非必要:无论条件存在或缺失,单一条件均不足以成为实现良好健康的必要条件。
    2. 充分性分析:发现了11种配置,每种配置平均包含3-4个条件。没有任何配置中社会资本单独起作用。
    • 结构性社会资本认知性社会资本在配置1和配置2中分别呈现负面状态。
  • 关键因素:在所有配置中,年龄是最普遍的因素。
  • 研究结论  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系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且认知性社会资本在正面关系中的作用大于结构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既不是健康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必须与多种其他因素结合才能促进健康。

    健康促进需要采用多样化方法,因为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实现健康的路径,没有单一的通用路径。在中国人群中,年龄是影响健康状态的显著因素。


    研究背景  在历史长河中,对美的奖励从未过时。长相吸引力强的人在社会和经济上享有许多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居民的外貌吸引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2020三波数据,共包含12,172名中国成年人。采用调节中介模型评估外貌吸引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中,不公平经历的中介效应和社会经济地位(SES)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

    1. 外貌吸引力与抑郁的负相关:研究发现外貌吸引力与抑郁症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 不公平经历的中介作用显著:不公平经历在外貌吸引力与抑郁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3. SES的调节作用:社会经济地位显著调节了外貌吸引力对不公平经历和抑郁的缓解作用。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外貌吸引力对不公平经历和抑郁的缓解作用更强。

    研究结论  外貌吸引力通过减少不公平经历,缓解抑郁症状,而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了这一机制的强度。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体,外貌吸引力在缓解抑郁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这表明外貌吸引力不仅是一种个人特质,还可能通过社会经验和地位影响心理健康。


    研究背景  贫困脆弱性被定义为一个家庭在未来几个月内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不平等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有证据表明,建立有效的政府补贴和公共服务机制可显著降低健康贫困脆弱性。研究贫困脆弱性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如收入需求弹性等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收入弹性指消费者收入变化对商品或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城乡地区的健康贫困脆弱性,并提供了基于政府补贴和公共机制设计与实施对健康贫困脆弱性边际效应的两级证据,分别在考虑与不考虑健康需求收入弹性前后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依据牛津贫困与人类发展计划(OPHI)和Andersen模型,构建多维身体与心理健康贫困指数(VEP-PH&MH),并以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健康需求收入弹性(HE)被用作影响的关键中介变量。使用STATA16软件,采用两级多维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1. 第一阶段回归分析

    • 公共机制(PM)在降低城乡身体与心理健康预期贫困脆弱性(VEP-PH&MH)方面的边际效用不显著。
    • 政府补贴(GS)政策对VEP-PH&MH有一定的正向抑制作用,但程度较低。
  • 第二阶段回归分析

    • 考虑到各家庭健康需求的多样性(即健康需求收入弹性),PM和GS政策对降低城乡VEP-PH&MH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 结果验证了精准实施GS和PM政策对城乡地区有效降低VEP-PH&MH的显著影响。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实施政府补贴和公共机制对降低VEP-PH&MH具有正向边际效应。同时,健康需求在个体间的差异、城乡差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GS和PM抑制VEP-PH&MH的效果存在显著影响。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城乡居民之间及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居民健康需求程度的差异。此外,本研究对当前全球背景下这一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研究目标  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设计验证生活方式因素和年龄在体重指数(BMI)、BMI轨迹与中国成年人的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基线和2018年随访数据,纳入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参与者。BMI根据自报体重(公斤)和身高(厘米)计算得出。抑郁症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20)进行评估。采用逆概率加权估计(IPCW)检查选择偏倚是否存在,并通过修正后的泊松回归计算患病率、风险比(RR)及其95%置信区间。

    研究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

    1. 中年人群:持续低体重(RR = 1.154, P < 0.001)和体重从正常下降为低体重(RR = 1.143, P < 0.001)与2018年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
    2. 年轻人群:持续超重/肥胖(RR = 0.972, P < 0.001)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
    3. 生活方式的调节作用
    • 吸烟显著调节了基线BMI与后续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交互P = 0.028)。
    • 经常锻炼和每周锻炼时长显著调节了基线BMI(交互P = 0.004和0.015)以及BMI轨迹(交互P = 0.008和0.011)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研究结论  针对低体重及体重从正常下降至低体重的个体的体重管理策略,应关注锻炼在维持正常体重及改善抑郁症状中的作用,以制定更精准的干预措施。


    研究背景  团体性体育活动在帮助中老年人群保持规律体育锻炼方面起到重要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人口众多且高度社交化的社会环境中。然而,当在公共卫生危机(如传染病大流行)期间团体性体育活动受到限制时,社会距离对这一易感群体体育活动水平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社会距离对中国中老年人群体育活动水平的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使用2018年和2020年的数据。将2018年体育活动水平设定为基线,并与2020年每位个体的体育活动水平进行比较,2020年正值中国因COVID-19实施社会距离期间。研究对象为45岁以上中国人群,建立了三种体育活动水平分类。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识别与社会距离期间体育活动水平下降可能相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研究结果

    • 2018年,被描述为“体育不活跃”的受访者比例为46%,这一比例在2020年增加至67.2%。
    • 居住在东北地区或农村地区、有配偶、在职、教育水平低以及收入水平低的受访者,其体育活动水平下降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 然而,患有慢性病的个体在此背景下更可能保持积极的体育活动习惯。

    研究结论  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社会距离显著影响了中国中老年居民的体育活动水平,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更容易保持积极的体育活动习惯。鉴于此,有必要在家庭隔离和城市封控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体育活动模式。此外,还需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制定具体的健康相关策略,以支持中老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改善。


    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可能对个体产生累积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的语境下,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背景下,研究主观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影响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2010年至2018年的全国纵向数据,探讨中国成年人主观贫困持续时间与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代表性调查数据库——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总样本量为12,003名成年人,其中城市样本3,532人,农村样本8,471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别通过自评健康和抑郁症状(CES-D8量表)进行衡量。主观贫困持续时间通过2010年至2016年间的本地收入水平自评结果测量。采用一系列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分析主观贫困持续时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 主观贫困持续时间:城市居民的平均主观贫困持续时间为1.99个时间点,农村居民为1.98个时间点。
    • 身体健康:在控制客观贫困后,主观贫困持续时间与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显著负相关(Coef. = -0.10,p < 0.001)。与从未经历主观贫困的人相比,经历四个时间点主观贫困的农村居民自评健康分数可能下降0.54分,城市居民下降0.30分。
    • 心理健康:主观贫困持续时间每增加1单位,CES-D8分数在城市样本中增加0.15,在农村样本中增加0.46。与从未经历主观贫困的人相比,经历四个时间点主观贫困的农村居民CES-D8分数可能增加1.47分,城市居民增加0.95分。

    研究结论  主观贫困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累积负面影响越显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本研究呼吁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关注主观贫困对健康的累积影响,并通过相关措施减少主观贫困带来的健康不平等问题。


    研究背景  尽管烟草流行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健康威胁之一,但中国成年人的戒烟率仍然较低。个性特质信息可能有助于预测哪些治疗或干预措施更可能取得效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但关于戒烟与个性特质之间关联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成年人成功戒烟与个性特质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成功戒烟与个性特质之间的关联,并按性别分层分析。

    研究结果

    • 男性:在调整人口学变量后,较低的神经质得分(Coef.=-0.055,p < 0.1)、较低的外向性得分(Coef.=-0.077,p < 0.05)以及较高的开放性得分(Coef.=0.045,p < 0.1)与成功戒烟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
    • 女性:在调整人口学变量后,较低的尽责性得分(Coef.=-0.150,p < 0.1)与成功戒烟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男性中,较低的神经质和外向性水平以及较高的开放性水平与更高的戒烟成功率相关;而在中国女性中,较低的尽责性水平与成功戒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应将个性特质信息纳入戒烟干预措施中,以提高戒烟效果。


    研究背景  白内障是导致视力残疾和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眼睛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环境中的颗粒物可能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然而,目前关于长期暴露于细颗粒物(PM2.5)是否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有关的研究较少。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暴露于PM2.5是否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存在关联。

    研究方法  我们基于来自两个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22,298名成年人的数据,开展了人群基础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M2.5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联,并按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探讨PM2.5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以评估PM2.5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负担的贡献。

    研究结果  最终分析中,1897名参与者在随访期间报告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长期暴露于PM2.5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显著相关,其中随访终点前1年、2年和3年每增加10 μg/m³的PM2.5暴露风险比分别为1.165(95% CI: 1.130, 1.201)、1.138(95% CI: 1.103, 1.173)和1.091(95% CI: 1.057, 1.126)。此外,RCS模型进一步验证了PM2.5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的关联。总参与者中,PM2.5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PAF为24.63%。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可能会增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风险。因此,因空气污染引起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父母缺席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关联的纵向证据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全国代表性样本探索这一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包含1481名参与者。使用自我报告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父母缺席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在2012年的基线调查中,29.03%的青少年存在母亲缺席,43.75%存在父亲缺席。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在随后的年份中从23.23%增加到28.12%。控制协变量后,结果显示母亲缺席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比值比OR=1.69,95%置信区间CI: 1.06-2.68)。

    研究结论  母亲缺席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对于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母亲多相处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研究背景  吸烟行为在低社会经济地位(SES)人群中更为普遍,这种现象由吸烟的启动和戒烟的不平等所驱动,从而加剧了SES在健康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旨在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库评估吸烟相关行为的SES不平等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反复横断面数据,研究对象为年龄≥18岁且<60岁的成年人。通过基于收入、教育和职业的主成分分析构建SES指数。采用基于回归的比值比(OR)和系数作为不平等的相对效应指数,量化吸烟相关行为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并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用于探索吸烟不平等的时间趋势。

    研究结果  男性吸烟率从2012年的61.16%下降至2018年的57.88%,吸烟者每日吸烟量从16.71支减少到15.49支,戒烟率从17.55%提高到24.08%。女性吸烟者每日吸烟量从2012年的13.39支下降至2018年的11.01支。2012年至2018年间,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均表现出显著的SES不平等(男性:OR2012 (95%CI)= 0.72 (0.63, 0.83),OR2014 = 0.60 (0.52, 0.69),OR2016 = 0.58 (0.50, 0.67),OR2018 = 0.56 (0.48, 0.66);女性:OR2012 = 0.63 (0.41, 0.97),OR2014 = 0.50 (0.32, 0.79),OR2016 = 0.44 (0.26, 0.73),OR2018 = 0.50 (0.30, 0.85))。男性每日吸烟量也表现出显著的SES不平等(β2012=-1.39 (-2.22, -0.57),β2014=-2.37 (-3.23, -1.50),β2016=-2.35 (-3.25, -1.44),β2018=-2.91 (-3.86, -1.97))。2018年,男性戒烟率和女性吸烟强度出现了不平等。然而,对时间变化趋势的所有检验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在0.072到0.602之间)。

    研究结论  2012年至2018年,中国的吸烟率有所下降。然而,吸烟行为中的SES不平等仍然存在,且这种不平等并未在18~59岁成人中得到缓解。控烟措施应更多地关注低SES人群,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烟草使用的影响。


    研究背景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母亲遵循健康生活方式与子女肥胖风险较低之间存在关联,但尚未明确父母整体健康生活方式的潜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遵循整体健康生活方式是否与子女肥胖风险较低相关。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6-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共5881人),随访至2020年,这些研究对象在基线时均无肥胖。父母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基于五项可调节的生活方式因素(0-5分;每项满足计1分):不吸烟、不经常饮酒、每周运动、膳食多样化评分≥5分,以及体重指数(BMI)为18.5-23.9 kg/m²。肥胖根据中国6-18岁儿童的性别和年龄BMI百分位曲线标准定义。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父母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与子女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随访中位数为6年,597名(10.2%)子女发展为肥胖。与父母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最低三分位组相比,评分最高三分位组的子女肥胖风险降低42%(风险比(HR)= 0.58;95%置信区间(CI)= 0.45-0.74)。母亲(HR = 0.75;95% CI = 0.61-0.92)和父亲(HR = 0.73;95% CI = 0.60-0.89)的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均与子女肥胖风险较低相关。具体生活方式因素中,父亲饮食多样化(HR = 0.73;95% CI = 0.60-0.88)和健康BMI(HR = 0.65;95% CI = 0.55-0.78)显示出显著的保护作用。

    研究结论  父母整体健康生活方式的遵循与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风险较低相关。这一发现强调了促进父母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子女肥胖的潜在益处,为肥胖的一级预防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究背景  吸烟、饮酒和体重异常等预防性风险因素助推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增长,而这些疾病是推动中国医疗服务需求和支出的主要因素。然而,使用大规模纵向数据集探讨这些风险因素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吸烟、饮酒和体重异常对中国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0年至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纵向数据,最终样本包括63,260条观测数据(12,652名参与者)。医疗服务利用从两个方面衡量:门诊利用和住院利用。吸烟状态分为从不吸烟者、曾吸烟者和当前吸烟者。体重异常依据参与者的体重指数(BMI)进行分类。采用固定效应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固定效应逻辑回归结果表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当前吸烟者和曾吸烟者使用门诊服务的可能性分别高出约1.9倍和2.0倍(比值比(OR)= 1.88,p < 0.05;OR = 2.03,p < 0.05)。肥胖者使用门诊服务的可能性比健康体重者高出约1.3倍(OR = 1.26,p < 0.05)。此外,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当前吸烟者和曾吸烟者的住院可能性分别增加了42.2%和198.2%(OR = 1.42;p < 0.1,OR = 2.98;p < 0.05)。与健康体重者相比,超重者和肥胖者的住院可能性也较高(OR = 1.11;p < 0.1,OR = 1.18;p < 0.1)。

    研究结论  在中国成年人中,当前吸烟者和曾吸烟者比从不吸烟者更可能使用门诊和住院服务。此外,与健康体重者相比,肥胖者更可能使用门诊和住院服务,超重者更可能住院。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政府在医疗资源分配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婴幼儿期早期亲子分离对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的抑郁症状、社会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及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

    研究方法  分析了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研究样本包括来自25个省份的3829名4-15岁的儿童,随访时间长达8年。研究比较了有无早期亲子分离经历的个体在抑郁、社会关系及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一系列子组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关联。

    研究结果  持续3个月及以上的亲子分离与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的中重度抑郁症状和受损的社会关系显著相关,特别是在男性、青少年、城市居民及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中。分离持续时间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3个月以下的短期分离未观察到上述关联。分离持续时间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学业表现呈负相关。

    研究结论  早期亲子分离对青少年及成年早期的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及学业表现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男性、青少年、城市居民及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分离持续时间越长,抑郁症状越严重,强调了将分离控制在3个月以下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3岁以下儿童。本研究结果凸显了早期父母关爱的关键作用,并呼吁对高风险群体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研究背景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难题,而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影响这一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合CHNS、CHIP、CGSS、CFPS、CHFS及CSS的数据,估算了1989年至2019年间中国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其演变。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配偶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工具变量,并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稳健性检验,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

    • 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城市的教育回报率始终高于农村。
    • 城市教育回报率趋势:呈现出“逐步增长—快速上升—缓慢下降—逐渐趋于平稳”的演变过程。
    • 农村教育回报率趋势:表现为“缓慢增长—逐渐趋于平稳”。
    • 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演变: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逐渐趋于平稳”的过程。

    稳健性分析  以配偶的教育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结果表明,结论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解释与讨论
    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了教育回报率的演变趋势:

    1. 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城市劳动市场化程度高于农村,提高了城市教育回报率。
    2. 劳动力供需关系:随着高学历劳动力供需变化,教育回报率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波动。
    3. 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会增加,缩小了城乡回报率差距。
    4. 教育质量演变:农村教育质量逐步改善,促进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提升。

    结论  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具有显著的历史演变特征,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研究背景  灾难性健康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s, CHE)是指超过家庭资源预定比例(通常为40%)的自付医疗支出,可能导致家庭陷入贫困。在中国,CHE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分析了CHE的发生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其决定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减少CHE的发生。

    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构建了2010至2018年间全国城乡的5年面板数据:

    1. CHE测量
    • 发生率(Headcount):指发生CHE的家庭占总家庭样本的比例。
    • 强度(Overshoot):指人均自付医疗支出超过家庭资源阈值的程度。
  • 统计模型
    • 线性概率模型分析CHE发生率决定因素的净效应趋势。
    • 随机效应Logit模型用于评估家庭户主、家庭及其健康服务利用特征对CHE发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

    1. 总体趋势
    • 发生率下降:总家庭发生率从2010年的14.7%降至2018年的8.7%,城市从12.5%降至6.6%,农村从16.8%降至10.9%。
    • 强度减轻:CHE强度在农村从24.50%降至20.51%,城市从22.31%降至19.57%,总体从23.61%降至20.15%。
  • 主要决定因素
    • 住院服务是CHE发生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 城市地区:户主特征(年龄、教育、自评健康);家庭特征(65岁及以上成员、慢性病人数、家庭规模和收入状况);医疗服务利用(住院和门诊服务)显著影响CHE。
    • 农村地区:上述变量显著影响CHE,此外户主性别和健康保险也具有显著性。
  • 城乡差异
    • 农村地区的CHE发生率和强度均高于城市。

    政策建议

    1. 住院服务成本控制:应将住院费用管理作为降低CHE的核心策略,优化医保支付机制,鼓励预付制保险方式。
    2. 提高贫困家庭经济水平:通过经济扶持政策减少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支付压力。
    3. 改革健康保险:提高健康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强化医保保障。
    4. 加强慢性病管理: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以减少因疾病加重而产生的住院需求。

    结论  2010至2018年,中国CHE发生率和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地区依然高于城市。为有效应对CHE,应优先干预住院费用,同时结合城乡差异提出精准化政策,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负担性。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中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短时睡眠、睡眠质量差及高睡眠负债的时间变化趋势。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基于横断面数据的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urvey, CFPS),覆盖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析各年份的趋势P值,并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患病率的绝对变化差异。此外,使用Poisson回归分析计算与睡眠相关问题的患病率比值。

    研究结果

    1. 总体睡眠状况

    • 2018年,中国成年人估算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6小时/天。
    • 睡眠时间较短、短时睡眠比例较高及睡眠质量较差更常见于65岁及以上人群、女性、仅受小学及以下教育人群以及辽宁省居民。
  • 时间趋势

    • 平均睡眠时长从2010年的8.2小时/天轻微下降至2016年的7.6小时/天,自2016年后保持稳定。
    • 短时睡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从2010年的11.8%升至2016年的24.1%;2016年至2018年有所下降,但该下降无统计学显著性。
    • 就业人群中高睡眠负债的患病率从2010年的6.2%增至2018年的8.6%(绝对变化差值2.4个百分点,趋势P值=0.063)。
    • 睡眠质量差的患病率从2012年的15.6%增至2018年的21.3%(绝对变化差值5.7个百分点,趋势P值<0.001)。
  • 亚组分析

    • 对所有睡眠相关变量的变化程度在不同的社会人口学亚组中存在差异。

    研究结论  基于全国代表性调查数据,从2010年至2016年,中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呈轻微下降趋势,自2016年后趋于稳定。然而,睡眠质量差和高睡眠负债的患病率在多数社会人口学亚组中显著上升。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影响中国成年人睡眠健康变化的驱动因素。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的普及率及其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方法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开展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实证估计身体活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

    • 本研究共纳入2073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78.0%的老年人未进行锻炼。
    • 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以下因素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相关:
      • 居住状态(OR = 0.672;95% CI 0.519-0.869;p = 0.002)
      • 年龄(OR = 0.307;95% CI 0.169-0.557;p < 0.001)
      • 民族(OR = 0.511;95% CI 0.338-0.773;p = 0.001)
      • 受教育水平(OR = 2.180;95% CI 1.366-3.479;p < 0.001)
      • 职业状况(OR = 0.601;95% CI 0.447-0.810;p = 0.001)
      • 慢性病(OR = 0.769;95% CI 0.604-0.978;p = 0.032)
      • 身体活动:较少的身体活动(OR = 0.464;95% CI 0.300-0.720;p = 0.001)和适量的身体活动(OR = 0.512;95% CI 0.321-0.816;p = 0.005)均显著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风险。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身体活动被证实是预测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显著因素。与完全缺乏锻炼相比,少量或适量的身体活动均能有效预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

    最佳运动建议

    • 频率:每天一次;
    • 时长:每次15分钟;
    • 强度:伴随快速呼吸和明显心跳,并出现轻微出汗。

    实践建议  社区护士在向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医院护士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日常锻炼习惯,积极宣传运动的益处,并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提升其现有的锻炼方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研究背景  健康冲击和家庭教育负担是影响家庭医疗和教育支出的两大非可自由支配性支出。在中国相对贫困缓解的背景下,基于同伴效应理论,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农村地区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patial DID Model)分析当某一家庭遭遇健康冲击时,这一事件对其密切相关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并测试单一救助政策在此情境下的作用。此外,研究还采用空间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这一影响的空间传导机制。

    研究方法

    • 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农村家庭数据;
    • 分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patial DID)、空间中介效应模型。
    • 分析变量:健康冲击对密切关联家庭的教育负担影响;单一救助政策的效果;政策间的交互效应。

    研究结果

    1. 健康冲击的影响
      当某一家庭发生健康冲击时,通过家庭间的社会网络效应,会加重与其密切关联家庭的教育负担。这表明健康冲击不仅对受影响家庭有直接经济压力,也会通过社会联系扩散至其他家庭。

    2. 救助政策的单一性问题
      单一救助政策对其他政策目标没有显著影响,存在“政策孤岛”现象,即各类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内部协作成本较高,未能实现政策的协同减贫效果。

    3. 空间传导机制
      空间中介效应模型表明,健康冲击通过社会网络对教育负担产生间接影响。这一机制说明,救助政策不仅需要关注健康和教育的直接影响,还应考虑社会网络效应对政策目标的复杂传导路径。

    政策建议

    1. 构建政策协调机制
      在救助政策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的孤立运行现象,降低不同政策之间的内部协作成本,实现多政策目标的协同推进。

    2. 关注社会网络效应
      制定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健康冲击对教育负担的间接影响,设计针对性政策以缓解社会网络扩散效应对其他家庭的负面影响。

    3. 多维度救助政策设计
      救助政策应在健康和教育等多领域实现相互配合,通过系统化的减贫措施更有效地缓解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

    结论  本研究表明,健康冲击不仅对直接受影响家庭带来负担,还会通过社会网络对关联家庭的教育支出造成溢出效应。现有的单一救助政策未能显著影响其他政策目标,表明政策协作和系统化设计的必要性。构建政策协同机制是实现多维减贫的重要路径。


    研究背景与目标
    本研究旨在分析户籍制度(户口)与个人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评估中国城乡居民间是否存在健康不平等现象。

    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个体层面数据;
    2. 统计模型:采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健康状态与户籍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 城乡健康不平等的存在性

    • 持有农村户口的个体相比城市户口个体,其住院概率高出1.4%;
    • 农村户口个体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健康状态,其自评健康的概率比城市户口个体高1.7%。
  • 健康状态与主观评估的矛盾:农村居民的主观健康评估可能与实际健康状态存在偏差,这提示潜在的健康教育及健康意识问题。

  • 政策建议

    1. 关注城乡健康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应认识到城乡健康差距这一问题,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政策议程;
    2. 农村地区污染控制: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降低其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
    3. 高质量健康检查: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常规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健康问题;
    4. 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健康风险和健康状态的准确认知。

    研究意义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城乡健康差异的实证证据,强调了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性。通过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并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健康公平和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背景  睡眠质量的下降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但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且少有研究关注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中老年人群中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共纳入6031名年龄≥45岁的参与者。通过大五人格量表评估人格特质,以睡眠时间和睡眠感知作为睡眠质量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二者的关系。

    结果  外向性人格得分较高的参与者睡眠时间正常的可能性更大(OR = 0.77, 95% CI: 0.64-0.93),且对睡眠持乐观态度的可能性更高(OR = 0.86, 95% CI: 0.76-0.96)。此外,拥有配偶和身体无不适的参与者更可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结论  外向性人格与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呈正相关,拥有配偶和良好的健康状态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针对中老年人群的干预应结合人格特质特点,同时加强健康管理和社会支持。


    背景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大规模内部迁移现象的出现,子女迁移对留守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女内部迁移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重点分析代际支持偏好的作用。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采用具有双向固定效应的有序Logit模型测算子女迁移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效应,并利用KHB分解方法拆分代际精神支持和经济支持的作用,以考察代际支持偏好的影响。

    结果  子女的内部迁移显著降低了留守父母的主观幸福感,这一影响主要通过减少代际精神支持实现。然而,代际经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负面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父母的支持偏好会导致总体幸福感效应的方向性差异,但经济支持的缓解作用始终无法完全抵消精神支持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讨论  研究表明,为应对子女内部迁移对父母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父母的支持偏好,同时加强精神和经济支持机制的建设。通过促进平衡的代际支持关系,有助于提升留守父母的主观幸福感。


    背景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基于社会地位追求、婚姻匹配和代际家庭关系理论,本文利用2010年与2014年CFPS全国调查微观数据,研究房价上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房价上涨如何通过内在机制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和情绪幸福感。

    结果  房价上涨显著负面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这种影响表现在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和情绪幸福感等多个方面。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地位追求动机是重要的中介因素。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竞争性储蓄动机”是另一中介机制,且与社会地位追求动机互为补充。竞争性储蓄动机的中介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仅在子女为男性或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中老年人中存在,而对子女为女性或受过大学教育的中老年人无显著影响。

    讨论  研究揭示了房价上涨通过多重路径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复杂影响,强调了社会地位追求和竞争性储蓄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异质性分析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了依据,建议关注低教育水平和男性子女家庭中中老年人的健康保护问题,同时需要平衡家庭储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缓解房价压力对中老年人健康的负面影响。


    背景  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会损害认知功能,而体育活动(PA)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然而,在PM2.5暴露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是否仍能对认知功能产生益处,目前尚不清楚。

    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全国代表性纵向数据,包含2010年至2018年三轮共108,099份样本。通过标准认知模块和Godin-Shephard休闲体育活动问卷评估认知表现和休闲体育活动。使用两阶段机器学习模型估算PM2.5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浓度,并基于参与者居住地匹配数据。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和差异中差异模型,分析总PM2.5、PM2.5成分及休闲体育活动对认知的单独和联合效应。

    结果  PM2.5每增加1 μg/m³,认知得分平均下降0.035分(95% CI = -0.052, -0.018)。所有PM2.5成分均与认知下降显著相关,其中黑碳(BC)对认知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β = -1.025, 95% CI = -1.367, -0.683)。每周增加一次(或一小时)的休闲体育活动频率(或时间),认知得分分别增加0.576分(95% CI = 0.544, 0.608)和0.270分(95% CI = 0.248, 0.293)。PM2.5暴露与PA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A频率: β = -0.005, 95% CI = -0.006, -0.003;PA时间: β = -0.002, 95% CI = -0.003, -0.001)。与高PM2.5暴露者相比,低PM2.5暴露组的体育活动对认知的益处更为显著。然而,即使在高PM2.5暴露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的个体与未进行体育活动者相比,其认知功能仍有所改善。

    结论  即使在PM2.5暴露下,休闲体育活动仍能提供认知益处,但PM2.5暴露会削弱这种益处。在所有PM2.5成分中,BC对认知的危害最大,并且与休闲体育活动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鼓励体育活动作为预防措施,可成为一种低成本且便捷的策略,减轻PM2.5暴露对认知的不利影响。在PM2.5环境下坚持体育活动仍有认知益处,值得提倡。


    背景  在环境健康领域,空气污染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的空气污染物暴露以及不同暴露时长对认知造成的损害程度各不相同。

    方法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对来自中国25个省份15,163名成年人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评估。随后,根据人口的地理位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评估不同空气污染物(PM2.5、NO2和O3)的暴露时长。暴露持续时间≥3年的被定义为长期暴露,而<3年的被定义为短期暴露。本研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空气污染物暴露的差异性影响,并分析污染物长期和短期暴露的作用。接着,利用莫兰指数检验认知功能的空间联系,并在空间自回归模型中采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特征的空气污染暴露公平性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通过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将人口按认知功能和地理位置分类,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模型进行交叉验证,以探讨不同特征和属性的人群是否存在空气污染暴露的不平等。

    结果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暴露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尤其是PM2.5暴露和长期暴露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根据暴露人群的不同特征和属性,空气污染对认知的影响显著不同。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暴露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建议保护易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弱势群体,并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结论  本研究为污染源分布与健康资源分配提供了参考,对于人口分布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制定更精细化的政策措施,保护易感人群,优化污染治理策略,进而减少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的长期危害。


    背景  随着生育成本的上升以及“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隔代抚育模式成为中国越来越多家庭的必然选择。随着孙辈数量的增加和出生间隔的延长,隔代育孙意愿和祖辈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

    方法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探讨隔代育孙意愿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结果

    1. 主动照顾孙辈使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别提升了11.8%和10.7%。
    2.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经济支持提高了老年人5.5%的身体健康;生活照料分别提升了3.3%和0.8%的自评健康和身体健康;情感安慰分别改善了2.5%的身体健康和2.9%的心理健康。
    3. 隔代育孙意愿通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安慰对老年人健康产生中介作用。

    结论  隔代育孙意愿对老年人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代际支持(经济支持、情感安慰和生活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例如经济支持主要影响身体健康。主动照顾孙辈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获得来自成年子女的代际支持与反馈,将代际支持转化为代际间资源互惠的“双赢”模式。基于此,应从文化层面重建“敬老”和“育孙”的价值认同,从政府层面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并从社会层面建立“敬老”支持平台,为促进老年人健康和家庭和谐创造良好条件。


    背景  既有研究强调围产期父母抑郁对子女早期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但关于青春期父母抑郁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楚。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全国代表性纵向数据,分析了父母在子女青春期的抑郁症状与子女认知表现之间的关联。样本包含2012年时年龄为10-15岁的2,281名青少年(中位年龄13岁,四分位距为11至14岁)。性别分布大致均衡,女性为1,088人(47.7%)。父母的抑郁症状通过2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子女的认知表现通过数学、词汇、即时记忆、延迟记忆和数字序列测试在随后的2014、2016和2018年中测量。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并控制多个子女(年龄、性别、出生顺序)、父母(教育水平、年龄、是否与子女同住、就业状况)和家庭特征(居住地、家庭收入、子女数量)协变量,结果发现父母在2012年的抑郁症状显著与子女随后认知表现的下降相关。例如,2012年母亲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在2014年的数学测试中得分低1.0分(95%置信区间[CI]: -1.2至-0.8,p < 0.001),调整协变量后这一差异减少至0.8分(95% CI: -1.0至-0.5,p < 0.001)。进一步调整子女早期认知能力、2012年认知能力、子女抑郁状况和父母认知能力后,关联仍然稳健。

    符合神经可塑性理论,母亲抑郁症状对较年轻(10-11岁)青少年数学和词汇测试得分的影响强于较年长(12-15岁)青少年。例如,母亲抑郁症状对2014年10-11岁组词汇得分的影响估计为-2.1(95% CI: -2.6至-1.6,p < 0.001),而12-15岁组为-1.2(95% CI: -1.6至-0.8,p < 0.001),两者差异为0.9(95% CI: 0.2至1.6,p = 0.010)。此外,父母抑郁症状越严重,与子女数学得分下降的关联越强。

    研究主要局限在于较高的样本流失率及残余混杂因素的影响。

    结论  研究发现,青春期父母的抑郁症状与子女随后6年内的认知发展不良显著相关。这一结果强调了父母抑郁与子女早期生活历程中认知发展之间的代际关联,为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居住拥挤现象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经济背景下,居住拥挤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联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居住拥挤与中国成年人抑郁情绪之间的关联,并评估该关联是否因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方法  本研究通过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居住拥挤与个体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评估该关联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差异。

    结果  有序逻辑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居住拥挤居民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比非拥挤居民高出12%(比值比=1.12,95%置信区间[CI]: 1.02-1.22)。进一步的分层分析发现,居住拥挤对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而对高收入家庭成员的抑郁情绪则没有显著影响。

    局限性  CFPS数据未调查16岁以下人群的抑郁状况,因此无法研究居住拥挤对中国儿童抑郁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未调整其他潜在混杂因素,例如既往抑郁史、药物使用情况和焦虑症状。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居住拥挤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有害,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显著。因此,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减少居住拥挤对居民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背景  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后抑郁症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已有研究,但饥荒的代际关联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探索父母饥荒暴露与后代抑郁症及认知功能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包含1959至1961年出生的5150名个体,并将其划分为胎儿期暴露组、婴儿期暴露组(出生年份为1957-1958)、学龄期暴露组(出生年份为1949-1956)、青春期暴露组(出生年份为1946-1948)以及未暴露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一次随访测量分析父母饥荒暴露与后代抑郁症及认知功能的关联。

    结果  与未暴露组相比,父母胎儿期饥荒暴露与其认知功能呈显著负相关(母亲:β = -1.614,95% CI: -2.535, -0.693;p = 0.001;父亲:β = -2.153,95% CI: -3.104, -1.202;p < 0.001)。在后代中,父亲胎儿期饥荒暴露与其后代的抑郁症呈显著负相关(β = -0.477,95% CI: -0.907, -0.047;p = 0.030)。母亲婴儿期及青春期的饥荒暴露与后代的认知功能呈显著负相关(数学测试:β = -0.730,95% CI: -1.307, -0.153;p = 0.013;词汇测试:β = -2.346,95% CI: -4.067, -0.625;p = 0.008)。

    局限性  CFPS数据库未包含所有与抑郁症及认知功能相关的变量,其他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可能解释研究结果。

    结论 父母胎儿期及生命早期的饥荒暴露可能对其后代的抑郁症和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发现提示了饥荒的代际影响,为制定针对受饥荒影响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消息来源:PubMed、学术严选等。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此前资源合集





    【资源25010】超60w+,中国地级市政府日度加班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25009】超5000项!2022-2024年国自然管理学部立项清单,最全整理
    【资源25008】中国626个城市二手房价历史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25007】50w+,IT行业招聘信息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25006】中国对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25005】2024国家公务员招录职位信息,免费下载
    【资源25004】近700万!上市公司招聘明细数据2014-2023,免费下载
    【资源25003】国自然标书分享七:肺癌;纳米探针;呼吸道递送;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检查点。免费下载
    【资源25002】国自然标书分享六:乳腺肿瘤;外泌体;几丁质酶3样蛋白1;微小RNA-7;肺转移。免费下载
    【资源25001】国自然标书分享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外泌体;脂肪变供肝;铁死亡。免费下载
    【资源24085】已清洗好的七大老年健康数据库
    【资源24084】国自然标书分享四:DNA复制;复制压力;DNA链间交联;范可尼贫血症;骨髓衰竭。免费下载
    【资源24083】国自然标书分享三:心肌再生;环状RNA;核糖体新生;细胞周期。免费下载
    【资源24082】国自然标书分享二:慢性病患者;护理;家庭弹性;发展轨迹;干预。免费下载
    【资源24081】国自然标书分享一:骨改建;骨细胞成熟演化;骨细胞;Hes1蛋白;E11蛋白。免费下载
    【资源24080】中国地级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数据(2013-2024),免费下载
    【资源24079】中国城市蔓延指数(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24078】最新劳务外包数据(可识别为劳务派遣或灵活就业等)
    【资源24077】370万+ 政府采购合同公告明细数据(1996.6-2024.3)
    【资源24076】省市县人口密度(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24075】全国地级市极端天气数据2011-2022,免费下载
    【资源24074】2024年POI兴趣点数据(全国/分省/来源于OSM),免费下载
    【资源24073】【顶刊复刻】中国工业经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008-2022),免费下载
    【资源24072】【顶刊复刻】数字化转型与共同富裕(2002-2022)
    【资源24071】2010-2022年清洗好的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和代码(190个)
    【资源分享24070】华证评级年度数据处理(2009-2021年),含Stata代码,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9】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面板数据2011-2021年部分变量,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8】中央和省级产业政策数据(可直接使用),包含Stata代码,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7】A股上市公司常用控制变量数据整理(2000-2021年)附Stata代码,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6】高校导师评价数据集,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5】农村经济378个相关指标(2000-2021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4】沪深上市公司媒体关注数据(2001-2020),包含媒体报道报刊和网络,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3】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面板数据(2000-2021),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2】管理层短视行为数据及stata代码(2008-2021),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1】管理世界新测度,环保规制强度(2005-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60】IFR机器人数据(1993-2019),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9】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渗透度(2007-2022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8】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主成分分析代码+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7】全国679个城市地理距离矩阵+286个地级市0-1相邻矩阵,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6】上市公司机器人专利数据(2005-2022),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5】上市公司企业融资约束数据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4】全国地方债务余额(省级+地级市)2006-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3】中国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学历结构(1993-2022),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2】《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1】上市公司重污染行业企业名单-数据+代码(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50】乡村振兴之农业现代化,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9】中国城市经济韧性(2007-2022),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8】润灵环球ESG评级评分数据(2019-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7】中国地区数据要素化水平(2005-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6】绿色金融相关数据大合集,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5】1-6批中国传统村落点位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4】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DID,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3】智能制造试点DID(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2】中华老字号企业信息数据(截至2022.6.30),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1】地级市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匹配数据(Excel/Shp),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40】中国各省环境规制强度数据(Excel/Shp),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9】中国全行业品牌排名信息大全,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8】全国省级、地级市政府规章数据大全,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7】全国各省市AI算力(2000-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6】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2015-2020),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5】2024年7月全国各省市水系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4】中国省份面板数据(2004-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2】顶刊复刻!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与企业转型升级(2010-2022),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1】全国各地级市能源消耗量数据-基于灯光数据的反演(2000-2022),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30】上市公司绿色信息披露质量评分数据2008-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9】全球气象站点年平均降水数据(Excel/Shp),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8】中国农村研究数据大合集(2000-2021),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6】全国各省、市、县最低工资标准数据(2001-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5】上市公司-历年供应商、客户明细数据(2001-2023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4】羊群效应CSSD、CSAD指标测度数据(2000-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3】政府引导基金数据(2001-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2】金融、信贷、资本错配程度(1998-2023),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21】【复现数据集】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
    【资源分享24020】机器人主题:顶刊数据、代码大合集(2022-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19】【复现数据集】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分享24018】【复现数据集】负重前行:经济增长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
    【资源分享24017】【复现数据集】数字经济之于城市碳排放:“加速器”抑或“减速带”?
    【资源分享24016】【复现数据集】“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
    【资源分享24015】【复现数据集】企业ESG表现、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分享24014】【复现数据集】数字经济对大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鸿沟效应
    【资源分享24013】【复现数据集】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测算、外部性与提升路径
    【资源分享24012】【复现数据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居民低碳素养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2006-2022)
    【资源分享2401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出口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10】数字金融与企业ESG表现:效应、机制与“漂绿“检验,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9】人工智能顶刊-文章+数据+代码合集(2020-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8】高教类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奖等类型项目申请书合集 (2023-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7】环境政策DID大全,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2003-2024),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5】2004-2023年《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4】2009-2023年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据库数据,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2】上市公司-制造业数据大全(1990-2023年),免费下载
    【资源分享24001】2023省级统计年鉴更新!34省 2000-2023年统计年鉴合集,免费下载


    点击一下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公共数据库与论文复现
    集各类学术资讯,生活资讯和资源分享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无壁垒的资源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