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了解 CFPS 数据库的应用场景,在PubMed检索了与CFPS数据库相关的(近5年)文献。由于文字限制,分为上/下两篇推送(注:翻译由GPT-4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
背景 环境臭氧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探讨。然而,长期暴露于环境臭氧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议。
目标 评估长期暴露于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与总体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实施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和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与总体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及中风风险之间的关联,同时计算归因于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的相应人群归因分数。所有分析均使用R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 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参与者的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平均浓度分别为51.03 ppb和51.15 ppb。在包含18,177名参与者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每增加10 ppb的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浓度,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1%(风险比=1.31,95%置信区间:1.22-1.42),相应的人群归因分数为13.79%(95%置信区间:10.12%-17.32%)。在包含30,226名参与者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每增加10 ppb的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浓度,总体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7%(风险比=1.07,95%置信区间:1.02-1.13)和10%(风险比=1.10,95%置信区间:1.03-1.18)。归因于每日8小时臭氧最大平均值的总体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人群归因分数分别为3.53%(95%置信区间:0.82%-6.16%)和5.11%(95%置信区间:1.73%-8.38%)。分层分析显示,男性、城市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的关联更为显著。
背景 家庭固体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然而,固体燃料的使用如何导致长期的认知能力下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目标 本研究探讨固体燃料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基于三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队列数据。
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1-2018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以及2003-2015年的墨西哥健康与衰老研究(Mexican Health and Aging Study, MHAS)的数据,研究对象为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通过时变Cox模型测量烹饪燃料类型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联,并利用中介分析评估烹饪燃料类型对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可能的中介效应。
结果 在基线调查中,CFPS、CHARLS和MHAS的受访者中分别有约56%、51%和12%依赖固体燃料烹饪。使用固体燃料与三组队列中认知能力下降的较高风险一致相关(CFPS: HR = 1.300 [95 % CI: 1.201, 1.407],CHARLS: HR = 1.179 [95 % CI: 1.059, 1.312],MHAS: HR = 1.237 [95 % CI: 1.123, 1.362])。与持续使用固体燃料相比,持续使用清洁燃料或从固体燃料转为清洁燃料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降低相关。高血压、糖尿病、体力活动、血脂异常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部分介导了固体燃料使用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在认知能力下降负担中,固体燃料使用分别占CFPS的18.23 % [95 % CI: 12.21 %, 24.73 %],CHARLS的8.90 % [95 % CI: 2.93 %, 15.52 %],以及MHAS的2.92 % [95 % CI: 1.52 %, 4.46 %]。
结论 使用固体燃料与认知能力下降的较高风险相关。推广清洁燃料的使用对于保护认知健康至关重要。
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年人首次中风前后抑郁症状的长期变化,以及不同年龄对这种变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6至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 CFPS)数据,跟踪中年首次中风患者的情况。通过多水平模型分析中年人及其对照组在中风前后抑郁症状的长期变化,并采用条件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分别探索影响中年人首次中风及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中风前后抑郁症状的长期变化是否归因于单一抑郁症状的变化。
结果 从17,588名参与者中筛选出582名首次中风患者和5522名对照组个体。研究发现,与老年人相比,中年人首次中风后抑郁症状的风险可能更高。在首次中风前两年及中风后两年内,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均显示出加重趋势。在单一抑郁症状的表现中,与睡眠相关的症状差异最为显著。
结论 首次中风与抑郁症状加重轨迹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具有双向性。年龄是影响抑郁症状变化的重要因素,应特别关注中年人群。此外,在患者的长期护理中应对与睡眠相关的症状给予特别关注。
背景识别认知功能受损的高风险人群对于治疗和预防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开发并验证一个评估认知功能受损风险的预测模型。
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共纳入14,265名研究对象用于模型开发。
结果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0.920和0.727。
结论该模型可用于识别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中认知功能受损的高风险人群。
背景 互联网的使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整体人群的视角,或局限于直接效应,忽视了对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从老年人视角出发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 CFPS)的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在女性、农村居民以及居住在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可以增加运动频率,从而改善身体健康。
结论与建议 为促进积极老龄化,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互联网系统和体育设施,创建老年人专属的在线健身平台,并推广科学健身计划。
背景 健康不平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不平等)是一个重要议题。社会资本在心理健康不平等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资本与中国心理健康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析中包括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和社区/村庄层面的社会资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并使用2016年CFPS的社会资本滞后项与2018年其他变量进行匹配。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被设定为心理健康的指标。通过一系列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估计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结果 更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和收入与更低的抑郁症状以及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在城市地区,家庭层面社会资本与收入水平的交互项正系数表明,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抑制作用具有“支持低收入人群”的倾向。在农村地区,村庄层面社会资本与收入水平的交互项负系数表明,社会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也具有“支持低收入人群”的倾向。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不平等;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缓解抑郁症状的不平等,而村庄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缓解主观幸福感的不平等。尽管贫困人群的社会资本数量少于富裕人群,但贫困人群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本改善心理健康。本研究倡导加强贫困人群的社会参与与交流,以减少心理健康不平等。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保障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议题。本文旨在探讨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及城乡差异。
方法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生活质量从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和心理状态三个维度进行衡量。文章采用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自评健康的影响,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时,使用Shapley值分解法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生活质量的贡献。
结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收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改善作用,但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作用大于正式社会支持。在生活质量的三个维度上,男性老年人显著优于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优于农村老年人。
结论应加强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收入。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给予女性老年人更多关注,增加女性老年人参与保险的比例,减轻其家庭和代际照护负担。丰富城市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同时完善农村地区的基本社会保障与医疗服务体系。
目标 评估中国对外贸易引起的健康不平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的个人自评健康数据。
方法 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模型探讨对外贸易对健康水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运用集中指数法分解对外贸易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
结果 对外贸易的直接效应未对当前的健康不平等产生显著贡献,但贸易的间接效应通过收入和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对健康不平等产生了影响。贸易的间接污染效应未引发健康不平等。此外,贸易的直接效应加剧了健康不平等的动态扩展趋势,而贸易的间接效应则缓解了健康不平等的增长趋势。
结论 尽管对外贸易提高了中国整体健康水平,但也加剧了健康不平等。为缓解对外贸易引发的健康不平等,需优化贸易产品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障。
目标 收入不平等与抑郁障碍之间存在关联,但其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收入不平等对抑郁障碍的影响,并评估信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2012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两轮数据。通过8条目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8)评估抑郁症状,并使用基于家庭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基于反事实框架,运用因果中介分析结合双重差分(DID)方法进行分析。中介分析中的关键假设——顺序无关性假设,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和基于模拟的敏感性分析进行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基尼系数变化≤0)相比,处理组(基尼系数变化>0)的CESD8评分增加了0.233(95% CI: 0.039, 0.430),其中10.1%(95% CI: 3.1%, 46.0%)通过省级信任下降这一中介路径实现。在县级层面,收入不平等通过间接路径(β=0.008, 95%CI: 0.001, 0.020)影响抑郁症状,而非通过直接路径(β= -0.146, 95%CI: -0.287, 0.000)。分解信任类型后,间接效应在邻里信任、对外来者信任、对政府信任以及对医生信任的省级信任中显著。
局限性 本研究未处理中介与结果关系中的后期处理混杂因素的影响。
结论 严重的收入不平等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加剧了抑郁症状。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收入不平等并提升信任水平。
背景 社会健康决定因素(SDoH)在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讨SDoH与抑郁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在抑郁性别差异中的作用。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使用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四轮数据。共评估了14项SDoH变量,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8条目简版(CES-D8)评估抑郁症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分析估计效应量。本研究的纵向样本包括18,874名年龄在18至92岁之间的参与者(男性占51.4%,女性占48.6%)。
结果 女性的抑郁风险显著高于男性。不利的SDoH与抑郁风险增加相关。在中介分析中,多个SDoH共同中介了性别对抑郁总效应的15.7%。总体而言,SDoH显著影响抑郁,并解释了部分性别差异。
结论 SDoH对抑郁有重要影响,其中一些具体因素可以解释抑郁的性别差异。通过支持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发展,可有助于缩小性别间的抑郁差异。
背景 在当代社会,外貌对个人的社会交往与职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尽管一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能对外貌有积极影响,但多数研究依赖主观的自我评估数据,而第三方评估通常被认为更客观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第三方评估下外貌的影响,并分析其异质性。
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25,460名受访者的第三方外貌评估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工具变量分析评估体育锻炼对外貌的影响。此外,利用分组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锻炼效果的异质性。
结果 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显著提升了外貌评分,其效果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女性、城市居民以及外貌评分较低者相比于男性、农村居民和评分较高者,受体育锻炼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此外,年龄对锻炼影响外貌的效果呈倒U型关系:中年人(40-59岁)获益最大,而青少年(10-20岁)、青年(20-39岁)和老年人(60-80岁)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弱。
结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体育锻炼对外貌的积极影响,表明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外貌评分。这一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体育锻炼多方面益处的理解。
目标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评估“4+7”国家集中带量采购(NCDP)政策对家庭人均医疗支出的影响。
方法 研究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分析NCDP的实施效果,并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验证结果,包括置换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回归方法调整以及个体固定效应的纳入。
结果 研究发现,NCDP的实施使家庭人均医疗支出降低了10.6%。这一结果在所有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NCDP对不同家庭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对以下家庭的影响更为显著: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以及收入位于25%-75%区间的家庭。
结论 研究结果对未来NCDP政策的扩展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强调了NCDP在降低医疗支出方面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政策改进的潜在方向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目标 探讨中国不同地区健康服务公平性各指标与患者医疗支出贫困之间的关系,识别健康服务公平性不足的领域,并为改善患者医疗支出贫困提供思路。
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及HFGT指数公式计算各省医疗支出贫困指数。通过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检验,测量医疗支出贫困的空间聚集性。最后,建立弹性网络回归模型,以医疗支出贫困的广度为因变量,健康服务公平性为自变量,分析健康服务公平性对医疗支出贫困的影响。
结果 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医疗支出贫困广度相对较低,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性。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和“参加医疗保险(或接受救助)人次”对医疗支出贫困有正向影响;“人均健康体检次数”和“人均卫生支出总额”对医疗支出贫困有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论 为提升中国健康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并缓解医疗支出贫困,需合理规划基层健康资源分配,强化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鼓励商业医疗保险行业的投入。同时,应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丰富融资方式,确保最贫困人群的全部医疗费用由政府覆盖。
背景 政府转移支付在财富再分配和缓解相对贫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个体的主观评价与态度,探索政府转移支付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
方法 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城市样本数据(N=6645),采用PSM-DID模型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PSM-DID模型估计的基础上,使用中介模型和调节模型,考察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主观社会地位在政府转移支付与心理健康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
结果 研究发现,整体上接受政府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个体的抑郁水平。在探讨政府转移支付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在这一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主观社会地位被识别为一个负向调节因素,即随着主观社会地位的提升,政府转移支付对抑郁的缓解效果减弱。
结论 因此,在未来的政策优化中,首先,应扩大城市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以直接改善受益者的生活水平。其次,应加强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力度。最后,应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主观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影响。
背景 尽管中国已经有效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相对贫困和次生贫困仍然存在,更令人担忧的是,脱贫地区或家庭仍面临多种返贫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仅以货币指标衡量贫困已不再足够。基层治理的重点已从单纯识别贫困转向准确预测与多维返贫相关的风险。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用于衡量和预测中国多维返贫风险。
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Alkire-Forster计数法测量多维返贫风险,并分析各指标对多维返贫的贡献。研究显示,中国的多维返贫主要由两到三个维度的因素引起,其中社会发展能力维度对多维返贫指数的贡献最高,为43.12%,其次是健康和教育维度。此外,根据贫困截断值变化对多维贫困识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返贫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随后,构建了一个整合了阿基米德优化算法(AOA)、变分模态分解(VMD)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的混合模型,用于预测多维返贫风险。
结果 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预测准确率高达99.81%,显著优于传统BiLSTM和其他多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稳定地预测多维贫困群体及地区的潜在返贫风险。
结论 基于本研究对返贫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教育、社会能力提升及医疗体系完善的政策建议。本文提供了关于多维贫困再发生因素和风险水平评估方法的新见解,同时引入了一种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方法,为多维返贫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新方向。
目标 心理健康是公共健康的基石,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然而,关于互联网使用在危机期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不一致性。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纵向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探讨互联网使用是否减轻了COVID-19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在疫情期间改善了中国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其影响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差异。此外,调节效应模型显示,人们对互联网的感知影响了其在线时间长短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
讨论 这些发现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缓解中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能力并缩小数字鸿沟,可实现更大的边际收益。针对中老年人的数字能力提升和适当的数字教育引导应成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考量。
背景 能源贫困已被确认是中国的一个问题,但现有研究尚未像其他国家一样探讨谁会经历能源贫困。本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比能源贫困(EP)家庭与非能源贫困家庭在人口社会学特征上的差异,这些特征在其他国家已被证明与能源脆弱性相关。
方法 研究分析了与交通、教育和就业、健康、家庭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相关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涵盖甘肃、辽宁、河南、上海和广东五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逻辑回归进一步验证了在全样本、城乡地区以及单个省份中,脆弱性相关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对能源贫困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与非EP家庭相比,EP家庭更可能具有低住房质量、低教育水平、老年人口比例高、心理或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女性为主、农村户口、无养老金以及缺乏清洁烹饪燃料的特征。此外,逻辑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无论是在全样本、城乡地区还是单个省份中,与脆弱性相关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显著增加了家庭经历能源贫困的可能性。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定能源贫困缓解政策时,应特别关注脆弱群体,以避免加剧现有能源不公正或产生新的不公正问题。
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健康”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参与体育锻炼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内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表明,参与体育锻炼显著提升了居民的主观和客观健康水平,并通过了两项重要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区域和个体特征下,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城市居民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的效果优于农村居民;东部和西部地区、未完成义务教育者以及高收入人群中,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改善的效果更加显著。
结论 本研究对提升中国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
目标 本文旨在研究能源贫困对健康影响中的性别不平等。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能源贫困对居民健康的性别异质性影响。
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能源贫困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住院率以及医疗支出,这一影响受到家务劳动时间的调节。此外,研究发现能源贫困对女性健康的损害更为严重,且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历史根源,揭示出能源贫困对健康影响中的性别不平等源于地位不平等。
建议 政府应优先通过现代能源网络建设缓解能源贫困。下一步应考虑为能源匮乏家庭提供通风设备和医疗保险。最后,亟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并立法保障全社会的性别平等。
目标 通过将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家庭数据匹配,从微观角度分析空气污染对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
结果 研究表明,更高的空气污染会增加家庭医疗支出并改变家庭消费结构。即使控制了城市相关的家庭和个人特征以及经济特征,这一影响仍然显著。在不同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户口性质和性别条件下,空气污染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高学历、高收入且居住在城市的女性群体,空气污染对医疗支出的弹性影响更为显著。空气污染通过增强个体的环境意识、恶化健康状况、加重负面情绪状态以及促进积极风险规避行为来推动医疗支出。此外,通过工具变量回归以及基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回归分析,空气污染对医疗支出的影响仍然显著。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空气污染对家庭医疗支出的重要影响,为制定减少空气污染及其经济影响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目标尽管性别比(即男性与女性的相对数量)与多种经济和社会结果相关,但性别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人口普查的全国代表性数据,评估性别比对中国男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
方法采用工具变量(IV)方法,以独生子女政策的生育限制和实施作为地方性别比的外生变动来源。研究分析发现,当地较高的性别比会增加中国男性的抑郁症状和患抑郁症的概率。
结果高性别比对低学历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高性别比会增加男性结婚延迟和失业的可能性,同时延长已就业男性的工作时间。
结论研究结果对中国的健康和人口政策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目标 本研究探讨在COVID-19疫情期间,由于封锁政策将人们与家人困在家中,是否导致吸烟行为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吸烟带来的快感可能更具诱惑力,但同时吸烟者的家人也更容易成为被动吸烟的受害者。
方法 研究结合牛津大学COVID-19政府应对追踪项目(OxCGRT)的政策强度时间和地区差异,以及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纵向数据,分析COVID-19封锁政策对吸烟行为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当政府实施严格的公共卫生政策应对COVID-19疫情时,中国成年男性的吸烟行为有所减少。此外,具有更高责任感性格特质或更强家庭观念的人群在政策严格性增加时吸烟行为减弱更显著。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疫情封锁政策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为理解个体健康行为变化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目的 退休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个体健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退休对女性肥胖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研究使用2010年至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五轮数据,以体重指数(BMI)作为肥胖衡量指标。采用模糊回归不连续性设计(FRDD)克服退休行为与肥胖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结果 研究发现,女性在退休后肥胖率增加了23.8%-27.4%(p < 0.05)。机制分析表明,退休后女性的活动消耗未显著变化,但能量摄入显著增加。此外,研究发现退休对女性肥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结论 本研究表明,退休会显著提高女性肥胖的概率。
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居民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18岁及以上中国成年人进行分析。
结果 样本包括23,258名参与者。整体来看,互联网用户的抑郁水平低于非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自由时间的互联网使用时长与抑郁指数呈现U型关系:适度的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抑郁指数,但每周使用超过11小时后,互联网使用与抑郁指数显著增加相关。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显示,城乡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水平群体之间的抑郁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应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同时引导用户将互联网使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在大规模预防和治疗抑郁的过程中,需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抑郁水平差异,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目标 本研究探讨加班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年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全国代表性样本。
方法 参与者根据工作时长分为三组:每周30-44小时、44.1-61.9小时(定义为加班组)和≥62小时(定义为重度加班组)。采用多重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加班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同时将加班与年龄、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的交互项纳入模型,检验其调节作用。
结果 与每周工作30-44小时的群体相比,加班组的抑郁症状概率显著增加(OR = 1.11, 95% CI 1.04-1.20),在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仍然显著。而重度加班组的抑郁症状恶化更为明显(OR = 1.32, 95% CI 1.22-1.44)。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年轻员工、高学历员工和高收入员工更容易受到加班对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影响。
结论 加班增加了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性。年轻员工、高学历员工和高收入员工在加班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中更为脆弱。
背景 多项研究已证实,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降低成年人抑郁水平。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提供来自中国的实证证据。数据包含33,236名个体的运动类型、个人特征及CES-D20抑郁量表评分信息。
方法 本文除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外,还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评分匹配法,以缓解内生性问题。
结果 实证结果显示,每增加一次体育锻炼,抑郁水平平均降低0.152分;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体,其抑郁水平显著低于非参与者0.397分。然而,体育活动对抑郁的降低效果并非线性,过度锻炼可能导致抑郁水平增加。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对抑郁的影响效果更显著。对于76岁以上群体,每增加一次体育锻炼,抑郁水平降低0.373分;而小学学历个体的抑郁水平仅降低0.124分。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体育锻炼降低抑郁水平的实证证据,并揭示了其在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群体中的异质性影响,为制定促进全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The impact of Children's gender on Parent's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on -- evidence from China
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了解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因素对于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子女性别对父母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影响,结合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及其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背景。
方法 利用第一个孩子性别的外生性,分析其对父母数学能力和记忆功能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的差异。
结果 研究发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拥有一个儿子对父母的数学能力和记忆功能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而在多子女家庭中未观察到类似效果。此外,这种保护作用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更为显著,而在城市家庭中则较弱。
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暴露出独生子女政策的潜在长期社会成本。这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的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NRPS)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是否通过代际互动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溢出效应?
方法 基于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代际互动的视角实证检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由于参保者的性别、保险阶段及家庭收入的不同,该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代际互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从代际经济支持、家务及儿童照料的物质层面以及养老观念的非物质层面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影响。
讨论 因此,应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并通过宣传教育科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良性代际家庭互动,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目的 本文研究在自然实验背景下,即1959-1961年的中国大饥荒(GCF),早期营养不良暴露对幸存者后代认知能力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这一全新数据集,分析饥荒对下一代认知能力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父亲在饥荒年份(1959-1961年)出生于农村地区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受到GCF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在女孩中比男孩更为显著。而母亲在饥荒年份出生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未受到显著影响。揭示出的性别特异性影响几乎完全归因于具有男性幸存者的家庭中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现象。
背景 疾病是中国贫困的主要原因,健康保险是管理健康风险和应对财务损失风险的重要机制。
方法 本文利用2010年至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评估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通过聚焦重大疾病保险政策的推广期,分析重大疾病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同时,研究还考察了从低覆盖到高覆盖健康保险变化对减贫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重大疾病保险及其覆盖程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贫困脆弱性。此外,重大疾病保险通过提高家庭收入缓解了贫困与疾病的恶性循环,其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与其他减贫政策相比,重大疾病保险对减贫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标 本文探讨了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RCMS)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健康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包含4,507个样本。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参与NRCMS对相对贫困人口健康的净效应,并通过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方法检验这一效应的平衡性。
结果 研究表明,参与NRCMS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健康效应可能通过以下三种渠道产生:增加了身体活动的频率、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级别医疗机构就诊以及计划性减少医疗支出。
目标 评估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国近视激增之间的关联。
设计 全国横断面研究。
数据 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和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CNSSCH 2010)数据。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CFPS 2010中的33,600名个体和14,226个家庭,以及CNSSCH 2010中86,199名7-12岁的学生。
测量指标 主要测量指标为各省(或直辖市、自治区)学生的视力损伤率(定义为斯耐伦视力≤20/25 (0.8) 的较差眼);其他指标包括各省(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财产基尼系数、财产对数平均值、教育基尼系数、平均教育年限以及教育回报率。视力损伤率根据CNSSCH 2010中7-12岁学生的数据计算;财产基尼系数和财产对数平均值根据CFPS 2010中家庭数据计算;教育基尼系数、平均教育年限和教育回报率根据CFPS 2010中18-44岁个体的数据计算。
结果 城市环境(系数:0.209;p<0.001)、财产基尼系数(系数:1.979;p=0.005)、财产对数平均值(系数:0.114;p<0.001)、平均教育年限(系数:0.041;p<0.001)和教育回报率(系数:0.195;p<0.001)与视力损伤率的逻辑函数呈正相关。
结论 经济发展可能会促进人们对财富追求的增加。由于高教育回报率及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个体往往通过教育来追求财富,这与更重的教育负担和更高的近视发生率相关。
背景 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儿童和成人的抑郁障碍。然而,从童年到成年睡眠时长变化对成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尚缺乏充分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中国人群中从童年到成年睡眠时长变化与成年抑郁障碍之间的关联。
方法 数据来源于1172名2010年年龄为10-15岁的儿童,并基于全国代表性、以人群为基础的CFPS数据,追踪至2018年。根据童年期和成年早期的睡眠时长变化,将睡眠时长分为四组:持续睡眠不足、睡眠时长减少、睡眠时长增加、持续睡眠充足。
结果 在调整潜在协变量后,与持续睡眠充足的人相比,睡眠时长减少(OR = 1.98, 95% CI = 1.14-3.46)和持续睡眠不足(OR = 2.35, 95% CI = 1.43-3.88)的人在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更高。相反,睡眠时长增加组的成人抑郁障碍发生可能性未显著增加(OR = 1.46, 95% CI = 0.88-2.41)。
局限性 睡眠时长信息通过问卷获取;研究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在其他人群中的普适性需要谨慎解释。
结论 从童年到成年持续睡眠不足以及睡眠时长减少与成年抑郁障碍更高的可能性相关,而能够从睡眠不足状态转为睡眠充足状态的人群未表现出抑郁障碍风险的显著增加。
背景 腐败感知是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在心理层面,腐败感知会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在生理层面,更高的腐败感知可能意味着更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个体健康。然而,腐败感知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理解。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腐败感知如何影响抑郁,通过政府信任和网络新闻消费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多重中介模型。
方法 本研究使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剔除缺失值样本后,最终纳入7845个样本。使用Stata 16.0版本,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分析腐败感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腐败感知的增加会加重抑郁(β = 0.037, p < 0.05)。同时,政府信任在腐败感知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 = 0.030, p < 0.001)。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消费在腐败感知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掩蔽作用(间接效应 = -0.003, p < 0.01)。
结论 政府信任和网络新闻消费可能是腐败感知与抑郁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应更加关注腐败感知与抑郁的关系,并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健康促进干预措施以缓解抑郁。
引言 本文探讨了财富不平等的广泛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聚焦于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方法 本文采用带有时间和省份固定效应的面板OLS回归方法进行主要结果和异质性分析,同时使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测试探讨作用机制。
结果与讨论 本文得出了以下关键结论:1. 财富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证实,财富不平等显著降低幸福感,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一致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得到了验证。2. 异质性分析 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财富不平等对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户口类型、教育水平以及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结果表明,拥有城市户口、更高教育水平或更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其幸福感受财富不平等影响较小。3. 幸福感的作用机制 在微观层面,研究发现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是财富不平等负面影响幸福感的两个中介路径。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发展可以调节这一影响,在相同财富不平等条件下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贡献 1. 本研究填补了关于财富不平等与幸福感关系的部分研究空白。2. 文章采用相对剥夺感作为财富不平等的度量标准,相较于绝对不平等指标更适合研究幸福感。3. 本研究从微观(个体与家庭)和宏观(社会与经济)两个层面揭示了财富不平等对幸福感影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背景 城乡青少年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虽然许多现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很少使用纵向数据专注于农村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研究基于2018-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3694名10-19岁参与者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评估互联网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 研究发现,更多的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女性和高年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时间的增加通过减少睡眠时长和削弱亲子沟通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线学习和在线购物与更高的抑郁评分相关,而在线娱乐则与更低的抑郁评分相关。
局限性 数据未能调查具体互联网活动(如学习、购物和娱乐)的使用时间,且未测试互联网使用时长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结论 互联网使用时长通过挤占睡眠时间和削弱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实证参考。
背景 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决定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过度教育在不同情境下与心理健康状态有复杂的相关性。然而,很少有研究在中国情境中比较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对心理健康的不同关联。本研究试图通过将教育错配细分为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评估其与中国劳动者心理健康的潜在关联。
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筛选出7225个有效横断面样本,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教育错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发现,过度教育与更好的心理状态显著相关,而教育不足则与更差的心理状态显著相关。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收入满意度在不同情境中分别具有惩罚效应和溢价效应。此外,研究发现,在工作满意度较低和就业稳定的群体中,教育不足与更差的心理状态无显著关联,而在不稳定就业中,过度教育与更好的心理状态无显著关联。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制定改善国民教育水平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
研究目标 探讨互联网使用(包括使用时长、互联网技能、在线活动类型)与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317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互联网使用通过上网时长、互联网技能和在线活动类型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发现,较长的上网时长与更高的抑郁症状评分显著相关(β = 0.14);较高的互联网技能与更低的抑郁症状评分显著相关(β = -0.42)。观看短视频与更高的抑郁症状评分相关(β = 1.34),而使用微信功能与更低的抑郁症状评分相关(β = -0.96);在线游戏和网购未显示显著相关性。
结论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控制上网时长、提高互联网技能以及引导特定类型的在线活动,可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
背景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为了促进老年人健康并助力健康社会建设,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研究互联网对中老年人(40岁及以上人群)认知健康的影响。
结果 研究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从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参与度来看,互联网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该作用不因性别、户口性质、地区或家庭结构的差异而显著改变,但因教育水平的不同存在异质性影响。
机制分析 进一步分析显示,与子女的情感依恋满意度是互联网影响该年龄段人群认知健康的内在机制。
结论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对中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还明确了不同互联网定义方法的重要性。
研究背景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空气污染对居民户外运动行为的影响。
研究内容 具体而言,研究分析了PM2.5指数变化对居民参与户外运动决策及户外运动时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PM2.5指数的增加显著抑制了居民参与户外运动的意愿和时长,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抑制效应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空气污染抑制居民户外运动行为的结论依然成立;然而,在东部地区,空气污染水平对居民户外运动行为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结论 尽管空气污染确实抑制了居民参与户外运动,但这一结论更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背景 近年来,老年互联网用户数量显著增加,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通常,定期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可以扩大其人际交往范围,这对健康有积极影响。抑郁是导致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是否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
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包含4,714名受访者,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人际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抑郁水平。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的互联网使用类型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不同:微信聊天、观看视频和在线购物与较低的抑郁水平显著相关,而在线游戏和在线学习未能显著预测抑郁水平的降低。此外,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使用与抑郁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使用与更高水平的人际关系相关,而人际关系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的抑郁水平。
异质性分析 在性别和区域差异方面,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的回归系数在0.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对农村老年人无显著影响。此外,人际关系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仅在男性老年人中显著。
结论 为了降低老年人抑郁水平并在老龄化进程中促进心理健康,互联网使用及其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应引起特别关注。
背景 早期儿童期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非认知能力在预测许多社会经济结果方面,与认知能力相当甚至更为重要。大多数学者通常将人格视为非认知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气质作为儿童非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
方法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本研究探讨了父母婚姻满意度对1至3岁儿童非认知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异质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结果 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婚姻表示不满时,幼儿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绪。父母的抑郁是婚姻满意度影响儿童非认知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亲子互动频率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婚姻不满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在儿童年龄、性别以及父母性别和教育水平之间存在异质性。
结论 研究结果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启示,并为改善家庭福利和儿童非认知发展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揭示家庭背景与中国中老年人睡眠轨迹之间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7777名40至65岁受访者。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和多轨迹方法确定2010年至2018年的家庭背景类别和睡眠轨迹。使用多项逻辑回归探索家庭背景与睡眠轨迹之间的关系。
结果 根据家庭人口特征,研究确定了五种家庭背景类别。同时,根据三个睡眠相关指标确定了四种睡眠轨迹。与拥有一个或多个女儿的家庭相比,来自只有儿子或多子家庭的受试者更容易出现睡眠时长缩短或延长,以及午休比例增加。在未来的公共健康预防和控制中,应对这些家庭给予更多关注。
结论 研究发现,家庭背景与中国中老年人的睡眠轨迹密切相关。拥有女儿的家庭成员似乎具有更稳定的睡眠轨迹,而拥有一个或多个儿子的家庭成员睡眠轨迹则较为不稳定。在针对睡眠障碍的进一步干预中,需更加关注家庭背景,尤其是子女的数量与性别。
研究目标 本研究探讨族群、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如何影响中国城乡45岁及以上居民的功能受限模式。
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n = 16,589),采用二元/多项逻辑回归分析,根据城乡分层估计社会健康决定因素(SDoH)对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IADLs)功能障碍(0/1-2/≥3项受限)的影响概率。研究估算IADLs功能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4.3%。
结果 多变量分析显示,在城市地区未发现族群差异与IADLs功能障碍的显著关联,而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比汉族更容易出现IADLs功能障碍,其可能性高出44%。在农村地区,蒙古族、藏族和彝族少数民族患≥3项功能受限的风险是汉族的3倍以上。族群与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与功能受限密切相关。
结论 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应成为长期照护和反贫困项目的重点对象。
背景 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与认知障碍相关。然而,现有关于青少年抑郁状态与其后几年认知表现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轮纵向数据,探讨2012年青少年抑郁状态与随后几年认知表现(通过即时词语回忆、延迟词语回忆、数字序列测试、数学和词汇测试衡量)之间的关联。2012年确立的2040名青少年中,共有1055人(51.72%)、1115人(54.66%)和879人(43.09%)分别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完成随访。
结果 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状态在六年的多个测量时间点上与认知表现呈持续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多种混杂因素(青少年、父母和家庭特征)后,这种关联在大多数认知结果中依然显著。
结论 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青少年抑郁状态与认知表现之间的关联,并强调在更广泛范围内关注抑郁患者的认知障碍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青少年这一认知发展关键时期。
背景 从发展视角出发,本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主观社会地位(SSS)、社会信任(ST)与通过自评健康(SRH)衡量的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ST在SSS与SRH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方法 排除缺失值后,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60岁及以上的4877名老年人数据。使用潜在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odeling)检验SSS、ST和SRH之间的假设关系。
结果 基于自助法的潜在增长模型显示,老年人的SSS、ST和SRH均呈线性增长趋势。机制分析表明,SSS对SRH的作用如下:SSS的初始水平通过ST的初始水平分别间接影响SRH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SSS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通过ST的增长率间接作用于SRH的增长率。
结论 研究结果对促进老年人健康和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建议为低社会地位的老年人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支撑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营造友好的社区环境,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信任水平,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背景 中国正积极鼓励家庭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固体燃料。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家庭部门清洁能源使用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这种能源转型是否通过惠及相对弱势社会群体促进健康公平。
研究结果 (1) 使用清洁烹饪燃料可显著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2) 老年人和女性从清洁能源转型中获得了更高的健康收益,从年龄和性别角度看,能源转型有助于促进健康公平; (3) 对于难以获得或负担不起清洁能源的居民(大多为低收入、能源贫困或农村家庭),清洁能源转型对其健康的影响较小或不显著,反而加剧了健康不平等。
结论 为降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并解决健康不平等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应重点提升清洁能源的可负担性、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背景 研究已将未婚状态识别为睡眠质量较差的风险因素。然而,关于单身状态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探索潜在的中介或调节机制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检验生活满意度在中国男性单身状态与睡眠质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子女传统观念的调节作用。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工作样本包括12,102名中国男性。采用中介调节模型分析单身状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机制。
结果 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在单身状态与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子女传统观念调节了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对于具有更高子女传统观念的男性,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结论 本研究讨论了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意义,并强调需要关注单身男性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子女传统观念对睡眠质量的潜在影响。
背景 从发展视角出发,本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老年人主观社会地位(SSS)、社会信任(ST)与通过自评健康(SRH)衡量的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ST在SSS与SRH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方法 排除缺失值后,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4877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采用潜在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odeling)检验SSS、ST和SRH之间的假设关系。
结果 基于自助法的潜在增长模型结果显示,老年人的SSS、ST和SRH均呈线性增长趋势。机制分析表明,SSS对SRH的作用如下:SSS的初始水平通过ST的初始水平分别间接影响SRH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SSS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通过ST的增长率间接作用于SRH的增长率。
结论 研究结果对促进老年人健康和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建议为低社会地位的老年人建立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支撑的社会支持体系,并营造友好的社区环境,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信任水平,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背景 健康是人力资本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 基于最新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采用IVprobit模型从微观个体角度检验进口贸易自由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结果 研究表明,进口贸易自由化带来了潜在的健康成本,其对中国东部地区、农村地区、低学历人群、60岁以下人群以及女性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进口扩张的健康恶化效应更为明显。然而,增加绿化覆盖率和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缓解这种负面影响。此外,进口贸易自由化并未通过收入差距影响居民健康。
结论 因此,在实施进口贸易自由化时,政府应更加关注特定群体的健康状况,通过多种手段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最终提升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背景 从相对贫困的视角探讨公共卫生支出与家庭医疗支出之间的异质性关系,对提升相对贫困家庭应对刚性大额支出风险的能力以及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文利用2016年至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医疗需求视角界定相对贫困标准,分析公共卫生支出对不同类型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并评估公共卫生支出在保障相对贫困家庭医疗需求方面的效果。
结果 面板门槛回归结果表明,以所在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36%作为相对贫困家庭的识别标准。公共卫生支出对家庭医疗支出具有挤入效应,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影响更为显著,该结论也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得到验证。此外,通过公共卫生支出保障家庭医疗需求的重点集中在基本医疗需求水平,而对反映高水平医疗需求的家庭卫生保健支出作用不明显。
结论 未来,政府应建立相对贫困家庭的监测机制,保障相对贫困家庭的基本医疗需求,明确不同类型家庭的异质性,并提供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服务。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的精准扶贫(TPA)项目是否缓解了个体抑郁,并分析TPA项目影响抑郁水平的机制。
方法 利用2012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模型分析TPA项目对个体抑郁水平的影响。
结果 研究发现,TPA项目使抑郁评分降低了0.116分,占抑郁评分标准差的6.82%。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效果通过以下机制实现:改善地方医疗条件、减少家庭医疗支出、增加家庭娱乐支出以及提高与家人同住的可能性。
结论 本研究表明,TPA项目显著缓解了个体的抑郁水平,可能的影响渠道包括:(1) 改善地方医疗条件,(2) 减少家庭医疗支出,(3) 增加家庭娱乐支出,(4) 提高与家人同住的可能性。
背景 基于中国大规模全国性调查数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成年人对童年家庭社会地位自我评估与抑郁之间的潜在机制。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选取13,430名16-60岁的中国成年人为参与者,使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调节中介分析。
结果 中国成年人对童年家庭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估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微信朋友圈分享频率在童年家庭社会地位自我评估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社会信任调节了中介模型的直接效应;年龄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后半部分效应,且该效应在年轻人群中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年人群中不显著。
局限性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得出因果结论。
结论 中国成年人对童年家庭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估可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频率影响其成年后的抑郁水平。较高的社会信任能够有效缓冲童年自评家庭社会地位较低对抑郁的不良影响。年龄调节了朋友圈分享频率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这种调节效应仅在年轻人群中显著。
背景 早期生活经历可能对个体的一生产生持久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婴幼儿时期父母缺失对后代认知能力和抑郁风险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采用加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时期父母缺失对后续认知发展和抑郁风险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多项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
结果 婴幼儿时期父母缺失与8年后较差的数学成绩和较高的抑郁评分相关。在调整后的模型中,父母缺失与数学测试成绩和抑郁评分之间的关联系数分别为 -0.012(95% CI:-0.024, -0.001, P = 0.031)和 0.009(95% CI:0.001, 0.017, P = 0.028)。此外,在女性、城市居民以及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儿童中,观察到类似的关联。
局限性 暴露测量可能存在回忆偏倚,且本研究无法控制所有潜在混杂因素。
结论 婴幼儿时期父母长期缺失可能削弱认知能力发展,并增加后期抑郁风险,强调了父母照护作为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背景 随着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医疗经济负担已成为中国农村地区获得医疗服务的主要障碍。为确保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中国实施了医疗救助(MFA)政策,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社会健康保险和医疗现金补助。
方法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评估MFA对医疗费用和医疗经济负担的影响。
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在匹配后,MFA受益人的年度医疗总支出显著高于非受益人。尽管低收入人群享受了MFA,但家庭医疗自付费用占家庭人均非食品支出的比例和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可能性均未显著降低。
结论 医疗救助(MFA)通过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然而,即使享受了MFA,低收入人群仍面临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政策制定者应关注提高农村地区MFA标准,为低收入人群的合理医疗支出提供更高的补助。
背景 厕所卫生与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在中国农村“厕所革命”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有序Probit回归分析评估了卫生厕所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卫生厕所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了验证。
结果 机制分析表明,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是卫生厕所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机制。此外,卫生厕所的影响在女性、中年人以及低收入人群中更为显著。
结论 “厕所革命”在保障居民健康和保护水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突显了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卫生厕所的必要性。此外,中国现有的政策和卫生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公共健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活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职场青年群体的睡眠问题。
方法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这一基于中国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有序逻辑回归模型(MOLRM)分析数字参与(是否参与、频率、时长)与中国职场青年睡眠问题(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和质量)之间的关联。此外,采用受限立方样条模型(RCSM)拟合MOLRM,评估数字活动时长与睡眠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确定数字活动时长的最佳范围。
结果 分析纳入了7849名职场青年,数字使用率为84.11%。在控制所有潜在混杂因素后,数字使用与平均睡眠时长、工作日睡眠时长或休息日睡眠时长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然而,大多数数字活动指标能够显著预测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此外,RCSM表明数字活动时长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最佳的每周数字活动时长为25小时。年龄显著调节了数字活动、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之间的关系。较年轻的青年更频繁且更长时间使用数字媒体,往往睡得更晚,睡眠时长更短。
结论 数字使用显著预测了中国职场青年晚入睡的倾向,但与工作日或休息日的睡眠时长无显著关联。同时,数字活动时长与睡眠质量的非线性关系表明,适度的数字活动时长(每周少于25小时)可能有助于更好的睡眠质量。
背景 吸烟、经常饮酒和缺乏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导致健康护理的缺乏或延迟,从而引发严重疾病并增加未来的医疗支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吸烟、经常饮酒和缺乏锻炼对中国报告身体不适成人就医行为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最终样本包含参与所有五轮数据收集的44,362名个体。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
结果 固定效应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在报告身体不适的人群中,与曾经吸烟者相比,目前吸烟者就医的可能性降低35%(OR = 0.65)。与非饮酒者相比,经常饮酒的成年人就医的可能性显著降低。不从事体育锻炼的成年人就医的可能性比有体育锻炼的人低24%。
结论 当前吸烟、经常饮酒和缺乏锻炼会降低报告身体不适的成年人就医的可能性。因此,初级医疗机构应开展筛查和简短建议计划,重点关注吸烟、经常饮酒和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行为的个体,以避免错失治疗慢性疾病和早期发现新疾病的机会。
研究目标 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隔离和社交距离措施使互联网使用更加频繁,对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疫情期间互联网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这是一项始于2010年的全国性纵向跟踪社会调查,每两年实施一次。互联网使用通过是否使用移动设备或计算机访问互联网进行评估,心理健康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的抑郁变量值进行衡量。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抑郁评分,而互联网使用时长与抑郁评分显著增加相关。不同互联网功能与抑郁评分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游戏和社交功能显著降低抑郁评分;购物和学习功能与抑郁评分无显著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中,青年群体中游戏功能显著降低抑郁评分,而购物功能显著增加抑郁评分;中年群体中,社交功能显著降低抑郁评分;老年群体中,社交和购物功能显著降低抑郁评分。
结论 在COVID-19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使用可以促进公众心理健康。不同人群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功能,同时控制使用时长,以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效果。
背景 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对于制定可持续政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外部空气污染和个体健康状况这两个视角对公众环境认知的影响,利用2018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轮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方法 研究模型整合了省级PM2.5浓度指标以及SO2、PMs和NOx排放量数据,分析其对公众环境问题认知的影响。同时,通过将自评健康冲击分类为健康恶化和健康改善,探讨个体健康状况对环境认知的影响。
结果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与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对于健康冲击的影响,健康改善的作用不显著;相反,当个体经历健康恶化时,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心理损失,从而显著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结论 本研究为减少空气污染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提供了重要启示。
背景 目前,关于体育活动与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且可能因性别而异。本研究聚焦性别差异,以了解体育活动行为与已婚个体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20)中的15,607名已婚人群数据,分析体育活动与不同人群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讨体育活动与已婚人群抑郁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 527名女性(6.64%)和365名男性(4.76%)被判定为抑郁高风险人群。体育活动与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相关,但在纳入人口统计学和相关认知变量后,体育活动与女性抑郁风险呈显著负相关(OR = 0.94, P < 0.01),而与男性抑郁风险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OR = 0.96, P > 0.05)。
结论 体育活动与已婚女性的抑郁风险直接相关,但与已婚男性的抑郁风险无显著关联。
背景 “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发展目标,而农村地区的健康服务利用一直是这一战略中的薄弱环节。
研究目标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服务利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生活对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利用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数字生活对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并通过KHB模型探讨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
结果 研究发现,数字生活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服务利用率,这一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得到了验证。此外,数字生活通过信息渠道效应和健康素养效应间接促进了健康服务利用。此外,数字生活对社会资本低、物质资本低以及社会信任低的居民影响更显著,这体现了数字生活的包容性特点。
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数字政策在促进农村健康服务利用中的作用,并为如何通过数字生活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利用提供了实证依据。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生活水平,加强其数字素养建设,为在数字时代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背景 健康应是长时间工作考量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对于哪些人群长时间工作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目前了解较少。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工作时间制度的差异,对长时间工作的定义略有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工作与自评健康(SRH)水平之间的关联,并考虑性别和教育差异。
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分析样本包括6972名劳动者。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有序Probit(oprobit)模型和条件混合过程(CMP)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研究,并按性别和教育水平分层分析。
结果 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与自评健康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与其他教育水平组相比,长时间工作对高学历者的自评健康影响更为负面。此外,长时间工作对男性劳动者的自评健康影响更大,而女性劳动者中未发现明确关联。
结论 本研究评估了中国长时间工作人群的自评健康水平。在劳动者中,长时间工作对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者的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类人群缺乏锻炼、饮食不合理,以及工作条件涉及长期接触计算机辐射。长时间工作对男性的健康负面影响是女性的四倍。本研究为劳动力健康、工作时间规定和加班规则提供了重要见解。
背景与研究目标 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重大挑战,特别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如何?现有研究对此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有认为互联网使用改善健康,也有认为其损害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老年人健康,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异质性。
研究设计与方法 基于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理论,本文构建健康生产模型,利用2014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同时,探讨健康信息获取、生活方式及社会互动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 互联网使用与自评健康呈正相关,与心理亚健康水平呈负相关。互联网通过促进健康信息获取、改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增强社会互动,显著提升了老年人健康水平。此外,这些影响在个体与区域层面具有异质性。
讨论与启示 应逐步提升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可及性,同时努力解决并缩小“数字鸿沟”。通过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健康相关信息,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此外,需为老年人提供广泛的培训机会,使其掌握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必要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资源促进健康。
背景 “获得感”逐渐成为评价中国深化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医改获得感(SGHR)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旨在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SSS)对医改获得感的影响及自评健康(SRH)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共纳入25,149个样本。通过非参数检验探讨SGHR在人口特征中的差异,并利用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SSS对SGHR的影响及SRH的中介效应。
结果 年龄、城乡地区、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和医疗选择等人口特征在医改获得感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SSS、SRH和SGHR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SS与SGHR具有显著的正向统计相关性,且可能通过SRH间接影响SGHR。
结论 SSS是影响SGHR的重要预测因子,而SRH可能在SSS与SGHR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引言 认知能力如何影响金融和经济决策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议题。
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认知能力对中国农村地区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词汇能力与更高的社会医疗保险参与率显著相关,同时,词汇能力和数学能力均显著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率。机制分析显示,认知能力较高的个体在保险决策中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并且认知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加个人收入,从而使其更有能力参加社会保险。进一步对劳动供给行为的研究发现,尽管认知能力正向影响非农劳动参与,但认知能力也会放大社会保障对劳动供给的负面影响。
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支付是否会增加家庭医疗支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至2018年的24,126个样本,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支付对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测量误差和遗漏变量等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确保了估计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借助大数据赋能,家庭使用数字支付可以显著增加家庭医疗支出。机制分析显示,家庭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支付能够消除信用限制并建立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家庭医疗支出增加。
异质性分析 研究发现,当家庭的传统金融可及性较高、户主为年轻或中年、且户主教育水平较高时,数字支付在促进家庭医疗支出方面的作用更显著。
稳健性检验 在替换家庭医疗支出指标、数字支付指标以及调整变量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结论 本研究为家庭通过使用数字支付提升医疗支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实证依据。
研究背景 本研究在考虑迁移选择偏差的情况下,探讨了农村到城市的迁移通过歧视经历对健康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获得迁移概率相似的农村居民与农村-城市迁移者匹配组。在PSM后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PSM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城市迁移者报告的歧视经历显著多于农村居民。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歧视经历对迁移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存在负向间接影响,包括对自评健康、心理困扰和身体不适的影响。不同卡钳值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 相关政策和实践应积极应对该迁移人群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经历,以改善其健康状况。
背景 认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影响个体生活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强调了自尊与认知之间的关联,但对于青少年时期这一神经发育的关键阶段,自尊是否与后续认知表现相关尚存研究空白,而这一阶段对成年期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三轮纵向数据(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探讨2014年青少年自尊与其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认知表现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青少年自尊水平与其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在广泛控制协变量(如青少年个体特征、父母及家庭特征)后,这一关联仍然稳健。
结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生命历程中认知发展的相关因素,并强调了提高青少年自尊的重要性。
引言 信任和满意度在吸烟者对医生提供的戒烟治疗的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吸烟状态和吸烟年数是否影响中国居民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
方法 本研究使用有序Probit模型评估吸烟状态对医生信任度和卫生系统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最终样本包含29,500名成年人。CFPS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综合性、高质量的两年一次的纵向调查,涵盖中国25个省及其行政等效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95%。
结果 有序Probit模型结果显示,目前吸烟者与对医生的信任显著负相关,且吸烟量越多,对医生的信任度越低。此外,目前吸烟者与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也显著负相关。
结论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从未吸烟者,目前吸烟者更可能对医生信任度较低,对卫生系统满意度也较低。这些结果对于重建吸烟者对医生的信任以及支持卫生系统在烟草治疗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 探讨慢性病是否显著增加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计算不同农村老年人群因慢性病引发的医疗支出,并分析影响慢性病医疗损失的因素,包括不同户籍和新农村养老保险参与状况的差异。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两部分模型和四部分模型估计慢性病对医疗服务的因果效应,使用反事实方法计算慢性病引发的医疗支出占比。
研究背景 中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慢性病在农村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率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尚无利用全国代表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亚群体之间慢性病医疗费用差异的研究。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包含2730名农村老年人3年的面板数据。
干预措施 本文提供了中国农村老年人因慢性病导致的医疗支出的代表性估算,并在此基础上估计在不同参数(城市与农村、新农村养老保险参与与未参与)的对数正态分布条件下的农村老年人均医疗支出。
主要结果测量 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及医疗费用规模,这一影响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均显著。
研究结果 慢性病对个人医疗支出具有显著影响,慢性病贡献了总个人预期医疗支出的63.96%。具体而言,慢性病医疗支出呈现非均匀分布,农村、男性、年龄较大、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因慢性病导致的医疗支出更高。
结论 研究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评估慢性病医疗支出有助于控制农村老年人的潜在医疗费用,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这对于预测未来的医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中老年人口这一关系的因果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如何改善中国中老年居民的身心健康。
方法 以2011年和2016年两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NKEFZs)为准实验,结合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总样本量为128,755名中老年居民。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方法识别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对人类健康结果的因果效应。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NKEFZs政策实施后,当地中老年居民的身体健康显著且持续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区对身体健康的效果最为显著。此外,研究显示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也显著改善了中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且这一影响因身体健康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结论 本研究为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对人类健康结果(尤其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与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IADLs)独立性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对中国社区居住老年人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记忆表现的中介作用。
方法 研究样本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包括3730名年龄≥60岁的受访者(51.7%为男性)。测量指标包括抑郁症状、记忆表现和IADLs独立性。基于描述性统计,开展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引导法(bootstrapping)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如假设所示,IADLs独立性与抑郁呈负相关,而与记忆表现呈正相关。此外,在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记忆表现被证明在抑郁与IADLs独立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研究结果支持通过缓解抑郁和增强记忆表现来预防老年人残疾或维持其身体功能的临床干预措施的发展。
背景 记忆表现的变化可能受到行为因素的影响。随着老年人群体中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加,其对认知功能(如记忆)的影响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此外,社交媒体使用与记忆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的使用与老年人记忆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检验抑郁在其中可能的中介作用。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五轮调查,共纳入4929名年龄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平均年龄68.19岁,标准差5.84,女性占48.2%)。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研究显示,样本中微信的使用率为20.1%。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微信使用与更高的记忆表现水平及更低的抑郁水平显著相关。此外,抑郁在微信使用与记忆表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为了在老龄化过程中维持记忆表现并促进认知健康,应特别关注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抑郁的缓解。
背景 本研究通过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鳏寡老人与非鳏寡老人之间抑郁网络结构的差异,以及家庭资本、邻里凝聚力和邻里建环境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全国代表性横断面数据,从中提取两个子样本,分别拟合抑郁网络模型。比较了抑郁症状水平及三种可能影响因素对抑郁的作用效果。
结果 鳏寡老人和非鳏寡老人的抑郁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显著相关。邻里凝聚力与两个子样本中严重抑郁症状显著相关。邻里建环境对非鳏寡老人有显著影响,但对鳏寡老人无显著影响。家庭资本在两个子样本中的作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局限性 研究基于横断面数据,网络结构可能会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此外,未纳入与悲伤相关的变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更广泛的内容、多时间点和更大样本来验证当前发现。
结论 本研究为有关鳏寡老人及其对照群体抑郁症状模式的文献提供了补充证据。可根据鳏寡老人和非鳏寡老人的抑郁特点制定个性化服务和治疗方案。在探讨抑郁症状的关联时,可考虑包括家庭、邻里和物理环境在内的情境因素。
背景 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
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16岁及以上居民抑郁风险的影响因素。抑郁水平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20)进行测量,共抽取26,464名个体,样本经过加权以代表全国人群。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探讨抑郁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特征人群的抑郁几率。
结果 共有76.6%的成年居民心理健康。女性抑郁率高于男性(OR=1.515)。年龄与抑郁风险呈“倒U型”分布。教育水平越高、生理健康状况越好,抑郁风险越低。自评收入和社会地位与抑郁风险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分布。在社会资本方面,较好的社会关系和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与较低的抑郁风险相关。非吸烟者的抑郁风险低于吸烟者(OR=0.818)。
局限性 所有项目均为自我报告,部分结果依赖于单一题目作答。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无法得出因果解释。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了一些潜在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其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确认。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受限与中国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代际支持(工具性支持和经济支持)及代际关系的多重中介作用。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功能受限、代际支持、代际关系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功能受限与老年人幸福感较低显著相关。成年子女提供的工具性支持在功能受限与幸福感之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然而,老年人功能障碍导致的代际关系恶化,在功能受限与幸福感之间起到负向中介作用。此外,工具性支持和经济支持通过代际关系在功能受限与幸福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 代际关系和工具性支持有助于提升功能受限老年人的幸福感,但其作用受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的限制。结合长期护理项目和家庭代际支持的综合方案,能更有效地减轻成年子女的负担,同时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背景 追求公平是加强医疗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NRCMI)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URBMI)在筹资和报销方面实现了“均等化”。本文研究了这一“均等化”制度下的受益公平性。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2014年至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采用两部分模型和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 实证分析表明,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从基本医疗保险中受益更多。机制分析显示,高收入人群医疗保险的适用性更高,并能够利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由于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较差,这种受益不公平加剧了健康不平等。此外,研究还发现,URBMI的受益公平性优于NRCMI。
结论 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医疗保险不平等问题。建议考虑根据医疗费用允许不同收入群体支付不同保费,或为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报销政策。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债务与中国成年居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联,并评估该关联是否因债务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
研究设计 这是基于全国代表性调查的二次数据分析。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2014年至2016年的队列数据,共包含5135名参与者,测量了其抑郁情绪水平并参与了两年一次的随访调查。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债务、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因素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在调整所有测量协变量后,对正式机构住房贷款(HLFI)、正式机构其他贷款(OLFI)、亲友住房贷款(HLRF)和亲友其他贷款(OLRF)的经历进行了独立分析。
研究结果 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家庭债务是抑郁情绪的显著风险因素(OR=1.35, 95% CI: 1.19-1.54)。独立分析结果表明:
正式机构住房贷款(HLFI) 并非显著预测因素; 亲友住房贷款(HLRF)(OR=1.26, 95% CI: 1.08-1.48)、正式机构其他贷款(OLFI)(OR=1.45, 95% CI: 1.13-1.87)和亲友其他贷款(OLRF)(OR=1.23, 95% CI: 1.02-1.47)为显著风险因素。
结论 正式机构其他贷款(OLFI)、亲友住房贷款(HLRF)及亲友其他贷款(OLRF)与抑郁情绪显著相关,而正式机构住房贷款(HLFI)未表现出显著关联。针对个人抑郁情绪的问题,应更加关注其与家庭债务之间的显著关联。
背景 在中国,改善精神健康的进展远落后于其他疾病的治理。抑郁症作为最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抑郁筛查阳性人群的患病率和治疗状况的时间趋势,并分析年龄、性别及省份间的差异。
方法 研究使用了三个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数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和 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CLHLS)。抑郁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治疗可及性通过两个指标判断:是否接受了抗抑郁药物治疗或是否接受了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咨询。采用加权回归模型估算时间趋势和亚组差异,并通过元分析对结果进行整合。
结果 共调查了168,887名受访者。
在2016-2018年,中国人群中抑郁筛查阳性的总体患病率为25.7%(95% CI: 25.2-26.2),相比2011-2012年的32.2%(95% CI: 31.6-32.8)有所下降。 性别差距随年龄增长而扩大,且从2011-2012年至2016-2018年间无显著改善。 发达地区的抑郁患病率更低且呈下降趋势,而欠发达地区的患病率更高且呈上升趋势。 从2011年(0.5%,95% CI: 0.4-0.7)到2018年(0.9%,95% CI: 0.7-1.2),接受任何所需治疗或心理健康专业咨询的比例略有增加,主要集中在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
结论 从2011-2012年至2016-2018年,中国抑郁筛查阳性人群的患病率下降约6.5%,但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仅有微小改善。研究揭示了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引言 本研究聚焦于10-15岁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利用2016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集,旨在探讨互联网使用与这些儿童认知能力之间的关联。
方法 研究首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模型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潜在影响。为严格应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IV)方法。此外,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人群中,互联网使用对女孩的影响显著高于男孩。此外,互联网使用对10-12岁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而对13-15岁儿童则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特别是,对于父亲缺席的留守儿童,互联网使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在考虑示范学校就读和家长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因素时,互联网使用带来的认知收益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更加显著。
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理解互联网使用与农村留守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应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公平地获取在线资源,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研究背景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探讨祖父母的健康劣势是否对孙辈的健康劣势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分析父母完成义务教育是否可以中断这种代际传递。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无论是否控制父母的健康劣势及其他特征,祖父母的健康劣势显著增加孙辈健康劣势的可能性。此外,研究发现父母完成义务教育对这种传递过程具有显著的中断作用。通过严谨的稳健性测试(包括以《义务教育法》作为工具变量控制未观测因素),验证了上述结果的可靠性。
机制分析 机制分析显示,父母完成义务教育能够改善营养均衡、养成健康行为、提升社会地位、增加收入,这些因素最终降低了父母自身及其子女健康劣势的可能性。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家庭内部健康劣势的代际传递机制,并强调提升个体受教育水平对中断这种传递的重要性。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群体间的健康不平等与差距。
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情。然而,国内养老支付和经济运行的压力将日益增加。延迟退休政策作为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重要举措正逐步实施。退休对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MI)和体重的影响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结合模糊回归不连续性设计(RDD),探讨中国现行退休政策对居民BMI潜在健康影响的机制。
研究结果
退休对女性BMI的显著负面影响
退休显著增加女性偏离正常BMI水平的风险,并显著增加女性的体重。 退休对男性的BMI没有显著影响。
家庭规模的调节作用
退休政策对居民BMI的影响因家庭规模而异,对小家庭规模女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代际照护的正面作用
退休后帮助子女进行代际照护的女性居民更容易维持正常的BMI水平,对其潜在健康有显著正向作用。
运动频率的中介作用
退休显著降低了女性居民的运动频率,从而对BMI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研究表明,退休政策对女性居民的BMI和体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具备灵活性,并适当考虑家庭规模和代际照护等家庭因素。
研究目标 中国从事非正式就业的劳动者数量已达到2亿人,他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稳定就业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非正式劳动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正式就业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工具变量分析实证检验非正式就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运用不同检验方法分析非正式就业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路径。
研究结果
非正式就业对心理健康的显著负面影响
非正式就业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资源有限、非农业户口的样本中,这种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机制分析
非正式就业通过以下路径对劳动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了获得健康权益的可能性; 增加了工作时间; 降低了工作满意度,特别是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研究结论 建议进一步建立适应非正式就业人群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支持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以保护并提升非正式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
引言 COVID-19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个人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利用2018年和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失业风险感知与个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及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差异。
方法 根据因变量性质,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或Logit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感知失业风险显著增加抑郁风险,对农村成年人影响更大。对于农村成年人,失业风险感知与生活满意度、体重增加及充足睡眠显著负相关,而这些关联在城市成年人中不显著。相反,城市成年人中失业风险感知显著降低自评健康状态和健康行为(如吸烟、饮酒)的概率,而这些关联在农村成年人中不显著。
讨论 城乡成年人在应对失业风险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公共政策应针对城乡差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健康和就业支持措施。
研究目的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数据探讨邻里安全感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但其动态关联的全面视角尚待深入挖掘。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安全理论的视角解析邻里安全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复杂关联。
研究方法 基于2016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有序Logit回归(ologit)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变量的描述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变量间的关联,以及调节中介效应分析。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结果在模型假设和数据处理技术下的稳健性。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邻里安全感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直接效应 = -0.338, Z = -2.564, p = 0.010)。重要发现包括,在邻里环境质量感知较高的人群中,邻里安全感与邻里关系感知的关联斜率更陡。随着邻里环境质量感知的提升,对抑郁症状的负向中介效应逐步增强(-0.102 > -0.132 > -0.162)。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调节中介模型,建立了邻里安全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全新联系。研究整合了社会安全理论和社会信息处理的复杂性,揭示了提升邻里环境质量感知和邻里关系质量等关键策略对缓解抑郁症状的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已持续表明,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抑郁有不良影响。同时,抑郁症的人际理论认为,抑郁个体可能引发其关系伙伴的挫败感和拒绝反应。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两波数据,探讨父母关爱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前瞻性关系。研究对象为426名青少年(54.9%为男性),出生于1999年(第一波和第二波调查时年龄分别为11岁和13岁)。
研究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关爱对青少年男女的抑郁均具有显著的前瞻性负向预测作用。而反过来,仅青少年男生的抑郁对后续父母关爱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女生的抑郁未显示出类似的作用。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关爱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互动动态,以及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化响应特征。
消息来源:PubMed、学术严选等。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此前资源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