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社会价值与传播策略

文摘   2024-12-04 19:58   北京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要求网络微短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微短剧的创作与宣传推广,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超越吧!阿娟》《亲爱的乘客,你好》等现实题材微短剧,凭借烟火气的观察视角和发乎真情的人文关怀,赢得了较好的剧集流量与受众口碑,成为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推动精品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广泛传播,需要挖掘多元化的互动传播渠道,加强对现实题材的深耕与开掘,使其在与观众建立起紧密连接的同时,成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存的正能量文艺产品。


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发展状况

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网络微短剧纳入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正式标志着网络微短剧开始从短视频的赛道中剥离出来,逐渐形成一个自成一格的视听形态。现实题材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故事的一种类型”,而网络微短剧因其与生俱来的大众贴近性及成本相对较低、制作相对简单等特点与现实题材密不可分。纵览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发展,可看出其产生了如下几点变化。

其一,现实题材微短剧中底层人物的形象逐渐从被动者向主动者转换。早期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中的底层群体多以嘲讽自我的形式,再现自身所遭遇的各类啼笑皆非的生活经历,从而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如今,随着话语权力的下放,现实题材微短剧涌现出一批讽刺社会乱象的“权力者”。《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以讽刺的手法批判了当下社会中某些低俗的网络直播乱象。在《半个喜剧》中,正面临着婚姻困境的女性通过男女身份互换的方式,讽刺了当下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性别权力失衡等现象,反映出新时代独立女性对婚姻关系失衡的不满情绪。

其二,现实题材微短剧中的叙事空间由封闭的室内扩大至开放的室外。时长短、体量小、画幅窄等是网络微短剧有别于传统长剧的独特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短剧叙事空间的选择。自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起,现实题材微短剧的故事发生地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病房等某一封闭的室内空间,内蕴着地方风土人情与地域本土文化的地理景观也开始成为故事的发生背景。

其三,现实题材微短剧的风格类型由单一的喜剧风格拓展至青春奇幻、互动参与、悬疑推理等多元风格。《大妈的世界》《1818编辑部》均以“轻喜剧+现实”的形式吸引着目标观众沉浸其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悟故事背后的现实关怀。如今,现实题材微短剧已开拓出“悬疑+现实”“校园青春+现实”“传统文化+现实”“旅游+现实”等剧作形态。《爱在炊烟袅袅时》凭借质朴的乡村生活、纯净的地方美景和温暖的爱情故事,被众多网友称为“田园治愈系微短剧”。


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社会价值

并非所有以现实为背景的微短剧作品都能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例如一些霸总、战神、夫人类都市题材微短剧的背景发生在现实世界,但故事却将现实世界里的个别事件或极端事件集中起来,冲突反转不断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因此只能算是缺少现实性的伪现实题材。真正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应以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为立足点,使题材的现实观照与主题的现实精神互通互融,凸显出现实题材最可贵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成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存的正能量文艺产品。

(一)传递正向价值观念,凝聚社会共识

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会给商品、人物、团体、社会活动等带来社会关注,从而使其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此种“地位赋予”给大众传媒所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社会效果。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通过广泛揭露职场歧视、校园霸凌等社会不良现象,为尊重女性、互帮互助等正能量行为赋予一种“正统化的社会地位”。在地位赋予的“涵化”下,观众对影像背后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文化与价值观产生认同,并以此来确立日后的行动框架。

《人间烟火》演绎了夜摊吃饭过程中男性对女性的骚扰事件,通过“群众帮助”等剧情设置、“和气生财,但正气压邪”等标题引导来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采取正当的行为。

(二)扩散社会议题,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

与只可观看、不可社交的传统影视剧相比,网络微短剧于拥有观看、社交、消费等诸多使用场景的数智化平台上发布。在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往往因剧集议题的真实性而增加对剧中人物和拟社会关系的卷入度,并通过发弹幕、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进行观点表达与多元社交。此种观看情境与社交情境的叠加与转换能够最大化地提高讨论热度,推动着微短剧及相关议题的曝光,由此反向“催促”相关部门的关注与介入。

《反诈风暴》通过共情叙事让观众体会到了陷入诈骗骗局的绝望感,增强了对财产安全隐患的警惕性与关注度;《这人间》探讨了网络暴力对“摆摊奶奶”的伤害,评论区的观众结合自身经历与所见所闻发表看法,共同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惩治。

(三)描绘典型地缘,勾勒社会景观

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文艺形式,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等特点,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利用新媒体的快捷性与灵活性优势,充分展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及地域文化,不仅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还能助力社会景观的勾勒,精准地描绘出中国化的情感与文化情状。

例如,在取景于浙江温州的《飞扬的青春》、聚焦于四川乐山的《我的归途有风》中,地理景观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在承载人物行动的同时,也在影像建构中被赋予立意化的属性,成为不同地域特有的行为惯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


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传播策略

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因广泛呈现现实议题、真实反映时代变迁、多元表达情感话语等特点呈现出蓬勃之势。它在迅速“出圈”的同时沉淀出了一套互动传播策略,不仅引导观众完成多层次的数字劳动,还与观众建立起了亲密的情感关系并形成稳定的共同体。

(一)多渠道的互动传播:构建共同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成为传播的核心要素。现实题材微短剧因与生俱来的现实性和草根性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它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社交功能,与观众进行了多渠道的互动与连接。

其一,在评论区中设置讨论话题,提高观众的留存度。现实题材微短剧聚焦真实故事或社会热点,并在评论区中设置与之相关的互动话题。这种话题自带的现实贴近性及互动性吸引着诸多观众驻足与讨论。如反映婚姻焦虑的《大过年的》置顶评论通常为“如果是给孩子选爸爸,你还会嫁给现在的老公吗?”“结婚是自己选择家人的机会,那离婚呢?”等,带动观众分享自身的相关经历与态度看法。

其二,在社群中回赠注意力,提高观众转化为粉丝的概率,增加黏性。短视频平台中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创作者通常会建立多个自身专属的粉丝群,并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在社群中,创作者与观众进行着不同频率的聊天互动乃至私人生活的选择性表露,此种“注意力回馈”增强了观众的存在感与探索欲,推动着观众由潜在粉丝向实际粉丝转化。而等级化管理也易于激励观众做出更多增加亲密度、降低准入门槛的行为。

其三,在直播间中建构互动仪式,增强观众的群体认同感。互动仪式理论认为,“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的四种要素之一,相互关注与高度的情感连带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并为每个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者通常为主演本人,其通过连线剧中CP的方式来吸引剧粉进入直播间。粉丝们齐聚于创作者的私人直播间,实现了虚拟的身体共在。在直播间中,粉丝们往往就剧集内容对创作者展开提问,在一来二去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情感的累积与共享,获得了群体归属感。

现实题材微短剧通过多渠道的传播与连接,收获了多层级的粉丝共同体。一是致力于共情表达的粉丝群体,他们出于现实压力的排解、自身情感的宣泄等目的,通过弹幕与评论等渠道分享过往经历与自身观点。这一情感表达行为真实地反映着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共情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创作者的后续创作。二是着眼于互动社交的粉丝群体,他们立足于自身的娱乐需求,游离于剧情之外,与他者群体一同吐槽着剧集漏洞、人物衣着……这种群体性狂欢间接地提高了剧集的浏览量与传播量。三是旨在学习创作经验的粉丝群体,他们出于创作网络微短剧的诉求,时常穿梭于热度高、流量大的剧集的评论区中进行提问与讨论。这一意见表达行为吸引着其他同类群体的关注,反哺着自身作品的曝光度与浏览量。四是默默“潜水”的粉丝群体,他们因大数据推送而偶然接触到某一现实题材微短剧,但因难以共情、保护隐私等原因,时常处于“潜水”围观的私密观剧状态。但是,在算法的实时“监控”下,停留时长等数字痕迹亦被视为衡量现实题材微短剧影响力的指标,影响着相关剧集的后续推送。

(二)多维度的情感传播:亲密关系的建构

情感连接是指媒介通过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与其建立起稳定的情感关系,并使其形成社群和共同体的过程。现实题材微短剧通过现实境遇的集中展现、现实焦虑的快速化解以及现代观念的精准传递,满足了观众多维度的情感需求,建构了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其一,单一人物聚焦展现个体命运,引发情感共鸣。网络微短剧具有压缩空间、镜头聚焦于单人这一人物聚焦的特点,此种人物聚焦能够使观众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剧中人物身上,在有限的信息量内充分观看其面部表情、情绪变化、动作细节等。现实题材微短剧利用人物聚焦这一独特优势,将各种实在的生活情境、复杂纠结的矛盾浓缩于一两个核心人物身上,以更加普遍地展现现实个体的生活境遇。观众得以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现实群体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生存状态及现实境遇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知,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人生大事之晚安地下铁》以在地铁工作的单亲妈妈为主角,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麻烦纠纷,使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生活中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现实境遇。

其二,在“爽感”营造中化解现实焦虑,实现情感抚慰。现实题材微短剧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焦虑进行高度提炼,并通过高密度的矛盾冲突、快速的情节反转、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来化解。观众从中获得“此境遇非我一人如此”“他人依然在坚持”“会有一个好结局”等心理安慰,从而将在现实当中积攒的焦虑与压力快速地释放出来。如《夜班日记》反映了当下生活中的亲子隔阂、爱情焦虑等现实议题,特别是第一集中女主遇害的情节高度呼应着某一现实案件。不过,此类现实问题在微短剧中通常可以通过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关系,甚至引入“爱神”“鬼差”等奇幻角色来化解,最终展现一个圆满的结局。

其三,在极致的戏剧化情节中传递普通人的观念,唤醒情感认同。现实题材微短剧通过强冲突情节设计、高反转情节添加、反套路剧情设定等方式展现了人们在观念上的转变,传递出富有时代意义的女性意识、家庭关系、婚姻观念等,从而收获了观众的思想与情感认同。《再婚》将镜头聚焦于重组家庭中“后妈”这一人物身上,展现她在面对各种生活难题的考验时依然坦诚真心、坚韧刚强、不卑不亢的美好品质,该短剧让不少受众观看后破除了对继母这一身份所持有的“刻薄、自私、强势”等刻板印象。《全职主夫培养计划》通过“丈夫在妻子的培养下从职业精英转变为合格的‘家庭煮夫’”的设定,传达出当代女性在婚姻中面临“丈夫缺位”这一现实问题时的智慧处理之道,强化了与观众的思想及情感连接。


结语

正因为影像文本与现实世界构成了一种强互文关系,现实题材剧集一直都是记录时代、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下以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形象为首要目标的文化产品而言,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不断创新传播路径,提高作品的传播度与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应持续加强精品化建设,提升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力,从而在价值层面担负起更多的职责与使命。

(作者聂晶为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原标题为《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社会价值与传播策略》,参考文献略。

编辑 | 探索君



END

PS:如需加入短剧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小管家微信(duanjuxsl)或扫下方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全媒体探索”,转载此文目的只为传递更多行业信息,不代表本账号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内容如有侵权,请后台私信联系删除。

短剧产业对接大会

报名通道

点击了解会议链接

PS:短剧新势力作为本次会议联合主办方,如对会议感兴趣的朋友们,请扫描二维码报名;或添加小管家微信(duanjuxsl)具体咨询。 
往期好文推荐:

热点新闻:

行业报告:

深度访谈:

短剧拆解:

短剧新势力
短剧行业观察,搭建资源交流平台,推动“短剧+”文化产业,助力“短剧+”品效合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