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校园】第37期 请学生来做新闻记者

文摘   2024-11-19 07:50   内蒙古  

DATE:2024.11.19

撰写学校的新闻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项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提升沟通与信息传递的效率,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

高新四中初二年级的同学们荣当一回新闻小记者,在11月11日——11月14日走出校园课堂,走进包钢、伊利和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通过参观、采编、记录、投稿,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各自收获满满的心得与感悟。

包钢见闻

初二五班 张铭泽

今天终于盼到了我们初二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跟随着指导老师的步伐,我踏进了这工业时代诞生的钢铁世界的土地。

走进包钢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沙盘,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工厂、大仓、烟囱…我的眼睛疯狂窃取着沙盘上的信息。讲解员那轻快的声音涌入我的耳间,原来这沙盘是将包钢按比例缩小制成,抬头望去,这沙盘占满整座个大厅,不禁让我内心大受震憾。

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包围在我对包钢集团周边神密的迷雾逐渐消散,我对包钢的了解越来越清楚。

包钢集团的前身是包头钢铁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万事开头难"在那个技术落后,设备不齐全的时代下,包钢第一炉的铁水炼制很不容易,但工人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在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标志志着内蒙古结束了"寸铁不产"的历史。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这辉煌的时刻,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所用的剪刀和红巾为包钢的镇馆之宝。

紧跟讲解员的脚步,深入包钢展示厅内部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墙上挂着的图画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走在长廊中,仿佛坐在小舟里随意漂在历史的长河。包钢劳动人民的拼搏,技术人员地攻克难关,包钢的建设等图片映入双眼。

当今,包钢集团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全力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国家号召“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来自全国各地10万多名建设者投身包钢,成就了这辉煌伟业,成为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讲解员结束讲解的声音响起,这趟包钢之旅为也画上了句号。包钢集团的历史是中国铁钢工业发展的缩影,建设者们在包钢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艰辛与成就,"曾经有汉阳铁厂,如今有包钢集团",可见包钢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为生活在包头感到自豪。

伊利研学之旅

初二五班  刘雨溦

秋风拂面,阳光正好,我们一群初中生背着书包,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呼市伊利的研学之旅。

刺眼的阳光照进大巴,行驶了两个小时的大巴终于缓慢停下,刚下车,映入眼帘的全是现代化楼层,让同学们赞叹不止。

当我们走进伊利健康谷,同学们就被其干净敞亮的展示大厅所吸引。伊利集团的工作人员热情的迎接了我们,并带我们走进伊利健康谷。

进入伊利健康谷,我们来到了奶粉星球。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讲解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伊利对于奶粉质量的严格把控,并初步了解智能化设施以及先进的数字工厂。

之后,我们又进入到液奶星球。在这里,我们深度探索了伊利牛奶生产的奥秘。我们随着伊诺的脚步去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知道了如何寻找奶源和奶牛的具体结构,并通过做游戏互动的方式科普知识。最后,我们才真正了解到制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全过程。

我们通过近距离感受技术先进的运输机器人在有序的工作,感受到了当下新时代中国轻工业的发展迅速与经济实力的雄厚,我们不得不感叹眼前这飞速发展的景象。

看到一个个高科技设备,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伊利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乳业相结合,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我们对科技发展创新有了新思路。

最后,我们回到中央展厅观看视频。在视频中,我们还了解到,伊利除了对国内市场的精耕细作,还在全球化战略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伊利在海外的布局图,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伊利的乳制品已走进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此次研学,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乳业的了解,更明白了作为新时代好少年身上肩负的责任,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为未来中国走向世界弄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去理解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贡献力量。

研学收获

初二五班 靳懿凡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次的实践经验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回顾过去,我发现每一次的亲身实践都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成长。

在这次时限4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首先来到了中国钢铁的脊梁和工业的明珠—包钢。

在一片贫瘠荒凉的戈壁滩涂之上,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业之子——包钢,重重挖下建设的第一铲。

在包钢会展中心里看到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大会,并殷切地嘱托包钢人:“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的珍贵历史影像,感受到了包钢深厚的历史感,也看到了包钢崛起的开始,看到了共产党人和新中国对包钢的重视和期望!

跨越七十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承载着数代人的宏伟梦想与炽热希望,包钢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喷涌出第一炉铁水,娇红的炉膛、炙热的铁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宣告了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历史的终结,犹如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了民族工业的前行之路。

“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携手共进,铸就辉煌。”这句震撼灵魂的口号,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包钢与全国紧密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交响。在那段物资极度匮乏、技术严重落后的艰难岁月里,这片土地仿若一张等待精心描绘的洁白纯净画布。包钢的出现,为民族地区的工业画卷豪迈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它不仅带来了先进卓越的生产技术和科学高效的管理经验,更如一座熊熊燃烧、光芒万丈的璀璨灯塔,照亮了民族地区人民前行的康庄大道。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有幸参观了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的整个生产过程,当看到火红的钢轨和钢柱出炉的刹那间,我不禁被震撼了,感慨如今包钢科技的发展,更对无数包钢人产生了敬意。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震撼场面。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更为自己是一名包头人而感到骄傲。

实践第四天我们还参观了伊利奶工厂和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有幸了解学习了内蒙古的科技与历史发展变化。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因为有这样的实践体验而感到幸运和幸福。

意义深刻的几日实践,令我受益匪浅,感到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科技的发达,城市的美丽。

我在这次实践过后,便立志学习包钢精神,学习他们的坚强不拔和永不言弃,在将来面对困难时勇敢克服,不言放弃。

“我来做新闻记者”的实践研学活动,同学们走出课堂,积极融入社会,借助本土红色资源,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孩子们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了强国复兴有我,高新四中青年在行动的理念,也树立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勤奋读书的远大志向。


END





一审|政教处

二审|相上

三审|熊强


稀土高新区第四中学
打造品牌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