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明曦|我记忆中的地煤炉

文摘   生活   2024-10-21 13:06   湖南  

(图片源自网络)

在我的记忆中,1965年的冬天异常寒冷。

那个寒假,我那聪明能干的外婆带领我们兄妹三人动手制作了一个地煤炉,用以抵御冬日的严寒。

当时,我们家住在骡马甸的老式撮箕口式民居里。

一进门便是堂屋,三家住户共用这个空间作为厨房和餐厅。

堂屋西侧两间住一家,正对着堂屋一间住另一家,我们家住堂屋的东侧两间。

在征得另外两家同意后,外婆决定在堂屋的正中间建造这个地煤炉。

地炉与地面平齐,不占太多空间,不使用时盖上木板,可以行走。

已经72岁高龄且裹着小脚的外婆说干就干。

她准备好了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一个生铁煤炉桥、适量的金刚泥、少许明矾,还借来了挖炉膛的小铲和泥炉膛的泥工刀。

那时候,家里的地面是泥土的。我大哥和小哥按照外婆画的图样开始挖炉膛,一个负责挖土,一个用撮箕装土,运到外面的菜园篱笆旁倒掉,我负责把土踩紧。

同堂屋二家的俩男伢,时不时从房门口探出头来,偷偷地看热闹。 

不一会儿,炉膛的大致形状就挖出来了。外婆亲自上阵,将炉膛修得圆润平整,画出炉门通道的位置,让大哥继续挖。挖好后就是放炉桥。这是一项技术活,由外婆亲自操作。我见外婆将炉桥靠近炉门的一侧放得稍高一些,连忙喊道:“外婆,炉桥没放平!这边高了!”外婆笑着说:“高吗?这就对了!炉桥斜放,利于通风,能让煤火燃烧得更稳定,也方便掏灰。”外婆的回答让我们兄妹三人对她刮目相看!

接下来,就是将已经打碎的金刚泥掺入明矾加水揉粘。

我一边慢慢地加水,一边好奇地问道:“外婆,为什么要在泥巴里放明矾呢?”外婆回答说:“放明矾是为了让泥巴干后更加坚硬、紧密,这样耐久。”“哦,原来做个土泥炉子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看着大哥和小哥在搪瓷盆里反复揉捏金刚泥,我觉得很好玩。刚想伸手试试,却被大哥制止了:“别捣乱了!冰冷的,我手都快冻僵哒,不是好玩的!”我做了个鬼脸,只好悻悻地把手缩了回去。

泥巴揉得差不多了,外婆拿起泥工刀,熟练地将金刚泥均匀地涂抹在炉膛壁、炉门口和炉道壁上。然后,大声宣布:“伢儿们,大功告成!地煤炉做好了!等干四天就可以生火取暖了。”

第五天一大早,我们迫不及待起床,打开大门一看,外面寒风呼啸,雪花纷飞,大地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

外婆在厨房里准备早饭,看见我们已起床,说道:“下雪了,天气更冷了,今天正好可以烧地炉烤火。曦曦(我小哥的小名),你发煤火心细,你来生火吧,要一次成功哦!”“好嘞!”小哥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兄妹三人早就准备好了刨花、劈柴和煤球。

吃完早饭,小哥开始领头生火。他先在炉膛里撒上一层刨花,然后在刨花上支起一层细劈柴。小哥点燃刨花后,细劈柴很快被引燃。接着,我们又在上面纵横摆放了一些粗一点的劈柴。等粗劈柴也烧旺后,再轻轻放入干透了的小煤球。待小煤球燃烧起来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煤球。在放大煤球时,同堂屋住的魏杰小朋友也兴奋地参与进来,放了一个煤球进去。

这时,五个伢都到齐了。看着煤火越烧越旺,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烤地炉火特别暖脚。正好那个年代大家都穿着千层布底鞋。

五个伢搬来小凳子围坐一团,把脚放在炉沿上挨得紧紧的,生怕错过这难得的温暖。大家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喜,不时地伸手去烤火又迅速缩回手来,咯咯地笑着。整个堂屋充满了欢声笑语。

住在西侧屋的曹一德是独生子,他家的经济条件较好。他悄悄地跑回屋里拿来家里备的年货——糍粑和年糕,又忙不迭地拿来一个矮铁三角架和一把火钳,架在地炉上烤起糍粑和年糕来。

烤熟后,我们有的捧着年糕,有的捧着糍粑,热乎乎的,小心翼翼地吹着气,呵护着。魏家的魏杰最小,他捧着糍粑,没吹几下,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结果烫了舌头,哇哇直叫,又舍不得吐出来……伢们忍俊不禁大笑起来!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我们最美的佳肴、最欢乐的聚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大人们在一旁慈爱地看着孩子们玩耍,偶尔也高兴地帮孩子们把烤好的糍粑、年糕翻个面。

屋外,雪花依旧纷飞飘扬,但这间堂屋内,孩子们的心却是暖洋洋的。他们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温暖时光,用欢笑和温暖驱散了冬日的严寒,让这个冬天不再那么寒冷漫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曾和我一起烤过地炉火的曹一德,偶遇过几次。可是,魏杰自从下放分别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

魏杰你在哪里?你过得好吗?真希望你能看到这篇文章!

作者 | 龙明曦

往期精彩回顾











龙明曦|城市新农人

龙明曦|我的手工毛线编织那些事

龙明曦|散步见闻

龙明曦|难忘那年吃泥蒿

龙明曦|祖孙同乐做灯笼

龙明曦|等待

龙明曦|我的妯娌南萍

龙明曦|知心姐姐丽子
龙明曦|永远的外婆
龙明曦|难忘的知青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