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县域医共体麻醉疼痛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该论坛是“2024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十二届健康界医院管理大会”分论坛之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专家、县域医共体的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互动讨论等形式,深入剖析当前县域麻醉疼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共同探寻创新的解决方案。
大会由《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健康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促进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特别支持。本场论坛由四川科伦药业和宜昌人福药业公益支持。
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是五大临床服务中心的重要交叉学科,是医院发展的平台学科、保障手术安全的临床学科、加速康复外科的支撑学科、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还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围术期死亡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学科。
近年来,麻醉学科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相关专家介绍,“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得到改善。”这是薪酬制度改革中被“划重点”的内容,而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又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一项改革任务。
2021年10月印发的《“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首次提出“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概念,并要求县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好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治疗,不断满足患者对诊疗舒适性的新需求。
论坛上,多位县市医院相关负责人提出“医院发展,麻醉先行”的观点。县域医院麻醉疼痛中心建设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建立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是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势在必行;从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变,融合中医、加速康复,疼痛学科等领域拓展,势在必行;多学科融合专病中心诊疗新模式推动麻醉疼痛中心建设,势在必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优化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舒适化医疗和健康的基本需求,势在必行。
近年来,不少县市医院加强了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的建设,他们选派专业团队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通过院内优化院内资源配置,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有力推进了麻醉疼痛诊疗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为急、慢性疼痛患者提供舒适化诊疗服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发展方向上,与会专家表示,麻醉学科的发展有四大方向:
一是建立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队伍:临床医生向“临床-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转变,多维度评价贯穿考核和晋升全过程;二是建立专业化团队,实现人才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探索符合基层医院的团队管理模式;三是打造医学重点专科,提升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四是实行现代化管理,要把质控管理理念深入科室职工,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
最终,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中麻醉学科的“三个提高”,即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医患满意度。
但同时,县域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建设依然面临诸多疼点痛点。与会专家表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员数量不足。疼痛管理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需要足够的专业医护人员参与。然而,目前医院疼痛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与庞大的患者群体相比,麻醉科医生作为疼痛管理的关键力量,其人力缺口较大。
其次,场地设备药物待优化。疼痛管理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药物支持。
再次,患者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疼痛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专门管理。例如,一些患者在手术后忍痛,不愿意主动向医护人员报告疼痛情况,导
致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如何破解这些卡点,引领县域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与论坛的多家县市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麻醉疼痛学科建设要打破学科壁垒,创新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如,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治疗,不断拓宽麻醉疼痛工作的范畴和领域;积极做好微创介入技术,为麻醉疼痛学科的发展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莫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