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数学就很差。
别人都考八九十分的时候,我只能考七八十分。70分对于英国硕士研究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高分;但对于一个还在小学的孩子来说,和天塌了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小学时期的80分已经足够令人难堪了。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一场数学考试我得了74分,右上角的分数红得刺眼。我的一位朋友考了80来分,正如上文说的,80分已经是偏低的分数,他对我说:“我回去跟我妈说我们班大队委才考了74,她就不会再说我了。”是的,我小学的时候担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大队委。大队委,那是品学兼优的代名词;很惭愧,我并不是很称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童言无忌,但十多年来这句话仍盘旋在我的心头不肯退去。
他回家后,可以把我当作挡箭牌,可我回家后没有挡箭牌了呀!因此,每当数学老师要求试卷家长签字的时候,这一整天我都会坐立不安。看着晴天也会觉得只不过是暴风雨还没来临罢了。
从五年级起,我的数学迎来了短暂的提升——我开始奇迹般地能考到90多分了,我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新任的数学徐老师。她不仅是我们的数学老师,还是我们的副班主任,督促我们学习数学的时间自然就多了。我不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是哪位老师了,那段时期因为各种原因班主任更换得比较频繁;但我记得同学们更喜欢徐老师,因为徐老师年轻漂亮,相较于班主任没有那么严肃。很幸运,在小学毕业多年后,兜兜转转我加上了徐老师的微信,尽管我和她联络的次数颇少。
自小学起,关于我的数学,我的妈妈就操了不少心。到了后来初中和高中,我的周末都被补习班、一对一填满,总之数学是各科的重中之重,必须猛药漫灌。但效果嘛,不说微乎其微,也是提升不大。在数学如此捉襟见肘的同时,我的语文作文却经常被当作范文被老师拿去朗诵,英语成绩更是稳定在班级前三。最让我骄傲的一件事是,我高二时的一篇参赛作文被发表在了一家全国作文期刊上,叫《作文通讯》。可见我的天赋完全不在数学上。
到了大学,我又偏偏选择了文科生唯一能选择的最接近理科的专业——金融学。考研时,又因为数学惨败。必须表明,学习金融学从来都不是我的本意。然而不知怎的,我转眼又要从金融学硕士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了。明明不擅长数学,却偏偏和数学死磕。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迎难而上,还是没有自知之明。
尽管我不喜欢数学,但我必须要承认数学是极有用处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一点大学数学。我很喜欢高中数学何老师的一句话,他先问道:“大家买菜肯定用不到函数,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它?”待我们笑完后,他说:“学数学是为了培养理性和逻辑”。如今,我深以为然。
我在昨天,完成了伯明翰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的所有教学任务,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过去的一个半月,是我做学生以来最为痛苦的一个半月。我单知道简中互联网都将英国硕士蔑称为“水硕”,却不知道在水硕中还有课程如此紧凑、考试如此繁多的学校和专业。过去的一个半月,我完成了五场考试、对应四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没有所谓的复习重点、考试范围,或者说考试范围就是课堂讲过的所有内容。比满屏英文更具挑战性的,是从未缺席的数学公式。其中有些课程,不过是披着经济学外衣的数学课。我不久前在朋友圈大倒苦水:背这些模型公式究竟有什么用!除了获得同专业同学的点赞外,我并未得到答案。更不必说,这种痛苦还会在同校甚至同学院的朋友满世界旅游而我只能在出租屋内紧张复习时成倍放大。
站在当下,我并不能判断选择金融学是否是正确的。被金融学折磨的同时,我也要坦承在伯大商学院的学习经历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功底甚至是较为熟练掌握了微积分。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足,并找到适应的方法。这也许才是我在数学这条路上最大的收获。人生中,总有一些我们不擅长却必须面对的挑战。尽管我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这些挑战并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十多年来愤恨着数学的同时却又不断练习,让我认识到:正是那些我们不擅长的事,才真正考验我们的毅力和智慧。数学对我来说,曾是巨大的难关(现在仍是),但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坚持,在失败中总结,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与策略。考研失败的教训尤为深刻,从而使我现在获得了还算良好的成绩。
回首这段学习历程,我不再仅仅看到困难和失败,而是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成为了那个同学们询问问题的对象,而他们的问题也未曾把我难倒。在这五场考试的第一场考试中,我考了93分。小学时难得一见的分数,如今出现在了我的硕士试卷上——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我甚至被调侃为“唯一真神”。
文末这些话难免都是老生常谈、陈词滥调,放在励志讲座中正合适。但我想,这些话之所以成为陈芝麻烂谷子,恰恰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中肯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在数学——从抗拒到理解——这条道路上,我隐隐觉得有一些深层次的意义未被我发觉。我思来想去,好像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大约的确是“有志者事竟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