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读•编辑荐书 |《建故宫》:他用实验证明,太和殿扛得住10.1级地震…

2024-11-09 17:01   北京  


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4年秋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今天,秋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编辑荐书之《建故宫气势磅礴的故宫是如何修建的?一起来揭开故宫的神秘面纱,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编辑荐书之《建故宫》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看似没有砖石结构的建筑稳固,却能屹立百年千年,这是为什么呢?故宫博物院高级研究员、古建专家周乾在英国雄狮电视台和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中狠狠地秀了一把中国古建筑的实力:太和殿能抵抗10.1级地震!听到这个,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大为震撼?
实验过程相当硬核!研究员们从零开始逐级增大震级,来测试太和殿的抗震性能。7.5级地震时,建筑依然稳如泰山,维持着“墙倒屋不塌”的状态,这意味着什么?砖墙部分并不是最重要的结构,中国古建筑屹立不倒,靠的是古人的“黑科技”——木构造!到了9级地震,木构造依然坚挺无比。10.1级地震?没问题!建筑只是晃了晃,竟然完好无损!实验结束后发现,地震后柱子发生了移动,非常“灵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故宫的立柱不是插入地下的,而是放在柱顶石上。直接插入地下的立柱容易腐烂,遭受强震时也容易断裂。而放在柱顶石上的立柱,既能保持干燥通风,地震时还能够灵活移动而不倒。这种神奇的工艺叫做平摆浮搁,简直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还有更厉害的呢!故宫的木构件也经过了特殊设计,这种结构叫做榫卯结构——凹进去的部分叫“卯”,凸起来的部分叫“榫”。将它们拼插在一起,不同的构件就能紧紧相连。榫卯结构“松动”却不“散架”,在故宫的抗震性能中,起到了减震的作用。

不过,故宫的奥秘可不止这些!为了帮助孩子们更了解这座古老的宫殿,我们特别邀请周乾老师一起,合力创作科普绘本《建故宫》。从权威视角为孩子们揭开故宫的神秘面纱,答疑解惑!

在《建故宫》中,你能了解到更多故宫修建的工艺——故宫的墙面是怎么做的?历经五步才能制成:涂刷防虫糨糊,糊坚韧底纸,再糊底纸,撒鱼鳞纸,盖面。一层一层的工艺精细到让人叹服。除去墙面,屋内的顶棚、墙面、门窗内侧也要糊上纸和绢,不仅防寒保暖,还能使光线柔和温馨,减少灰尘。此外,太和殿里金光闪闪的宝座、屏风、金柱看起来如此奢华,其实都是贴了金箔的珍贵木材做成的!

《建故宫》还透露了故宫的各种趣闻——故宫的屋顶中放着一个“藏宝箱”?古代工匠在修建故宫屋顶时,会在即将完工的正脊中间留一个“龙口”,放入装有金银珠宝、经书等物品的宝匣,祈求建筑长久稳固。最终,工匠会将口子封住。

故宫里还有“小怪兽”?为了防止瓦片滑落伤人,工匠们会在屋脊末端用钉子固定瓦片,并给钉子戴上了瑞兽形状的“帽子”,称为屋脊兽。建筑等级越高,屋脊兽的数量就越多。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屋脊兽有整整十个呢!

景山是故宫的“建筑垃圾”堆起来的?在修建新宫殿时,工匠们把大量建筑废料运到故宫的北面,堆成一座土山。这座山便是景山。它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建筑废料的问题,还成为了故宫的天然屏障。每到冬天,它就像故宫的守护者一样,挡住凛冽的寒风。
除此之外,故宫的地基、屋顶的构造、太和殿的结构……都大有文章!听了这些介绍,是不是觉得故宫中的奥秘比想象中更多?
《建故宫》用精美的国风插画、生动的文字以及独特的剖面视角,陪小读者们一同穿越时光,见证故宫修建的真实过程,让孩子们对故宫的认识不再停留于金色屋顶和红色墙壁。翻开这本书,把故宫了不起的地方,讲给孩子听吧!

(本文作者:童书编辑 阎泽群

文章及图片来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期图书

《建故宫》

周乾/著;崔彦斌/绘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适读年龄:10-12岁

主题分类:科普类


内容简介: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想在北京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全国的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历经十多年,一座雄伟壮丽的皇宫拔地而起,那就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本书利用剖面视角、内部结构、外部结构等多角度的专业建筑绘图介绍兼具实用与美观的建造工艺,生动还原了故宫建造的施工场景,带领小读者们一起见证伟大建筑奇迹。



END
 国图少儿馆小红书账号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
发布少儿馆活动动态、书目推荐与导赏、活动宣传、线上展览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