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新村 | “工人新村”冬季影像训练营

文化   2024-11-04 21:24   中国  

本文转自: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纪录公社三年来通过策划“纪录Talk”与“纪录Lab”系列,旨在分享给纪实影像创作者开放的资源与创作经验。与此同时,常驻上海的我们也一直在观察且思考着周遭环境发生的事情。因此,纪录公社决定在以往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更加关注本土议题以作品产出为核心的长线训练营

01



活动介绍


过去代表着城市近百年来的文化遗产,都慢慢被相似的形式包装成了带有历史叙述感的消费型景观,尤其在当代的上海,如新天地、田子坊、最新的张园等。历史与摩登的搭配好像已经定义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限制了我们对城市空间与文化上更多元的理解。当我们的目光被精心设计的景观秩序吸引时,城市里那些狭小而边缘的基层文化空间在不断被压缩,“工人新村”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更新的边缘地带,随时可能被卷入浪潮中。


本期“工人新村”训练营拒绝怀旧,而是希望通过影像去探索与保护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空间。训练营将结合跨学科类的社科知识与影像美学的培养,让学员从想法开始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与兴趣进行实践并转换为影像语言,最终完成属于自己的纪录短片。我们希望能有效展开一场对新村的深入研究与观察,使其独特的文化和记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延续。



02

 


课程安排

-训练营招募选拔满7名学员即可开班如有特殊情况会另行通知

-本期训练营是一个收费项目,课程费仅包含:导师费用、场地费用。同时导师将在训练营结束后挑选2至3部优秀短片,纪录公社将会以返回费用的形式作为「训练营奖学金」,鼓励创作者积极创作。此外,如果您是新村居民,请在申请时提供相应证明,将会相应减免课程费

-训练营为期16天,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调研、拍摄、剪辑

阶段一:2024年11/25-11/30
纪录片基础美学、社科知识拓展与实地调研
(导师:周洪波、杨辰、陈韵、厉致谦)


阶段二:2024年12/9-12/13
纪录片现场拍摄、导师1对1辅导
(导师:周洪波)


阶段三:2025年2月17-2月21日
在拍摄素材中建立剪辑逻辑、导师1对1辅导
(导师:周洪波)

*时间上如有变动,会至少提前一周以上通知学员

*我们鼓励学员在阶段之间的课余时间独立拓展自身设定的调研与拍摄计划


报名方式: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并填写训练营申请表,并打包训练营申请资料上传到阅流

(报名于2024年11月18日17:00分截止

谁可以报名?

  • 能够投入跨度三个月的训练营培训课程

  • 自行准备拍摄设备与电脑以便剪辑,并对软件设备有一定的了解

  • 优先对本期主题已有初步探索方向和想法,渴望完成一部属于自己的影像作品的朋友

  • 尤其是对纪录片创作抱有极大兴趣且有基础拍摄的经验(如:新媒体、摄影、虚构/非虚构类短片等)

  • 曾有过公共生活的经验或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报名流程

  • 入选者将在11月21日之前收到邮件通知入选结果,并必须在24小时内确定是否参与

  • 需要支付课程费才算确认报名,超时回复会被视为放弃名额

  • 有任何与训练营相关问题可添加「纪录公社office」微信号:cinemugwort或是发送邮件至info@jilucommune.com

短片产出形式

  • 拍摄地点:上海各区工人新村(我们会着重推荐地点,供学员参考)

  • 短片时长:每位学员都必须独立完成一部5-20分左右的短片,学员可以互相协助彼此的拍摄

  • 形式与风格:不限,不必拘泥于「直接电影」的拍摄方式。我们非常鼓励学员在掌握纪录片基础的制作技能后融入自身创作的经验与兴趣,探索新村文化的同时也可拓宽纪录片的表达形式

  • *待训练营结束后,纪录公社会举办一场成果展示,优秀作品有机会在美术馆公开放映。同时,学员可自愿选择是否把调研素材和短片成果纳入杨辰导师的新村学术档案内(会注明原创者信息)

03‍‍



导师介绍




    

周洪波

导演


2007年起国家一级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9-2024年在上海电视台拍摄纪录片若干;2000年,毕业作品《霜天晓角》入选戛纳电影节基石单元;2006年,拍摄纪录片《董家渡》,获得同年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人大会“最佳导演”奖,并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2016年《云寄故乡》参展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2021年完成《空白祭》,2024年作品《一和多》入围FIRST青年影展竞赛单元。




杨辰

教师、规划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国国家职业建筑师(DPLG)。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社区更新与治理。曾专门租住在曹杨新村,对曹杨新村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过深入研究,并著有《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



陈韵

策展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文学士)和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硕士)。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担任教育和展览部的助理。2010年回到上海担任西天中土项目的研究员和协调人,开展印度和中国间的思想和艺术相关议题的交流项目。她也是亚际双年展论坛项目的组织人。2014年起亦同时在城市社会的现场开展工作,包括策划”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展览,发起定海桥互助社),以及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策划和组织“51人“项目。


厉致谦

字体设计师


以设计为原点的多领域研究与实践者,涉及字体研究、平面设计、空间构成、产品设计、影像、撰稿、翻译、策展等。TheType 作者,“上海活字”综合研究项目发起人,创新型字体公司 3type(三言)联合创始人。上海美术学院字体设计工作室特聘研究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外聘讲师。2023年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TDC) Ascender奖评委。


04



回声·新村

△ 曹杨新村 ©图源来自维基百科

工人新村,在上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不像石库门那样汇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构特色,但同样有着能代表海派文化的产物:一种正在慢慢消散、属于工业时代的上海集体主义生活方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集体住房问题,分别在沪东、沪南、沪西建立起了工人新村,建筑风格上效仿了苏联集体农村。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新村通过创造新空间、选择新居民,树立新的生活规范,实践了一种培育社会主义新工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90年后,上海从工业城市转型成消费性都市,“工人新村”的概念随着房产私有化的政策出台,与居民一波又一波的搬离,而烟消云散。可以说,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本身也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时过境迁,“工人新村”变成了一种过渡性住宅,其存在的价值正在一步一步被消解,居民可能也都不认为它自身有太多关注的必要性。曾经工人们盼着分一套房,而现在或许都在等待着一次拆迁。


 活动支持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是一所非营利性的艺术馆和研究中心,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来发展、呈现和交流不同的观点。作为上海纽约大学的一部分,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高度认同并积极推动大学在教学、研究与公共服务方面的使命,并秉持一个核心理念——与艺术的交流互动,能在不同学科、社会及日常生活中激发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对复杂性的开放包容。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将与艺术家以及所在社区一起,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通过公共展览、活动以及各类出版物等多种形式进行主题性探索,对我们理解世界、存在于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与自身和与世界的关系开展多样的尝试。


关于纪录公社

纪录公社创立于2021年,是一个拥抱所有纪实影像工作者的平台。以纪录公社网站(jilucommune.com)为起点,我们共享纪实影像创作相关的知识、经验、市场资源;并建立了一个透明、高效、开放的人才平台。同时,我们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采访、讲座、放映交流和培训工作坊,为纪实影像创作者进一步提供思考、发展和学习的平台。我们渴望连接影像创作者与观众,向大众推广纪录片的多种创新形式,为纪录片培养更多受众,拓展纪录片创作新思路。






联系我们


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


邮箱:info@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纪录公社


记录你的成长

成长你的纪录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