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在发展中伴随的隐患备受关注。回答问题离谱、播放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诱导学生充值游戏……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的儿童智能手表,频频爆出问题,令家长担忧。对此,北京市教委呼吁,要多方合力守护儿童“腕上安全”。
就当下的技术而言,儿童智能手表是否真正“智能”仍被画上了问号,守护儿童“腕上安全”刻不容缓。
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刚需
临近一年一度的电商促销大节“双11”,儿童智能手表销售火爆。政府补贴家电范围内,可以覆盖部分儿童智能手表,再加上平台满减与品牌折扣,消费者比平常购买要划算很多,价格在3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
据介绍,不同价位的手表在软件系统上差异不大,主要是在硬件上有所区别,配置好的手表可以导航、刷公交、门禁等,在定位上还可以精确到楼层。
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5岁至12岁儿童的人口规模达到1.7亿。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中,智能手表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0%,这意味着平均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佩戴智能手表。
在部分家长看来,给孩子配备一块儿童智能手表已是刚需。“考虑到确实需要掌握孩子的位置,又不想给他带手机,我就给孩子买了一块儿童手表。”北京家长吴涧说,自己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班上的同学们几乎人手一块智能手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这类产品不仅具备实时定位、通话沟通等安全监护功能,还融入了学习辅导、娱乐互动等多元化应用,满足了家长与孩子间的即时通讯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因此广受欢迎。”
儿童智能手表产品力上升
却屡屡“翻车”
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儿童智能手表不断迭代更新,商家对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进行过度开发,以高端化和差异化提高产品力,以至于大大超出需要,将其发展成“腕上手机”。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这也令其社交和娱乐属性被不断放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日益显现,比如诱导游戏消费、“涉黄涉暴”、泄漏定位、孩子视力下降、沉迷虚拟社交等。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投诉者称,儿童智能手表上一款游戏诱导孩子在未经家长允许的情况下充值了299元的会员。还有家长提出,儿童智能手表功能过度开发易造成学生沉迷,比如红包积分设置,让不少学生热衷于赚积分、抢红包,极易上瘾。
此前,“360儿童手表智能回答毁三观”话题曾冲上微博热搜榜。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向360智能儿童手表提问“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时,手表的回答中包含了“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和“历史是可以捏造的”等不当内容。
此外,孩子的地理位置、图片视频、通话录音等隐私也面临泄露风险。
教育领域专业学者表示,部分儿童手表频频出现“毁三观”的答案,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深思,折射出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研发产品时没有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去设计产品,导致产品在使用中出现各种问题。
谁来守护儿童“腕上安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I与智能手表的结合带给产品更多信息交互功能,对于儿童智能手机的信息内容安全提出更大挑战。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与其相关的问题不容忽视。
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在近日的发文中呼吁,要多方合力守护孩子的“腕上安全”。对于学校和家长而言,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技术观、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尤为重要。
“真正落实多方合力守护儿童‘腕上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专家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安全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企业应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内容审核能力,确保智能手表的合法合规运营。
其实,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乱象已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今年3月起实施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对于网络信息内容安全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发布和传播安全、内容安全管理等,明确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监测和阻断机制,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等。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儿童智能设备。其中指出,儿童智能设备存在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以及以积分排行、功能解锁、背景更新等为名,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等问题。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建议,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家长,举行座谈会、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智能手表的使用注意事项,合理引导孩子使用。同时,儿童智能手表厂商应该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确保用户隐私不被泄露或滥用。
真正好的儿童智能手表应该具备强大的定位功能,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还有良好的通信质量,保障孩子与家人之间的顺畅交流,更要有严格的内容过滤机制,避免不适宜的信息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并提供一定的学习辅助功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