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文学艺术的世界化之路——2024诺贝尔文学奖解读报告会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1-30 18:11   江苏  

韩江文学艺术的

世界化之路

2024诺贝尔文学奖解读报告会

成功举办




导语


“用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10月10日,韩国作家韩江(Han Kang)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亚洲首位女性获奖者。

11月4日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主任、2024级新生导师尹海燕教授在新生学院作《韩江文学艺术的世界化之路》主题报告。近300名新生齐聚鼓楼校区新教207阶梯教室聆听讲座,深刻感受到韩江文学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老师、2024级新生导师陆玲主持。







韩江:江水谐音为名,从“汉江奇迹”到“韩江奇迹”




尹教授以韩国经济腾飞“汉江奇迹”为引谈起作家韩江的文学历程。1970年韩江出生于全罗南道光州,她的名字取自韩国最知名的河流“汉江”(与“韩江”谐音)。如今韩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韩国也收获了“汉江=韩江”奇迹的语义双关,前者象征战后韩国经济的腾飞,后者成为韩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因父亲韩胜源是著名小说家,韩江自幼生长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14岁时,韩江已立志将来要成为作家。尽管英语成绩十分优异,她还是有违父母之愿,毅然选择了文学之路。在延世大学国语国文系就读期间,她活跃于“延世诗学”文学社团,并在本科四年级时凭诗作《书信》荣获1992年“延世文化奖”。2012年,韩江以《李箱的绘画与文学世界》获得延世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韩江的文学之路可谓“一以贯之”,秉持坚韧的理想和信念付出了40年的探索努力。2005年韩江凭借中篇小说《蒙古斑》,斩获在韩国最具权威性的“李箱文学奖”,从此奠定了在韩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其父韩胜源曾在1988年获得该奖项,因而韩胜源和韩江又开启父女二人相继荣获“李箱文学奖”的先河。





文学:“充满诗意的散文”,更是诗情画意总相宜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提到韩江作品中的“诗意”,尹教授则认为韩江的作品更是“诗情画意总相宜”。尹教授解释到韩江的文学作品不仅富有诗意,还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细腻的色彩表现。韩江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992年荣获“延世文化奖之尹东柱文学奖项”的诗作《书信》正是与前辈诗人尹东柱的隔空对话。尹东柱(1917—1945)是延世大学的杰出校友,曾在1938—1941年间就读于延世大学的前身延禧专门学校。

1993年,韩江在《文学与社会》冬季刊上发表诗歌《首尔的冬天》等四首作品正式步入文坛。2013年,韩江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荣登《文学与知性社诗人选》第438号。文学与知性社自1978年起开始出版当代诗集精选系列,截至2024年4月已刊行第600号,是目前韩国最具权威性的当代诗集丛书。韩江对诗意的驾驭能力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不仅使她的小说富有细腻的情感浓度,而且彰显了其言外之意的语言张力。

尹教授提及她在阅读《素食主义者》时常常感叹小说中极强的画面感,带给读者一种让人窒息,甚至深刻反思的体验。事实上,韩江在硕士期间已深入研究过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其硕士学位论文聚焦于《李箱的绘画及其文学世界》,展示了她对文学“画意”的独到理解,从而使她的作品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带有浓厚意象和斑斓色彩的多维空间。





艺术:多元的创新灵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




尹教授介绍到韩江的创作超越了传统文学的界限,还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探寻表达的可能性,从而开创了多元化跨界融合的艺术之路。她的文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在音乐、绘画、雕塑及前卫艺术上。

在音乐方面,她在中学时候才得以真正接触钢琴,随即展示出非凡的音感与创作天赋。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轻声吟唱的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与音乐的相互交融,附录光盘中的十首歌曲也是她亲自作词作曲。

音乐与韩江更是双向奔赴,她的小说《白》(2016)成为多位韩国艺人创作的灵感来源。韩国歌手朴惠媛读了韩江的作品《白》后深受触动,将“白”作为自己的艺名HYNN(흰),并创作了以“白”为主题的音乐专辑。防弹少年团(BTS)的金南俊(RM)和金泰亨(V)也都是韩江作品的忠实粉丝。

韩江又将小说作品延伸到行为艺术领域,《卵石、盐、冰》(2016)、《步伐》(2018)、《婴儿服针线》(2016—2018)等行为艺术表演都是对小说《白》的意境阐释。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也加深了她的文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象征。2018年,韩江的混合媒介装置(Mixed Media)作品《葬礼》与视频《永不告别(I Do Not Bid Farewell)》亮相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美术馆。3年后,小说《永不告别》得以问世。韩江的创作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文学,展现出深厚的艺术涵养与敏锐的创作触角交融互动。





传播:原作的回声共鸣,译本融入世界文学




尹教授简要介绍了韩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对韩国文学国际化的推动,如韩国文学翻译院、大山文化财团等机构持之以恒地支持韩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尹教授提到韩江的作品走向世界文坛的关键时间点是2016年,她在这一年凭借小说《素食主义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这部作品的英文译者是英国人狄波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毕业于剑桥大学英文系,研究生阶段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韩国学方向。她是从2010年开始自学韩语,六年之后凭译作《The Vegetarian》向西方读者展示了韩江作品独特的哲思与震撼力。

史密斯作为翻译家对韩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曾明确地谈到:“假如原作是平淡无奇的作品,世界最好的翻译家也无能为力将其包装成名著。”尹教授还提到韩江的《少年来了》的英文翻译《Human Acts》十分出色,史密斯的译名精准捕捉了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创伤和人类面对苦难时的无助与顽强。

尹教授以韩江作品《蒙古斑》(不应该翻译为“胎记”)为例,具体分析了其作品的内在象征意义,从而阐明韩江之所以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是因为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地域、国别、族群、性别、文化等诸多局限性,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与省思

韩江的文学作品已融入“世界文学”,是韩国文学在世界化之路上的成功典范。关于“世界文学”,尹教授强调文学作为一种跨国界的精神空间,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通过文学的交流,各国人民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彼此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尹教授最后希望学生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力量,并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去。




作者 | 巩若彤

摄影 | 王若萱 袁绍家 刘艺溶

美编 | 朱嘉蕊

责编 | 秉文书院

南京大学秉文书院
南京大学秉文书院官方认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