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源学校小学部开展“我读过的一本书”征文活动
乐享书香
阅动人生
张吉爱老师特别喜欢看童书。在她看来,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张老师把《将军胡同》和《城南旧事》两本童书比较着阅读,梳理出老北京时期小人物的大情怀。张老师写道:掩卷这本描写老北京的书,回味童年在人一生中的分量。童年经历像基因一样深藏在某处,那些感动过童年的人、事和文字都会在内心“清丽地歌吟”,从未走远。我们这些为童年工作的人,更要慎之又慎。
魏连花老师特别喜欢看《平凡的世界》,这部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魏老师已经看了两遍。每次阅读,心情不同,感受也不同。平凡,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孕育奇迹的土壤。就像路遥说的那样:“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每一次挫折,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绊脚石;每一次痛苦,都会让受伤的地方长出飞翔的翅膀。命运这艘摇摆不定的小船,最终驶向何方,我们才是真正的掌舵人。”
青年教师丁秀清老师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后,深有感触地写道:也许是因为年龄问题,刚开始读时,我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在涵义,读书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有了女儿,才开始慢慢明白书中所述的父子、母女之间的缘分就是“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作者道出了天下无数父母的心声。不过,这就是一个事实,孩子会成长,他们会步入社会,会亲自经历许多家长们已经历过的事,有痛苦,有喜悦,但你不能替他们承受痛苦,不能夺走他们的喜悦,更不能只将喜悦留给他们,将痛苦留给自己。他们需要长大,只有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更加丰富,他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自己的孩子是这样长大的,学生也是这样长大的。
李晓庆老师看过很多的教育理论,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让她印象最深刻。李老师写到:这本书并没有介绍什么高深的理论,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样,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个在学校里发生的淳朴案例,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年轻时一些有趣的经历,给人以轻松、愉快,使人在开心、舒服的心境中领略教育的魅力。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就是要教孩子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孙宗乐老师读《稻草人》后写到:叶圣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稻草人的内心世界。稻草人虽然不能移动,但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梦想着能够离开田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它羡慕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同情那些辛勤耕作的农民。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一段稻草人的迷茫。只要保持向往和热爱,一切都有可能。
房刚老师喜欢读点诗词,特别喜欢苏轼的作品。他在读了《苏东坡传》后写到:在一页页的阅读中,越来越发现这个文采飞扬,全能人才苏东坡是多么的让人着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爱国爱民,他的不屈不挠,他的热爱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细细品读。
刘照霞老师喜欢萧红《呼兰河传》中诗意的语言与艺术魅力。萧红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她擅长运用细节捕捉生活的瞬间,使得文字间流淌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皆展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审美趣味。刘老师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对课文《祖父的园子》的解读也加深了许多。刘老师写道:《呼兰河传》的阅读,让我更好地把握文本背景和语言特色。作为语文老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是狭隘的,这对于年青老师来说要十分警惕。
安芝涵老师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感触很深,不禁感慨:书名中的“看见孩子”四个字,简洁而富有深意,仿佛预示着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面对的是一群性格迥异、兴趣多样的孩子们。他们有的活泼好动,如同春日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充满活力;有的则文静内敛,宛如夏夜里的萤火虫,默默发光,温暖人心;有的擅长语言表达,能够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有的则更善于思考,常常在沉默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无论哪种类型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年级教师刘颖为了更好地教好一年级,她边学习边实践。她在读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后写到: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琐事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然而,薛老师却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它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关注。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时光。心平气和教孩子,心平气和过生活。
阅读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精神成长、品位提升的永恒养料。此次活动是我校持续推进师生同读好书的一个侧面,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更能雕琢专业之骨,滋养教育之心,激励教师们在教书育人的旅途中,永葆精进之心,满怀热忱地前行。
扫码
关注
我们
图 文:小学教务处
编 辑:陈晨
审 核:张伟 王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