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照应,贯通文脉
董问博
写文章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要关照结构,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比较散。结构角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照应。照应指文题或者文章前后相应的位置上的互相关联,具体说就是文章题目或者正文中前面提及一个人或者事,或者东西等,在后面合适的地方,继续提及的构思方式,就叫做照应。前面可以不做详细交代,后面再重点提及、详细讲述,这样就形成了文章的前后照应。运用好“照应”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文题照应:就是说文章内容和题目相照应。题目是作者精心设计而成的,往往或是文眼,或是文章中心的凝练表达,或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是文章的线索等等。在行文当中,要是作者不断照应文题,整篇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很紧凑。如学生习作:
文章标题:我最敬爱的人
文章正文:这就是老刘,我敬爱的爷爷,不论是严谨认真的数学老师,还是慈祥和蔼的爷爷,抑或是爱心永驻的社区志愿者,他永远是我心中最敬爱的老刘。
——李昕悦《我最敬爱的人》
文章开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些都是名人大家对于读书的见解,我也爱读书,但我对书的感怀颇有些不同。
文章结尾:读书,让我的思想更加成熟,让我的性格更加完善,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书之感,如沐春风。手指抚摸着书的封面,随意翻开一页,细细品读散着墨香的文字,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书,调动了我的情感细胞,让我从中领略到畅快与欢乐……
——曹倬源《读书感怀》
文章正文1:我愿意清晨撷露,走进那幢红色的小楼;我愿意手执毫墨,传承书法的魅力……
文章正文2:爷爷微笑着问:“丫头,愿意学书法吗?”一句“我愿意”,从此我便成了这儿的常客……
文章正文3:随着时间的消磨,起初的新鲜感也如沙地上的画不能长久,风一吹就散了,我不愿再将时间投入到枯燥的练习中,不愿意再认真观摩字帖上隽秀的笔触,不愿意去聆听爷爷反反复复地唠叨……
文章正文4:……脑海中是北方山脉的笔挺秀颀,还有南方丘陵的连绵温情,我愿意永不停步,以山为砚,以水为墨,体悟这泱泱华夏……
文章正文5:我愿意永驻那红楼,不放下手中的毛笔;我愿意初心不变,不忘却血液中的墨痕;我愿意永不放弃,不离那光明的理想。我愿意传承,这千年的文化 !
——杜奥飞《我愿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滨河学校小学部)
范文
我的心儿怦怦跳
陕西省宝鸡市烽火中学五年级二班 陈浩睿
心儿怦怦跳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心理,有胆怯,有惊慌,有害怕,也有激动和欣喜……我成长经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心跳时刻是去年参加小提琴比赛时。
琴课下课前,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陕西省要举办小提琴比赛,我希望你参加。”我一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个比赛规格之高不言而喻,但是就我这水平,能行吗?左思右想了几天,我终于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报了名。
报完名之后,每每想到比赛一天天临近,我内心就怦怦直跳,总怕在比赛中出丑,连琴课上的练习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见状,安慰我说:“不要担心,你这首曲子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只要正常发挥,定能取得好名次。”我只能深呼吸,调整心绪,让自己的心跳平缓下来。
终于到了比赛这天,我在等候处还成竹在胸,面色如常,但当听到主持人让我去备台处准备时,我的两腿发软,心怦怦地直跳,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我不住地深呼吸,告诉自己:“淡定,淡定,我可以的!”也许是自我打气的作用,也许是妈妈的安慰,我紧张的心情缓和了许多。站在台上,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还是有些慌乱,我定了定神,拉了起来,随着曲子的高下流转,我的情绪也走进了曲子所营造的情境中,渐渐地我的呼吸均匀了。一曲毕,我赢得了雷动的掌声,当我深深鞠躬的时候,才发现后背有丝丝凉意——原来我的后背全湿了,额头上也浸出细密的汗珠。
这次比赛,我虽然得了三等奖,但是我战胜并超越了自我,这才是最大的收获。镁光灯下,我手握水晶奖杯,想到自己的奋斗历程,心又猛烈地怦怦跳起来……
(照应的运用:对于“照应”这个表现手法,本文运用得非常纯熟,既有文题照应,又有首尾照应,还有前后照应。值得一提的还有,本文的照应并不是将“心儿怦怦跳”一词复制粘贴好多遍,然后“安插”在行文中,小作者注意语言的变化,“心跳时刻”“久久不能平静”“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有些慌乱”“猛烈地”这些词语大大拓宽了“心儿怦怦跳”的含义,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情节更加起伏有波澜。)
(指导教师:董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