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BCON贡献8条建议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 总纲(征求意见稿)》

2024-11-11 06:21   北京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2024年10月8日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 总纲(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BCON)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召开认真研究和讨论,现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共8条建议:3条总体建议、5条具体建议),供科学决策参考。


【总体建议一】
建议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 总纲(征求意见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和统领,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大力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绿色发展,并确保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建议该标准明确纳入“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文本中仅出现3次)、“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

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理由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全球共建生态文明、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大背景下,理应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地球乃至人类的存续至关重要。前几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BD COP16) 在哥伦比亚闭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应邀派代表团赴卡利实地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上,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地方社区及社会各界齐聚一堂,探索如何通过合作与创新,来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盛会高度强调了为应对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人类危机而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迫切和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丧失、气候变暖乃至沸腾,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采取相关行动、使其纳入政策和法规(主流化),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2022年底,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缔约方大会上,我国领导人曾明确提出来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 总纲(征求意见稿)》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昆蒙框架的实现,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应对气候变化。

【总体建议二】
建议该标准在合适的地方增加、予以明确:减少线性基础设施的影响,增强生态连通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 总纲(征求意见稿)》聚焦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但各区不应孤立管理、隔离开来,应谨防因分区管控不到位引起的动植物栖息地斑块化、零星化和破碎化,导致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亦需考虑到生态连通性,给野生动物留出足够的生态廊道,让植物等其它生命能够自如伸展。目前纵观该标准全文,没有提到如何减缓线性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围栏、电塔电线)等的影响。

【总体建议三】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鼓励“人民的参与”,让当地社区、人民和社会群体广泛参与进来,引导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气候危机等全人类危机,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平衡。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乃至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十分必要且重要。就拿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一个简单可行、人人可为的方式,是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记录身边的动植物信息,通过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数据发布,将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与全球共享。将日常记录、拍摄的动植物图片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照片(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等)整理分类、存档,用于日常的公益与科普传播,来唤醒、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具体建议】
一、关于【术语部分】
1、关于“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建议进一步细化该概念,明确其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别和联系,例如,是不是可以将其定义为“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重点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厘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环境质量底线”与“允许排放量”:这两个概念存在内在联系,建议在定义中明确“允许排放量”是实现“环境质量底线”的重要手段。又比如,“生态环境分区”与“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这两个概念似乎存在一定的重叠,建议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前者强调分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后者强调划分的成果和管理单元。
3、建议在【术语】中,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强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供水、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4、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环境分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5、建议考虑引入“自然资本”的概念,将生态系统视为一种自然资本,强调其经济价值。
二、在【4 总则】一章中,建议对源头预防作细化和强化。
“源头预防”原则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在开发前进行环境管控,确保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但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落实这一原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建议予以明确:
a) 明确源头预防的具体实施策略。如除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还可以在区域规划中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与生态承载力相匹配。同时,增加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的源头管控指标,以实现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源头治理。b)设立动态源头预防监测机制,确保管理策略能够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针对【统筹衔接】部分,建议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数据共享。
具体建议:a)可以通过设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专门的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跨部门的工作会议,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此外,建议为每个重点区域或流域指定专门的跨部门管理团队,以便协调实施具体的管控措施。b) 在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标准化方面,虽然意见稿“共享共用”提到了信息平台建设,但要确保信息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发挥效能,建议明确平台的数据共享标准和接口要求,推动不同部门的数据互通互联,并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建立平台的透明机制,确保公众可以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增强透明度和公众信任。
四、针对【4.1.4 共享共用】信息平台与技术支撑的提升,需要提升信息平台的实际应用和高效运行仍有空间。建议:
a) 明确信息平台的持续优化与技术支持。因为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存储和查询工具,更应具备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可以增加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平台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对效率。
b) 建议强化平台的可操作性、以及用户友好性。为确保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能方便地使用信息平台,建议提供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和系统化的操作培训方案,确保平台的普及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针对【持续优化】部分的机制与动态调整
a) 建议设置灵活的动态调整机制。比如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定期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例如每年或每两年对分区管控方案进行一次评估,依据实际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通过设立“年度回顾”和“预警机制”来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问题。
b) 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公众参与和反馈机制,允许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影响的社区和企业,提供对生态环境管控措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一机制增强管控措施的透明度和社会认同感。


THE END


湿

(本文为日常工作记录,供了解和参考。)


整理 | Samantha

审核 | Linda

排版 | 绿叶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什么?为什么?

❁ 从海洋到陆地,应对生态危机,环境DNA (eDNA)潜力无限!

❁ 【政策建言】绿会海湿工作组提交10条建议 | 《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17条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 绿会BCON

❁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案例—“绿心”留下烟囱给小鸟做巢

❁ 自然危机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关注的焦点


海洋与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
微信号:OceanWetlands

联系小编/投稿/授权:

010-88431370  17319454776  

欢迎投稿、转发。联系后台长期授权:  18910282583


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 | 支持绿会生态保护公益项目,请点击“阅读原文”

海洋与湿地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全球环境治理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