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了呢?也许你可以从下面的这段话中有所感悟!这些也许就是当代年轻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低欲望社会”。最先提出“低欲望社会”观念的是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他也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在日本,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 日本年轻人在追求前途和结婚组织家庭上,也是表现得低欲望,甚至无欲无求,比如:年轻人觉得差不多有份工作干着就行。日本新入职员工的升职意愿只有10%左右,已经没有什么士兵想要当将军。日本的户籍统计,一人独居户已经超过了总户数的1/3。连家庭都不想组建,那生小孩更是别提了,日本的少子化问题之严重,年轻人就是无欲无求,不想生。
答案就是穷,根据2015年日本的家庭调查报告显示,日本30岁以下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两倍,30-39岁区间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1.5倍。也就是说,40岁以下的日本人,绝大多数都是欠着一屁股债的“负翁”。在这样情况下,年轻人怎么能不低欲望呢。当下的日本,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讲究论资排辈,升职加薪那是困难重重。再加上日本的税收体系,一直强调要减少贫富差距,这就意味着收入增加一小步,税收增加一大步。即使费尽心思升了职加了薪,实际上收入也改善不了多少。赚得多,交的税也多,到手的跟之前差不了多少,那谁还去赚呢?直接躺平算了。日本的贫富差距小,虽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会让年轻人变得胸无大志,反正努不努力,升不升职,收入都差不了多少,何必呢。这样年轻人一没有钱,二没有希望,自然就慢慢放弃了狼性的奋斗,从“肉食系”变成“草食系”,只满足于小而确定的幸福,过着低欲望生活。 在日本35岁就是中年男人的最大一道坎,因为日本把15-34界定为“年轻人”,只要到了35岁就是中年人。而在日本一直存在着一种说法,“过了35岁就很难再换工作了”虽然日本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文规定年龄的限制,但这一“潜规则”却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对一个企业来说,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这是最理想的金字塔结构,但日本却存在着大量老年人,少量年轻人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因为日本早年设置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劳动人事制度,只要不犯过大的错误,就可以安心的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直到65岁。大量的高龄员工,再加上高额的工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负担,为了让这部分员工变少,许多企业也想出了针对政策的方法,制定了“早期退职”的一种变相裁员措施。一般来说企业会在内部召集45、50、55岁的员工,如果自愿辞职,企业将会一次性支付一笔“退休工资”如果“裁员”人数不够的话,企业就会对员工进行“强制劝退”的措施。通常会把这部分员工,调离原本工作岗位变成底层,减少工资待遇,无法接受落差的中年人,被逼无奈只能选择离职,找一份能养得起家的新工作。日本的就业制度,劳动制度,行业竞争以及日本人的个性,都增加了中年危机人群再就业难度,这也导致了中年人纷纷自杀的局面。 我们现在常提“宽松世代”,宽松世代是日本人发明的词语,指1987年以后出生的小孩,因其考试不发表排行榜成绩,奉行宽松的教育方法,所以把这一批孩子叫做“宽松世代”。宽松世代指的是日本以“重视人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与之对比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时期,以及战后艰苦创业重振经济的一代的日本人,受军国主义影响,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低年级服从高年级,即使是商业机构也受军事化作风的影响。
日本的老年人主要是战后一代,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存钱,要艰苦朴素,本能地不愿意花钱。他们认为岁数大了,总是想着“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怕有个什么万一。想着如果自己有钱,子女就会比较孝顺,可以用钱来牵制子女。想着日本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八十几岁,也不知道自己会活到什么高龄,不能太糟蹋等。另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曾经出台过推迟退休政策的法律,将当时的55岁退休改为了60岁退休。而在2021年日本又再次颁布规定将退休年龄延迟至70岁。许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正好被这些政策所影响。他们生长在日本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又恰恰在日本经济最萧条的现在,到达退休年龄。这就导致他们注定无法安享晚年,反而不得不通过继续努力工作去维持自己的生计和子女的发展。关于低欲望产生的原因,大前研一的观点很明确:人们之所以失去欲望,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安全感。人们因为看不到奋斗所带来的希望,转而选择压制自身的欲望,以“快乐”、“活着”为生存需求的做法。
-END-
文案/雪雪 排版/雪雪 校对/小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