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去过的上海“摊”

旅行   2024-09-03 10:00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小时候放了学,飞奔到校门口,在阿婆的摊位前,等一个热乎乎的油墩子,这是很多老上海心中最柔软的记忆。

上海滩,上海滩,我们也可以亲切地称它为上海“摊”,因为这儿有着丰富的地摊夜市文化。


夜上海的繁华

半个多世纪前,周璇咿咿呀呀的唱着:“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娓娓道出了这里夜间的繁华和旖旎。

毫无疑问,当时被称作“东方夜巴黎”的上海稳稳戴着东方夜生活之最的桂冠,究其缘由,看看外滩便能略知一二。

从和平饭店里觥筹交错的夜宴,到外白渡桥上呼啸而过的豪车,外滩中心段的夜晚灯火辉煌、纸醉金迷。
而在另一头,是有“远东第一大码头”美名的十六铺,上世纪 20-30 年代,许多淘金者从这里开启了他们的上海梦。

这里的夜一直充满了人间烟火,忙碌、质朴、怀抱希望。


老街巷的摩登

华亭路,一代人心中“时尚”的代名词。过去,华亭路两边的小货摊上常摆满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饰品,这里绝对是“赶时髦”的好去处。
“美美百货看样子,华亭路上找衣服”,华亭路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世界潮流讯息,将时尚进行到底。
“华亭路的服装样子就是漂亮”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同样走在时尚前列的还有它——淮海路,被誉为“时尚熔炉”的淮海路诞生过无数个第一:第一家美容院,第一家电脑商店……
就连对商圈意义重大的“夜市”,也是在淮海路第一次推出。

等到夜幕降临,许多老街巷又用灯火阑珊和人潮涌动定义了全新的“夜时尚”。

无论是美食街鼻祖的黄河路、乍浦路,还是草根小吃街的发祥地彭浦夜市、昌里路,都成为了上海灿烂的夜市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上海“摊”的文艺

上海丰富的地摊夜市文化为写作者们提供了丰硕的写作素材。
作家马尚龙曾以生动的笔墨描绘过弄堂口的小书摊,“早饭刚过,弄堂口便支起了书架子,支书架子的人,便是小书摊的老板了,书架子是可以合起来的两爿,依靠在墙上,摊开来,像是两只并排的大书橱,上百本小人书就在架子上展示。”

作家叶辛也曾写过小书摊,可以说,小书摊是一代人的群体乐趣,花一分钱、两分钱就能看到的小人书,是很多人最初的名著启蒙。
“凡是有过街的弄堂口,历来就是非法搭建、非法营业的热地,进出口的要道,还遮阳避雨,生意一做就做起来了。”
除此之外,马尚龙还曾刻画过茶水摊、剃头摊、西洋镜摊、写信摊、算命摊、皮鞋摊等等。

地摊虽小,但它的魅力可是曾吸引了领导人亲自来上海地摊市场视察呢!
1983年,邓小平来到胶州路市场,这里一向是商贩集中的地方,饮食摊、蔬菜摊、小百货摊应有尽有。
此后,胶州路市场声名鹊起,风光无限。

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城隍庙等我们所熟知的寺庙周边的庙会也是小商贩们的重要秀场。
每逢节日,信徒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小商贩们也纷纷赴庙设摊,他们摆出自家“宝贝”,对琳琅满目的货品如数家珍,人群熙攘,叫卖声、欢笑声……连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尽管记忆中一些地摊夜市已消失不见,但新的生活已然开启,新的记忆也正在谱写,上海的传统与时尚都在这里交汇……


来源:克勒门文化沙龙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