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20年才发现:会“说”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差…

企业   2024-09-16 21:30   上海  
橘子:前段时间在小花生站内转载了一篇三联周刊的文章,是关于留学红利的,在社区内的讨论度很高,好多花友都在回帖互动。

虽然标题是留学红利,但文章中谈到了很多中国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上遇到的困难,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大家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板块。

1.

文章是对雪城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教授马颖毅教授采访,稍微有点长,我们帮大家提炼了部分内容:

1. 中国学生能说,但就是不敢说


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沉默的居多,而且很焦虑。


在美国,课堂发言是结课成绩的重要参考,至少占到了10%。中国学生也想参与讨论提升成绩,但他们就是做不到,就很焦虑。


参与讨论,当然需要语言能力,但语言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很多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不差,甚至说特别好,但参与课堂讨论的还是寥寥无几。


我后来发现,这种沉默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是一种担心自己发言不够成熟做出的消极防御。


我想这很大程度上跟我们淘汰性的教育体制有关系,如果总在不断评判自己和他人,就无法享受和同伴交流的愉悦。


《怒呛人生》剧照


我就想到我读博士的时候也很被动,不讲话,主要在听别人说。我的教授还专门找我谈话,说你不要跟着别人的话题,你要引领谈话。


我当时还挺震惊的,我觉得自己还在学习阶段,如何引领讨论?


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美国人更看重你的话题而不是内容,无论说得好不好都无所谓。


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讲话的障碍,我就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主动去提出话题,主动去交流。


2. 中国学生太过“独立”,总不寻求帮助


我也说过,要想打破这个困境,就要化被动为主动。但很可惜,很少学生能有这种沟通的能力,更别说去寻求他人帮助了。


这并不是件好事。有些学生有这个能力,比如说他比较善于跟人沟通,比较善于寻求帮助,相较于单打独斗,这些性格特点反而能让你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机会


和中国社会不一样,美国人特别看重边界感,你在课堂上不讲话,他就尊重你,不干涉。但是如果你主动寻求帮助,老师们都会很热心提供帮助,他们每周都有开放答疑时间的。


所以这种通过沟通寻求帮助的意识,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在交流中和老师建立深厚的关系,得到的帮助非常大。


图源网络


我就知道一个中国学生,会主动去找老师,还和老师成为了朋友。


在一个评奖委员会上面,老师给这位学生写的推荐信里就提到了,说这个学生是他见到的中国学生里非常罕见的、知道主动去解决问题的人,他就非常看重这个能力。


总而言之,放下评判心理,提升自身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留学生在美国的学术及社交融入至关重要。


2.


这篇采访,引起了很多“留学过来人”的共鸣,尤其是“能说但不敢说”这一条,直戳痛点。

花友@Shining_spaghetti

我对参与发言和寻求帮助这两个点这个深有体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思想转变。

首先要“能说”,语言能力不能太差,有口音不是问题,关键是表达清晰+用词准确。

然后就是要“敢说+会说”

“会说”是指思维有条理、简洁。很多时候我们怕说不好,被焦虑困住了。但其实这一步是必须要通过锻炼才有的,不是天生会的。

即使是用母语说也需要锻炼,只不过说母语的时候从小到大得到的锻炼机会多一些。所以到了国外,必须更加多锻炼才能弥补,所以要“敢说”,不停的输出,交流,得到反馈以后再说,这是“会说”对的重要大前提

中国出来留学的大部分人底子都不差,要么考学出来,说明学习能力强,要么家里有钱送出来,至少家里人的基因是聪明灵活的,不然家里怎么赚到钱呢?这样一群基础好的人,只要“会说”,我就没有看到过身边混的不好的

“会说话”这个要求其实和选择路径息息相关

比如,学术科研能力强的人更看重真才实学,尤其不喜欢能说会道但没有真货的人。

这类人可能会因为其它因素更喜欢在国外发展,因为国外环境比较单纯,行政复杂性低,对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保障之类。

在行业公司里,“会说话”绝对是一个加分项,如虎添翼

身边厉害的同事本科就能到美国读Top30大学,自身不仅努力,工作能力强,还愿意交流,善于表达,这样下来第二语言和母语的障碍基本就没有了。

再往大了说,从留学到工作,比较典型的路径是去读一个top商学院MBA,干几年咨询,转去行业公司当director 或者sr director,再往上说不定就能到VP或者executive层面(这确实凤毛麟角)

这部分留学生既有真材实料,也敢说会说,即使是在是在国内,我相信竞争力也是会很强的

即使是普通留学生,不走科研学术道路,也没进到top大学,但只要愿意与人交流、主动寻求帮助,最终也找到了工作留了下来

还有花友从“外语启蒙”切入,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花友@khadgar

我是80年生的,08年第一次到美国,周围都是70后大学霸,这都是2000年初,甚至90年代来美国的。

那个时候去美国留学的,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可以负担得起费用,所以这些人全靠自己技术过硬,才能拿美国院校给的奖学金承包生活费。

也正是如此,在当时我接触的华人圈子里,大家都认为英文不重要,很多把小孩送回国接受基础教育,大了再来美国,觉得小孩到了美国以后英语自然就会了。甚至到15年左右,我带孩子回国读国际学校时,同学父母们也基本这个观点。 

我自己是学文科的,以前在公司也算是中高层,包括我老公在公司也算是高级管理层,咱俩一致认为,混到上层后谁能说会道,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公司资源。

然而如果仅仅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来学,很难达到这种能说会道的水平(天才除外)。我日语能够做到同传,已经算很好的了,但在需要大量快速输出的环境下还是很难超过日本人。

所以,作为当时重视英语教育的少数派家长,我觉得孩子的语感越小掌握越好

关于留学中的语言和沟通问题,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多多留言
或是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更多讨论!

-The End-
喜欢这篇,一定点赞、在看、转发
更多带娃高效学习干货,
我们也在小花生学习群里放好了
扫码👇进,在群公告里领!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参与更多讨论

小花生网
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