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悠悠长水,潺潺梅溪。王店镇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渔猎耕作,繁衍生息,唐天宝十年(751),域内已有长水、嘉会二乡。后晋天福二年(937),工部尚书王逵在此定居,留下了“梅里”、“梅溪”等古地名。王店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元、明、清三代考中进士21人,考中举人多达70人,更有朱彝尊以布衣一等录取博学鸿词科,成就了一代文宗。今天,从国家恢复高考至20世纪末,庆丰村陈保庙桥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村,共产生了36名大学生,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从王逵辟镇、经商到现在,王店镇抓住机遇,高端纺织、智能装饰、保温新材料、现代物流和光伏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逢勃发展。振兴乡村,美丽乡村。在牢牢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一大批电商、农家乐、水果、水产、养殖专业户等像雨后春笋,出壮成长。文化孕育了王店镇,发达的经济又推动了王店镇的进一步发展,昨天的王店,历尽风华;今天的王店,继往开来;明天的王店,辉煌璀璨。我们相信,一个创新活力、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新王店一定会耸立在革命胜地一一一南湖之滨。
在嘉兴著名文史研究员梅晓民老师、王店镇乡贤们的帮助下,嘉兴市文化特派员、鸳鸯湖诗社秘书长高贤老师的指导下,习作《梅溪棹歌》。在此一并躬谢!
一.王店-禾城一奇花
王家兜里客居家,两岸梅林疏影斜。
白雪醉花香暗渡,依溪辟镇一奇花。
注一:和清栗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一首。
注二:王店又称梅里。据《梅里志》记载,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嘉兴镇遇使王逵居此,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
二.蚂蝗塘桥
大小蚂蝗长水临,南邮北递越桑林。
东西摆渡山昏晚,废堰建桥攒动簪。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二首。
注二:蚂蝗塘桥,简称蚂桥,在长水塘中段,亦称塘桥头。在宋至元朝时,这里就有官方邮驿“急递铺”的所在地。并有居民聚居。据地方志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至此,发现这里风水灵秀,有出帝王迹象,便调遣十万囚徒至此掘地成河,始称“长水”。后又扼水筑堰,斩马祭河神。明清时期废堰建桥,惯称“马王塘桥”即现在的蚂桥。
三.春游南梅
料峭春寒蝶未游,澹烟笼日暗香稠。
探春最是寻梅去,梅破疏英蔟簇球。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三首。
注二:南梅村,地处梅里(王店)以南,故称南梅。相传后晋年间,嘉兴镇遏使王逵辞官回到王家兜,在此植梅习武。明清诗人蒋熏曾隐居于此,自称“南村退叟”。近年来,南梅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建设,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获得许多省级示范村的称号。
四.僻静村落庄家桥
落日余晖映壁残,街游菩萨对门看。
冤家许叶藩台会,满目疮痍甚是酸。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四首。
注二:“先有许家厅,后有桐乡城,望见许家厅,绷断橹板绳”。这是流传于庄家桥一带的谚语。庄家桥是王店最西边横跨在永兴港连接桐乡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小镇始于明代,盛于清末民初。一里短街,商贾云集。数许叶两家最富,为别苗头,官司打到藩台(相当于省长)。结果两败俱伤,逐渐衰落。因时代的变迁,惜日繁华的古村落,如今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等待着自然的消亡。
五.快婿望端午
微微轻汗薄绸明,艾草菖蒲挂闼楹。
快婿篮中黄鳝酒,移樽一口晕潮生
注一:和清金粟山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五首。
注二:“五月五,是端午,挑担礼物拜丈母。黄瓜咸蛋呆大鸭,黄鱼黄鳝雄黄酒”。这是流传于王店乡下毛脚女婿“望端午”的民谚。关于“端午节”民谚很多,有“苦粽子,甜馄饨”,意思是吃了粽子就要农忙了,吃了馄饨,就快要农闲了,可以休养生息了。
六.得意楼
风穿梅里晓逾清,露湿芒鞋月下行。
得意茶楼炉火早,闲云野鹤待天明。
注一:和清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栗闺词百首》第二十六首。
注二:旧时的王店(梅里),茶室甚多,有五、六十爿之多,最出名的是顾宝顺开在大井弄口的“得意楼茶馆”、翁吉龄开在四喜街上的“天源茶馆”等。
七.铁佛寺的沉浮
董女青灯映薄纱,衹园酣墨执毫斜。
禅师园寂庵生草,铁佛熔炉溅沬花。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七首。
注二:“红墙傍水伏狮庵,一树青松护佛龛。清磬声声无墨碍,东风吹到百花潭。”这是清代诗人姚驾鳌《梅花溪棹歌》所述的“江南古庵铁佛寺”。铁佛寺原称董庵,后易名伏狮弹院,约建于明未天启、崇祯年间(1627一1628年)。相传,梅里镇上乡伸李曙岩的第三个孙女嫁至南浔董家为妻,该女无嗣,便领养一女,养女长大后不愿出嫁。董家无法,只得向李家购房筑庵,让她出家为尼。庵屋很大,庵中有尊大佛,铁厚高大,故俗称铁佛寺。清顺治三年(1646年)女性禅师祇园行刚住持董庵并易名为伏狮禅院。衹园禅师开坛弘法后,一时信陡云集。而衹园禅师又会舞墨,留下许多诗词,至今共研。可惜,古庵中的铁佛在上世纪大跃进大办钢铁时被熔。寺废。
八.虎牌蚕种
桑芽雀口似青梧,密室暖房蚕卵糊。
幼蚁挪移鹅羽引,虎牌蚕种掌中珠。
注一:和清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八首
注二“实业救国选蚕种,呕心沥血为蚕农。春蚕到死丝方尽,大炬成灰留飞荣。”这是梅晓明先生《王店记忆》里的《大炬创办蚕种场》的一首诗。说的是陈大炬受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实业救国”的影响,年近二十四从奉化老家来到王店创办了大有蚕种场,并注册了“虎牌”商标。因产品优于本地土种,深受蚕农的欢迎。
九.文坛巨匠朱彝尊
芒鞵竹杖四游频,篷鬓归乡腹笥新。
亭下曝书香墨味,留书万卷励来人。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二十九首。
注二:“五经纷纶抽腹笥,布衣麻袜见天子。归来著书以没齿,千秋之名在青史。”这是清代藏书家、文学家龚翔麟的《竹垞先生像赞》,赞扬了平民布衣朱彝尊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受到朝庭重用的事迹。纵观竹垞先生跌宕起伏,充满悲喜剧的一生,正是明未清初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广大文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激励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史教育的极好教材。
十.牧云继席古南寺
落发披裟无世尘,游方学佛适逢春。
仁慈济世开腰裹,博学多才集一身。
注一:和清金粟山人松桂堂彭孙遹羡门《金粟闺词百首》第三十首。
注二:牧云(约1598一1671)原法名契门,追随密云禅师后改名通门,号樗叟,常熟人,俗姓张氏,他二十岁即出家,一心修行向学。先在海盐金粟寺密云圆悟座下参究,后接替密云圆悟禅师住持梅里古南禅院(古南寺),他诣力精深,德行高妙,会世鼎革,使得儒门淡泊之士纷纷来此赴法会,使古刹一时学徒云集,香火甚旺。多年后,牧云禅师离开古南寺住持天童。后又退居鹤林,专致学佛,著书千篇,其中由行玮等编的《牧云和尚七会语录》六卷和毛晋编的《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十四卷被收入汉文大藏经《嘉兴藏》。康熙辛亥年(1671)十一月,牧云禅师圆寂,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