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以諴《鸳鸯湖棹歌》(徐志平注释)(七)——2024年11月4日

文摘   2024-11-04 00:00   浙江  

六十一

一楼雪月照前汀,垒石成园竹树青。

好景争传七十二,看花须上爱山亭。

这首诗写嘉善古迹爱山亭。据光绪《嘉善县志》记,在魏塘镇,元代任万户军职的陈景纯建园林,内有亭榭72座,人称陈氏东西园。其中有以观赏雪景为主的雪月楼,有假石堆积的爱山亭等。其中以爱山亭最具代表性,故又称此园为爱山亭。明代陆垹专门写有《爱山亭赋》记载。这首诗介绍了这座园林。这座园林在清代时已废弃。

 

六十二

杏坛坊外路迢遥,泮水分流又几条。

闻说兴贤曾有馆,愿郎早渡采芹桥。

这首诗写嘉兴古代教育。嘉兴办学最早于唐代,至宋代时府学建于府治西北通越门(西门)内,有各类建筑73间。门前有杏坛(其地为杏坛坊),内建有兴贤馆、泮水、采芹桥等。原嘉兴县学附于府学,宋代时搬迁至西城原旧驿站另建。古代孔子讲学有杏坛。鲁国的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河流环绕,称泮水。这些在后世的学校中保留下来。古代又在泮水河边栽种芹菜,故入学(考中秀才)又称为“采芹”。这首诗以民歌双关手法写来,路迢遥,暗指科举之路的漫长艰辛,早渡采芹桥,指早日考中。

 

六十三

镇接西塘记旧林,福源宫静闭门深。

劝郎莫坐忧欢石,恐称忧欢别有心。

这首诗写嘉善西塘古迹忧欢石。嘉兴平原地势低,嘉善尤甚,常发洪涝。据光绪《嘉善县志》记:明初永乐年间重臣夏原吉奉命来浙江巡视水利,在西塘福源宫前的塘河中立石以测水位。石长七尺,上刻有七格,最下一格为正常水位,超过即水位高,百姓视水位高下而担忧或高兴,故名忧欢石。诗前两句即写此石的地点位置。后两句一语双关,原指对水位高下的忧欢,此指男女对爱情的忧欢,女子担心男子变心。这是民歌常用手法。

 

六十四

魁星亭子建中央,别墅西郊对远塘。

莫道秀才庄里好,游人争说状元坊。

这首诗写北宋时崇德(今桐乡)建县学及状元沈晦。北宋元丰八年(1085),崇德建县学,在嘉兴各县中最早建立县学,并在边上建魁星亭。魁星,即文曲星,传说掌管人间文运。北宋时崇德人沈晦考中状元。沈晦其家在崇德西郊,考中状元后,人们称其地为状元坊。后称为秀才庄。

 

六十五

白龙母冢白云齐,每岁白龙到海西。

怪底石留人马迹,曾闻隐马不闻嘶。

这首诗写海盐澉浦海上长墙山的传说。据光绪《海盐县志》:长墙山在澉浦镇东三里海上,高80丈,周19里。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此山孤耸遥望如堵墙而得名。山岛上传说有白龙母的坟墓,每年秋天,白龙来探视母冢,必定风雨大作。实际上秋天是海潮汹涌季节,风浪大,故有这样的传说。前两句即写这一传说。后两句写山上有隐马石,传说山上有马迹,是白龙骑马来此,隐形不见,故名隐马石。

 

六十六

浮峰高阁不胜秋,还忆当年偕隐流。

更有胥山樵子好,焚香读《易》藕花楼。这首诗写明代两对隐居的嘉兴夫妻诗人。前两句写秀水人包仁甫,与妻子沈氏隐居作诗,居处名浮峰阁,其诗集名《浮峰阁唱和诗稿》。后两句写另一位秀水人吴危臾,与妻子项氏隐居南湖边,焚香读《易经》,自称“胥山樵子”。项氏有诗集《藕花楼诗》。女子能诗不多,夫妻同时能诗更不多,但江南一带明清女诗人很多,嘉兴也是如此。从中也可知当时文化的发展。

 

六十七

仰天坞下水湾湾,屈指归期海外山。

化石至今心不化,依然独立望夫还。

据光绪《海盐县志》记载,南北湖边鹰窠顶山下的仰山坞右边山上有一块像人形站立的石头,相传有商人出海经商不归,其妻登山泣望,化为望夫石。这首诗就是写这块望夫石的传说。乾隆时海盐吴熙写《永安湖竹枝词》100首,永安湖即南北湖,其中也有望夫石一诗:锦字书成枉自缄,年年石阙口中銜。望郎不化望夫石,只愿郎帆化石帆。“锦字书”用南北朝时寄夫回文诗的典。“石阙”即石碑,用民歌谐音“碑”“悲”,表示悲伤。不知望夫石现在还在否?

 

六十八

谷庵家住文水头,出乘沧江明月舟。

恰怀小隐桐村好,疑舫斋中载酒游。

这首诗写明代嘉善的两位名人。前两句写明代中期的姚绶,号谷庵。书画家,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其家在文水(围绕文庙、学宫流出而名)头。退休归家,乘“沧江虹月舟”出游咏诗作乐,人望之以为“水仙”。后两句写西塘诗人、学者周鼎,其住处在西塘镇北,名“桐村小隐”,有书斋名“疑舫斋”,建在水边,疑在舟中,读书吟诗饮酒,别有雅趣。明代文人风度于此可见一斑。

 

六十九

山半灵湫云雾开,层层景色列山隈。

试看烟景平林接,何处归帆天际来。

这首诗写平湖海边的陈山景色。嘉兴平原沿海多山,自海宁黄湾至平湖乍浦,沿海有许多山。陈山就是其中一座,又名龙湫山,龙湫,是指山中泉水汇聚的深潭。传说有龙神,原建有龙神祠。登山即面临大海,另一面就是广袤的嘉兴平原,山中峰石多姿,所以古代就有陈山八景之说,其中有平林烟景,天际归帆。诗的后两句即写此两景。

 

七十

百尺梧桐连白云,花开鸣凤市中闻。

同情只有桥边水,几处同流总不分。

这首诗写桐乡的历史传说。传说五代时有凤凰飞临于此,后在此逐渐形成集市,命名为凤鸣市,即今梧桐镇。诗前两句即写这一传说。凤鸣集市紧靠运河,多条河流流经于此,这里又是经济发达之地。后两句即写此地的河流众多,桥梁也多,同情桥是其中一座。凤鸣集市原属崇德县管辖,崇德于五代时建县,隶属于嘉兴府。元代时升为崇德州(大县,类似现今的县级市),明宣德五年(1430),分东部地设桐乡县,县治地凤鸣市。清初崇德县改名石门县。民国初复名崇德县。1958年,合并为桐乡县。1993年,撤县建桐乡市。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