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生长环境
武夷山,大自然馈赠的风水宝地,以“碧水丹山”闻名。其风景区 65 平方公里内,丹霞地貌的山峰雄峻挺拔,岩石呈褚红色,这是岩石中铁元素长期氧化的结果。这里的岩石种类多样,有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等,表层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本就适合茶树生长。但武夷山岩茶品质卓越,还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景区位于北纬 27°43′、东经 118°01′,平均海拔 600 多米,最高的三仰峰 729 米,属中海拔地区,这种海拔在中国名优茶尤其是乌龙茶产区中很典型。其气候为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 18 - 18.5℃,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 2000 毫升。
更特别的是岩茶生长的小环境。茶树多在坡崖石块垒起的梯台或狭长峡谷间,周围有悬崖峭壁和杂树野草,形成了适宜的“漫射光”环境,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岩茶品质形成至关重要。植被方面,因岩石多、土层薄,高大树木少,多矮小乔木和灌木丛,桂花、杜鹃、野生四季兰和菖蒲等散发的花香影响着岩茶香型。峡谷间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约 80%,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独特条件,即便同一品种茶树种在不同地方也会有变异,这就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原因,比如慧苑岩就有 200 多个茶名,但多数品种色香味差异微小。
在大武夷山脉,除风景区核心区外,周边高山区、溪洲平地也有宜茶之地。传统上,核心区产的正岩茶最佳,周边高山区半岩茶次之,溪洲平地洲茶再次之,但茶叶品质还受茶树品种和制作工艺影响,半岩、洲茶若各因素配合好,品质也能非常好。
二、精细的采摘工序
采茶期的清晨,采茶工肩挂竹篮进山。先由带山茶师指定区域,然后开始采茶。武夷岩茶采摘手势独特,手掌心向上,食指活动勾搭鲜叶,拇指压服于中指三节弯上,用拇指指头之力轻快折断鲜叶,采满一把后轻轻放入茶篮。采茶时左右手同时操作,动作迅速,从茶树最近的一枝开始,自上而下依次采摘。但有的茶工为图方便,会攀弯茶树枝甚至损伤茶树。
茶工采量因技术、勤奋程度和体质而异。比如 1940 年首春碧石岩 14 名采茶工在同一茶园同时采茶,采量差距明显。能干的茶工一天可采青四五十斤,差的仅一二十斤。茶青盛时,采量更多,精干采工每日可达六七十斤,次者三四十斤。上午采量通常比下午多,第一次采量比后面几次少,第二、三、四、五次采摘的鲜叶占全日采量 60%,尤以二、三、四次为多。
采下的茶青放在茶篮内不能压实,每只竹篮可容约 15 斤,通常十一二斤就倒入另一个青篮,倾倒时要靠近且轻倒,保持通风凉爽,中间叶稍薄、周边厚,青篮周边留疏孔通气。茶青采下后要及时运到厂里,茶厂多在山里,山路崎岖,远的距山场一二十里,近的一里左右,运输茶青的工人得身强力壮,若茶青多路程远,还需多人接力挑运,送青次数根据天气和茶青量而定,晴天每天八九次,雨天五六次。
三、复杂的制作工艺
1. 萎凋环节
茶青运到厂后,做青茶师按“看青做青”法则处理。若进厂茶青是普通菜茶或水仙且数量多,倒入“青弧”后用手抖开,均匀摊于水筛,一市斤鲜叶放一筛,双手执筛抖转,使鲜叶均匀摊布,力度要靠经验掌握,抖完一筛交给帮手放晒青架上,不同种类茶青分开处理。晴天暴晒七八分钟后,叶片光泽渐退、有芬芳味,手握如握绸,此时两筛并一筛;阳光弱时需翻青再并筛。水仙叶大水分多,采取“两晾两晒”法,菜茶叶小水分易蒸发则不用。不同时间采摘的茶青处理也有差异,且受天气、茶青种类数量和用具影响。鲜叶并筛后稍摇动、厚摊放,潮湿寒冷天放置 30 - 40 分钟,干燥天 10 - 20 分钟,然后三筛并两筛放入青间。
碰上雨天或晴天较迟进厂的茶青,需借助火力加温萎凋。武夷各茶厂有加温萎凋设备,烘青间多在焙间之上,离地三公尺处铺木条楼板和疏孔竹帘,仅开一门,从室外设梯运输鲜叶。楼下入门处烧木柴,离地面约两公尺、四边离壁约两公尺、四角吊绳索搭架子铺竹帘,热气上升使鲜叶受热均匀。烘青时间随摊叶厚薄、火力大小和茶青次数而定,原则是第一、二次茶青烘萎凋程度比其他次轻,末后一、二次较重,烘好后集叶下楼按上述方法处理。
2. 做青环节
做青是武夷岩茶制作关键,青叶在过程中经历复杂变化,最终呈“三红七绿”状态,需青师傅根据茶青情况灵活处理。青师傅先摇青数下,移入青间放青架上静置 2 小时,进行第一次室内摇青,约摇十来下。摇青讲究技巧,要使叶在筛中滚动且旋转平衡,否则易洒出筛外,其作用是使叶缘摩擦碰撞、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摇青后收拢茶青放青架,第二次摇青时叶色变淡,三筛并两筛再摇青,同时双手轻拍茶青十来下,之后翻动茶青摊成内陷窝状,静置 2 小时再第三次摇青。第三次摇青后茶青萎软,之后又膨胀有弹性,即“还阳”。第四次摇青四筛并三筛,摇青转数增多、力度加重,之后摊叶面积缩小成凹形,留空处让空气流通。整个做青过程需 6 - 8 小时,经 6 - 7 次摇青和“做手”,最后一次尤为关键,当青叶散发清香、叶脉明亮、叶色黄绿、叶面呈龟背形且红边显现,说明做青适度,可进行下一步。做青原则包括重倒(青)轻摇、轻倒(青)重摇、多摇少做等,且要根据天气、品种、长势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3. 炒青与揉捻环节
炒青通常在夜间九、十时,炒灶火力要大,锅温增高至发红或发青时,每锅倒一斤半左右茶青翻炒,两手敏捷翻动约二三十分钟、四五十下,炒至青叶柔软如棉、表面有水点取出捻揉。炒青有“吊手”和“闭手”之分,水分多的青叶用“吊手”,脱水显燥的用“闭手”。茶青取出后趁热放揉茶竹篱中推揉,至叶汁流出、茶叶卷成条形、浓香扑鼻后解块抖松,再将两人所揉之叶合并倒入锅中复炒。复炒温度低于初炒,时间短,仅翻转数下取出再揉,复揉时间也短,之后抖开茶,合二竹篱为一递入焙房初焙。
4. 初焙环节
双炒双揉后的青叶进入焙房“走水焙”,焙房窗户紧闭,水焙温度高,师傅用手测定。将茶索均匀摊在焙笼中,放焙窟上前后翻拌三次,并从高温焙窟移向低温焙窟,至六七成干的“茶索”下焙。焙窟数量随制茶量而定,比如一千斤茶需 20 个焙窖,每日动用焙窖数量随当日茶青量变化。
5. 挑剔环节(春茶期间人手少,一般复焙后再拣)
初焙后的茶索水分蒸发过半,呈半干状态,下焙倒入簸箕,由簸茶师扬簸,每两焙笼茶叶扬一次,去除黄片、碎片、茶末和杂物。扬簸在焙间进行,簸过的茶索摊入水筛,六“焙”拼一水筛,厚度约二寸,移出焙间放走廊摊索架上“晾索”,当夜焙后簸过的茶叶要摊至天明,然后由妇女在明亮处拣去茶梗、未扬簸干净的黄片和硬叶片。
6. 复焙环节(足火)
拣剔后的茶叶约 4 斤放焙笼中平铺,放焙窟上烘焙。火温以手背感到烫热为宜,焙约 20 多分钟翻焙一次,40 分钟再翻一次,三次翻后再焙约半小时,用手捻茶成末说明足火,然后起焙。实际操作中,焙茶师凭经验调整。每次翻茶要对焙窟火堆“刮灰”或“开火”,保持火力均衡。复焙火力低于初焙,控制火温可用手背靠焙笼外侧感受热手感或眼睛距茶叶 5 - 6 寸观察。焙火高的茶可久藏,香色不易劣变,过去和现在因销售情况不同,对焙火温度要求也有变化,优良品种及名丛在炖火时还有特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