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江苏方志大讲堂来啦!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万里奔波,在流经张家港时回眸一笑,停下脚步,在有限的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吝珠玉,布下了上万条(个)河湖,然后奔流入海。张家港就这样很幸运地得到了长江的眷顾,成了她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家港市作为长江边的重要港口城市,从经济到人文,长江这条母亲河,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1968年在一片滩涂和芦苇荡中开工建设张家港港,2006年便成了全国县域口岸第一个亿吨大港,“以港兴市”逐步把张家港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与此同时,近20年来,这座长江尾上的港口城市,还拥有了另一个标签:长江文化的汇聚之地。
王兴亮,历史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汉学译介,以及地方史文化研究。兼任江科大苏理工长三角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为江苏省党史学会会员,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有专著《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译著4种,主编、参编张家港地方文献14种。
田笛,张家港博物馆考古征集部主任,吉林大学考古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唐宋考古等,曾多次参与张家港地区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2017年参与黄泗浦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问:6300千米,长江之水从西到东,万古奔流,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说到文明基因,我们张家港人,第一个会想到的,也许是距今五六千年的东山村遗址,相关考古成果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老师,能介绍下这一重要考古成果吗?
田笛:东山村遗址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考古界的最高奖项,足以体现该遗址的重要性。它是最早的张家港人依靠长江,利用长江进行生产生活留下的历史印记。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距今约6300至5300年。经过几次发掘清理出多处房址、灰坑、墓葬,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资料。F1是发掘出来的第一座房子,呈长方形,面积约85平米,是木古泥墙建筑,有些类似我们六七十年代的土房子。再来说大墓区和小墓区。大墓区多数墓葬长3米左右,宽度在1.6米左右。随葬器物数量多在三十件以上。小墓区墓葬尺寸较小,随葬器物多数在10件左右,有的只有一两件。M90是我们发现的第90号墓,被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誉为“崧泽王”,出土器物多达65件(套),发现了5件大型石钺,而石钺在当时具有军权和王权的象征,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产玉器的大权,其身份和地位显赫。M101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随葬品数量多且精美珍贵。东山村遗址,还出土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器物,如体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交流的尖底瓶,代表人们娱乐活动的陶响球,还有一些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等遗存。
问:王老师,我知道你还有一个身份,是张家港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你能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谈东山村遗址吗?
王兴亮:山村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出土的这些文物现象提示我们这个地方很有可能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东山村遗址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和随葬品,对于丰富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大墓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尖底瓶)
(植物种子)
(动物骨骼)
问:2018年,张家港境内又有一个考古成果震惊学界,继东山村遗址后,黄泗浦遗址再次获评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张家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港口城市,竟然拥有了两个“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田老师,你从2017年起亲身参与了黄泗浦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应该能带给我们很多关于黄泗浦遗址的重要信息?
田笛:黄泗浦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与塘桥镇交界处,紧邻古长江南岸,现北距长江约14公里。该遗址于2008年被发现后,先后进行了七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的东部和西部地层堆积自下往上有唐代文化层、宋代文化层、明清文化层等,遗址规模大、保存较好,遗迹丰富,主要内涵为唐代和宋代时期的堆积,局部有六朝和隋代的遗迹。唐宋时期主要有相当数量的房址、道路、水井、排水沟等建筑遗迹。其中唐代的河道是东西走向,宋代的河道是南北走向,呈垂直关系。宋代河道大概宽50余米,完全可以通行大型船只,这也为黄泗浦通江达海的属性提供了考古学资料。黄泗浦遗址一共出土了6000多件小件器物,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窑口。来自全国诸多窑口的瓷器见证黄泗浦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问:鉴真大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就是从黄泗浦出发的。田老师,黄泗浦遗址丰富的考古成果是不是能给鉴真第六次东渡提供一些相关的佐证?
田笛:黄泗浦遗址里发现了唐代寺院建筑,和鉴真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布局有接近之处。黄泗浦遗址还出土了很多佛教相关的器物,如说石天王像,石佛像,莲花纹方砖,写着释迦如来舍利等字样的文字砖等为研究鉴真东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唐代寺院建筑基址)
(佛教相关器物)
问:有一个成语,其实很能形容张家港的地理特征和城市水系特点,那就是“沧海桑田”。杨舍北郊东莱境内曾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宽吻海豚化石,也就意味着这个地方7000年前尚是一片海域。张家港最大的地理特征,应该就是起于宋元时期的沙洲围垦了,王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下沙洲围垦的具体情况吗?
王兴亮:沙洲围垦是张家港最具开拓精神的一个表征。我们现在看到张家港是980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有将近200平方公里的水域。我们在长江边上可以看到固若金汤的长江大堤,这条线在过去100年前是在不停地变动。在杨舍北郊东莱境内发现了宽吻海豚化石,就证明这个地方以前就是海域。自香山往东南,有一条一直延绵到上海金山的高岗带,是被民间称为“冈身”的古岸线。高地从海里露出头,成为岛,再连成岸,岸线之内逐渐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古沙嘴区。冈身把太湖从东海圈离出来,湖水渐退,露出水网密布的土地,江南水乡的历史由此展开。冈身之外,是千万年漫长积淀。长江、浅海中,水流堆积起泥沙,形成一个个露出水面的沙洲。黄泗浦是唐宋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清朝诗人赵翼《登杨舍城北望海楼》诗中有“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句,可见当年长江江心的“沙洲”还没有连接大陆,均独立于江心。由长江江心不断涌现出来的四十多块大大小小不等的江心洲,通过人工培壅、打坝断流、建圩筑堤、造闸围田等手段,这些江心洲与张家港南部大陆相连,逐渐成为现在的张家港市区土地。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明清时期,由于不停地围垦、修江堤,沿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咸丰年间,从西岸的东石头港起到东边的鹿苑港止,曾筑18条堤坝,以阻挡西来的江泓。至此,西江心洲的土地,通过堤坝与江南大陆相接。从19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在夹江中筑坝截流,使泥沙定向堆积,往坝两侧淤涨。光绪元年至八年(公元1875—1882年),以打坝形式先后并入二十五块江心沙,分别汇聚成东、中、西三个较大的江心洲,中间有两条长江岔流相隔,东与中之间的称“北夹”,中与西之间的称“南夹”。在两夹水流的汇合处,还有一块小沙洲叫紫气沙。它们排列起来,像一个“爪”字,人们称它为“三洲二夹顶一沙”。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这块连接陆地的沙洲,东起东凝沙的东五节桥,西到南正兴沙的西五节桥,东西长21公里,连成了约25万余亩土地。到民国四年春,在东、中两洲之间的北夹岔道中,筑起了几十条堤坝,使中、东两块江心洲并联在一起。在这两个江心洲之间,留下了一条长河,名叫“中心河”。北夹断流之后,东、中两块江心洲连成一片。
东江心洲原属苏北南通县管辖,中江心洲原属苏南常熟县管辖。自从两沙合并后,两县政府产生了土地的产权之争。于是,双方商定以常通港为界,港之南为常熟县,港之北为南通县。至此,今张家港市境的两块截然不同的地理板块南北两区已完全形成。
(张家港段山附近江岸变迁示意图)
(唐以前江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问:王老师,能给我们讲一两个沙洲围垦的故事吗?
王兴亮:钱昌照是张家港市鹿苑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他的父亲钱荃琛经营垦殖及工业,后因围田轮船翻船而溺亡。公羊寿是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先驱和南社先贤,一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起义、反袁斗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公羊寿回到家乡曾组织商团武装,维护家乡治安。还因围田帮乡民和南通地方势力斗争被抓,家里人为救他,卖掉家中2000多亩沙田,这个故事还被写进地方小曲中。
问:听王老师的介绍,沙洲围垦真是战天斗地的伟大工程,千万人长达数百年的前赴后继,给张家港带来的,我想不单是形成了今天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域面积,应该也给张家港的区域文化带来了不少影响和变化吧?
王兴亮:宝卷(吴地宝卷)是江苏省苏州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家港有香山宝卷、沙上宝卷,共有400万字,内容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问:张家港从长江文化中汲取了奋进力量,是不是完全可以这样说,今天享誉全国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的滋养?
王兴亮:张家港不仅受江南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长江文化的滋养。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张家港人,不仅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不遗余力地弘扬长江文化,还从锐意进取、矢志开拓的长江文化中汲取了奋进力量,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让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璀璨耀眼。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早在2004年,张家港就将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长江,开创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活动。20年来,长江文化节不断生长、丰富、扩容,以长江文化为媒、张家港精神为帆,携手长江沿江各省(区、市),在江海回荡的天地间打造出一方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聚光舞台。被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我知道,两位老师都参与过长江文化节的很多活动,能不能给我们说说相关的故事,谈谈感受和感悟?
田笛:张家港博物馆,其实还有一块牌子叫长江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有很多长江文化的展厅。2019年开始,长江文化节期间,每年都会推出一个与长江流域相关重磅展览,包括“长江文明物语”“考古里的长江文明”等一些展览,“考古里的长江文明”还获得了江苏省十大精品陈列。平时的考古工作,除了东山村和黄泗浦,还有一些抢救性挖掘,也为研究张家港地域文明和长江文化提供的考古学资料。
王兴亮:我主要参加文字工作,近十五年参编了14种相关书籍,包括一些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地方表演内容,还有一些名人文集、诗集,地方史志、旧档案的整理等。
来源:江苏方志大讲堂第90期
发布:常雪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