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美食,苏面最精美。这些源于江苏民间的面食特色各异,在唇齿间品评构出一幅浓浓的“苏式生活”画作。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7种苏面入选江苏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氾水长鱼面”制作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入选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老式面”制作技艺、“苏式汤面”制作技艺、“常州银丝面”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盖面,是镇江饮食技艺中一项创造发明。在面条入大锅后,用一只小白木锅盖压在面汤上,使面条透气,易于清除浮沫,保持面汤不浑浊、面条不粘结、不散乱,故有“面锅里煮锅盖”之说。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邵祥介绍,“锅盖面”面条采用的是“跳面”,也就是手工揉面成团,放置案板上,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颠跳,似舞蹈,似杂技,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切成面条,完全手工操作,而非机器压制。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
昆山奥灶面始创于清咸丰三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览昆山玉峰山景后,因腹中饥饿来到了一家小面馆。小店主呈上一碗红油爆鱼面,乾隆吃后赞不绝口,差太监打听制作方法,谁料由于方言关系,太监听得似懂非懂,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帝“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 乾隆龙颜大悦,便金口赐名“奥灶面”。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因此,即便在数九寒天,食之也能冒汗。“小料冲汤”指的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
东台鱼汤面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是一位被赶出宫廷的御膳厨师,采用东台特有的食材亲手制作而成。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在《回忆家乡味》中,特意提到了令人回味的家乡鱼汤面。东台鱼汤面第六代传承人徐用军认为,熬好鱼汤是关键,按照东台传统的制法,必须选用野生鲫鱼、鳝鱼骨、猪骨等原料,熬制一碗鱼汤正常要2到3个半小时。
氾水长鱼面是扬州宝应的特色,经过烹饪、熬制,河鲜与面条在汤锅中相遇,汤汁浓浓,味道鲜美。氾水长鱼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徐龙介绍,氾水长鱼面,用的是野生长鱼,长鱼骨头加菜籽油熬出来的长鱼汤,味道纯浓鲜香。
“无锡老式面”是无锡及周边地区一种家喻户晓的面食,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初,随着无锡水运通达、铁路开通,工商业快速崛起,无锡火车站附近的多家面馆采用无锡传统制作方法,创新研制出了老式面,一举征服食客。“无锡老式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德祥说,“无锡老式面”的制作技艺要领为“一单二双三回龙”,生面制成过程中,多次进行并、轧、翻,面条的劲力强,厚薄粗细也比较均匀,光滑整齐,经煮耐烧,面条煮熟后,面不烂,汤不糊,滑爽柔软、劲足汤清。
苏式汤面是苏州人早晨的打开方式,食材新鲜,制作工艺严谨。汤底分为红汤和白汤两种,红汤以酱油为主,白汤则以骨头熬制。浇头种类繁多,如枫镇大肉面、精品三虾面、蟹粉面等,丰富了苏式汤面的风味,有人说,苏式汤面就是苏州人性格的浓缩,做工精细,精致内敛,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
编辑:常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