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员工之间不要称呼「哥/姐」

科技   2024-11-08 11:30   山东  

昨天,看到字节跳动发布的文化举措解释,强调公司内部 不要求员工使用职级或者工作年限的敬语,推荐直接呼喊名字或者使用「同学」。我们都知道,很久之前,字节跳动就在内部取消了职级显示。现在,甚至都不提倡使用:王哥、张姐,这类带有哥和姐的敬语。

字节跳动官方解释:

任何敬语都是基于年龄或资历的称呼,会给新人带来心理上的层级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往往会依赖于“资深者”,而不是自己主动创新或者敢于提出异议。

这个解释,我感觉大概有两层意思:

1、因为资历和层级的存在,会让级别低的人不敢发表自己的异议,阻碍了创新和更多可能;

2、因为层级和资历的存在,级别低的人,可能就会认为我有可以依赖的上级,会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自己可能就不会再去想或者主动承担更多的事了,会失去主观能动性,而且天塌了有更高的人顶着,所以,也会失去主人翁精神。

对于哥、姐的称呼,字节跳动也不提倡。

官方解释:

哥和姐这类称呼,看似拉近距离,实则也会给工作氛围带来层级感。当面对“哥/姐”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坚定的说出与他们相反的观点呢?

说实话,我感觉不称呼哥和姐也没啥,就是有时候,谁老谁年轻,不是称呼哥和姐就能解决的。如果一个沧桑的脸摆在你面前,人还是会不自觉的认为 TA 是资历老的人。

另外,我感觉即使取消了层级显示,在交流中也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和看的话,级别低的人倒是没什么?但是,级别高的人,难免在别人反对的时候,心理不舒服,不保证未来不使绊子。

字节跳动这事得初衷是挺好的,包括咱们国内互联网大厂都喜欢隐藏职级,鼓励大家公平交流,有效沟通等等吧。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实验谈一谈这样的做法效果到底会不会更好呢?

我们放到一个假设的理想实验环境中,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在一个公司里,有 10 个人,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还有一个是人力总监,还有一个是部门领导,一个是组长,剩余 5 个人是平级的普通员工,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假如这 10 个人之间,相互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和直接,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大家说话,是会更小心和谨慎,还是更大胆和开放?

我感觉大概率,大家可能会更小心谨慎。

然后,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 ChatGPT ,ChatGPT 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

我问 ChatGPT ,这在心理学上有什么依据吗?
它说的几点:
1、社会角色理论
在职场等社会场景中,个体通常会根据对他人身份和角色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身份和角色认知会形成一种 “社会脚本”,人们根据社会角色来判断该如何表现和互动。当对他人身份角色不明时,这一 “脚本” 缺失,人们往往会选择一种更安全、保守的互动方式,以避免潜在的社交风险。
2、模糊情境下的 “自我防护” 倾向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或情境不明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自我防护的姿态。这是因为未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比如触犯上司,或得罪重要人物),导致人们在言行上变得谨慎,以避免犯错或遭受不利后果。这种谨慎的态度是一种“认知节约”策略,避免了因信息不足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3、权力关系不确定性效应
权力关系在组织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当人们不清楚权力结构或他人地位时,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警觉性,更关注他人的言行,以便判断对方的权威或权力地位。这种社会警觉性让人们倾向于选择更加保守、谨慎的行为,直到确定对方身份后,才可能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
4、冒犯规避倾向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社交中天然具有避免冒犯他人的倾向(即冒犯规避),特别是在不确定权力关系的情境下。权力地位越不清楚,个体冒犯他人的风险越大,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也越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低调、谨慎的交流方式。
所以,有时候,取消职级显示,好像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够打造出更加开放、自由和创新的一种工作环境。
最后,我想来想去,可能只有一种方式可以,那就是:匿名。你得让参与决策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才能确保大家敢说真话。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我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 “1024”
有惊喜

非著名程序员
关注我,一个带领程序员开阔眼界,提升认知,突破圈层,实现个体崛起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