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片最大尺度台词,多一个字都会消失

体娱   2025-01-11 23:27   广东  
怎么快速判断一部片值不值得看?

Sir有个习惯,就是随便找一个片段,看看有没有细节。


有时候我们必须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才看到导演真正想传递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2024年。


有没有令你过目难忘的电影细节?


或许它在画面里一闪而过,或许它只藏在一场戏与另一场戏的夹缝里,看起来像是闲笔,但如果你仔细去想,会发现这里大有乾坤,暗藏的信息量惊人。


比起给出年度华语十佳的榜单。


Sir更想从不易为人知处,聊聊那些穿出银幕的针脚,以及仍然被掩盖在后方的东西。


它们极其重要。


也因为敏感,成为“不可说的瞬间”。


这些细节,却又是理解一部电影,或者改变你对电影看法的钥匙。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01

“那谁有错?”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是部“普法”的电影


但如果你把它单纯当作一部主旋律任务片来看,那可能就小看张艺谋了。


老一代导演,依然会有自己的坚持。


一句台词便可说明一切。


那是检察官韩明,眼看妻子打人被拘留,他只能接受,即便妻子打的不是好人,但身为公义的代表,他必须分清楚情与理。


于是。


在回去的路上,儿子问父亲,怎么看待妈妈被关了进去。


韩明说,法律没错。


儿子立即反问——


那谁有错?



韩明怎么回应呢?


只能沉默。


而这短暂的沉默,恰恰是撕开这主旋律外衣的一道口子。


是啊。


如果一个社会里,好人只能被刑拘,坏人却逍遥法外,这错的,还能是谁呢?


张艺谋并不想纠结于那些艰涩的法条。


他只是从老百姓最朴素,最关心的地方提问——


为什么在乡土社会里。


本该保护老百姓的法,却成了一张横行无忌的盾牌,一把杀人不带血的屠刀?


为什么我们普通人。


遇到了不公,只能成为郝秀萍那样,说不出话的哑巴?



这是张艺谋的锋芒所在。


也是这几年来,他难得的一次勇敢表达。



02

“我们现在要去哪?”

《周处除三害》


化身侠士的陈桂林除掉了“第一害”香港仔,被长期控制的程小美也终于获救。


尘埃落定,她问了陈桂林两句话——


“我们现在要去哪?”


“我们还会再见面吗?”



老套的英雄救美环节?


或许理解程小美的这个问题,我们得要从另一个人说起——


引陈桂林入局的黑医,张贵卿。


从张贵卿出场时,角色的扮相就已几乎明示。



这不是随意安排。


因为陈桂林的作案动机,来自医生警告的大限将至。


轻易听信看似权威的“医生”,表明了他也只是一个会被摆布的(台湾)年轻人。


而这个张医生不仅长相酷似蔡XX,还能知晓各路黑帮的消息。


如果说,这个人物背景还只能算是设定上的相似。



那么当陈桂林带走她的孩子时,她的下意识行为则是彻底暴露了角色属性。


她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利益),选择与陈桂林做交易,犹如一名政治掮客。



而被除掉的第一害香港仔呢?


他从香港逃亡台湾盘踞多年,从小美母亲的前任丈夫手中解救(接任)了母女二人。



但他残害和压迫母女的程度,并不比前夫弱,正如当年接手台湾的国民党。


所以,小美和她的母亲,并不是简单的需要被拯救的受害者,她们所指向的,正是台湾岛。


于是。


这时候,你再看程小美问完那两句话之后,陈桂林的回答,就会恍然大悟了。


“从现在开始,你自由了,保重。”



陈桂林既是台湾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是企图斩断历史中的“贪嗔痴”的行刑者。


即使,这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03

“再给个妹妹弟弟。”

《抓娃娃》


《抓娃娃》是一个关于“机器”的故事。


从小被安排、被控制的马继业,俨然一副机器人模样。


家人耗尽心力、通过富人装穷构建出来“楚门的世界”,以此来灌输的“吃苦耐劳=成功”的理论,便是植入给他的大数据模型。



但是,马成钢的这一套吃苦耐劳成功学的理论(大数据模型)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


所以孩子在长大,更深入接触社会之后。


版本落后的严重性凸显出来,孩子开窍了,机器人就失灵了。



然而,要说影片细思极恐,真正可怕的位置是在故事的最后。


马继业冲出了虚假世界,此时的父亲马成钢呢?

就此认命?


不,他竟还想要再生一个。



随后,夫妻俩的反应是大笑。


可是,在观众看来,这却是十分恐怖。


这一套系统,开始无情地开始塑造下一个“马继业”。


而算法的设计者,马成钢,也早已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这是在抨击当下社会大数据算法对人的异化吗?


或许,这近乎于硬科幻的批判意识,只是创作者无意造成的。


就如同我们今天的现状,被影响,被异化而不自知。


而在这种情况下的歪打正着,却也成就了影片最深入的一次表达。



04

“你认罪吗?”

《刺猬》

       

 刺猬》说的是“疯子”的故事。


人为什么会疯?


在整部电影中,似乎语焉不详,人们只能往“仙症”的方向去想,看着片中人疯疯癫癫,却难以理解何以如此。


可真的没说吗?


也不是。


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其实早已交代清楚一切。


神婆驱邪。


她一上来二话不说,就让疑似“中邪”的周正跪下。


然后说出了那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


你认罪吗?



这句台词是不是很熟悉?


更熟悉的还在后面。


神婆高高在上,一句句地念着周正的罪状,“你忤逆父母,你不务正道”,而周正的母亲则跪在一旁,重复着,“他忤逆父母,他不务正道。”




历史的阴影突然就冒出来了。


是的。


你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似曾相识的这一幕。


比如《霸王别姬》。


段小楼被按倒在地,在群众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中,被逼着交代,与揭发。



过度联想吗?


当然不是。


片中的另一个“有罪之人”,王战团。


他是真正来自那个运动年代。


仍然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会有的“讲究”。


读书写诗、衣着笔挺干净、写繁体字。



在原著小说《仙症》里。


王战团自视甚高,不掺和任何斗争。


可他的疯病却是因为他在梦中说了领导的坏话。


醒来等待着他的,就是轮番批斗。


从此之后,“不应该啊”成了他的口头禅。


而口头禅的下一句本来是“我应该不说梦话啊”。


还有原著里的周正,他跟着神婆说出了自己莫须有的罪。


他们只有这样承认自己的病(错),才能继续活下去。



05

“你以前也是当官的。”

《焚城》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之下,香港遭遇核废料泄露。


是天灾,还是人祸?


范伟立作为紧急辐射事故专家顾问,可以为民发声,指挥室里单枪匹马舌战一众官员,指出开闸放水扑灭中心火源是唯一办法。


而以Cecilia为首的官员则提出的保守策略,毕竟台风导致辐射扩散,是天灾,责任在天,可如果她下令用水导致扩散,则是人祸,责任在她。



这是一出“官场现形记”。


不仅如此。


有这么一个片段,是说Cecilia为了救灾,不得不与灾害的始作俑者,一名富商谈条件,答应不再追究他的责任。


范伟立质疑。


于是Cecilia说出了那句很大胆的台词——


“你以前也是当官的。”



什么意思?


表面上来看,说的是范伟立应该懂得政府部门的运作,这其中取舍的原则他应该理解。


但实际上,她更是在说,不管是什么时代——


当官的都是这样。


是的,范伟立也是当过官的。


那是97之前,他主导城市立法,导致了有辐射的电子废料堆积。


后来出了问题,他可以说,这是为了香港的经济。


而现在呢。


Cecilia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她也可以说,不能散布消息,要避免恐慌。


这也是《焚城》这部电影的核心矛盾所在,范伟立可以在如今当一个“好人”。


因为官位上的人,已从范伟立换成了Cecilia。


但官场,从来没变过,那里没有“好人”。




06

“他死时已经骨瘦嶙峋。”

《戴假发的人》


2024年院线片最大胆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戴假发的人》中。


孟父的那句——


“我也很想念我的父亲,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那里没有城墙,都是一片沼泽,他死时已经骨瘦嶙峋......”



Sir在听到这句台词时,简直惊掉了下巴。


为什么?


“沼泽地”、“瘦骨嶙峋”。


以及主角孟中的书架上。



都指向了孟家的“出身”。



无一不是在说。


电影要讲述的远非一个杀人谜团,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知识分子出身的遭遇,以及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阴影。


很多历史早已被我们遗忘了。


但那些幽灵依然匍匐在黑暗中,等待我们说出那些讳莫如深的真相。


他们从未消失。




07

“明天会更好。”

《好东西》


这首歌,只是在影片中一闪而过。


王铁梅背着睡着的茉莉回家。


街角有人聚在一起,唱着《明天会更好》。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试图安抚人们,唤起心中希望的公益歌曲。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曾经,它创作于1986年,世界和平年。


到后来,每每唱出这首歌,都能回应我们当下的情绪。


在电影里,这只是上海街角处人们驻足于此的“卡拉ok合唱”。


而如果把它联通现实——


2022年的上海街角,人们真的唱起过这首歌。


他们面对苦难,抱团取暖。 


可即便,再相信苦难会过去。


或者,苦难已经真的过去了。


也终究没法弥补已经造成的伤害。


好,七个瞬间说完。


Sir知道很多人在看完这些细节后,脑海中会蹦出来一个词——


夹带私货。


这样想似乎没什么问题。


因为国内尺度的关系,这些话题如果大大咧咧地说出来,或者重点表达,恐怕,大概率会全军覆没。


于是他们只能将其隐身。


把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多藏一层,只留下一个个狭小的入口。


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


可问题是,什么是“私货”?


说白了,“私货”就是一个导演的思想,是他的视野,是他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看法。


这是创作者作者性的具体表现。


而任何非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本人的“私货”,这点无一例外。


它本无需被“夹带”。


它本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所以怎么说呢?


当Sir找完2024年院线片中这七个“不能说”的瞬间后,最直接的感受并不是“私货”太多了。


而是能够坚持自己表达的人太少了。


我们层层设限。


逐渐地,也就磨平了本该有的棱角。


而一旦,我们的电影中的“欲盖弥彰”越来越多。


那么。


它离真实,便会越来越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


Sir电影
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最新文章